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听听李炳南老师开示神识及灵魂。他的学生以前都是,李老师在的时候,学生都会提问,李老师答复。学生问了,「一切众生到死后是否有灵魂?」李老师说,「灵魂在佛家名曰神识,乃真如本性不觉所变。一切众生,识来则生,识去则死,《八识颂》云,去后来先作主公。」也就是说,我们人还没有来投胎的时候,这个神识已经在父母旁边,已经在等待了,准备要入胎了,就是「识来则生」。像倓虚老法师他要藉他母亲的胎的时候,因为他父母到观音庙去求子。那么有一天,他的母亲就作了一个梦,梦到一位梵僧,就是印度的高僧,梦中跟她对话。倓虚老法师那时候,他前世是高僧嘛,他就跟他的母亲说,妳家借我住。他母亲说,我们家不能借你住,我要问我们家男人。他说,妳决定就可以了。她说,不行,我要问我们家男人。她以为是她住的那个房子,要借他住,其实是她的肚子,她肚子借他入胎十个月。所以倓虚老法师他是高僧大德再来的。所以他出生的时候,前两、三年都不会讲爸爸妈妈,都不会叫爸爸妈妈,他讲,吃斋、吃斋、吃斋。
这叫「识来则生」最好的见证。那「识去则死」呢?人往生的时候,那个神识会离开。所以我们临终的时候,要助念八小时、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让他神识出离的时候不会恐怖、不会害怕,跟着我们一起念佛,离开那个色身,离开那个肉体。所以「识去则死」,四大分离。所以「去后来先作主公」,最后离开的、最先来的,「作主公」。悟的人叫做当家做主,乘愿再来,他来到这个人间叫愿力身。迷的人就是来轮回,是业报身。
再来,就问了,众生的灵魂、神识是如何产生的呢?是不是上帝创造的呢?或者是灵性的母亲所生的呢?答,李老师说了,「无始无终,法尔如是之性」。因为我们的自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它本来如是,「法尔如是」。佛性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是「一念不觉,而变成无明」,「至是为由觉转迷,由智转识」,此识在佛教以外的人,名称叫做灵魂。李老师特别用电影做比喻,胶片,那个电影的胶片。电影的胶片比喻做性,在镜头里面放、在银幕上放出来,不过是寂寂照照而已,但是那个影片上就有整个影像出来了,有山河大地,有男女饮食,由镜头放出来,「则幻相万端,搅扰不宁」。
接下来问李老师,「神识与其假体是否同样的形状」呢?李老师答复说,「神识本无形」,由意想而转变为有相,「梦中之身,即神识为意想所转变者」。我们也会作梦嘛,梦中那个身就是「神识为意想所转变」的。所以你在作梦的时候,你有没有感觉,像我也曾经作过梦,你在梦的时候,梦到你自己跟别人在吵架的时候,你有没有看到你的长相呢?没有看过吧?但是你知道你在跟人家吵架,你知道碰到危险了。但是你那个知道那个知,本来就是你的灵性,但是你迷了以后变成阿赖耶识。可是你在梦中有没有看过你本人呢?但是你知道他是你本人,你知道那个在讲话,那就是你,但是他没有形相出来,就这里讲的,「神识本无形」,就一点都没错。由意想而转变为有相,「梦中之身」,就是「神识为意想所转变」的。所以你在梦中的时候,你很清楚,在跟对方吵架那个人就是你,或者跟对方在欢笑的时候,那个就是你,你很清楚那是你。那还是你的神识,不是你的本性,你的本性迷了以后会变成神识。
那么再举一个比喻,李老师说,就像金子一样,金子有没有什么形状?就是你要做金手镯,要做金项链、金手表的时候,那金子有没有什么固定形状?没有啊。但是它可以做瓶子啦、做盘子啦、水果盘啦,女众的那个钗钏啦,她们的发夹啦,都是由人的意识,不是金子本身的形状。「瓶盘钗钏」都是你去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那变成有那个形状出来了。所以你的神识如果造三恶业,就到地狱、饿鬼、畜生,那个形状自然就不同了。
问,人体死后,其灵魂要从哪个地方跑出去呢?李老师答,「一生造业,种子成熟,将往何道」,则由身之某部出去,不一定,「圣果由顶,天从额,人从胸,鬼从腹,畜从膝,地狱从脚下也」。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印光大师说,「顶圣眼生天」,就在额头这个地方。「人心」就是做人的时候,从人心这边,胸部出去。最后这个地方,你的身体,神识是从哪个地方出去,譬如说,你从「顶圣」,你这个地方最后还温温地,就是从顶门出去了,那就去当圣人了。如果你最后额头这个地方温温地,表示这个人到天上去了。如果是你的胸部最后温温地,其他地方都冷却了,就是胸部温温的,这个人到人道去投胎了。「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如果是腹部这边最后温温地,其他都冷了,那这个人去当鬼了。那如果是膝盖温温地呢?「畜从膝」就是,「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如果是脚下温温地,那就不好,他到地狱去了。这个在助念的时候,有所谓的探温法。但是我一般助念,我都不用探温。但是我们国内有很多助念团,像大陆很多的,比如说,广州啦,有时候去上海,很多莲友都会问我,老师,你助念有没有探温?我说,我没有探温,我完全相信佛菩萨的,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阿弥陀佛的威德加持,我没有探温。
那有人问了,「人死后,他的灵魂未上西方,也未转生死,他是不是在阴间生活呢?」李炳南老师说,西方非修净业的学人,「而且信愿行者,莫由去也」。就是说,去西方的都一定是修净业的学人,而且信愿坚固。阴司乃是鬼道以及地狱两处的称呼,按众生的住处共有六道,投到那个地方去叫做生,离开那个地方叫死。所以李老师说,生死两个字,不是只有人才叫生死,那鬼道也有生死,到畜生道也有生死。狗死掉,牠也是一个生死,狗生出来小狗,那也是生。所以生死不是只有人,六道里面都有。凡众生在某一道死掉,尚未入某一道投生的时候,叫做「中有身」,他寿命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有的短的像一弹指,长的是四十九天,随他的业力而投生到六道去。俗人所谓「人死为鬼,即是阴司」,乃是不明白它那个详细的次第。人死不一定都全部当鬼,有当畜生的,也有到地狱的,也有当天人,也有当阿修罗,对不对?
问,「阿赖耶识,是不是我们的灵魂?是永生不灭吗?」李老师说,「本性为惑所障,名阿赖耶」,外道称为灵魂,「误认为本体,更误认为永生不灭」,离开这个题太远了啦,「去题愈远」。你「破惑究竟」,你破根本无明,「显豁本性」,明心见性,「名转识成智」。所以惑是可以破的,无明是可以破的,它不是永生不灭的,灵魂是可以转的,它可以转识成智,「识可转」,怎么说不灭呢?怎么说不会灭呢?你转识成智,你开悟了,就转识成智了,那众生成佛了。那阿赖耶识到哪儿去了呢?老和尚说,全部到常寂光净土。所以你证得根本智。然后后得智,你到这个世间来就可以教化众生。后得智就是什么?你过去生你在还没有转识成智以前,你所做的那些你的习惯、你的技能、你的技巧、你的智能,都是在阿赖耶识里面。
问,人死后,「七八两识,是否继续存在」?抑或前六识随身体同时散灭呢?「若是散灭,则一切都尽」了,「何以复有轮回之说」呢?李炳南老师说,李老师说,人死不灭只有第八识,它是不灭的。「舍一身入一身」,就是指这个阿赖耶识。《唯识颂》里面说了,「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这个种子不灭。种子在哪里呢?种子在阿赖耶识里面,在第八识,这叫「持种根身器」,你要受什么样的果报体,就根据你阿赖耶识里面的业识去变现的。
问,「涅盘真如佛性,是否属于识类?抑或另有特殊名称?是第九识否?」李老师答,「真如名词不一」,然皆是不可说之中的代表。那么第九识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庵摩罗识」,「庵摩罗识」就是清净识,清净识就是真如自性。所以我们到第八识的时候,叫阿赖耶识。到第九识就是转识成智,叫「庵摩罗识」,就是真如自性。
问,「阿赖耶识又名藏识,一切种子都藏其中,人死后带同转生」,是否该新生小孩之性情好恶,应同前世一样?而事实上则不然,每看到新生的小孩性情好恶都很像他的生身父母,俗称遗传性,那这个前生种子已失去它的功用呢?还是说它还没有成熟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个问题说,如果是他的习惯是他前世的习气种子,那他怎么有些地方很像他爸爸妈妈呢?你看李老师怎么答复。答,阿赖耶识历劫轮回,所藏的善恶种子,「其数无量」。「许多善种与恶种,均千差万别」,并不一定。其父母的性分,即阿赖耶中,所含的习气种子虽然具有遗传作用,然必须胎儿神识所含的某种种子,与父母习气相同者,「而有力量」,今遇父母的习气做增上缘,「引起现行」。「生后之儿」,其性开始「与其父母同」,故称遗传。
他父母的性分,就是阿赖耶里面,所含的习气虽然具有遗传作用,但是必须在胎儿神识所含的某个种子,这个小孩他的阿赖耶识里面也有这种种子,那跟父母习气相同的,它就会产生力量了。那不相同的当然酒量就不好。所以有些父亲很会喝酒,儿子就不会喝酒,是这个道理,就是跟父母的习气不相等。他有共业跟不共业的,共业就共父母的习气,那就会遗传。不共业,他有他的清净种子,他有他善的种子,那这个跟父母就不共业了。
今遇父母的习气做增上缘,就是说这个小孩子本身阿赖耶里面,他喝酒的种子也有,那父亲也是喝酒的种子,他父亲只是做增上缘而已,然后引起现行。生后的小孩,其性刚开始跟父母一样,这个叫做遗传。那胎儿神识所含的种子有很多也是跟他父母不一样的,有些父母不会读书的,可是小孩是读博士。他父母一个字都看不懂,儿子是博士。这就是什么?胎儿神识所含的种子,多不与其父母相同者,也不受其遗传,那就证明,他父母亲不认识字,照理讲遗传下来应该也不会读书,可是是博士的儿子。
贤者如尧舜跟大禹,不肖者如管蔡。这个例子我们就知道了,舜的父亲瞽叟就是无明烦恼习气很重,可是舜是圣贤。这就是这里讲的,李老师解释得很有道理,确实这个例子解释得非常好。
问,神识入胎,是女人受孕则入,或是临产的时候才入呢?李老师答,两者都有,前者最普遍。临时才入的都是大德之人,他「不受胎狱之苦,先有一识代为入胎」,等待胎儿准备要生出来的时候,他再转换也。这个老和尚也有讲过,叫夺胎。但是这个是大德之人,他不受胎狱之苦。
问,「阿赖耶识往往在人死后数小时后,身体冷透才离去,其他众生是否也如是?」李老师答复说,要视他舍暖的迟早而论,不一定。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十一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因果教育弘化网】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