地藏经全文网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婚姻中如何孝敬老人

发布时间:2023-07-27 11:09:32作者:地藏网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婚姻中如何孝敬老人

孝敬老人

1、孝敬父母,是佛陀的重要教诫。
知恩、报恩是佛陀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应该报答的诸种恩德中,如父母恩、国土恩、三宝恩、师长恩、众生恩等等,佛陀首重报父母恩,呵责忘恩负义者禽兽不如,强调供养、孝顺父母为人子女的责任,包括出家僧尼,也应尽此职责。
赡养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赡养老人不仅是家庭伦理道德问题,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也就是说,赡养老人并不是作子女的情感意愿问题,而是任何人不得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云:

父母对儿有十种恩: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乾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

有些人看到佛教的出家僧尼,不能像俗人一样地尽家庭职责,便认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为,批评佛教是反孝的宗教。其实,佛教对于孝顺父母的教诫,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不胜枚举。
如在《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一》中,佛教诫诸出家人,应努力报父母恩,佛言:“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同经卷中,佛还告诉大众,奉养父母的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相等,若不奉养,罪过极大。如经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法与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即涅槃)。云何为二法?供养父母,是谓二人获大功德,成大果报。若复供养一生补处菩萨。获大功德,得大果报。是谓比丘,施此二人获大功德。受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是故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如是。”
佛经记载,佛陀要出家,父亲不准,要他娶妻,他只好顺从。娶一个不行,要娶两个,他也照办。后来还要为他家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也同样没有违背父王的旨意。到最后,一切要求做到了,他父亲再也没有话说了,佛陀这才在夜里离宫出走,到各处参访明师,探求人生真谛。后来,佛的父亲过世,佛陀亲自回来举丧,亲自为自己的父亲放入棺木中入殓,然后和他的儿子罗侯罗、堂弟阿难、难陀等四人,将父亲的棺木抬上,运到他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地方“灵山”安葬。
佛经中还有度化不孝之子阿阇世王的故事。

《观无量寿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印度摩竭陀国有国王阿阇世,他为了想早日荣登国王宝座,欲置自己的父王频婆娑罗王于死地,因此把他关在监狱,不给吃,不给喝。阿阇世的母后韦提希夫人,为了拯救自己的丈夫,把牛奶和蜂蜜混合,涂在浴后的身体上,并把葡萄浆灌入身上佩带的璎珞中,每天偷偷去看频婆娑罗王,将身上饮食供养于王,使其免于饿死。可是,这件事终于给这个忤逆儿子晓得了,也将她同样关进牢狱。
像这样冥顽不灵之子,碰上了也没办法。母亲韦提希夫人想到她认识佛陀的弟子目连尊者,便跪下来祷告,希望目连尊者赶快来救她。结果佛陀以神通知道了这事,慈悲地赶来帮助,同时为他们讲《观无量寿经》,教念阿弥陀佛的修持法门。这是《观无量寿经》形成的来龙去脉,其基础就建立在孝道上面。
阿阇世王因弑父之罪而遍体生疮,至佛前忏悔即平愈,遂皈依佛陀。佛陀灭度后,阿阇世王成为佛教教团之大护法。摩诃迦叶于七叶窟结集经典时,阿阇世王为大施主,供给一切之资具。

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个故事:当时佛的一位罗汉弟子,名叫毕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贫穷,想以衣食供养,但又不敢,所以请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们开示:“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中阿含?婆陵经》中说:有一位迦叶佛时的贫苦工人,叫做难提波罗,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实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为了奉养他双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宁可做陶器来维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故佛制出家者必禀父母。如果有兄弟子侄可托付,方许出家。但必须得先禀请于父母,父母同意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或有出家之后,兄弟子侄去世,双亲无人照顾者,则可减其自己衣钵之资,用来奉养双亲。如长芦赜禅师迎母于方丈之西,劝其念佛,临终安恙生西;道丕禅师战乱时期担母各方乞食;皆成后世佳话。
孝为百善之本,万行之首,众戒之宗。
中国历代皆有“百善孝为先”,“求忠诚于孝子之门”之说。这都说明孝的重要性。世出世间圣人,大力宏扬之践行之。大舜因行孝故而得天下,武周因继祖志而奠王业。又如佛陀为报亲恩故,累劫行菩萨道,最终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目连尊者为报哺乳之恩故,请佛讲说《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昔为婆罗门女时,为超度先母生天,发大悲心,出家修行,并发大誓愿,狱界不空,决不先成佛道。菩萨发心,大都如此。非但成道后方报亲恩,实因报亲因缘故而修圣道。可见世出世间圣人,把孝亲之行当作自己本分事。孝行之道,是做人的基础,是修养道德的方便之门。
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就是孝道。所以古代臣子对皇帝上有关文化、或社会风气的奏章,如果这个皇帝很倔强,有不是的地方,不肯纳谏,便往往祭出一句很严重的话,“圣朝以孝治天下”,用来给皇帝当高帽子戴,使他无法胡闹,乖乖做个好皇帝。
人人必须践行孝道,方得完善人格,修成至德。否则与孝道相违,则人格低落,有损于道德,失去做人的资格。不孝是祸乱的根源,人若心存孝念,则能作到上恭下和。决不会冒犯长辈,扰乱社会。所以,若能广泛地推行孝道之风,则定能人人向善,家庭和睦,国家安定,社会和平。便能趋于孔子所谓的“大同社会”。儒家因此而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以孝治国,依孝尽忠。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把孝行之道从道德原则提高到了政治原则上来

2、佛法中孝敬、供养父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尽心供养,敬顺父母,令父母得欢喜安乐。
孝顺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孝顺父母应该长期不断的奉养,使其无缺,而不是一时的情绪喜恶。
《善生经》中佛言:
“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
即:一是供养父母,使不饥寒;二是子女要做什么,先同父母打招呼,征得同意;三是恭敬孝顺父母,不忤逆;四是父母正确的命令,应当执行,不能违背;五是要成全父母合乎正道的事业,不令断坏。
《心地观经》也说:“孝养父母之福与供佛同等,应当孝敬恒在心。”佛教不仅报现世恩,甚至普及七世父母、累劫父母,以表示对父母的追思与感恩。因为父母的生养,我们才得以世世“借假修真”,听闻佛法,圆满菩提。《分别经》提到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父母世世放舍,使其学道,累劫精进,今得成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所以尽孝如同学佛一般,不能间断。

(2)、长期物质的供养
物质的供养主要有四种:一是饮食,二是衣服,三是起居,四是疾病。
● 饮食方面,为人子女者,就是家常的菜蔬,只要咸淡得宜,生熟中节,不敢潦草,然后敬奉,略有好食,先进父母;至于自己,粗粝俱不计较。要奉得父母欢喜,就是尽心。年老的人,脾胃自然虚薄,饮食难得消化,进的食物,须要炖得热的,软烂的,香美的,方才有益。凡是生冷粘腻坚实难化之物不可与食。食不可过饱。这饮食调理,为人子者,俱要放在心上。
●衣服方面,为人子女者,那个不欲锦绣细软?但富贵人家便容易制造。若是寒俭之家,何能如意?只要冷暖合宜,奉得父母欢喜,就是尽心。年老的人,气血自然衰弱,身体未免不耐寒暑,未曾冷先就怕冷,未曾热先就怕热。故衣服调理,为子者,要根据气候,随时帮助调节。
●起居方面,为人子女者,须要时时照着。凡是危桥险岸,绝早黑夜,雨雪霜雾,俱不可任父母轻往。凡是丧祭斗讼忧愁的事,俱不可任父母轻到。至于劳心费力的事,俱不可任父母去做。若遇欢乐安逸的事,不妨劝父母去行。再如父母性所喜好的好事,亦劝多为。其行住坐卧,俱要照管扶持。只要得父母安稳自在,快活过日,就是尽心了。
●疾病方面,为人子女者,须要加意调摄,小心扶持,请医用药。病中煎制汤药,进奉饮食,切不可生懈怠心、厌恶心。为人子女,当常想自己幼小时,在怀抱中,便溺粪污,为父母的,不知替你洁净了多少,今日岂可有嫌恶的理!这疾病调理,为人子者,俱要放在心上。!
以上四点便是物质的供养。

(3)、孝顺必须有实质的,而不是表面的。
除了物质生活不虞匮乏,给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安乐,也是孝顺的表现。
悦亲是养亲第一要诀。使父母常生欢喜心,可以增进他们的健康,这是寿亲之道。在父母前万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无论我们的环境顺逆,总应该克制感情,以悦亲为主。于“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这是孝顺父母应该有的态度,所以父母若是信佛的,儿女们更应当推父母的爱敬,而信仰佛教,这才是好儿女啊。
《父母恩重难报经》载:“若父母无信,教令信;无戒,与戒教授;不闻,使闻教授;悭贪,教令好施。”《本事经》及《孝子经》说:“能开化其亲,才是真实报父母恩。”《贤愚经》、《睒子经》谓“佛陀是因仁孝故,成三界之尊”。由此可知,无论在家或出家,实质上能解决父母的需要,且能导其正道,这是无比的重要。

(4)、孝顺必须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边的众生,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佛教中,广义的父母恩还包括“师长恩”,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
更进一步来说,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四重恩”之一便是“报父母恩”;修行者以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的菩萨道,最为上行。《梵网经》说:“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如果一个人懂得孝道,敬爱父母,必然能持戒;能以善法制止身心恶行,就不会侵犯他人,进而尊重万物,更能了解同体共生。所以太虚大师将孝道扩大为“孝顺父母、孝顺师长、孝顺业因、孝顺圣教、孝顺法性、孝顺佛心”。佛教不仅是重视孝道,更将孝道的积极意义与精神发扬光大。

3、家庭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婆媳关系。
在城市家庭,婆媳同居一处的情况较少;但在广大农村及乡缜,婆媳关系仍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环节。
家庭中最容易发生意见冲突的要算婆媳了,婆媳之间常常为了极小的事情而闹意见。若要维持家庭间融融之乐,做婆媳的要公允,要宽恕;做媳妇的要理解,要忍让。婆婆也是做过媳妇的,而媳妇将来也要做婆婆的。做了婆婆,就不应该向媳妇故意寻错处。若遇到媳妇有错误的地方,也应该和颜悦色的纠正她。纠正的时候,不可当着他人的面前使她难堪。
佛陀指示我们,在纠正他人的过失时,要“屏相教诫”,就是要在没有旁人的地方去教诲。儿媳间如果有一时的言语冲突,做尊长的最好不要牵入漩涡。
要防止由隔膜而生误会,婆婆待媳妇,要和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媳妇有不周到的地方,要退一步的想:“年轻人总有点不懂事的”。这样处处原谅她,自然你亲我爱了。此外对于媳妇媳家的父母兄弟,要表示亲热,切不可有藐视的态度。
做媳妇的要易位设想:“我将来也要做婆婆的啊。假如将来有一个媳妇不称自己的心意,我将会觉得怎样呢?”而且婆婆就是丈夫的母亲,当然要和自己的母亲一般,要尽心孝顺奉侍啊。
有些不知理的媳妇常因丈夫家贫穷,工作繁杂,以及人口多,衣食俭朴,而故意做出使人难堪的举动。更有些仗看娘家的势力,轻慢公婆丈夫的。这样的媳妇没有不使家庭的幸福决裂破碎的。此外做媳妇的,若有懒惰、奢侈等不良习惯,也足以妨碍家庭的融洽。那都要痛自改正的。
丈夫要妥善处理母亲与妻子的纠纷,做儿子的(或丈夫)当母亲与妻子发生纠纷的时候,对于母亲和妻子应作个别谈话。对母亲一方面应用诚恳的态度,了解情况,沟通安慰、请求原谅。当母亲提起媳妇不好时,应该完全承认过错,使老人家出了口气,而觉得欢喜。对于妻的方面,应该对她表同情,对她解释和安慰,用情爱消去她的怨恨;而且须使妻因情爱的感动,而孝敬尊长。
现在有些人结婚后,背了父母,只爱自己的妻子,丢了父母,只疼自己的儿女;你何不将爱妻子的心肠,爱父母呢?疼儿女的意思,疼父母呢?古人云: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则无有不孝。父母有过,儿子当面斥非,背后议短者,此皆不善不孝。
我们只要记着:“要知亲恩,只看自己怎样养儿育女;要求子顺,必先自己做到孝顺爷娘”。这几句话就是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