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7

发布时间:2024-04-03 13:03:00作者:地藏网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7

发大誓愿第六【之四】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二十五、天人礼敬愿。二十六、闻名得福愿。二十七、修殊胜行愿。

右章三愿。从「闻我名字」至「莫不致敬」,是第廿五「天人礼敬愿」。从「若闻我名」下至「诸根无缺」,是第廿六「闻名得福愿」。再下为第廿七「修殊胜行愿」。本章三愿皆表闻名功德。

上第十八愿十念必生,乃往生之正因,四十八愿之核心。第十九与第廿两愿,乃第十八之开广。第廿一愿,专指具有宿恶之众生,若能悔过,发菩提心,一心专念,亦皆得往生,不更恶道。第廿三愿,则专指妇女,闻名净信,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则命终转男,往生极乐。以上皆因闻名发心,得生净土,是为得益中之上者。今章则显其下者。盖众生根器不一,故闻名之信乐发心亦不一,或因大心未坚,或因信愿不深,或以持念不专,是以未能全契弥陀十念必生等大愿,故当世未能了脱生死,仅能获福于现在及来生,故获利未能如前之数愿也。

第廿五愿,「修菩萨行」谓六度万行。是乃广修众善者。本经三辈往生,皆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盖发心乃诸善中王,持名是万行之首。缺此往生正因,虽行众善,则广而不专,博而未精,未契弥陀本愿,难于今生现证,故唯受人天礼敬而已。第廿六愿「生尊贵家」者,《大论》曰:「生刹利为有势力;生婆罗门家为有智慧;生居士家为大富。故能利益众生。」又《会疏》曰:「生下贱家,受世轻慢,利济不广。」是故闻名得福,来生皆生尊贵之家也。又「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下第廿七愿。「梵行」。梵者,清净之义。梵行,清净无欲之行。断淫欲诸天,皆名为梵天。如梵天断淫欲之行,曰梵行。《法华嘉祥疏》曰:「有人言通取一切戒为梵行,别行断淫为梵行,故《大品》曰:『淫欲障生梵天,何况菩提!』「以上皆以离欲为梵行,但另有深义,以证涅槃之万行为梵行。如《法华嘉祥疏》曰:「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轮大涅槃也。行即万行,到大涅槃也。」又《大日经疏十七》曰:「梵谓涅槃。梵行谓修梵行者名。具大涅槃名为梵。」上二经疏,皆谓到大涅槃之行,为梵行。是则梵行之深义,不局限于持戒与断淫而已。今愿文曰「殊胜梵行」,应兼此二义。盖断除淫欲,礼佛念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即趣向大涅槃根本法轮之妙行也。一闻佛名,即具如是功德,足证佛号,名具万德。又闻名功德,微妙难思。如《尊胜陀罗尼经》曰:「诸飞鸟畜生,含灵之类,闻此陀罗尼,一经于耳,尽此一身,更不复受。」又《涅槃经》曰:「是大涅槃,亦复如是。若有众生,一经耳者,却后七劫,不堕恶趣。」一经于耳,尚具上述功德。何况经耳之后,兼能信受,其功更胜。一般经中闻字,不是但闻,义兼信受。是故闻名之人,今生纵不即能往生,来世亦必常修殊胜梵行也。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二十八、国无不善愿。二十九、住正定聚愿。三十、乐如漏尽愿。三十一、不贪计身愿。

从右章第廿八至第卅八愿,为摄彼土众生愿,表极乐国中众生之功德受用。右章具四愿,「国中无不善名」,是第廿八「国无不善愿」。」住于定聚「以上,是第廿九「住正定聚愿」。」犹如漏尽比丘」以上,是第卅「乐如漏尽愿」。最后「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是第卅一「不贪计身愿」。

第廿八「国无不善愿」。极乐国中尚无不善之名,何况有不善之实耶?龙树大士曰:「彼尊佛刹无恶名,亦无女人恶道怖,乃至无有诸趣恶知识。」盖表极乐无有不善也。又《往生论》云:「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有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上论中所谓之讥嫌名,即愿文中之「不善名」也。又《疏钞》曰:「由耳之所闻,唯是诸佛如来万德洪名,菩萨、声闻及诸天善人,种种嘉号,曾无三恶名字,历耳根故。」耳中不闻恶名,故曰:「无不善名」也。

又如《阿弥陀经》曰:「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灵峰大师于此更有妙解。《弥陀要解》曰:「问:白鹤等,非恶道名耶?答:既非罪报,则一一名字,皆诠如来功德。所谓究竟白鹤等,无非性德美称,岂恶名哉!」其意如下,经云:「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故或问曰:彼国既有白鹤等鸟,则白鹤之名岂非恶报之名耶?《要解》答曰:经云「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白鹤等,既非罪报所生,则其假名,亦非恶名。是诸鸟等皆如来性德所显,故其名字乃表如来性德,正是美号,焉可视为恶名。又《观经》曰:「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可见极乐依正,悉是如来果觉之所庄严。是诸众鸟,皆是弥陀变化所作。彼土一色一香,一尘一名,无非中道,皆是不可思议法界之全体大用。是故彼国一一名字,皆显如来性德。如来证穷法界,照彻心源,功德究竟。以一真一切真故。一究竟一切究竟。又以假名诠显实法,故彼土一一名字,悉皆究竟。白鹤是究竟白鹤,共命之鸟是究竟共命之鸟。是诸众鸟皆如来性德之所显。故其假名,亦皆是性德之美称,而非恶名矣。

第廿九「住正定聚愿」。「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由于第五「无差别愿」,生彼国者,形貌无差,悉同一类。形既相类,心亦同然。心皆同一,住于定聚。定聚者,指正定聚,乃三聚之一。三聚包括一切众生。聚是聚类之义。一切众生分为三类,是名三聚。三聚之说通于大小乘,其义不一。一者,㈠正定聚,必定证悟者。㈡邪定聚,毕竟不证悟者。㈢不定聚。介以上二者之中,盖有缘则证悟,无缘则不证悟也。二者,《会疏》曰:「定聚者,具云正定聚。亦言不退转。便是菩萨阿鞞跋致也。云何名正定。凡一切众生,虽根性万殊。以类聚之,不出三种。以必堕六趣为邪定。以升沉随缘为不定。以定至菩提为正定。」三者,据《起信论》,十信以前之凡夫,不信因果,为邪定。十住以上为正定。十信之人为不定性。此乃实教大乘之说。本经第廿二品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见《唐译》),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明得生彼土,便入正定之聚,必证大涅槃果。故善导大师曰:「不断烦恼得涅槃。斯示安乐自然德。」又龙树大士云:「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鞞跋致不退位也。」

(又善导大师依愿言及《唐译》经文,谓此愿亦现生不退之密义,文中「若当生「则指求生之人,亦入正定聚。是为不共之说。当于第廿二品中详论之。)

第卅,「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是为「乐如漏尽愿」。「热恼」。为剧苦所逼,身热心恼,故名热恼。《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今极乐国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永离热恼。「清凉」,清净凉爽,正与热恼相反。《大智度论廿二》曰:「人大热闷,得入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清凉池,喻涅槃也。今往生之人,入于彼土大清凉池中,故皆「心得清凉」。「漏尽比丘」,漏者,泄漏,即烦恼之异名。烦恼现行,使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漏。又眼等六门,日夜流注烦恼,故名漏。以圣智者断尽此烦恼,称为漏尽。六神通中前五通为有漏通,唯漏尽通为无漏通。烦恼断尽之比丘,称为漏尽比丘,即阿罗汉。法藏菩萨愿彼国众生,受乐无极,且于「所受快乐」心无染者。如阿罗汉,断尽诸漏,于诸世法,不执不著。故云「犹如漏尽比丘」。以喻受乐而无乐想。义寂名此为「受乐无染愿」;憬兴名之为「受乐无失愿」,皆是此意。

第卅一「不贪计身愿」。无起想念,贪计身者,凡夫修行,多堕身见,身见乃见惑之首,见惑不断,则不能入圣流,势必常沦生死,欲出无期也。贪计身者,谓执有我身而贪著计度也。《会疏》曰:「于自身忘执,计爱憎违顺,是名贪计,是所谓我执也。」凡夫忘以自身为我,贪执计较,爱护倍至,顺则生爱,违则生瞋,种种分别贪者,举体堕于烦恼。《往生论》云:「远离我心,贪著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应)远离以其障菩提心,应知。」盖谓贪执自身,无安众生心,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者,皆障菩提心,故应远离。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若障菩提心,即不能往生。是故愿曰:「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三十二、那罗延身愿。三十二、光明慧辩愿。三十四、善谈法要愿。

右章具三愿。「生我国者,善根无量」是总述。以下分演。善根者,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罗什大师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又以「善」能生妙果,生余之善,故名为根。「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是第卅二「那罗延身愿」。憬兴称之为「身得坚固愿」。「金刚」者,梵语跋折罗(或代折罗)译为金刚。《三藏法数五》云:「金中最刚,故云金刚。」又《大藏法数四十一》云:「梵语跋折罗,华言金刚。此宝出于金中,色如紫英,百炼不销,至坚至利,可以切玉,世所希有,故名为宝。」(即金刚石,俗云钴石,硬度最大。)又金刚者,金刚杵之简名。《大日经疏一》云:「代折罗即是金刚杵。」原为印度之兵器。密宗以之表坚利之智。《大日经疏一》又云:「代折罗,如来金刚智印。」又《仁王经念诵仪轨上》云:「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杵有金、银、铜、铁、石、水精、法陀罗木等,无量种之不同。帝释之杵,乃金刚所成。又执持金刚杵之力士,称为执金刚,简称金刚。《行宗记二》曰:「金刚者,即侍从力士,手持金刚杵,因以得名。」

「那罗延」者,译为胜力,或坚牢。有四义,(一)梵天王之异名。(二)罗什大师云:「天力士,名那罗延。端正雄健也。」(三)《大日经疏十》「毗纽天有众多别名,即是那罗延天别名也。是佛化身。」又《秘藏记》曰:「那罗延天,三面,青黄色。右手持轮,乘迦楼罗鸟。」(乘鸟表空行)(四)《涅槃经疏七》曰:「那罗延,此翻金刚。」乃十九执金刚之一。《维摩经》云「那罗延菩萨」。古注经家多谓众生身心相依,身有苦乐,心必忧喜。心有忧喜,身有损益。法救云:「如来身力无边,犹如心力。」又《密迹力士经》云:「如来之身成*「锁体,犹如金刚,铿然坚绝,不可破坏。」故愿国中众生,三业庄严。体固如金刚,力强如那罗延,同具殊胜身业也。

今依密教,执金刚,金刚手,金刚萨埵等,乃一名之异译。《仁王经念诵仪轨上》云:「此金刚手,即普贤菩萨也。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能断我法微细障故。」又《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云:「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即从如来得持金刚杵。其金刚杵五智所成。故名金刚手。」今愿文曰「金刚那罗延身」,若据显迹,则如过去诸解,视为天上力士,那罗延神,大力坚固之身。今据密义,金刚与那罗延,均是执金刚,简称金刚。论其密本,即是金刚萨埵,即是普贤,乃法身大士。又密教尊金刚为示现威猛相之佛。是以「金刚那罗延身「应解为等同如来之「金刚身「或「金刚体」。

「金刚身」,指金刚不坏之身,谓佛身也。《涅槃经》云:「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又「诸佛世尊,精勤修习,获金刚身」。

《新译仁王经》曰:「世尊导师金刚体,心行寂灭转法轮。」《良贲疏》曰:「金刚体者,坚固具足。体者身也。佛身坚固,犹如金刚。」若据密意,则往生者,亦如世尊得金刚不坏之体。故皆寿命无量,身具金刚「坚固之力」。

「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为第卅三「光明慧辩愿」。彼佛寿命无量。国中天人寿命亦皆无量。又彼佛光明无量,是故彼国人民,身顶皆有光明照耀。盖主(佛)伴(国中人民一切贤圣)一如也。又「光明」者,自莹(亮)谓之光,照物谓之明。有二用。一者破闇,二者现法。盖佛之光明,是智慧之相(见《往生论注》下)。又《超日明三昧经下》云:「是知大智发外,能照法界,名为光明。」又《涅槃经》云:「光明名为智慧。」又大慧禅师曰:「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离是光说此法。」彼国天人身顶既有常光,正是智慧成就。以佛力护佑,故智慧殊胜。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悉皆照了。故云「成就一切智慧」并「获得无边辩才」。「辩才」指善巧演说法义之才。《净影疏》曰:「言能辩了,语能才巧,故曰辩才。」又诸菩萨说法之智辩,称为四无碍智、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四无碍者:㈠法无碍。名(名相)句(语句)文(文段)能诠之教法名为法。诠者,具也,善也,言也。于教法无滞,名为法无碍。㈡义无碍。知教法所诠之义理而无滞,名为义无碍。㈢辞无碍。于各地诸方之言辞通达自在,名为辞无碍。㈣乐说无碍。以上三种之智,为众生乐说自在。又名辩无碍,契于正理,起无碍之言说,名为辩无碍。彼国人民,由于成就一切智慧,故得无边辩才,以四无碍辩,宏演法要。

「善谈诸法秘要」乃第卅四「善谈法要愿」。秘者,秘奥之义,言法门之深奥也。又秘密之义,言法门隐密,不易示人也。「秘要」者,如《法华文句五》曰:「四十余年,蕴在佛心,他无知者,为『秘』。一乘直道,总摄万途。故云『要』也。」又《法华嘉祥疏九》曰:「言约(简要也)理周(具足也),故称为『要』。昔来隐而不传,目之为『秘』。」《法华经法师品》曰:「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又密宗,称秘密宗。因密法者,正是诸佛秘要之藏,不轻示人者也。今极乐菩萨「善谈诸法秘要」。乃善能开演诸佛一切显密甚深秘要。「行道」,经行也。行道诵经,乃天台常行之三昧。乃于行道时诵经也。「钟」,梵语「键椎」之一。乃鸣集之法器。鸣钟乃集众之号命。又鸣钟有胜功德。《增一阿含》云:「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又《佛祖统纪六》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语如钟声」者,谓说法人,声如洪钟,中正宏广,持续远闻。震醒长夜,警觉昏迷,引生善心,停息诸苦。音声功德,并如钟也。又钟身铸有真言、种子字、大乘经偈。鸣钟一声,即如转诵钟身所具一切显密经法。以喻说法人,一一声中,皆寓无量妙义也。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三十五、一生补处愿。三十六、教化随意愿。

右章中,「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是为第卅五「一生补处愿」。一生补处者,以一转生补佛处,如今兜率内院中之弥勒大士,一生即补佛位,即《法华》所说「余有一生在,当得一切智」,是名一生补处。又如《会疏》曰:「一生补处者,是等觉位。尚有一生无明(具足应云:一分生相无明)未破。故曰一生。此品无明,其力最大。唯此后心,以金刚智破之,即补妙觉之位,故曰补处。」若依密教,一者,一实之理。于密宗初地菩萨之位,先得净菩提心。自此一实,出生无量之三昧总持门,渐次增长至于第十地(以上之初地至十地,乃密十地,不同于显教之十地。)。更有第十一地,即佛地。以一转生补佛处,是名一生补处。如《大疏六》曰:「今此经宗,言一生者,谓从一而生也。初得净菩提心时,从一实之地,发生无量无边三昧总持尼门。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长,当知亦尔。迄至第十地满足。未至第十一地。尔时,从一实境界,具足发生一切庄严。唯少如来一位,未得证知。更有一转法性生,即补佛处。故名一生补处。」

又昙鸾大师更谓极乐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而顿登补处,「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

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鸾师之说,深显极乐菩萨圆解圆修,一地一切地。故生彼国者,皆不退转。顿超阶次,圆证补处。深显弥陀大愿,妙德难思。

下第卅六「教化随意愿」。如上愿所明,生彼国者,安居乐国,悉登补位。成等正觉。但菩萨成佛各有愿力。如愿被弘誓铠甲,返入秽土,普利群生,教化有情,则承弥陀愿力加持,教化随意,无不圆满。是为本愿之意也。又铠者铠甲,古时战士对敌作战时所被服之物,用以遮卫身体,防卫矢石等(近代之避弹衣亦是此类。)。菩萨入生死,降魔军,则以自之弘深誓愿为铠甲。因弘誓之心坚逾铁石,可以此心出入生死之阵。至于所教化者,首云「皆发信心」,盖信为道源功德母也。本经小本曰:「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盖此净土法门,极圆极顿,超情离见,故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也。又小本曰:「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曰:「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是以极乐大士宏化十方,咸以劝信为首也。「修菩提行」,盖三辈往生,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今云「修菩提行」,即具发心与专念两要义。修菩提之大行,必由于发起菩提之大心。且菩提行中,实以一向专念,最为上首。一切菩萨,万善齐修,但十地菩萨,地地不离念佛也。又大行菩萨,普贤为首。故教化一切有情,「行普贤道」。普贤者,圭峰大师曰:「一约自体,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约诸位,曲济无遗曰普,邻及亚圣曰贤。三约当位,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故本经中,与会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之德者,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自利利他,无有穷尽之德。极乐大士遵行普贤之德,复教余土众生,皆行普贤之道。

如是极乐大士,被弘誓铠,入生死海。「虽生他方世界」,或现身秽土。因有弥陀愿力加持。「永离恶趣」。各各随其意乐,或说法,或听法,或现神通等。「随意修习」,悉皆圆满。众生受教,亦皆至心信乐,求生净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三十七、衣食自至愿。三十八、应念受供愿。

右第卅七「衣食自至愿」。「饮食衣服」见《宋译》。「种种供具」见《唐译》,又《汉译》第廿三愿曰:「我国诸菩萨欲饭时,则七宝钵中,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食已,钵皆自然去。」(《吴译》第十四愿同此。)又《魏译》第卅八愿曰:「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今经备集五译文义,结成此愿,名为衣食自至愿。如《会疏》释《魏译》曰:「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或国土,为衣食故,苦役万般。四时不宁处,一生疲贪求。何况禾下丧数千生命,镬中杀无量蚕子,依之沈迷无涯,受苦无穷。是故愿言,我土圣众,衣食住宅。随意现前。著衣吃饭,皆助道法也。」「种种供具「者,花香、幢幡、宝盖、璎珞、卧具、天乐等等。如是一切无量无边,殊胜供养之具,皆随意即至,如愿供养。如《吴译》曰:「欲得自然万种之物,即皆在前,持用供养诸佛。」《宋译》曰:「我以神力,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诸佛面前,一一供养。」是故云:「随意即至,无不满愿。」

下为第卅八「应念受供愿」。《宋译》曰:「所有菩萨,发大道心,欲以真珠璎珞,宝盖幢幡,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香华伎乐,承事供养他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世尊而不能往。我于尔时,令彼他方诸佛世尊,各舒手臂,至我刹中,受是供养。今彼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宋译》愿文,深显佛力。又如《魏译》云:「一发念顷,供养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是明自力。是以极乐人民,或因佛力加被,或以自力功圆,皆可随念普供诸佛。如经云:「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深显生佛不二,感应道交,供佛之念才兴,诸佛摄受已毕。顿修顿证,因果同时。

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

三十九、庄严无尽愿。

从第卅九至第四十三,此五愿是摄佛土功德愿。右第卅九是「庄严无尽愿」,《会疏》释曰:「『严』谓庄严,『净』谓清净,『光』谓光明,『丽』谓华丽。『严净』,明体离垢。『光丽』,表相奇特。以长、短、方、圆、大、小等为『形』,以青、赤、白、黑、正、不正为『色』,皆非世间所有,故云『殊特』。」意为:万物体无垢染,故曰严净。形相光明奇丽,故曰光丽。其形与色皆非世间所有,故曰形色殊特。《会疏》继曰:「点事(指如微点之事相)妙理相即,故谓穷微。无漏之相,实相之相,故谓极妙。」意为:极乐一切事相,一毛一尘之微点,皆从实际理体而显,与妙理相即不二,故曰穷微。穷者,尽也。微者,精也。具此一切形相,乃清净心之所显,弥陀无漏功德之所现,故为无漏之相。且一一皆是圆明俱德,一一皆是圆圆果海(「圆圆果海」见《显密圆通》,指无上圆满圣觉果德之海。),当体即是实相相而无相,无相而相,故曰极妙。继曰:「广略相入,不可思议。故云,无能称量。」意为:极乐世界全显事事无碍法界,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略相入,重重无尽,超情离见。言语道断,故不可议。心思路绝,故不可思。言思不能及,又焉可称量?故曰「无能称量」。可见极乐净土,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除佛一人外,一切众生上至等觉,中至具天眼之一切小大凡圣众生,皆不能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更何能总为宣说。故云:「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