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修捷要》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一个真实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写的东西、所讲出来的东西,不同於一般人。所以我们在研究正文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序。《净修捷要》,一开始这篇就是序,也叫做《五念简课》,天亲菩萨是五念法门,这《净修捷要》也就是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所以就称为五念法门的一个简单的功课,这有两个名字。现在我来向大家汇报这个内容,这也是第三次了。总之,圆瑛法师讲《楞严经》讲了一百多次,他每讲一次都有新的体会、新的进步,佛法就是如此。我这第三次也跟前两次一比,因为咱这老本子里头也有一些记录,这一比之下,觉得老的里头,上一次谈得很不足,认识很不够,所以就感佛之恩,所以现在我们今天谈的名称就叫「净修捷要报恩谈」。这些谈话是因为知道有恩,感恩、报恩,这么来谈的。这个序里头,我们不全部把序统统的介绍完,我们侧它重要的部分。
这一上来它就说:「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净土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是难信,所以虽然是易行,也是难信。佛的教法称为教海,汪洋大海不知边际,你不是亲自到教海里面,亲自去探讨,要入大海,不是在岸边上呆呆的。你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就不知道佛法,不知道怎么能够可以入、可以度,怎么样可以,它的边有多广大无边,这种就不知道了。虽然《华严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指明了大家的归宿。你要学教那最高峰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最后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法师一直到处讲经,到处讲经,讲到后来讲到《华严经》,讲到这个地方,他就归净土了。最高的经典是《华严经》,但是《华严经》最后最后就是十大愿王,都劝众生一起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就是说现在法师就是个例子,从十大愿王也把他导归极乐了,知道了,他就是这样,教海里面。他也说教海算沙很难得出来,你光是研究教,教海算沙,大教海中去算有多少沙子,你是算不清楚的,不知道归宿。虽然《华严经》是这样有给指明了归宿,天亲菩萨也以这五念做为法门。五念就是:一是礼拜,二是赞叹,三是作愿,四是观察,五是回向。所以凡是能修这五念的必定往生,天亲菩萨以这五念做为门。一个指了归宿,一个指了这个门,有门就有门可入,把门告诉大家了。
可是「末法浅学」,现在到了末法,佛灭度已经是两千多年了,按真正佛历来计算是三千年了。现在大家所通说的是二千几百年,那是按印度的那个贝叶经文那个点数出来的。它结集一次一年结集一次点个点,数点数出二千五百多个。但是印度沦为殖民地,外国统治,经过很多战乱,你打,吞了我,我吞了你,是不是每年都能点点?不一定,点的点那部分是不是有损失?也不一定。所以它这个好像是很证据确凿,实在是有很大的问号。在中国这三千多年怎么来?汉朝佛法就来了,我们把当时那个年代一折合,折合佛出生的时候,是咱们周朝什么什么年、什么什么年,中国就用天干地支、甲子丙丁这么排下来,永远没有错的。自古以来,那个时候折合是对的,到现在应该还是对的。中国那时候折合讲佛的出世到现在是三千年了,大家流行是二千五百多年,按著那个贝叶经文上点的点儿。过去结集,后来就是再把它翻一翻,晒一晒,做为一次工作,点个点儿,一年一次,数这个点儿数的结果。
现在是到了末法,正法佛在世五百多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因此有很多人说法就要完了,法完不了,刚过一千年,一千多年,后头还有八千多年。但是到了末法,咱们这个劫是减劫,众生根机愈来愈差。这个时代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个浅学,你所学的很浅,你还是不容易进入这个法门。就是说有很多自称为净土宗,甚至於法师,实际上也都没有深入。怎么才能深入?「必须熟读大经」。现在的法师有几位是熟读大经?很少,这很稀有!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很赞叹,因为在倡导。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你才能够略略的明白一点净土法门的纲要,它的纲领,它的重要之点所在,知道了纲要才能够理解全部的奥义。这样只是略,熟读大经只是略明。
可是现在修净业的人怎么样?「大率仅持小本」,一般只知道念《阿弥陀经》,不知道念《无量寿经》。至於小本,小本里头就只诵,现在大家所念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称为《秦译》。那时候南北分,鸠摩罗什在北边,它叫姚秦,国号叫秦;不是秦始皇那个秦,六朝时候的秦,姚秦。读《秦译》就是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本子,大本不念,只念小本,而小本只念鸠摩罗什翻译的这本。现在不但大家不知道念,连名字都不知道,不知道还有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玄奘大师他是很聪明,他从印度回来时候带了很多经,基本上凡是他事先知道鸠摩罗什已经翻译的他就不再翻了。但是有两部经,他已经知道,他又翻了,一部是《金刚经》,《金刚经》玄奘大师翻译的称为《能断金刚经》;还有就是《阿弥陀经》,他又翻译了。所以他要翻译的话,就是说他所翻译的本子有重要的补充。但现在大家关於《阿弥陀经》,修净土的人只知道念鸠摩罗什这一本,不知道玄奘这一本。所以现在能够持《唐译》,在净业里头能够不仅仅持《秦译》,而且能够持诵《唐译》,读诵玄奘所翻译的本子,而且还念大经的,「殊不易睹」,很不容易看到了,不容易遇到。
「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看起来、说起来说是修净的人很多,而真正做到深信切愿者少。所以修净土就是要有深的信心,有切的愿力,你有深信切愿就决定往生。现在修净业者,号称是念净土宗的人,但是真正能够深信,能够恳切、迫切这样发愿的很少。信愿不深,而想要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那就难了。所以蕅益大师说,能否往生,就决定於信愿。你念得再好,没有信愿是不能往生。你现在理解得太少,你没有能发起真正的,真正如实的信和愿,这个就很难了。
在庚辰的那年,病中就发愿,夏老他自己发了一个很大的愿,要更恭敬的来结集各种经里头的文句。「副以祖意」,这就是夏老师的净土宗的特殊不同之处,就和印光法师也都有所不同,副以祖意,把祖师的意也结合进来了。所以现在大家都是说:你们一学一念净土,一搞禅就是务外了,就是不专了。这也有必要,因为末法众生根器是差,你一门还学不好,你再多加一门就更学不好了。但是绝对不让你学净土的人,你不许去碰一碰禅宗,那就不会有人有禅有净土了,那没有人有禅有净土就没有戴角虎了。没有戴角虎,所以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因此夏老师这些就是我们要注意的的地方。
所以在各种大家都有说法,都有原则。我们对於印光法师我们没有一点轻慢之意,但这点跟夏老师相较两人有点不同,但是印光法师本人对於禅还是很理解的,尤其是对於蕅益的赞叹。他说:那是佛再作注解,也不能超过蕅益。这是大修行人的话,是大祖师的话,我们是很尊敬、很赞叹。但是对於禅这方面说跟夏老师的态度这里有点出入。夏老师明白就说,我这里头,一方面根据经典,一方面把祖师禅宗的这些风格、一些精神融会在一起了。祖师意,这是禅的术语,什么是祖师意,什么是西来意?祖师意、西来意也就在《净修捷要》里面。所以我们读《净修捷要》,不光是理解净土宗各种经典的许多精华,而且禅宗的祖师意也在里头,因为结集的时候就结合了祖师意。这一点是大家很应当留心的。
做为一个简单的课,你看我们就三十二拜,很简单,没有几拜。更利初机,让初机有的修。这个简课的内容是怎么回事?
「约自他感应於三业之间」,我们修行就是要感应,感应就是我是自,佛是他,自和他有了感应是最好的事情。怎么能得到感应?我们身、口、意这是我们作业,这称为三业,就在身口意三业,人就是在这三业里头,可是在这三业里头我们能够达到自他感应。你身在礼拜是身业,口在念诵是口业,意在念经文,安住於经文的奥义之中,你的身口意以这个为能感,你就能得到感应,得到佛的加被。括就是包括,「括赞观愿向於一礼之际」,这是五念法门。五念法门是礼拜,第二是赞叹,有观察,赞叹、观察、发愿、回向、礼拜,这是五念法门。所谓赞观愿向,把赞叹、观察、发愿、回向都在一个头里头,你要就磕这一个头,可是在这之前你就有一心观礼,就观了。里头这有赞叹的话,有发愿在里头,回向也在里头。所以世亲菩萨说这个五念的法门,这就是融会在这个修持里头了,所以称为五念简课。这么做的话,「妄想不易乘隙」,妄想抓不著机会,不能钻空子,你没有机会给它。因为你都一件事接一件事,这一个头磕完了,下边又一心观礼了,这里文句文句都很紧凑,磕完之后,你又念佛,念佛中还三称南无阿弥陀佛,这起来又念。妄想没有机会,没有空子可钻,不能乘隙而入,「正念自得现前」。妄想不能乘隙而入,你正念就自然现前,这是多么直截了当。「需时既少,收效良多」,这三十二拜一会儿就做完,时间很少,而收效是非常非常多,跟别人相比,「先后相望,节时省力」,又节省时间,又省精力。在现在大家都忙、都紧张,大家都是这个样,就是出家人也不闲,有的出家人比我们还忙,他的庙做了旅游点,他一早上起来就要把庙打扫干净,然后来了游人,就是糖、香烟头、包糖的纸,在一天这条帚扫扫,他说还什么叫用功?腰酸腿疼,什么都动弹不了了。大家就是忙,有人想出家,我说你到哪去出家去,现在?所以现在就是在家也是各种都在忙,美国是中年人的战场,都是在斗、在争,竞争,所以要专门修持是很难。就要有这样的法门,简单扼要,效果很高。我们讲效率,高效率,花时间少,效果大,就是效率高,我们要谋求高效率的法门。
行者都称便,前前后后很多人修,很多人一直修到九十多岁,我看到一个人,他还在马路上一边修一边念。他从来不坐车子,几十里他也是走,他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就修这个。一边走,一边他说不能磕心里观想著磕头。这么样的话,「果能随文运心」,随著这个文,你心就在随著它运转,跟《净修捷要》里头的文一致,「久习纯熟」,纯熟了之后,你就对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不用去研究也自然就能生到信解。所以性修不二、境智一如,这两句话现在不讲,等到以后要讲,在这文章里头,这很重要。你的本性和你现在的修持,你本性就是佛,你现在修持,你在做三十二拜,你这个修持和你的本性就不是一件事情。而境和智,观想极乐世界种种的境界和这个智慧,和金刚的智慧不是两样的。所以有人就说,《金刚经》跟《阿弥陀经》有个矛盾,《金刚经》是一切有相都是虚妄,你看《阿弥陀经》告诉我们又是黄金为地,又是这又是那,全是有相,这两个经矛盾。这两个经并不矛盾,是你读的人矛盾。境和智是一如的,境就是智,这些道理我们在以后都要发挥。这个时候再念大经,「於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迳渡矣」,你就顺水在乘船,顺风,帆也挂起来了,直接就渡过了。
这底下就不多说了,再交代一下,这里头每条都是经文,不要大意,恭恭敬敬的,就是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五念我们说过了,还有四修,四修的意思就是一个是「恭敬修」,我们要很恭敬净土法门,恭敬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第二是「无余修」,你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也就是跟经中这些如来圣众的名号,不去掺杂其他的,这无余修。「无间修」,就是净念相继,没有间断。「长时修」就是以毕命为期,我这一生,一直到命终了我才能念完,叫四修。五念刚才说的那五种。天亲菩萨主张要四修五念,这个四修五念自然就获到密益了。底下不说了,这是主要的,我们也从这里知道,要修净业,要知道读《无量寿经》,要知道夏老师会集的《阿弥陀经》种种。这里头最简易的就是《净修捷要》,所以我们今天就开始大家一起来共同研究这个内容。
资料恭摘:净修捷要报恩谈 黄念祖居士主讲 (第一集) 1990/7 档名:51-007-0001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