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龙舒净土文卷第十(新白话版)

发布时间:2023-08-25 08:11:55作者:地藏网
龙舒净土文卷第十(新白话版)

悟到至深的道理,虽然居处在浊世,与净土有什么不同呢?所以这一卷记录至深的道理,取名净浊如一。

但是也不可以自负,而不修净土法门,恐怕容易落入空谈,又像参禅那样的弊端啊。

情说

喜怒好恶嗜欲,皆情也。养情为恶,纵情为贼。折情为善,灭情为圣。

甘其饮食,美其衣服,大其居处。若此之类,是谓养情。饮食若流,衣服尽饰,居处无厌。若此之类,是谓纵情。犯之不校,触之不怒,伤之不怨,是谓折情。犯之触之伤之如空,反生怜悯愚痴之心,是谓灭情。

悟此理则心地常净,如在净土矣。

即是空说

佛说“受即是空”,受就是受苦受乐及一切受用啊。如摆列的饭菜,吃完放下筷子就是空;出门随从多,到达就是空;终日游览观光,回家就是空。

又如做完善事后,那勤劳就是空,而善业都在;做完恶事后,那快意就是空,而恶业都在。

如果深悟这个道理,饭菜可以简单,没有杀害生命的冤债;出行可以随本分,没有劳心惹人的烦恼;游览观光可以息止,没有放荡废事的罪过;善可以努力做,没有懈怠拖拉的过失;恶可以努力戒,没有放纵怨仇的罪业。

我明白这个道理很高兴,所以想与别人共享(及一切受用,就是所谓不苦不乐的受啊)。

六根说

千般的打扮,只是为了半寸的眼睛;百种的音乐,只是为了一豆大的耳朵;沉檀脑麝(香气),只是为了两窍的鼻子;吃饭的大桌,只是为了三寸的舌头;妙丽娇娆(美女),只是为了臭腐的身躯;随顺逢迎,只是为了放纵的目的。

如果能识破这个道理,便是没有烦恼的快乐人。佛说:“众生无始以来,认贼为子,自劫家宝。”(愿意出自《楞严经》)意思是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贼迷惑而丧失真性了啊。孟子说:“唯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只有圣人能做到守好形色)真是不迷惑六根了。

有淫女得道后,文殊菩萨问:“如何做到不嗔?”回答:“见一切众生却没有见。”又问:“如何见十八界?”回答:“就如见劫火烧掉所有的世界(见不见没有区别)。”说得妙啊。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无有,只是因为从妄想中生,又有什么嗔呢?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因为有这种种的根尘识,所以生出无量的事,造无量的恶,于是就如劫火烧掉所有的世界。

如果悟到这个理,虽然还没有往生净土,已经好像生到净土了。

真性说

《金刚经》二十七段,它的大意不过是说真性没有什么实体,如虚空一样。但这个虚空是指顽空,所谓顽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而真性虽然如虚空,其中却又有,所以说真空不空。而顽空是可以造作,可以坏掉的,就像这地方挖去一尺土,就有一尺空;挖去一丈土,就有一丈空,这就是顽空可以造作啊。好像这个器具本来是空的,把东西放进去就实有不空了。这房间本来是空的,把东西放进去也就实有不空了。所以这个顽空是可以坏掉啊,如果是真性的空,就不可以造作,不可以坏掉,本来包含虚空世界,哪里可以造作呢?从无始以来到今天,从未变动,哪里可以坏掉呢?真性中没有什么实体,没有什么可比,所以不得已才用顽空来比喻。

所以《般若心经》说:“是诸法空相。”就是所有法都是空性的相,是真性啊。接着说“空中无色,以至无智亦无得”,就是说真性中并没有什么拥有,如顽空中什么都没有啊。既然什么都没有,那么有一切众生,就是真性中现出的妄缘罢了。大概来说,真性如镜子;一切有生灭的就如影子,那是真性中所现出的影子啊。影子有去来,而镜子常自在;众生有生灭,而真性常自在。生灭除去后,真性就显现了,因为生灭是妄作啊,真性是真实的啊。

所以《楞严经》说:“诸妄消亡,不真何待。”这个性上自所有佛,下到蠢动含灵,最初是没有不同的,不同的都是妄作啊。

心乃妄想说

《楞严经》第一卷,佛与阿难七次谈论心的问题,最后结论是寻常所谓的心,是妄想罢了,不是真心啊,真心就是性啊。《圆觉经》认为众生妄认六尘缘影(眼耳鼻舌身意感知的外物)为自己的真心,就是寻常所谓的心,其实是六种尘缘的影像罢了。认为这个心本来没有什么,只是因为外有六种尘缘,所以内在就显现这个心。

也就是外在因为有色,内在就生起爱色的心;外在因为有声,内在就生起爱声的心;外在因为有香味触法等感受,内在就生起爱香味触法的心。因为真性如镜子,六种尘缘如形像,这个心如映照的影子,如果外面没有六尘,那么内在也没有这个心了,这个心难道不是六种尘缘的影像吗?形像来影子就出现,形像去影子就消失,而性的镜子却常自在。

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三心都是妄想心啊,所以有过去未来现在。

若是真心,那无始以来,从未变动,哪里有过去未来现在呢?“不可得”的意思就是没有啊。

就像饿了想吃东西,吃饱了这个心就过去了;正在吃而知道味道,是现在心;没有想吃东西时这个心就没有,所以是未来心。

这三心都是随时坏灭,所以说不可得。

五蕴皆空说

《般若心经》说:“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啊。色是色身,受是受用,想是思想,行是所行,识是辨识。这五个方面蕴积不散,因为拥塞遮蔽真性,所以叫做蕴,又叫做五阴,就是阴暗真性啊。色身终归是要坏,受用随着时间过去,色受难道不是空吗?

而且比如思想一个东西,得到后就不想了,想难道不是空吗?

所行的事,回头看尚且如梦如幻,行难道不是空吗?识尽千种事物,再转世就不能再识了,识难道不是空吗?一切的苦厄,都是从五蕴生出,如果能照见色身是空,就不执着色身而畏死亡,所以度过这一种苦厄啊;照见受用是空,就不执着受用而贪奉养,又度过这一种苦厄啊;照见思想是空,就不执着思想,而意念中也无所执着,又度过这一种苦厄啊。照见所行是空,就不执着所行,而可以息止迹象,所以又度过这一种苦厄啊;照见辨识是空,就不执着辨识,而可以忘怀了分别,所以又度过这一种苦厄啊。

于是照见五蕴皆空,就度过一切苦厄,这五个方面都不是真实的,而是真性中所显现的妄缘,那么六根六尘六识十二缘四谛都是类似的啊。

废心用形说

列子(战国思想家)说孔子“废心而用形”,意思是心已执着外物而废掉了,只用形去应对外物(随缘不动心)。

我很喜欢这话,所以虽然劳苦憔悴而不觉得失意,荣华富贵而不觉得得意,因为心不执著事物啊。

因而想到菩萨了生死,于是投生到一切众生中,教化众生,也因为心不执着事物,只是用形去应对罢了。

那么孔子这样做,也是菩萨一类啊。

用形骸说

天人礼敬枯骨偈说:“你是前生我,我今天眼开。宝衣随念至,玉食自然来。谢汝昔勤苦,令吾今快哉。散花时再拜,人世莫惊猜。”又有饿鬼鞭打死尸偈说:“因这臭皮囊,波波劫劫忙。

只知贪快乐,不肯暂回光。白业锱铢少,黄泉岁月长。直须痛棒打,此恨猝难忘。”这话劝化世俗可以,以为确实如此就不可以,为什么呢?

人的神魂寄托在形骸之中,所以使用形骸的都是神魂啊。

譬如工匠使用斧头,用在善的方面,就是善工具;用在不善的方面,就是恶工具。

所以作为天人,前世就是善用形骸的啊;作为饿鬼的,前世就是不善用形骸的啊。那他们的得失,都是在当时,到后来受果报,再礼敬再鞭打又有什么用呢?

齐生死说

想像右脚大拇指肿烂流脓水,渐渐烂到小腿,到膝盖,到腰间;左脚也是如此,渐渐烂过腰上,到腹部,到胸部,直到颈部头顶,全都烂了,唯有白骨。然后分明清楚地看到白骨,一一展现,静心观看良久,才思索那观想白骨的是谁?白骨又是谁?这样就知道身体与我常常是两个东西了。

又渐渐远离白骨观看,先离一丈远,然后五丈十丈,甚至百丈千丈,这样知道白骨与我完全不相干啊。常常这样想,那我与形骸本来是两个东西,我暂时住在形骸中,哪能认为这形骸终久不坏,而我常住其中呢?

这样想便可以齐死生了,何况我还要往生净土呢?天天这样想,更会另有所得,如人饮水,冷热自知,是不用借助语言传达的啊。

我说

面对物欲诱惑时,不能没有我自己的做人原则。若放弃自己的做人原则,就有可能会去追逐物欲了。面对真理。不可以存有我的偏见,存有我的偏见,必然就会蔽理不清了。孔子不以自我为是,菩萨无我相,能达到这个境界,其心则与虚空相等,哪还有什么净浊之辨呢?但恐不容易达到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