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士强1949年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内容提要:学术界一般把密教分为“杂部密教”和“纯正密教”。前者为尚无完整教理体系的密教,后者为具有独立思想体系的密教,其标志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两大密典的出现。纯正密教时期,除了这两大密典系统的经典外,还有一些其它部类的经典。本文拟比较全面地介绍有关纯正密典,以勾出密教经典的发展形态和历史。
印度贵霜王朝时代(公元前1世纪中叶至公元3世纪末),因佛教的勃兴而一度沉寂的婆罗门教,在与民间信仰的神?#092;、仪式相结合的过程中,获得了活力,逐渐实现了从旧婆罗门教向新婆罗门教(又称“印度教”)的转变。在接踵而来的笈多王朝时代(4世纪初至6世纪初),以梵天(创造之神)、毗湿奴天(又称“韦纽天”、“那罗延天”,为维持之神)、湿婆天(又称“大自在天”,为破坏之神,但又兼具救护治疗的性格)为三大主神的印度教,又分化为以毗湿奴天为至上神的毗湿奴派和以湿婆天为至上神的湿婆派。前者流行于南印度,后者流行于北印度,以此为契机,婆罗门教出现了全面复兴的景象。
与此同时,大乘佛教中的中观派和瑜伽行派,则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对各自奉习的教义作封闭式的研究上。特别是瑜伽行派,在本来已经繁琐的佛教名相事数之外,又提出了一大堆新的深奥艰涩的唯识学名词,并加以种种的组合和研究,使本来面向社会,旨在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民众提供精神依托场所的佛教,变成了只有少数专家才能弄懂的冷僻的学问。而且瑜伽行派提倡渐修成佛,认为一个人仅在今世修六度万行仍不够,还需累世修行,持之以恒,历经三大阿僧?#092;劫(又称“三无数三劫”,指无法用数字表述的极为长远的时间),宇宙成、住、坏、空往复循环无数次,才能最后成佛。这又使一般人望而生畏。佛教面临着如同小乘佛教后期所经历过的那种信众减少的萎缩危机。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争取更多的信仰者,后期瑜伽行派的一些论师对传统的佛教教义和修持法门进行了卮蟮母脑臁K墙屎厦窦湫叛隹谖兜挠《冉讨械纳癜、祭礼、咒语(又称“陀罗尼”、“真言”)、法术和事轨,经整理加工,大量地引入佛教,并用大乘佛教的一些理论予以说明。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种新的佛教体系——秘密佛教,略称“密教”,又称“密宗”、“真言乘”、“持明乘”、“金刚乘”、“怛特罗佛教”(“怛特罗”意为“续”)等,以别于先前的小乘教和大乘教(统称为“显教”)。
以神秘主义的咒语和法术为特征的密教,作为一种独立的思想体系是在公元7世纪中叶成立,但它的一些思想成份却早已在佛教内部存在,前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咒术原本是古印度土着居民达罗毗荼人原始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善咒和恶咒两种。善咒,是用于治病防身等目的咒语;恶咒,是咒诅他人,使之遭受灾祸的咒语。雅利安人征服土着部落以后,便将它们吸收进自己的圣典,成为婆罗门教《阿闼婆吠陀》中所说神咒的主要来源之一。
对于咒术,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的初期是严加禁绝的。曾明确规定,凡是佛教僧人都不应学习和使用任何形式的咒语,如鬼咒、病咒、水火咒、安宅咒、火烧解咒、鼠咬解咒等等,也不能从事占卜生死、解梦、相手、相面、占星象等活动(见《长阿含经》卷十四《梵动经》)。要想得到解脱,唯有修习戒、定、慧“三学”。但后来,随着大量婆罗门教的信徒改宗佛教,僧团中出身于“外道”的人日益增多,考虑到这些人的思想底子,释迦牟尼开始允许弟子们使用善咒来治疗宿食不清、毒蛇咬伤、牙痛、腹痛等(见《四分律》卷二十七、《十诵律》卷四十六),但仍然禁止他们使用恶咒,也不允许以咒术谋生。
逮至部派佛教时期,咒语的使用范围更加扩大了。它不仅被用于治病防身,而且被用来降伏外道恶魔,策使鬼神(见《杂阿含经》卷九所收的第二百五十二经)。
大乘佛教兴起以后,为了与外道相抗衡,更是把咒语作为弘法护教的重要手段。它们认为,陀罗尼(也就是通常说的“咒语”)有总持、能持、能遮等含义,它具有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至于忘失的功能,能够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摄持各种善法,而遮除各种恶法(见《大智度论》卷五、《佛地经论》卷五),凡是大乘菩萨都必须掌握陀罗尼。
龙树在《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还将陀罗尼分为四类:(一)闻持陀罗尼,它能使耳闻之事不忘。(二)分别知陀罗尼,它能区别一切邪正、好丑。(三)入音声陀罗尼,它能闻一切言语音声,欢喜而不。(四)字入门陀罗尼,它能通过听闻悉昙四十二字门(即梵语四十二个字母),体达诸法实相。弥勒的《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举“四陀罗尼”:(一)法陀罗尼,能记忆经句不忘。(二)义陀罗尼,能理解经义不忘。(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力起咒术,能消除众生的灾难。(四)忍陀罗尼,通达诸法的实相而不失。凡此种种,对陀罗尼现象进行了解释。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些初期的大乘经,如《心经》、《法华经》等起初并无咒语,但到后来都增入了咒语(这从它们传入汉地时的初译和后来的重译所呈现的差异可以获悉)。至于中期大乘经中使用陀罗尼的情况则更为普遍。《大集》、《宝积》、《金光明》、《楞伽》等显教要典中均有载录咒语的专章——陀罗尼品。其他典籍中叙及的陀罗尼片段更多了。
然而,相对于后来的密教来说,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时期出现的陀罗尼法门,仍然是一种专重于事相(指修持实践,相对于宣说教理的“教相”而言)的作法,如明咒(与“陀罗尼”意思相通。也有的学者主张,将长的咒文称为“陀罗尼”,短的咒文称为“真言”,只有一、二个字的咒文称为“种子”)、瑜伽(意为“相应”)、护摩(意为“火祭”、“火供”)等,尚无完整的教理体系,也没有在菩萨行中居于主导地位。那时,陀罗尼法门只是作为显教教法的辅助手段而存在,它从属于显教,是显教体系中的一个成份。
7世纪中叶,着名的密教经典《大日经》(全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在西印度成立,稍后,《金刚顶经》(全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又在西南印度问世。以此为标志,宣告了独立的密教体系的确立。为此,人们将这两部大经以前出现的陀罗尼法门,称为前期密教,又称“杂部密教”、“杂密”、“旧密”。而将以两部大经为代表开始的密教,称为中期密教,又称“纯正密教”、“瑜伽密教”、“纯密”、“新密”。
“纯密”即正式的密教在以曲女城(今印度勒克瑙)为都,建立了五印度大一统政权的戒日王(606—647在位)王朝解体之后出现的,并在以东印度孟加拉的奥里萨为基业发展起来的波罗王朝(600—1139)达到鼎盛。波罗王朝共有18代。其中第一代瞿波罗(600—705)在摩揭陀建立了飞行寺(又名“欧丹多补梨寺”),第四代达磨波罗(766—829)建立了超戒寺(又名“毗讫罗摩尸罗寺”)。飞行寺、超戒寺,连同戒日王时已存在的那烂陀寺,后来成了密教的三大寺院。
纯密分为胎藏部和金刚顶部两大系统。胎藏部以《大日经》为根本经典,因修习胎藏界法而得名。金刚顶部以《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因修习金刚界法而得名。
胎藏界和金刚界,本是纯密在以“六大”为法界的体性和大日如来的三昧耶身(进入禅定境界后的行相)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互相配合的两大教门。胎藏界,又称“理性平等门”、“他受法乐门”、“理门”、“因门”。它以莲花为标志,象征一切众生都平等地含有大日如来的理性种子,只要修持大悲万行,显现净心,自利利他,就能成就佛身。为此,依大日如来的“三德”——大定、大智、大悲而立佛、金刚、莲花三部,并依据《大日经》而绘制修法时必备的胎藏界曼荼罗;金刚界,又称“智慧差别门”、“自受法乐门”、“智门”、“果门”。它以金刚杵等武器为标志,象征大日如来内证的智慧坚固无比,不为一切烦恼所动摇。为了使众生能够“即身成佛”,它提出,将有漏的“九识”转变为大日如来的“五智”,即转第九识阿摩罗识为法界体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体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以除障成身,自乐法乐。为此,金刚界据“五智”而立佛、金刚、宝、莲花、羯磨五部,并依据《金刚顶经》绘制金刚界曼荼罗。
据金、胎两部大法的共同受持者唐代净住寺海云《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说,胎藏界法由大日如来付嘱金刚手菩萨,金刚手菩萨经数百年传给中印度那烂陀寺的达磨掬多梨(意为“导师”),达磨掬多亲自传给善无畏,善无畏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传入中国;金刚界法由大日如来付嘱普贤金刚萨?(密号“真如金刚”),普贤付妙吉祥菩萨,妙吉祥经十二代传给龙猛菩萨(即通常说的“龙树”),龙猛又经数百年传给龙智阿梨,龙智经百余年亲自付嘱金刚智,金刚智来华后传付不空,两人同弘此法。
如果撇开金、胎两部初期传授人物上的神话色彩,据史判断的话,那么,在胎藏部中,只有达磨掬多——善无畏——入华,在金刚顶部中,只有龙智——金刚智——入华。即纯密在唐代传入中国前后的这几代传承才是有确凿的史料可证的。
由于胎藏界教法被看作是从果向因下转的化他门,而金刚界法则是从因向果上转的自证门,因此,在印度本土,虽然胎藏部的《大日经》先行问世,奠定了纯正密教的理论基础,但没有多久,它的首席地位便为继出的金刚顶部的《金刚顶经》所取代。流传于后世的纯密经典多与《金刚顶经》有关。
一般来说,早期的杂部密典偏重于“事相”,很少讲“教相”。而在讲“事相”时,虽然也有身密、口密、意密“三密相应”的说法,但更多的是讲“口密”即陀罗尼(“真言”、“咒语”)。认为梵文中的每一个字母(“四十二字母”、“五十字母”)、每一个音节都有特定的意义,而所有神?#092;都有表征自身的声音文字,因而行者(修行者)只要念诵它们的声音文字(“咒语”),就能与诸神发生感应,产生相关的不可思议的神力。故杂部密典论述的中心不外乎是与某一供养对象(“本尊”)有关的咒语、这番咒语的来历,以及念诵它所能产生的效应(“功德”)。如果将密教经典分为讲教理的“经”和讲具体的修持实践的“仪轨”的话,那么,杂部密典中的绝大多数都属于“仪轨”一类。
而中期的纯正密典则既讲“事相”,也讲“教相”,并且以教相统摄事相。
就事相而言,它将曼荼罗(坛场、图像)、陀罗尼(咒语)、母陀罗(印契)、灌顶、护摩等与作为供养祈请对象的佛、菩萨、金刚、明王等复杂地组合起来,并作了详细的规定,从而继承并发展了杂部密教的修密行法。
就教相而言,它又形成了以下特点:(一)以“六大”为宇宙的本初和密法的根源。认为密教中的胎藏界是由“六大”中的地、水、火、风、空构成的,而金刚界是由识构成的。(二)以大日如来为最高本尊、觉界的总代表,金刚萨?为理想的对像、迷界的总代表。并以大日如来为中心,将各方佛、菩萨、金刚等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三)将大乘中观学派的“般若性空”说和瑜伽行派的“转识成智”说吸收入自己的教说之中。(四)提倡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的修行实践,既重视外在的密法修持仪式,更重视内在的瑜伽观行,如内护摩、内曼荼罗、四种念诵、字轮观等,以达到自我开发,即身成佛的目的。
因此,在纯正密典中,经和仪轨是同时俱足的。经也不是只讲教理的,它也讲修法(又称“行法”、“作法”,即实践),仪轨则是对经中所述修法的阐释、补充和完善化。
纯正密典的代表作,历来有“五部秘经”、“三部秘经”、“五经二论”等不同的说法。“五部秘经”,指的是《大日经》、《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金刚楼阁一切瑜伽瑜?#092;经》(也有的用《金刚顶瑜伽略出念诵经》代替《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而成五部)。“三部秘经”指的是:《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五经二论”,指的是在《大日经》等五部秘经的基础上,加上《发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二论。此二论均题“龙树造”,由唐代不空和姚秦筏提摩多分别译出。不过,自近代以来,许多学者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它们是唐代的托名之作。理由是:《发菩提心论》多处引用了《大日经》、《大日经供养法》和唐代一行撰的《大日经疏》中的文句,故当成于中唐;《释摩诃衍论》是《大乘起信论》的注释,而《大乘起信论》在隋代法经等编的《众经目录》中就被列为“疑伪论”。另外,此论在元代以前的佛经目录中均未见着录,一直到元代庆吉祥等编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才第一次予以收录。论中使用的一些用来书写咒语的奇异字,也与武则天时造的文字颇为相似,不可能在姚秦时出现。尽管对二论的真伪尚在争议,但二论的思想内容对中唐以后的密教,特别是日本真言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
纯正密典主要属于胎藏部、金刚顶部、苏悉地部。也有一部分属于通过对中期密典的杂咒作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陀罗尼部。
一、胎藏部
胎藏部收录的是以记述胎藏界教法为主的一类典籍。它的根本经典是《大日经》。
《大日经》,全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又名《大毗卢遮那经》、《毗卢遮那成佛经》,7卷。唐善无畏译。其中,前6卷译于开元十二年(724),末一卷译于次年(725)。
善无畏的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卷二。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相传,本经的梵文全本(又称“大本”、“广本”)有10万颂,善无畏译的是全本中的精要,合3000余颂,共分为36品。经中通过大日如来在金刚法界宫为金刚手秘密主等说法的形式,论述了一切众生本有的如实自知的清净菩提心,以及修证悟入的“三密”法门。其中,前6卷31品为全经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说教相,即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对善心次弟成熟的八个阶段(“八心”)、凡夫由“我执”(主观偏执)生起的60种虚妄分别的妄心(“六十心”,因缺第六十种心“猴心”,故实际叙述的是“五十九心”)、密教修行者(“真言行者”)发菩提心之后所能获得的六种功德(“六无畏”)、由因缘关系而产生的并无自性的十种现象(“十缘生”),以及三劫、十地等理论进行了阐述。(二)说事相,即第二品《入曼荼罗具缘真言品》至第三十一品《嘱累品》。此中对密教的各种仪轨和行法进行了论述,内容包括:择地适坛、灌顶护摩、念诵印契、供养诸尊、字轮观修、护持禁戒、无相三昧等,而要归于“阿”字门。认为,作为梵文50个字母(“悉昙五十字”,一说“悉昙四十二字”)的第一个字母——念“啊”音的字母(略称“啊”字)具有“一切法本不生”的意义,它普摄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物,也是一切真言(“咒语”)的本体(“一切真言心”)和至高无上的统领(“真言王”),只要观想“阿”字形和字义,就能成就佛果。
末一卷5品,即《供养次第法中真言行学处品》、《增益守护清净行品》、《供养仪式品》、《持诵法则品》、《真言事业品》,主要是论述供养曼荼罗海会诸尊的仪式、行法以及应当受持的戒法的。性质上属于为实际修行而编集的供养仪轨(或称“供养法”、“成就法”)。因此,在藏传佛教中,此卷被当作独立的经典,而与《大日经》分离,编在相当于“论疏部”的“丹珠尔部”之中,不属于《大日经》的组成部分。它的汉译单行本,便是“五部秘经”、“五经二论”中说的《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一卷,由金刚智于唐开元十一年(723)至二十四年(736)之间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
《大日经》是“五部秘经”或“三部秘经”的首部,也是所有密教经典中最受人重视的一部经。仅据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勘同目录》所列,它的注释就有148种之多,影响之大,在密典中无出其右。
胎藏部经典,除《大日经》以外,还有唐代不空译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一卷、《大日经略摄念诵随行法》(又称《五支略念诵要行法》)一卷、《毗卢遮那五字真言修习仪轨》一卷等。
二、金刚顶部
金刚顶部收录的是以记述金刚界教法为主的一类典籍。它的根本经典是《金刚顶经》。
《金刚顶经》,因譬喻大日如来的智德犹如金刚坚不可摧、常住不坏,犹如人身的头顶最胜无上而得名。相传,它的梵文全本(又称“大本”、“广本”)有10万颂,分为十八会:(一)一切如来真实摄教王会。(二)一切如来秘密主瑜伽会。(三)一切教集瑜伽会。(四)降三世金刚瑜伽会。(五)世间出世间金刚瑜伽会。(六)大安乐不空三昧耶真实瑜伽会。(七)普贤瑜伽会。(八)胜初瑜伽会。(九)一切佛集会籋吉尼戒网瑜伽会。(十)大三昧耶瑜伽会。(十一)大乘现证瑜伽会。(十二)三昧耶最胜瑜伽会。(十三)大三昧耶真实瑜伽会。(十四)如来三昧耶真实瑜伽会。(十五)秘密集会瑜伽会。(十六)无二平等瑜伽会。(十七)如虚空瑜伽会。(十八)金刚宝冠瑜伽会(以上见金刚智译的《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
《金刚顶经》的汉译本共有三种:
1《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又名《金刚顶略出念诵经》、《略出念诵经》、《略出经》,4卷。唐金刚智译。开元十一年(723)译出。金刚智的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卷一。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本经系摘录《金刚顶经》全本的精要而成,是“五部秘经”之一。经中主要叙述了入坛灌顶的仪则、金刚界三十七尊、五相成身观、灌顶护摩法等。所说的“金刚界三十七尊”,指的是金刚界曼荼罗“成身会”供奉的三十七位本尊。包括:(1)五佛,即大日如来和四方四佛(阿门[SQ*9]众佛、宝生佛、无量寿佛、不空成就佛)。(2)四波罗蜜菩萨,即金刚波罗蜜菩萨、宝波罗蜜菩萨、法波罗蜜菩萨、羯磨波罗蜜菩萨。它们是大日如来的四亲近(侍者)。(3)十六大菩萨,即四方四佛各有的四亲近,如阿门[SQ*9]众有金刚萨?、金刚王菩萨、金刚爱菩萨、金刚喜菩萨四亲近,其他佛也同样。(4)八供养菩萨,即由大日如来为供养四佛而流出的嬉、餯、歌、舞“四内供养菩萨”,和四佛为供养大日如来而流出的香、华、灯、涂香“四外供养菩萨”。(5)四摄菩萨,即由大日如来心中流出的接引众生入曼荼罗的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钅巢[HT]、金刚铃四菩萨。所说的“五相成身观”(又称“五法成身”),指的是修行者在自己身上作观,而完成本尊的佛行。包括:(1)通达菩提心。(2)修菩提心。(3)成金刚心。(4)证金刚身。(5)佛身圆满。它与“三密”(身密、口密、意密)观同为密教的重要观行。
2《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又名《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摄大乘现证经》、《金刚顶大教王经》、《金刚界大教王经》、《大教王经》、《金刚顶经》等,3卷。唐不空译。天宝十二年(753)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本经也是“五部秘经”之一,它相当于《金刚顶经》全本的初会“一切如来真实摄教王会”26分中的第一分“金刚界大曼籋(荼)罗广大仪轨分”。经中主要叙述了断除一切烦恼的金刚三摩地(象金刚一般坚固的禅定)、金刚界三十七尊、四印(大印、三摩印、法印、羯磨印,即“四种曼荼罗”)、四种法身(自性、受用、变化、等流)、四种地位(胜解行地、普贤行愿地、大普贤地、普遍照辉地)、四种念诵(声、语、三摩地、胜义)、四种求愿法(息灾、增益、降伏、敬爱)等。
3《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又名《现证三昧大教王经》,30卷。北宋施护等译。太平兴国五年(980)译出。施护的生平事迹见明代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一。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本经为梵文全本初会的全译,有4000颂,译成26分。其中,第一分“金刚界大曼籋(荼)罗广大仪轨分”至第五分“现证三昧大仪轨分”,讲大乘现证三昧;第六分“降三世曼籋罗广大仪轨分”至第十四分“一切金刚部羯磨曼籋罗广大仪轨分”,讲金刚三昧;第十五分“调伏一切世间大曼籋罗广大仪轨分”至第十八分“大曼籋罗广大仪轨分”,讲法三昧;第十九分“一切义成就大曼籋罗广大仪轨分”至第二十二分“羯磨曼籋罗广大仪轨分”,讲羯磨三昧;第二十三分“一切如来真实摄一切仪轨随应方便广大教理分”至第二十六分“一切如来真实摄一切仪轨上教理分”,讲诸部秘密教理。
上述三种译本中,以不空的译本影响最大,通常说的《金刚顶经》都是指不空译的3卷本而言的。
金刚顶部的重要经典,除《金刚顶经》以外,还有:
1《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092;经》。又名《瑜伽瑜?#092;经》、《瑜?#092;经》,2卷。唐金刚智译。开元十一年(723)至二十四年(736)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本经为“五部秘经”之一。下分十二品:(一)序品。(二)一切如来金刚最胜王义利坚固染爱王心品。(三)摄一切如来大阿梨位品。(四)金刚萨?地心品。(五)爱染王品。(六)瑜伽四行摄法品。(七)一切如来大胜金刚心瑜伽成就品。(八)一切如来大胜金刚顶最胜真实大三昧耶品。(九)金刚吉祥大成就品。(十)一切如来内护摩金刚轨仪品。(十一)金刚萨?菩提心内作业灌顶悉地品。(十二)大金刚焰口降伏一切魔怨品。经中主要叙述了金刚界的成就法。
2《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经》。又名《金刚顶三十七尊分别圣位法门》、《略述金刚顶修证法门》、《分别圣位经》、《圣位经》,1卷。唐不空译。天宝五年(746)至大历九年(774)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经中主要叙述了金刚界曼荼罗中的主会——成身会所供养的五佛、四波罗蜜菩萨(大日如来的四亲近)、十六大菩萨(东方阿门[SQ*9]众佛、南方宝生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各自的四亲近,经中将“阿门[SQ*9]众佛”译作“不动佛”,“无量寿佛”译作“观自在王佛”,含义是一样的)、四摄菩萨、八供养菩萨(内外各四)等三十七尊的圣位及修证法门。另外,卷首还介绍了真言陀罗尼宗的宗名,比较了显教教主释迦牟尼与密教教主大日如来在教法、作用上的不同,以及大日如来的四种法身,即:理智法性自然具足的佛的真身“自性法身”;为十地菩萨所现示的法身“他受用法身”;为初地以前的菩萨、二乘(声闻、缘觉)、凡夫所现示的丈六真身“变化法身”;为九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即“十法界”中除“佛”以外的九法界)随类之身的“等流法身”等。
3《大乐金刚不空三么耶经》。又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品》、《金刚顶瑜伽般若理趣经》、《理趣经》,1卷。唐不空译。天宝五年(746)至大历九年(774)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本经为《大般若经》第十会“般若理趣会”的异译,也是密教修法中于回向、诸愿成就、例行法会中常诵的经本。下分十七章,主要叙述了金刚萨?内证法门的十七句,以及与之相配的金刚萨?十七字真言和曼荼罗十七尊。所说的“十七句”,又称“十七清净句”,因十七句的每一句的末尾均有“清净句”三字而得名。它们是:妙适、欲箭、触、爱缚、一切自在主、见、适悦、爱、慢、庄严、意滋泽、光明、身乐、色、声、香、味清净句。其主旨是以男女异性的欲乐,表现“烦恼即菩提”的金刚萨?内证的大乐法门。所说的“十七尊”,指金刚界曼荼罗会第七会“理趣会”中间供奉的金刚萨?,四方安置的欲、触、爱、慢四金刚(“四亲近”),四隅安置的欲、触、爱、慢(一作“意生”、“计里吉罗”、“爱乐”、“意气”)四金刚女(此为“四处供养菩萨”)。外院安置的金刚钩、索、钅巢铃四菩萨(“四摄菩萨”),和金刚嬉、餯、歌、舞四菩萨(“四内供养菩萨”)。其内外供养菩萨的位置与其他诸会正相反,其用意在于表示内外圆融无碍。本经的异译本有:唐菩提流志译的《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一卷、金刚智译的《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一卷、北宋施护译的《遍照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法贤译的《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
4《金刚顶莲花部心念诵仪轨》。又名《莲化部心念诵仪轨》、《莲华部仪轨》、《莲华部心轨》,1卷。唐不空译。天宝五年(746)至大历九年(774)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经中主要叙述了金刚界曼荼罗诸尊的念诵供养法、成身会、三昧耶会、供养会等诸尊的印契真言。
5《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礼》。又名《金刚顶经金刚界大道场毗卢遮那如来自受用身自内证智眷属法身异名最上乘三摩地礼忏文》,1卷。唐不空译。天宝五年(746)至大历九年(774)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本经是密教日常读诵的金刚界礼忏文。经中主要叙述了礼敬金刚界三十七尊的名号和忏悔发愿文。
6《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1卷。唐不空译。天宝五年(746)至大历九年(774)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本经是金刚界护摩法的本轨。经中主要叙述了息灾、增益、降伏、?召、敬爱五类护摩仪轨,以及在一座护摩终了的时候,祈念究竟成就的
三摩波多护摩法(略称"三波多法")等轨式。
7《受菩提心戒威仪》。又名《授灌顶金刚最上乘菩提心地戒文》、《受菩提心戒》,1卷。唐不空译。天宝五年(746)至大历九年(774)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本书为密教灌顶中三昧耶戒仪依用的本轨。三昧耶戒是以众生本有的清净菩提心为戒体,法界无量万德为行相的秘密真言戒。其戒相为不应舍弃正法、不舍离菩提心、不吝悭一切法、莫不利众生行的“四重禁”。密法修行者必须先受此戒,方得入坛。由于它的戒体是菩提心,故又称“受菩提心戒”。书中主要叙述了密教受法弟子在受菩提心戒时遵用的威仪。内容包括:归命、供养、忏悔、三归(归依佛、法、僧)、受菩提心戒等五法,以及题为“普贤菩萨集”的《最上乘教受菩提心戒忏悔文》。
三、苏悉地部
苏悉地部,收录的是以诠说表征众生理性平等的胎藏界和智慧差殊的金刚界“两部不二”之旨的苏悉地法为主的一类典籍。苏悉地(意为“妙成就”)法以金、胎两部随修的十八道契印(又称“十八契印”、“十八道法”、“十八道”,指修习密法时两只手掌交叉组合的十八种形态)等为纲纪,主张通过修持“三密”,而达到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即身成佛。所修的十八道契印是:净三业印、佛部三昧耶印、莲华部三昧耶印、金刚部三昧耶印、被甲护身印(以上为护身法)、地结印、四方结印(以上为结界法)、道场观印、大虚空藏印(以上为道场法)、宝车辂印、请车辂印、迎请印(以上为劝请法)、部主印、虚空网印、火院印(以上为结护法)、阏伽印、莲座印、普供养印(以上为供养法)。每一道契印都有相应的真言。苏悉地法,就性质而言,乃是胎藏界中的成就法,胎藏界曼荼罗中就有苏悉地院。但也有些学者认为胎藏部、金刚顶部、苏悉地部是并列的三部密教大法。苏悉地部的主要经典是《苏悉地经》,其次则有《苏悉地羯磨供养法》、《苏婆呼童子请问经》等。
1《苏悉地经》。全称《苏悉地羯罗经》(“罗”又作“口罗”),又名《妙成就法》、《妙成就作业经》,3卷。唐输波迦罗(即“善无畏”)译。开元十四年(726)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本经为“五部秘经”或“三部秘经”之一。下分38品(据宋藏本。丽藏本因无《成就具支法品》而作37品),始《请问品》,终《成就具支法品》,对满足乐愿的增益法,作了明细的叙述。内容包括:持诵、择处、持戒、供花、烧香、燃灯、献食、奉迎本尊、灌顶、祈验、护摩、时分,等等。
2《苏悉地羯磨供养法》。又名《苏悉地供养法》,3卷。唐善无畏译。开元十五年(727)至开元二十三年(735)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书中主要阐述了《苏悉地经》中的供养法,内容包括:护身、洒身、涂地、除萎华(同“花”)、三摩(又作“昧”)耶灌顶、结发、献水、备五净(乳、酪、酥、黄牛未堕地的尿、粪)、念诵、观心、请火天等,并叙有关的真言和手印。
3《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又名《苏婆呼童子经》、《苏婆呼经》,3卷。唐善无畏译。开元十四年(726)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册)本等。全经分为12品:(一)律分品。(二)分别处所分品。(三)除障分品。(四)分别金刚杵及药证验分品。(五)分别成就相分品。(六)念诵真言轨则观像印等梦证分品。(七)悉地相分品。(八)下钵私那分品。(九)分别遮难分品。(十)分别道分品。(十一)分别诸部分品。(十二)分别八法分品。以执金刚菩萨大药叉将答苏婆呼童子之问的方式,阐述真言行者应当受持的律仪。它的异译本有:北宋法天译的《妙臂菩萨所问经》4卷。
在纯正密典中,《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被视为三部大经,而《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则被视为律典,再加上《发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等论典,有的学者称之为密教的“三藏”。
四、陀罗尼部
陀罗尼部,收录的是除胎藏、金刚顶、苏悉地三大部类的经典(包括本经、同类经及其支分)以外的,以叙说各种密法仪轨为主的一类典籍。此类典籍的性质与杂部密典十分接近,因而,学界也有将两者合为一类,统称为“杂咒部”。本部所收的典籍,主要是依据其有无受到纯正密教的影响以及翻译年代是否在唐代,大致确定的。当然,翻译年代晚的经典,不一定它的成立年代也晚;但翻译年代早的经典,却一定成立得早。
陀罗尼部典籍的数量极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
1《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又名《无量寿如来念诵仪轨》、《修观行供养仪轨》、《无量寿仪轨》,1卷。唐不空译。天宝五年(746)至大历九年(774)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9册)本等。本经为阿弥陀法的本轨。书中主要叙述了以无量寿如来(即“无量寿佛”,又称“阿弥陀佛”)为本尊,建立曼荼罗(“阿弥陀曼荼罗”),依次修习“三密”,特别是持诵无量寿如来根本陀罗尼(又称“阿弥陀大心咒”、“十甘露真言”、“甘露陀罗尼咒”,凡十句),以消除罪障,求得现世安乐,死后往生净土的阿弥陀法。
2《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又名《菩提场经》、《一字顶轮王经》,5卷。唐不空译。天宝十二年(753)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9册)本等。本经为一字金轮法的本轨。全经分为12品:(一)序品。(二)示现直言大威德品。(二)画像仪轨品。(四)行品
。(五)仪轨品。(六)分别秘密相品。(七)末法成就品。(八)密印品。(九)诸成就法品。
(十)世成就品。(十一)无能胜加持品。(十二)证学法品。(十三)护摩品。经中主要叙述
了以一字佛顶轮王(又称"一字金轮佛顶王"、"金轮佛顶")、白伞盖顶轮王(又称"白伞盖
佛顶")、光聚顶轮王(又称"光聚佛顶"、"放光佛顶")、高顶轮王(又称"最胜佛顶"、"尊
胜佛顶")、胜顶轮王(又称"胜佛顶")等"五佛顶"(又称"五顶轮王")为本尊,持诵他们各
自的真言,以息灾增益的五佛顶法,特别是一字金轮法。认为,只用一个字为真言的"
一字佛顶轮王咒"为一切咒语中的最胜者,具有大威德炽盛的神力。另外,还叙述了各
种契印。它的异译本有:唐菩提流志译的《一字佛顶轮王经》五卷(一作"六卷")。
3《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又名《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消灾吉祥经》,1卷。唐不空译(一说“失译”)。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9册)本等。本经为炽盛光佛顶法的本轨。金刚界曼荼罗根据从事果和因的次第,建立了释迦佛的“三轮身”:以本地自性的佛体教化众生的“自性轮身”、显现菩萨身而以正法教化众生的“正**身”、为教化难以化度的众生而显现的大忿怒相的“教令轮身”。本经所说的“炽盛光佛顶”,即为释迦佛的“教令轮身”(一说,炽盛光佛顶与一字金轮佛顶王、光聚佛顶轮王为并列的轮王。也有的说,炽盛光佛顶就是一字金轮佛顶王)。经中主要叙述了以炽盛光佛顶为本尊,建立曼荼罗(“炽盛光曼荼罗”),持诵炽盛光陀罗尼,以祛除金、木、水、火、土等妖邪星宿灾祸的炽盛光佛顶法。它的异译本有:唐代失译的《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一卷。
4《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又名《尊胜陀罗尼经》、《尊胜陀罗尼》,1卷。唐佛陀波利译。仪凤元年(676)译出。佛陀波利的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卷二。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9册)本等。本经为尊胜法的本轨。经中主要叙述了以尊胜佛顶为本尊,建立曼荼罗(“尊胜曼荼罗”),持诵尊胜陀罗尼(凡八十七句,为真言行者日常持诵咒语之一,极为有名),以消除罪障,免生恶趣(畜生、饿鬼、地狱)、延命增寿、往生极乐的尊胜法。它的异译本有:唐杜行译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地婆诃罗译的《佛顶最胜陀罗尼经》一卷、《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经》一卷(此为前本的重译)、义净译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北宋施护译的《尊胜大明王经》一卷、法天译的《最胜佛顶陀罗尼经》一卷。本经不仅为密教所特重,而且也为其他佛教徒所尊重。唐末五代,刻有本经的石幢遍天下。
5《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又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道场念诵仪轨》、《仁王护国般若仪轨》、《仁王念诵仪轨》,一卷。唐不空译。宝应元年(762)至永泰元年(765)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9册)本等。本经是依据《仁王般若经》而建立的仁王护国法的仪轨。《仁王般若经》今存姚秦鸠摩罗什和唐不空的两个译本,均为8品(品名略有不同)2卷。但鸠摩罗什的译本,在梁僧《出三藏记集》卷四,编在“失译杂经录”之列;在隋法经等编的《众经目录》卷二,编在“疑惑录”之列;唐窥基《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说,玄奘游印度时未闻有此经。据此,一些学者认为鸠摩罗什的译本是有疑问的。不空根据罗什的译本修订而成的新译本也被视为疑伪经。不过,《仁王般若经》在历史上一直受到尊重而广泛流传。它与《法华经》、《金光明经》并称“护国三部经”。依它而建立的这部《仪轨》分5品:(一)明五菩萨现威德。有东方金刚手菩萨、南方金刚宝菩萨、西方金刚利菩萨、北方金刚药叉菩萨、中方金刚波罗蜜多菩萨。(二)建立漫(曼)荼罗轨仪。(三)入道仪轨。包括佛部三昧耶印、诸菩萨部三昧耶印、金刚部三昧耶印、护身印、辟除印及金刚方隅宝界印、请圣众降坛印、献阏伽香水印、献宝座印、普供养印、般若波罗蜜多根本印。(四)释陀罗尼文字观行法。(五)陀罗尼观想布字轮。它主要解释了不空译的《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奉持品》的文句,并且叙述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除灾攘敌等所修的仁王护国法。
6《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又名《守护国界主经》,10卷。唐般若译。贞元六年(790)译出。般若的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卷二。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9册)本等。本经为守护法(用于满足众愿、延长寿命、祈雨、止雨、除鬼病、灭逆罪、济苦等)依用的经典。全经为11品:(一)序品。(二)陀罗尼品。(三)大悲胎藏出生品。(四)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五)入如来不思议甚深事业品。(六)菩萨璎珞庄严品。(七)大光普照庄严品。(八)般若根本事业庄严品。(九)陀罗尼功德轨仪品。(十)阿世王受记品。(十一)如来嘱累品。主要论述了虚空性、心性、菩提心、陀罗尼性等义理,以及“耮”字义、坛法、金刚城的大曼荼罗、念诵仪轨、祈雨止雨法、军荼利咒(修祈请息灾、增益、敬爱、钩召、降伏的军荼利明王法时念诵的咒语)等。所谈的法相义理,与《大集经·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大哀经》相同,可以视为同源于一个梵本,但《大集》、《大哀》中并无坛法和陀罗尼等事。
7《成就妙法莲华经瑜伽观智仪轨》。又名《法华经观智仪轨》、《成就法华经仪轨》、《法华仪轨》,1卷。唐不空译,天宝五年(746)至大历九年(774)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9册)本等。本经是依据《法华经》而建立的仪轨。经中主要叙述了依《法华经》而成立的观行仪轨。内容包括:归命《法华》二十八品颂;成就法华观行当具备的四个条件(“四缘”,指亲真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观、依法修行);作坛法(择地、净地、涂地、加持供物、澡浴等);入坛行法;入真如法性观法;五种供养(“五供养”,指依胎藏界而成立的涂香、华、烧香、饮食、灯明);入实相三摩地(依金刚界而成立)等。
8《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又名《宝箧印陀罗尼经》、《宝箧经》,一卷。唐不空译。天宝五年(746)至大历九年(779)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9册)本等。本经为造宝箧印塔法的本轨。经中主要叙述了宝箧印陀罗尼(凡四十句)的来由,书写、读诵、造立纳藏此陀罗尼的方形七宝塔的功德。认为,造宝箧印塔,供养宝箧印陀罗尼,即是供养三世如来的全身舍利,具有消灭罪障,免于三途(畜生、饿鬼、地狱)之苦,并延长寿命的作用。它的异译本有:北宋施护译《一切如来正法秘密箧印陀罗尼经》一卷。
9《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又名《大悲总持经》、《千手观音大悲心陀罗尼经》、《千手千眼大悲心经》,一卷。唐伽梵达摩译。永徽元年(650)至显庆五年(660)译出。伽梵达摩的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卷二。通行本有《大正藏》(第20册)本等。经中主要叙述了持诵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六观音”之一)的大悲心陀罗尼(略称“大悲咒”,凡八十四句)所具有的功德,如能得所生之处常逢善王、常生善国、常值好时、常逢善友、道心纯熟、不犯禁戒、所有财宝不受他人劫夺等十五种善生,不受饥饿困苦死、枷禁杖处死、怨家仇对死、军阵相杀死、虎狼恶兽残害死、恶病缠身死等十五种恶死,以及作为千臂象征的持握器杖或作手印的四十手成就法和印契真言。它的异译本有:唐菩提流志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陀罗尼身经》一卷、智通译的《千手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一卷、金刚智译的《千手千臂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一卷等。
10《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又名《七俱胝佛地母陀罗尼经》、《准提陀罗尼经》、《准提经》,1卷。唐不空译。天宝五年(764)至大历九年(774)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20册)本等。经中主要叙述了以七俱胝佛母(又称“准提观音”,为“六观音”之一)为本尊,持诵准提陀罗尼(又名“准提咒”),以不灾、除障、延命、治病,祈求生生世世离诸恶趣,速证无上菩提的准提法。异译本有:唐地婆诃罗译的《七俱胝佛目心大准提陀罗尼经》一卷、金刚智译的《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一卷。
11《如意轮陀罗尼经》。1卷。唐菩提流志译,景龙三年(709)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20册)本等。本经相传出自没有传译的《大莲华金刚三昧耶加持秘密无障碍经》。下分10品:(一)序品。(二)破业障碍品。(三)诵念法品。(四)法印品(有“大莲花三昧耶印”等三十种印法)。(五)坛法品。(六)佩药品。(七)含药品。(八)眼药品。(九)护摩品。(十)嘱累品。经中主要途述了以如意轮观音(“六观音”之一)为本尊,建立曼荼罗(“如意轮曼荼罗”),念诵如意轮咒并结手印,以祈求福德增长、意愿满足、罪障消除、诸苦灭尽的如意轮法。它的异译本有:唐实叉难陀译的《观世音菩萨秘密藏神咒经》一卷、宝思惟译的《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一卷、义净译的《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一卷。
12《金刚顶瑜伽金刚萨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又名《金刚菩萨五字秘密修行念诵仪轨》、《金刚顶瑜伽五秘密修行仪轨》、《五秘密仪轨》,1卷。唐不空译。天宝五年(746)至大历九年(774)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20册)本等。本经为五秘密法的本轨。经中主要叙述了以金刚界的金刚萨?、欲金刚、触金刚、爱金刚、慢金刚等五秘密菩萨(“五秘密”)为本尊,建立曼荼罗(“五秘密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的理趣会),转第八阿赖耶识中的一切有漏种子成“大圆镜智”(欲金刚),转第七识妄执成“平等性智”(触金刚),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爱金刚),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慢金刚),合一切智德和悲德而成金刚萨?的五种秘密法。
13《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又名《施焰口饿鬼陀罗尼经》、《焰口饿鬼经》,1卷。唐不空译。天宝五年(746)至大历九年(774)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21册)本等。本经为放焰口法(又称“施饿鬼法”)依用的经典。经中主要叙述了为施食饿鬼而举行的法事活动——放焰口的来历和做法。说佛在尼拘律国时,阿难于林中习定(修习禅定),定中见一饿鬼(名“焰口”)形貌丑陋,身体枯瘦,头发蓬乱,爪甲长舌,喉细如针,脸上喷火。阿难惊骇而问之。饿鬼答道,由于他生前悭吝,故死后堕入饿鬼道中。并预言,三日之后,阿难也将命尽,堕为饿鬼。阿难求佛救度,佛因之而说施饿鬼法。具体做法是:于一切时,取一净器,盛以净水,置少量饭面、饼食等,右手按器,诵咒七遍,并称多宝、妙色身、广博身、离怖畏等四如来的名号,然后弹指七遍,取食器,泻食于地上,即可救拔饿鬼,追荐亡灵,得到鬼神的护佑。它的异译本有:唐实叉难陀译的《救面然(燃)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一卷(但经中无“四如来”的名号)。
14《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又名《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千钵经》、《文殊大教王经》,十卷。唐不空译(一说“金刚智译”),天宝五年(746)至大历九年(774)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20册)本等。全经分为9品:(一)一切如来金刚秘密根本圣教品。(二)诸佛出现证修金刚菩提殊胜品。(三)十方大菩萨出助证悟圣力品。(四)一切贤圣入法见道显教修持品。(五)秘密归止观照法性抉择心地品。(六)一切菩萨修学如来三摩地圣性潜通加被品。(七)不思议法界圣道如来真如法藏自在圣智品。(八)三贤菩萨入法位次第修行退向菩提品。(九)十圣菩萨入地等妙二位修学进趣圣道成佛菩提品。经中主要叙述了千臂千钵曼殊室利菩萨(长有千臂并持千钵的文殊菩萨)的金刚三摩地法。内容包括:毗卢遮那如来说的“阿”字观(表根本清净无生义)、阿门[SQ*9]众如来说的“口罗”字观(表圆成实相无动义)、宝生如来说的“跛”字观(表法界真如平等义)、观自在王如来(即无量寿佛)说的“左”字观(表妙观理趣净土义)、不空成就如来说的“曩”字观(表金刚菩萨解脱义,以上合称“五字文殊咒”)。其中,第七、八品说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等义,与《梵网经》大致相同。可以看出《梵网经》对本经的影响。
15《金刚手光明灌顶经最胜立印无动尊者大威怒王念诵仪轨法品》。又名《圣无动尊大威忿怒王念诵法》、《圣无动威怒王立印仪轨》、《不动立印轨》等,1卷。唐不空译。天宝五年(746)至大历九年(774)译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21册)本等。本经为不动法的本轨。密教有“五大明王”和“八大明王”之说。“五大明王”指的是: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金刚夜叉明王(或“乌枢瑟摩明王”)。“八大明王”指的是:降三世明王、大威德明王、爱染明王、大轮明王、马头明王、无解胜明王、不动明王、步掷明王。而不动明王则为其中的主尊。本经主要叙述了以不动明王为本尊,建立曼荼罗(“不动曼荼曼”),为息灾增益而修的不动法。内容包括:通用于各种密法修行的“十八道契印”;观想不动明王十九种相好的“十九种相观”;结不动明王十四种契印的“十四根本契印”;观想不动明王的十九种真言分布于修密者全身各个部位的“十九布字观”等。
纯正密典中的陀罗尼部要典,除上述15部以外,还有:唐代菩提流志译的《金刚光垢止风雨陀罗尼经》(止雨法的本经)、阿质达霰译的《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三卷(乌枢瑟摩明王法的本经)、不空译的《金刚寿命陀罗尼念诵法》一卷(普贤延命法的本轨)、《甘露军荼利菩萨供养念诵成就仪轨》一卷(军荼利明王法的本轨)、《大圣天欢喜双身毗那夜迦法》一卷(大圣欢喜天法的本轨)、《不空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明真言》一卷(光明真言法的本轨)、《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一卷(阎曼德迦明王法的本轨)、《陀罗尼门诸部要目》一卷、《八大菩萨曼荼罗经》一卷、唐代失译的《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念诵法要》一卷(大白伞盖佛顶法的本轨)、北宋法天译的《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一卷(无能胜明王法的本经),等等。另外,日本编的大藏经(如《大正藏》、《续藏经》)中,还收有许多署名为“善无畏译”、“金刚智译”、“不空译”以及其他人译(或失译)的杂咒类经轨,由于它们未见于中国佛教的经录和史书的记载,故学术界也有对这些译着持怀疑态度的,认为它们是密教的撰述,而不是翻译作品。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