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字面上的解释是,父母叫我们,我们要马上答应,不能迟缓。这是要求小孩从小就要学对父母恭敬。如果父母叫我们,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表现出来的那个样子就是傲慢,恭敬心就没有了。因此,孝第一要培养的是敬,“孝敬”,孝字后面还有一个敬字,没有敬,就没有孝。
有一次子游请教老师(孔老夫子)孝道,如果对父母能够用物质去供养,给父母很丰厚的生活的补助,这算不算是尽孝?孔子否认,这不算是孝。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是说你养狗、养马也是养,如果是那样的话,养狗、养马跟养父母有什么区别呢?夫子说,“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么你养父母,不就等于养一个宠物?有什么区别?那怎么能叫尽孝?因此,孝必定要跟恭敬心连在一起。而真能够有这种恭敬父母的存心,这个人就有福了。他在家里已经养成习惯了,对父母温和柔顺的态度,恭敬的存心,踏入社会,他这种气质一定会引起很多人对他的重视。领导一定喜欢这种人。这种恭敬的存心,就是他幸福成功的源泉。
“父母呼”,这个“呼”字,如果是父母开口叫了,我们当然要“应勿缓”。父母没有叫呢?我们也要去体会,父母有没有什么需要。父母有时候不一定是口上在呼叫我们,口上呼叫已经是万不得已了,我们要懂得听到父母的心声、父母的需要,不待他开口,我们就要应勿缓,这才是真正孝道。
孔老夫子的学生曾子,就是个大孝子。“父母呼,应勿缓”,他做得很圆满。有一天他上山砍柴,母亲一个人在家,结果一个朋友来找曾子,曾子母亲就慌了神,不知道怎样招待这个朋友。想到曾子上山砍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怎么样才能把曾子唤回来呢?那个时候也没有手机。老人突然心生妙计,用牙齿把自己的手指咬了一口,流出了血。十指连心啊!母亲一咬破手指,曾子在山里面已经感觉到心痛。曾子念念都是想着父母,所以母亲的心一痛,他在山里面就有感应,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事,于是赶紧跑回家。回到家里一看,原来是有朋友来访。母亲就告诉他说:“因为朋友来了,我想赶紧把你唤回来,又不知道怎么唤你,就只好咬自己的手指,让你能够感应。”纯孝之心,可以有超越时空的感应。《孝经》说,“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孝悌存心到了极处,可以与天地万物一切生灵感通。称之为“通于神明”。为什么四海能感通?因为是一体的。只是我们太麻木了。何以会麻木?因为我们自己的心里存着欲望,妄念把本有的感通的功能障蔽住了,屏蔽起来了,所以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呼声,不能感知父母的需要了。
一个单位,有位年轻女子,休息日都和朋友到KTV去唱歌。
一唱唱到很晚,然后又去酒吧喝酒,玩够了回家的时候,已经是夜静更深。在回家的路上,才看到手机上面显示有很多个未接电话,都是父母打来的。回到家里看到父母依然在等待她,而且等得面色憔悴。为什么曾子可以感受到母亲的呼唤,而我们有手机,父母的呼叫都没能听到?表面看是被KTV的大喇叭音响覆盖住了。其实是物欲把自己的心给覆盖了,所以不能感知到父母焦急的呼声。父母的呼叫哪里是喇叭音响的声音可以覆盖住的?
《大学》上讲“格物致知”。真正尽孝,平时要懂得在“格物致知”上面下手。格物就是革除我们的物欲,才能够得到真知、真智慧。如果不格物,没有办法致知。因为智慧都被物欲给蒙蔽了,真正把物欲放下了,我们的心地就清明、透彻了,这样才能与天地万物有感应。这时父母有丝毫细微的起心动念,我们也能感知。这是一个纯孝之人才能做得到的。所以我们学习,要先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慢慢提升自己的境界。真正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的人,已经是积德、积福了。如果父母呼不肯应,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往往会出乱子。
有一个青年男子,读到“父母呼,应勿缓”这一句,心里面非常感慨。他想起自己少年时代遇到的一件事情,让他刻骨铭心。上初中的时候,他住在父亲单位的宿舍里,常常跟院子里的同学们一起玩。有一天,几个男同学邀他一起去给一个女同学过生日,开生日Party。就在他正要出门的时候,接到了妈妈打来的电话,告诉他“今天澡堂开放了,你跟我一起去澡堂洗个澡”。这个孩子当时很是犹豫,是听妈妈的话,还是跟自己的同学一起去玩?这个人算是有孝的根基的,他想到妈妈从小到大,为自己日夜操劳很不容易,妈妈叫了,就应该听妈妈的话,所以毅然拒绝了同学们的邀请没去玩,跟着妈妈去洗澡了。
这件事看起来好像很平常,当他第二天上学以后才知道,原来昨天晚上那几个同学一起喝酒作乐搞到很晚,几个男生都喝醉了酒,竟然把那个女生给奸污了,当场被警察抓住,几个男生都被送进了少年管教所。
几年后,这个听妈妈话的孩子,考上了重点中学,后来又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业以后,到了一个很好的单位工作。有时他工作之余回到家里,偶尔也会遇到那些儿时的玩伴,当年曾经住过少年管教所的人。看见这些从管教所出来的人,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了,十几年过去,也没有振作起来,有的人蹲在大院里下下棋,有的人搞一点小经营混日子。他们看到这位事业有成的人回来,也都显得很不好意思,躲躲闪闪的,或者是跟他苦笑一下,也没什么话好讲。
面对两条截然不同的路,要抉择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孩子一念之间的事。他一念生起感恩父母的心,做到“父母呼,应勿缓”,因此就走上了正路,没有随波逐流而堕落。假如那时候“父母呼,应勿缓”他没做到,跟这些同学们去玩,很可能也会喝醉酒,也难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因此,回想起过去,这个年轻人非常感激自己的母亲。或许他的母亲至今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是他真正明了,听父母的话多么重要。
我们回想一下从小到大,父母在无意之间,救过我们多少回。所以父母的恩德,真的是恩重如山,我们要报答父母的恩德,要常常体会这句“父母呼,应勿缓”。很多年轻人长大了,也有很好的事业了,但是对父母的呼声却是充耳不闻,对父母的需要,更是麻木,不能感知了。
有一年的母亲节,《广州日报》采访了不少的父母和儿女,而且特别采访了几位母亲。记者首先问这些儿女,母亲节到了,你们都谈一谈,你们要怎么样尽孝。结果不少儿女们都说,我要挣大钱、买洋房、买汽车供养我母亲。他们认为这样是尽孝。又问一下这些母亲,你希望你的儿女为你做些什么?结果这些母亲,没有说要儿女给她买洋房、买汽车,很多父母都说:“我只希望儿女不要太忙了,这个周末能够陪我吃一顿饭。”父母对我们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希望,我们能不能够体会得到,我们能不能够“应勿缓”?我们常常将一个“忙”字作为借口。这个周末太忙了,公司还有事情,或者是说领导请吃饭。反正种种的理由就把父母给搪塞过去,总是心里没有把父母放在首位。把他的公司,把赚钱,把讨好领导放在首位。所以,别看这是生活的小事,这小事当中能够看到,我们有没有真实的孝心。如果忙于名闻利养的追逐,心就会越来越麻木不仁了。忙到最后,人生的方向都盲目了,到最后心里只剩一片茫然。那么忙到底,人生的意义又何在呢?所以父母的呼声,我们不可以忽略。
当然父母要培养孩子孝心,也要懂得用正确的方法。也许不少人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情景,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孩正在地上玩,母亲想要拉小孩回家,但是这个小孩在地上耍赖、打滚,就是不肯跟他母亲回去。尽管这位母亲叫了好几声,这个孩子都不理会母亲。于是这位母亲就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果,然后胸有成竹地走到孩子跟前,对着孩子把糖果晃了一下,就这么一晃,孩子眼睛就盯在糖果上面,然后母亲拿着糖果,在他眼前慢慢地拉了起来,就看着小孩一下子身体就直立起来了。我们看到这幕情景,就会联想到马戏团训练动物,就是这个样子。结果当这个孩子站起来的时候,这位年轻的母亲就问他,你想不想吃糖果?那个小孩二话不说就要用手去抓。结果母亲早有预防把手立即收回来,你想吃就得跟我回家。于是这个孩子就服服帖帖,跟着他妈妈回家去了。
这样的一幕场景,大概很多人在大街小巷都看到过。现如今很多年轻的父母,都是用这种方法管教孩子。我们试问一下,这样的方法管孩子对不对?想一想,糖果可以让孩子服服帖帖跟着回家,而母亲多少次的呼叫声,孩子居然充耳不闻。在这个小孩的心目中,糖果比他母亲更重要。这么小,父母就已经给孩子心田里种下了这种功利的种子,他可以为了功利而不要道义。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他为了要一个手机,而千般地来打扰他的父母,随着他的欲望的增长、年龄的增长,已经不只是要糖果了,他要的是手机。再长大一些,手机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了,可能父母要去买一台手提电脑,才能够满足他的欲望。上了大学,可能父母要给他买一辆小汽车才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的欲望也就无止境地在扩张。最后当父母已经没有能力满足自己儿女欲望的时候,儿女会怎么做?多少的父母年老的时候,被儿女遗弃街头。还有些儿女,为了争夺财产而谋害父母,酿成了种种的人间悲剧。
这都是从小教育理念的错误。父母在孩子幼年的时候,教的不是“父母呼,应勿缓”,教的是“糖果呼,应勿缓”,“手机呼,应勿缓”,“电脑呼,应勿缓”,说到底就是“物欲呼,应勿缓”。孩子长大后,他所应的也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是自己的物欲。长此以往,社会怎么能不乱?所以,挽救世道人心的道德教育已经到了紧要的关头。
父母呼,这已经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包括社会中每一个家庭的父母,他们的呼声我们有没有听到?他们的呼声是什么呢?呼唤儿女们回头,孝顺父母。面对社会大众那种急切的盼望,希望伦理道德教育的恢复,我们年轻人也要“应勿缓”。首先我们自己要去依教奉行,然后再将它广泛地宣扬,介绍给社会大众。
我在去年底,辞掉了昆士兰大学终身教授的工作,重新来到我的老师老法师身边,做一名学生,继续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的同时也来讲习,把优秀的教育介绍给大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和谐社会也是教学为先。
“父母”引申出来不仅是指自己的父母,包括我们的老师、长辈,也包括我们的领导,他们的呼声我们同样也要“应勿缓”。
哪一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我们做一个有德有才、有一番事业的人。真正的好老师也是这样,希望我们做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我们的国家、祖国、人民,对我们也是这样的期许。
对于父母、老师、长辈、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希求,对我们的盼望,我们要去实现,要去真正落实。做一个有德有才的贤德君子,报效国家,报效人民,这才是真正做到了“父母呼,应勿缓”。再进而把心量扩大,涵盖宇宙万物,这才是孝。
《弟子规》在这里体现出一个最高的哲学精神,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任何一条,《弟子规》所讲的任何一条,都涵盖着一切的意思。仅“父母呼,应勿缓”这一条,就涵盖着圣贤圆满的修学,因为当我们不能够事亲,不能够忠于祖国,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不能够成圣成贤,孝道就不圆满。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呼声、盼望,我们就没有圆满应到。而圣人所做的也就是这“父母呼,应勿缓”而已。
《孝经》中将孝分为三个层次,“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第一个层次,孝始于事亲。孝养自己的父母,这是事亲的阶段。第二个层次,中于事君。从侍奉双亲到侍奉君国,君就是领导,他代表祖国,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忠于祖国,服务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第三个层次,终于立身。立身行道,修养圣贤的品格,将孝做圆满。
我们的老师净空老教授讲,《弟子规》打印出来仅一页纸,天平上面左边放一本《弟子规》,右边放《四库全书》,甚至将儒家所有的典籍都放在右边,天平上它们的重量平等。老教授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弟子规》的分量,它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儒家一切典籍。《弟子规》是根,根涵盖着树木花果。这一句“父母呼,应勿缓”,也涵盖了所有儒家的典籍。
儒家典籍是教你成就圣贤,成就圣贤就是父母呼唤,你“应勿缓”。从这里就能够体会到,《弟子规》不是简单的一本给童蒙养正的小教材,它是一本帮助我们成圣成贤的大教材。懂得这样学习,这就是有悟性。纵然不能够学到像孔老夫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那样闻一知十的悟性,也得会举一反三,这样学就学活了,不是呆板的。如果只是把“父母呼,应勿缓”理解为父母叫我一句我就动一下,那就学呆了。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