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黄念祖
(一九八七年演讲于北京莲舍)
要盖摩天大楼,必须有坚固的地基;要入汪洋大海,必先具有航海地图与罗盘;欲证究竟果觉,成就无上菩提,对于无上的圣教,必先有正确的基本认识。在修行的道路上,能辨别重要的途径,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见。在密法中见,修,行,果,先有正见,才有正修。所以本文之目的,试图用浅显的道理与文句,指一指佛教的根本胜义与修行的要径。希望初机的同修,认清目标与道路,稳步前进。
(一)本师证悟的无上胜义谛——大教之源,万法之本。
当初本师释迦牟尼佛,舍弃了王位,舍弃了最美丽的眷属,舍弃了世间难舍的一切,只是因为大悲心切。他做太子时看见鸟吃虫子,看见众生为了生活而互相吞吃;又看到有老人,有病人,有死人,人有这么多的苦痛,老,病,死皆不能免,自己不能无动于衷,不能不去救度,于是就出家了。当时印度许多种外道,现在西方人学东方,对于印度的婆罗门外道(梵)还是学的。梵水平很高,相当于中国的老子。太子出家后,对所有的外道名师,一一参拜求学,但很快就达到老师的造谐,同老师相齐等了。再要前进,就须另找新老师了。于是从一个又一个,全都学遍了,仍是不行,只有靠自己。就在菩提树下,结吉祥草为座,发大誓愿,不证菩提不起于座。在腊八夜里,一眼看见明星豁然大悟,彻见本来。悟时开口的第一句:“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一切有生命有情感的生物,都具有如来(如来是佛十号之一,就是佛)的智慧与功德。佛就是觉者,最彻底的觉悟者。一切众生在迷惑之中,尚未觉悟,可是都已经具有如来的智慧和功德,这是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没有任何人说过的。中国人读四书五经,老子道德经,诸子百家,都没有这样的语言。老子是恍恍惚惚的有这么点体会,说道:“恍兮!恍兮!其中有物,吾不知其谁氏之子,象帝之先。”所以老子就比孔子高了。“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功德,怎么当前你不显出来呢?鸟还要吃虫子啊!虫子还要被鸟吃呀!你们不都是佛吗?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妄想执著的障碍,对于自身本具的智慧光明种种功德之相,不能证得。很简单,就这四个字:“妄想执著”。因为妄想,妄就是虚妄,就是错误的。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物质,时间,空间,都是由于人的错觉,佛教则说由于妄想,因心在妄动,才看见万类万物。我们不但有妄想,而且执著。坚持所见,搞什么就著什么,抓著什么就粘在什么上头,摆脱不开。执是坚持,著是粘住。妄想是错误,执著是坚持错误。由于妄想执著,所以众生就不能证得。本有的佛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完全显不出来。
本师世尊以上的开示,道破了宇宙的玄秘,也道尽了宇宙的玄秘,这是十方如来的心髓,是三大藏教的源泉,一切经论,一切修行法门,莫不从此推演而成,因此这是圣教的基本;一切法门的出发点,也即是一切法门的归止。一切莫不从此语流出,一切也莫不流归此语。一切众生,蠢动含灵,平等平等,同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即是同具佛性。佛性即是妙明真心,法身如来,真如,实相等等。所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差别者是本体,凡事有体有相有用,在本体上无差别,可是在相用上就有差别。如来离妄,所以成圣。众生执妄,沉沦六道,虽然本具佛性,依旧昏迷不觉,若欲转凡成圣,只在远离“妄想执著”。众生堕在妄中,坚持不放,胶粘绳缚,虽然本有法身,可是法身的神妙相用,无法显现。更严重的是,自有佛性,不能认识,不敢相信,如《首楞严经》所说自己本来有头,可是偏偏认为自己无头,四处狂走,另觅自头,所以学佛首先须认识,自头从未丢失过,何须“头上安头”。若问如何辩认,请看临济禅师法语:“有一般学人向五台山里求文殊,找错了也。五台山无文殊,你欲识文殊么?只你目前用处始终不异,处处不疑。此个是活文殊。”又说:“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而出入。”“今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临济禅师直指目前众生用处,眼见,耳闻手执,足奔,都是通贯十方的心法。即是六道神光,也正是自心的“无位真人”(临济喜用此语,意指妙明真心,自家的法身佛)从自己面门出入。这就是活文殊,也即是“你目前用处”。目前的“用”必然有体,其体就是无位真人,是他从面门出入。从体起用,从用使你认识活文殊。这就是从用显明了本体。体用两者关系可归纳为“从体起用,‘用’显本体。”迷人不识本头,只因妄想执著,于是奔走找头,狂心不歇,这就是众生。一但觉知本头就安住在脖子上,于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别无他术,只是消除其错误颠倒的“妄想执著”而已。这即是最真实,最彻底,最直接,最了当,最殊胜,最圆顿的
“修”。盖“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性修两方面可归纳为“从性起修,‘修’明自性。”
(二)生死苦海六道轮回
众生由于妄想执著,起惑造业,岂但障蔽了本有的佛性,而且招致种种业报,沉沦生死海中,轮转六道,欲出无期。而且轮回之说是佛教独有的。一般是断见,认为死了就完了,一切都断灭了。另一种是常见,认为死了就是鬼,鬼老存在。没那么简单。断常两见都是错误的,鬼是六道之一,都在轮回转变,无有休止。轮回之说国内外已经证实了,死了之后还在轮转,有前生有后世,已经得到证实。今天看到国内外的报导:姐妹两个,一个五,六岁,一个十一岁。在外国高速公路车祸太多了,因为车超速,把两姐妹同时撞死了。他们的父母很伤心,原来的房子住不下去了,因为一看见房子,睹物思人啊!她们姐妹活著的情况都想起来了,只好摆脱,就换了地方住。过了一段时候,又怀孕了,生一对双胞胎。双胞胎没什么奇怪了,但是他身上都有记。而这个记一个在头上,一个在背上。就是两姐妹撞车受伤之处,所以今生这个地方就有记。并且两姐妹都常做有车开来直撞自己的恶梦。中国也有类似的事,上海一位工程师访问了一个记得前生的人。他前生是土匪,与军队遭遇,他们土匪就跑,后面就开枪,一枪从后面打进来,他就死了。死了他就投胎了。他并说:“我前生挨枪子的地方,今生凹一块。”这位工程师摸了一摸,果然在脊椎旁边凹下去一公分多,是一个坑,正是前生挨枪子的地方。
佛教的轮回之说,不但国内当前有许多活生生的事例来作证明。国外也同样有大量的人死后又投胎的真实事迹。并且进行了种种研究,出版了专书,证明确有轮回之事。佛教认为由于众生妄想执著,造种种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一丝不爽。于是或因还债,或因索命,种种因缘,轮回六趣(即六道)。天,修罗,人是三善趣;畜,鬼,地狱是三恶趣。人在中间,人就很苦,恶趣中的畜生比人更苦。七十年代初我在邮电学院确山干校,曾经被派去养猪。猪真可怜,猪的可怜不在于它自身被杀,更可怜的是:注定了它的所有的子子孙孙都要被杀。这真是一个大苦,不但自己被杀,子子孙孙都要被人杀光,被人吃光。谁都有父母,谁都有孩子,谁不心痛孩子,你的子女注定都要做人家嘴里的菜,这苦不苦啊!这还是轻的呢!鬼趣的苦,地狱中苦更不可说呀!鬼没有不挨饿的,所以叫做饿鬼,看见水,都是浓血,渴得嗓子冒火,也没法喝,食物进口就化为烈火。里放焰口就是救济饿鬼,这个法为什么叫焰口,因为饿鬼满口都冒火焰。放焰口是密法,要给饿鬼开喉咙,把食物化为甘露,使饿鬼都能受用,并加持说法,救度饿鬼离苦得乐。
鬼趣的监狱,就是地狱。地狱有多种类形,罪报的形式,受报的长短,都随众生所犯的罪行而有差别。地狱之罪,十分惨重。人间一夜,地狱已经历无数生死。例如炮烙地狱中,烧红了的铁柱子,可是多淫众生妄执过深,习气太重,他看见烧红的铁柱,他就抱住,于是烧焦了,他为什么去抱?多淫的众生,淫欲心特别重,他的业力支配,使他看见这个柱子是个美女,看见美女他就不由自主的去拥抱。拥抱就烧了,疼啊!死了。介是记性太坏了,风一吹又活了,活了又忘了,看见美女还要抱,就这么一千次一万次,一万万次也记不住。所以是愚痴,愚痴到了万分。所以地狱就是这样形成的。人是属于善道,但人也是很苦啊!也八苦交煎。爱别离苦,你总有爱别离吧,爱的人要别离呀!越是爱,别离的时候就越是苦。因为是凡夫,一另就永别了。难道不苦吗?怨憎会苦,怎么这个同事单让我和他碰上了,真别扭。越别扭,越碰到一起,到那都碰到些别扭人。你因缘不好到那都怨憎会,最不理想的是这样:有的夫妻,两人在一块就吵架,就怨憎会,等两人分开了又彼此想,又成了爱别离。所以说众生没办法。还有求不得苦。你总有个求不得,求不到手的事物,你求不死就求不到手。求不得每个人都有。成吉思汗打平了欧亚,想不死不可能。因为有求不得苦。再加上人人都有生老病死苦。还有五阴(即蕴)炽盛苦,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众生恰恰相反,妄想执著,于是五阴炽盛,受一切苦厄。五阴障蔽了本有的佛性,所以它最苦,余苦皆从它而生,其为八苦。这就是人类的八苦。八苦交煎,其苦万状。
至于地狱之苦,文中极简单的介绍,详情读读《地藏经》。其它宗教是把地狱当作神的惩罚。而佛教就不是这样,佛是极慈悲,是平等。佛就是觉悟的众生,众生就是还没有觉悟的佛。平等平等。佛没有罚人的思想,《地藏经》中佛拜托地藏,连称,地藏地藏啊!拜托了再拜托。我读了《地藏经》老要落泪啊!释迦牟尼佛拜托地藏菩萨,这个人只要生前有那么一点点,细头发尖那么点善,你都不要叫他进地狱啊!拜托地藏啊!不是佛处罚你进地狱,佛是大慈悲,大平等,但是众生有时候没有办法啊!习气太重。妄想执著,过于深重。自地狱,自抱铁柱,徒唤奈何!
(三)背觉合尘与背尘合觉
众生沉沦六道,受无量苦,十分冤枉,因为众生本来与佛平等,具有同样的智慧功德,只是由于妄想执著,枉受轮回。所以我们要理解佛教,要自觉觉他,都须从这句话开始:“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一句话启发我们的智慧,也增长我们的悲心,不但我们自己不要枉受轮回之苦,我们也应让一切有缘的人出苦。你总有最关心的人吧,你忍心让他在地狱中这么受苦受难吗?先说今生有亲的亡者你不忍心吧,而且过去的亡者无量无边,决定有许多曾是至亲骨肉,可是当前正在苦趣受苦,你能够无动于衷吗?焉能不发大慈悲心救度。所以从世尊这一句话就引起我们要自觉觉他。我们可以自觉,可以觉他,因为自他本来都是佛,都跟佛是平等的。只要去掉妄想执著,那就恢复本来面目。轮回本是空的。那么怎么做呢?总是很简单,只是觉与迷。迷的是什么呢?迷的是尘世间这些事,所以叫作尘。觉是本有的觉性。尘是尘劳妄想,与觉对立。众生是背觉合尘,对于本来的觉悟,本来和佛一样平等的心,完全不认识,只知欣赏这些声,色,货,利,心中想的只是加官晋级,享福受乐,这叫作背觉合尘。你跟这个觉就违背了,你的心所想的跟尘就相合了。这样你在六道中转吧。
轮转六道,就因为背觉合尘,所以要回转,回头是岸。你背了觉向尘,现在回头,背尘向觉啊!这就回头是岸了。你把头回过来,不向尘向觉。所以那天讲的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不是去听声音的美妙欣赏声音的柔和。甚至去分别这个声音是骂我,我就生气,恭维我,我就高兴。被声音所迷。所以反一反,不去听声,去听是谁在听?能听的是谁呀?不去闻声尘,而去返闻自己的闻性,这就是背尘合觉。我们现在都想度众生要成佛,要摆脱生死,要普作救度,宏扬正法,这些思想就是背尘合觉的开始了。开始有这种念头和想法要向觉悟。这就是可贵的“始觉”的萌芽。久久坚持不断发展,就自然达到念念之间,事事之间,处处之间都是背尘合觉,慢慢就跟本有的觉性就合了。就是说有一天始觉能与本觉相合了。你若能完全相合,彻底恢复了本有的佛性,也即是本有的法身,那就是成佛了。所以一个人背觉合尘就六道轮转,受苦无尽。要能背尘合觉,可以出六道,得到彻底觉悟,成为九界导师,普施救度,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四)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背尘合觉,再把他说得具体一点。在尘劳之中最厉害就是贪,嗔,痴三毒。贪是贪恋,贪求,贪爱,贪名好利,好色贪杯等等都是贪心。嗔是嗔恨,仇恨。发脾气,暴燥如雷,笑面虎,笑里藏刀都是嗔心。痴,愚痴,不懂道理,不明是非,无有智慧,不信正道,这是痴心。
称为三毒。再加上一个字就是“慢”,我慢,老觉得自己高明,比别人强,别人的作品都不如我的,老子天下第一。再加上一个字就是五毒。第五个字有不同的说法,一个是疑惑的疑,一个是妒嫉的嫉。妒嫉别人,逞能好胜,这是修罗的特性。另一个是疑,初果断见惑里面就有贪嗔,痴,慢,疑还是贪,嗔,痴,慢,嫉,其中以贪,嗔,痴,是最严重的。所以要息灭“贪,嗔,痴”。我们要背尘,首先是降伏自己的贪心,嗔恨心,愚痴心。但它是多生的习惯,你一起心念不知不觉就在贪,嗔,痴里。那就要有一定的办法,就是要勤修“戒,定,慧”。贪,嗔,痴是从六样里挑出的三样,那六样都是毒。戒,定,慧也是从六样里挑出的三样,这六样是六度,六度总括万行,菩萨就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挑出三个主要的就是持戒,禅定,般若,就是戒,定,慧。布施,精进,忍辱也就包含在里面了。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首楞严经》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戒是摄心,最浅近的说,说是坏事不做,好事多做。真正讲到彻底觉悟的时候,好事也不著相去做了,就离开好坏,就任运了。所做的没有不是好事,像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戒的一个总的精神就是止恶生善,这是最基本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它是第一条。你总要做好事,不要做坏事。不要去伤害别人,不要去影响别人。现在有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头,踩著别人的肩膀往上爬,这种情况很多很多,这都不好嘛!具体说呢,作为佛教徒,应该是受三皈五戒。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不能再去皈依其它宗教道门。皈依后这才是真进了佛门。也可以自己受皈依,自己在佛像前表示决心。我依止佛,依止佛给我传的教法,我也皈依这一切奉行佛的教法的大众。这就叫三皈依。有了三皈依就成为佛教徒。
再进一步,居士要受五戒。杀,盗,淫,妄,洒。这个五戒不一定全受。你五戒受那一条,受那一条都可以,比方说,洒我可以很容易就不吃了,我就受一条不喝洒。那你也受了戒了,你有了一条了。你做不到的事情,你不一定要受,所以受一条,受两条,受三条,受四条都可以。受了五条就是具足的戒。因此受戒就不是很难了。但是受了之后就不能犯。再往上有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修密宗有密戒。戒是宝塔第一层,你要盖个宝塔,最底下这一层绝对不可缺。你不受戒不要紧,暂你可以用戒来要求自己。总之自己对自己有个要求吧!戒就能生定,定能生慧,戒是宝塔第一层,没有戒怎么样呢?就像一个东西是漏的。牛奶是好哇!你把牛奶倒一个破瓶子里,全给你漏光。你不受戒,受了戒你不持戒,破戒,都是漏器。你对自己一点约束都没有,属于漏器。现在大家没有因缘受戒,可以按这个来要求自己,减少杀,盗,淫,妄,洒这些事情,不杀生,首先是不杀人,也不要为了口福大量吃很多活的东西。不偷盗,偷窃抢夺,贪污受贿,占公众的便宜,私知吞别人财物等等都犯盗戒。在家人不邪淫,夫妇之间是不犯戒律。
所以刚才说到戒,还有菩萨戒,你守菩萨的戒律就是行菩萨道,就是初发心的菩萨。密教是金刚戒,三昧耶戒,三昧耶戒第一条最要紧的就要相信师父,对于师父要非常相信,要依照他的话去做,尊重他的话,而不是外表的恭敬,见了站起来鞠躬作揖的。你外表很恭敬,心里不恭敬更坏,虚伪。要真正从内心中对师父要真正了解,不是硬装著的恭敬,真正有所了解了,而从内心中生起恭敬心来,这就如法了。你能不能学密,这一条就是如人饮水。可以检验自己,如果能从内心生出来根本的恭敬心,那你学密就能顺利。受了戒就必须认真持戒,比方说,你不杀生,你要是没有受杀戒,你不杀生没有造孽就是了。你也就没有别的功德。你又没有救他,你有什么功德?但是你要受了杀戒的话,你就有功德,你有持戒的功德。从反而看,杀了生的话,要是不受杀戒的人杀了他,就是一个罪报,你欠他一条命,将来就要还它一条命。你杀它吃了,将来它把你杀了吃了,这样才平等,不然讲不过去。但是没有破戒的罪了。要受了杀戒的人,你把鸭子杀了吃了之后,来生你变鸭子被它杀了吃,这样还解决不了问题,你还要加上一个破戒的罪。破戒的罪就大得多,就比被鸭子杀了吃还要大得多了。所以持戒就是这样,你要持住了,功德极大,要犯了,不仅仅是受杀生还命的报,而且加上一个破戒的报。所以要受戒。要有一个约束自己的心。还没有受戒,就先拿戒条来求自己。不好的事情少做,利他的事情我要尽力去多做。
定:使心坚定在一个境上,不叫它散乱,就是定。三学中是禅定,也称定学,指从修行中所得的禅定。梵名三摩提,翻译为正定,等持。在三界中这是超过欲界,在色界与无色界中心地的作用,须勤苦修行才能得到。其中“四禅”是众所周知的。这是佛教与外道都可修习的法。须要伏欲界的迷惑,上升色界天,所以这是天乘,修成功了也不能出六道轮回。
初禅:端坐,调和气息,安摄息心,使之清净平稳。专注一缘,没有移动,这是粗住。再继续修下去,其心愈来愈静,这叫细住。此后相续一,二日,或两月,忽然自心开明一分(这只是自心极初步的开动,与开悟完全是两件事)此时自身如同云影,空无实质,但独存身相之相,这是欲界定。在此基础上,身心又一转,以前定中所独见之身体衣服,床铺,到此皆同虚空一样,这是未到定,未入初禅。在此定中,身心更加空寂,内不见身,外不见物,如是相续一日,乃至一月或更多,定心不坏。就会在定中发现八触功德(动,痒,轻,重,冷,暧,涩,滑),这是从欲界的四大(地,水,火,风)转变为色界四大之相,此时正入初禅。呵弃初禅的觉受入二禅,呵弃二禅之喜受入三禅,呵弃三禅之乐受(三禅非常乐,俗说菩萨怕三禅,怕留恋三禅的禅乐)入四禅。四禅心如清水。心目为色界四禅定,再加无色界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能观所观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定(极为寂静,心想虽有如无)共为八定,是即众所周知的四禅八定。可见前五度,若无般若,则不是波罗蜜,上述之非想非非想定,最高只能生无色界最上之天,不能到彼岸。
慧:是通达事理的作用。它能分别事理与决断所疑。《唯识论》说:“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分别事理,决定是非)断疑为业(破除疑念)。”慧不同于智,通达有为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大乘义章》说:“真心体明,自性无为慧。”故慧实即般若。般若之用,能解了诸法。《譬喻经》云:“慧解可修经戒”梁僧传序曰:“慧解开神,则道兼万亿。”“慧解开神”即是“真心体明,自性无。”则无量无边圣道,都在其中了。三无漏学中的慧学是般若,这个智慧不是世间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很肤浅,不能跟佛的般若相比。佛的智慧,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是不可思不可议。这个事情是你脑子里想不出来的,理解不了的,叫不可思。你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你长一万个嘴,一个嘴有一万个舌头,一万万个舌头来表达也表达不出来表达不清楚,这叫不可议。这个智慧是不可思议的,戒是止恶向善,定是去乱专,慧是除惑明理显明自心。勤修此三无漏学,自然除灭三毒。三毒之中,痴是根本。痴正属无明,无明当然不明白,不明白就是痴。行人勤修三学,生一分智慧,就去掉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勤修戒,定,慧就回头是岸,背尘合觉了。
(五)真觉路会归净土
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行人根器,所以不能不知决择。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就是说本师世尊为什么要出现于世?只是为了宣说阿弥陀佛广大如海的本愿。也就是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广演种种经教,另开教外别传,全部目的,只为众生归净土。《大集经》中佛说:“末法中亿万人修道,难见一个人得道,只有念佛法门仍能救度众生。”藕益大师说:一句佛号,三藏十二部经论,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一切戒律都在里面。又说一切禅定也都在里面。所以末法行人,洗砂应知淘金,探龙须能得珠,学佛须明佛心,入道咸归净土,才不负两土导师苦心,才是真实佛子。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径中的捷径。《无量寿经》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小本《阿弥陀经》心“信愿持名”为宗。这就是净土宗的宗要。也就是净宗的正行。先师夏莲老于正行外,兼及重要的辅行。写了两句话:“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
这两句是一切净宗行人,背尘合觉的要径,包括了最主要的相辅的修持。上一句即是“勤修戒,定,慧。”头两个字是戒学。末后三个字“看经教”是慧学。“定须习,慧须闻,”多看经教,正是闻。一切依据圣言量,禅宗不立文字,但禅宗的司证,没有不合于圣言量的。中间“念佛”两个字是核心。念佛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三摩地,正定。念佛三昧是宝王三昧,是三昧中的王,三昧中的宝。念佛得正定,可见念佛正表定学,老实念佛就能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专心念佛,不起杂想,就暗合“无所住”,老实念佛,一念接一念,暗合“生其心”。于是暗合了《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念佛,也是慧学。念佛时“都摄六根”岂但不做恶事,心中也不起恶念,所以念佛也摄“戒学”。念佛虽摄戒,定,慧,但夏师句中,还是指出了“持戒”与“看经教”,唤起大众的重视。
夏师的第二句:“察过去习毋自欺。”正表“息灭贪,嗔,痴。”“察过”就是检查自己的过失。察是明察秋毫的察,要认真察看自己的过错。“去习”去掉不好的习气,一些不好的习惯叫作习气。多生多劫的烦恼,成为积习,烦恼虽除,相习未尽,这就是习气,所以要去掉习气。“毋自欺”:要认真,不能自己欺骗自己。这句话就是不但要除贪,嗔,痴三毒,还要对烦恼所留的余习,都要检查除去,不可欺骗自己,这才真是背尘。两句话合起来,就是净土宗的人,背尘合觉的,全面的,具体的,必要的行持,是净土行人修行的要径。我们要背沙土合觉,要证到本来是佛,要觉他要自觉,就须在这十四个字上用工夫。
在这十四个字中,要抓住“念佛”作为核心。净宗与密宗的殊胜之处,就因为这是他力法门。前在介绍观音耳根法门时,已经说了,观世音菩萨入三摩地证入楞严大定这一少,经历了多少修持,破除了多少层“能所”,一切所都破了,一切结都开了,觉也灭了,空也灭了,灭也灭了,一切生灭都灭尽了。于是寂灭,获两种殊胜,上与十方如来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并得十四无畏。你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就可以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长寿得长寿,乃至还应大涅槃得大涅槃。这就是他力法门,所求得的种种果宝,是靠观音加被之力。密宗和念佛法门都是靠他力。也都是他力门。持戒,察过去习都是靠自己,必须自己振作,自己管自己,这是靠自力。但是这个自己很难靠,不是那么老实。进进退退,力量又很微弱,所以还要靠他力。没有自力,自己根本没有动力,也不中用。介是光靠自己也不行,要靠他力。《观经》指出,至心念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号有这么多的功德与作用。自力能行吗?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劫是多长啊!说不清了,电子机算机都打不出来。单位是劫,八十亿个劫,这时间是多少?那么重的多劫生死的罪,一句佛号能消。要不是《观音耳根圆通章》讲出道理来,今天大家理解《观经》的话仍是很困难。观世音菩萨以超越无比的大慈大悲的心,专精勤久,勇猛无畏的精进修持,证到期了两种殊胜,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与一切众生同一悲仰。所以就可以施无畏,有这个力量,可以让你念观音号的人得到无畏。因此你念就对了。我们抓住这个救生圈。密教说观音是弥陀化身,所以念观音正是阿弥陀佛化身的名号。念佛是核心。其余是辅助,也不可没有。不持戒是个漏器,多少功德都会漏光。不看经教,行而不解,只是迷信。古德说:“行而不解,增长无明。”不但无功,反而增过,所以必须行解相资,使理解与实修互相促进,两方面自然慢慢增长起来。所以“念佛”是核心,同时一方面持戒,一方面看经教,读诵大乘。要多闻法,要多思维问题,要多问问题,这是第一句“持戒念佛看经教”。
另外一句“察过去习毋自欺”。你念了半天,你的效果表现在那里?都等临死再检验,那就晚了。过去是不够,到临死才知道有什么用,落了个灰溜溜。灰溜溜就更坏,连勇猛劲都没了。所以要早知道,要早知道就早日改变这种情况,要把我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早日发挥出来。常看看念佛之后,到现在为止,自己的习气是如何了,一不是点没变呢?还是有所减轻呢?还有的人甚至是有所发展,添了毛病,所以要注意,这是我们真正的修持,真正要自觉觉他,发了大愿的人就不避讳这个问题。就时时要观照自己,所以。夏老师检点一身都是短。把自己检点一下,我这一身都是短处。这才谦虚,才不会错误估价。这才会精进。贪,嗔,痴很难对付,不可掉以轻心。不真实用一番功夫的人不知道。有人在用功过程中贪,嗔,痴会爆发,这仍是自然的现象,不是出轨。有的人淫欲心猛增,脾气越来越别扭,有的越来越糊涂,这都要警惕,不能退缩,要坚持,要祈愿,要勤求佛力加被。一切不要怕,这一句佛号就是咱们数学上的无限大。总之,你真正依靠这句佛号,真正念得清净了,你任何的习气,任何贪,嗔,痴的毒都可以彻底消除。这个信心必须得有。所以因此,持戒念佛看经教,行解相资,要加上察过去习,绵绵密密的,使得自己对于尘缘日渐淡薄。这就是背尘的初步,再加上持戒看经的自力,念佛的自力兼不可思议的他力,这便是日觉路,我们已经在背尘合觉的大路上。
(六)觉路进程——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
先师夏老以:“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十四个字,概括了将业行人背尘合觉,全部的用功下手处。又以“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十六个字,指出了在觉路前进的,从始至终的全部过程。夏师所示文字精简,义理深广,实是无上醍醐。
“理明”。“理”是本体,即“实际理体”。“理”与“事”相对。从理显事,从事表体。譬喻:理为水,波为事,波从水现,波有千差,水只一体。理即人人本具的自心,即是法身。法身无相,现一切相。所以“青青竹叶,无非法身”。密宗观音仪轨:“所见一切皆法身”。大地山河森罗万象,都如水上之波,从水所现,除水以外,没有自体。于这些道理,若能明白,便是最初步的明理。若能深明妙谛,老实念佛,念念中暗契无住生心。念来念去,念到事一心,见思惑任运脱落,便是进一步的明理。若到理一心,破一分无明,显一分法身,便是真实的明理。打破全部四十二品无明,明显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便成正觉。
“信深”。经教中说:“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足证若缺信心,就不能入佛法。莲池大师《疏钞》中说:“信即心净”,“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如极秽物,自秽秽他”。大师说:信心就是清净心,只有狐疑,才使得自己身心浑浊污秽一团糟。这个不信的心,不但使自己浑浊,它就像极脏的东西,谁接触到它,谁就沾上了脏。所以大师总结说:“信为急务”。禅宗硕德高峰禅师在语录中说:“信是道元功德母,信是无上佛菩提,信能永断烦恼本,信能速证解脱门。”又说:“从上若佛若祖,超登彼崖,转大*轮,接物利生,莫不皆由此一个信字中流出。”可见“信”是关键当中的关键。
一般人都会说,我是佛教徒,焉能不信。这由于不知信有深,浅,邪,正之别。许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这个信心就不正。又有人能信有西方有极乐,有阿弥陀佛,只信到这里,此信很浅,不是深信。《弥陀要解》指出六信:理,事,自,他,因,果。六者都信才是深信。信有极乐,是信事;信有弥陀,是信他;在六信中,只占两信,仅有三分之一,此信甚浅。若要深信,就须明理。六信中的“理”与“自”,都包括在所明之“理”里面。前已说明理是理体,是法身。也就是当人的本源佛性。极乐的一切事相庄严,都是理体,法身,自心的流现。这就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且体会了事物的本体,才认识事物的真实处,这才是深信。他佛自佛也是如此。只信阿弥陀佛是信他佛,不明本师所示自身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自己是佛。《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能信受本师成佛时的开示,就容易了解《观经》的经文,自己修行念佛,是自己的本心在作佛,至于自己的本心呢?“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是心是佛”。这才能接受《观经》的无上开示。不但信他佛,并能信自佛,所信就深入了。同样是信,邪,正,深,浅四种功德的差别,不是数字所能表示。
“愿切行专”。上明理明信深,由于明理,能生正信,而且深入。既明理体又能深信,自然会发愿,产生愿力。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都是可度的。目前沉沦六道痛苦无量,都是冤枉的有受苦。都是在做恶梦,惊哧得大喊大叫,赶紧把他叫醒,快醒醒吧!别发梦痴了,何必受这罪。一醒就什么事都没有了。狮子,老虎都没有,梦境就是这样。你懂得这个道理愿力就来了。众生都是可度的,没有不可度的,都是由于妄想执著,一时的颠倒。信能深,愿就切。切就是垦切与切合实际。不垦切的愿叫做虚愿。不切实际的愿叫做狂愿。两者都是徒劳,不能落实。若发切愿自然行持就专一了。《四十二章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辨。”《大经》三辈往生都因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不是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东翻一翻,西找一找。东张西望一事无成。
“功纯业净”。心上“理明信深”,四字实是修行的关键,信,愿,行称为三资量,缺一不可。明理生正信,信深起正愿,愿切起正行,非信不能专愿,非愿不能启行。有愿无行,只是狂愿;有行无愿,不是正行。以上四者关系密切,自然行专之后久久功夫纯熟,乃到“功纯”。由于念佛都摄六根,自然不造新业,又由于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自然“业净”。
“妄消真显”。念佛功纯,妄想自然不起。既然不起妄想,何来执著?所以“妄消”“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妄想执著”既已消除,本有佛性,自然显现。《首楞严经》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镜净心明,本来是佛。所以过程就这十六个字:“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这十六个字我们还不忙于后头八个字,现在要抓前头这八个字——“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就够了。
本文开头尊师直指:“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结尾在夏师之偈:“功纯业净,妄消真显。”净除了妄想执著,恢复个人本有觉性,显露如来的智慧功德之相。这就是圣教的根,大法的源。也是学佛者必须具有的对佛法的基本认识。有此知见,名为正见。舍此别求,难出魔纲。
众生沉沦,只因妄想执著。恢复本觉,显露三身,只因消除了妄想,执著。迷悟有天渊之别,关键处只在回头一转。从背觉合尘,转为背尘合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更具体的内容,就是“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这两句包括净宗一切要行。贯彻始终,可从初步直到归家。
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循序进修,自然入轨。初机学人,必须从明理生信处下手,信心既深,必发切愿。愿心垦切,必起正行。正行专一,自易纯熟,功夫纯正,无有夹杂,功力殊胜,速消业力,业净功纯,妄想自然不生,妄想执著全空,本有佛性朗现,这就是全部修持的过程。
依止“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这两句,这就是背尘合觉。在觉路上,从“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到“妄消,真显”。就是殊胜圆满。净土行人,但能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决定往生。前八个字就已能解决问题。下余八个字,则到莲邦中继续进修。若有人抱大丈夫冲天之志,誓愿仿世破无明,见法身,那还有以下八个字,切盼您速成带角虎,普为人天之师。
(本文结束)
一九九一年初夏于北京莲舍重订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