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智慧启迪
本人于1937年由扬州高旻寺出发,到保定起香,三步一拜北上五台山,在五台山住了十年,这期间不仅完成了朝礼文殊菩萨的心愿,还刺舌﹑指之血,书写经文19部,如今只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面世,其余的血经已经寻觅不到了。话说回来,当年,我为什么要发这个愿去朝礼文殊菩萨呢?
文殊菩萨是文殊师利菩萨的简称,是龙种上佛的化身,亦是无数佛、菩萨的老师,在佛教界被尊称为“三世佛母”。因为他有教导众生发心成佛的誓愿,故再做菩萨,来此娑婆世界,帮助释迦牟尼佛,开启众生成佛的智慧,被视为智慧的化身,成功的象征。人们虔诚地礼拜祈祷,是期盼从文殊菩萨那里受到启迪,学习他的聪明才智,运用智慧来面对人生,面对未来。出家人则用文殊智慧了生脱死。当初,我就是冲着对文殊菩萨的大智慧而朝礼五台山的。
文殊菩萨运用智慧,对治心魔烦恼,将种种困难苦厄,一一变为吉祥方便,有其独到的心得和深远的境界。这个境界,要形容的话,也只有用一个“妙”字来概括了。就像《维摩诘别记》中所说:“妙,乃诸法之实际。绝离名字﹑言说﹑思量﹑分别﹑言思所及……以妙智作为前导,修一切自利利他之行,无不吉祥。”文殊菩萨本来早已修行圆满,成了佛,但在他成佛之前,就彻底明白: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但众生中大多弄不明白,认为成佛太玄妙,不敢接近,即使天天念佛、拜佛,也不敢肯定的说:“我要成佛!”文殊菩萨是过来人,明白众生成佛的过程,包括碰到的困难。他愿意将自己的实践告诉大家,坚固众生的信心。为此,文殊菩萨就立下十大愿,实行教授工作。
《千臂千钵大教王经》中记载:受文殊菩萨所教,成为圣贤的僧人,不可计数;成为辟支佛,有九万六千人;成为阿罗汉的,有八十亿人;成为菩萨的有七十亿人。文殊菩萨实在是无数佛、菩萨、罗汉、僧众的恩师。
我们从文殊菩萨智慧中可以得到种种启迪:“智慧是需要牺牲,需要付出的。”佛教中有“布施”,文殊菩萨成佛后自己不去享福,而是现菩萨身来娑婆世界救度众生,教化众生脱离苦海,他是在法布施啊!”他就像一盏心灯,一盏引人度向彼岸的光明灯。我们是不是从中看到了文殊菩萨智慧中闪烁的牺牲精神?
智慧是不分上下,高低贵贱的,是没有分别的。智慧是平等的,人人本具,只要我们用心,就能日日发挥智慧的良能,成就我们的事业。
智慧是修来的,佛教中有“福慧双修”、“培福修慧”。俗话说,鸟有双翼,始能高飞;车有两轮,方能疾驰;人有二足,才能步行。所以,学佛修行者,必须福慧双修,方能悲智具足。佛经上也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只知道修慧不知道修福的人,即使成了罗汉,化缘的时候,也没有人给。托空钵啊!反过来也一样:“修福不修智,如象挂缨络”。在东南亚一些地方,每逢有重大仪式的时候,都要把大象打扮得非常庄严。象挂缨络,意思是说,畜生的福报再大,也只能是一个畜生,因为并不懂得修行。一个愚痴的人再有福,也只是愚痴的人。他也不懂得修行,所以很难解脱。我们必须福慧双修,悲智等运,才能圆满觉悟,清净自性,将来才能成佛!
智慧是需要发掘的。文殊智慧固然存在,如果我们不去发掘,不去重新解读,它就只能作为一种东方古老智慧和传统文化而遗存在那里,就像金子虽然是金子,但埋在土中就发不出光一样。文殊智慧所包涵的精神,只有经过我们现代人的发掘,才能凸现出特有的现代价值。现代社会需要有一个出世的精神;需要一种整体的圆融、和谐的智慧;需要爱心等等,这些都可以从文殊智慧那里找到。“不厌生死,不欣涅槃”,慈悲救度,圆融无碍,三昧证悟,开发智慧,如是所闻,方证菩提。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