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主,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建立起来的一个封建政权。清朝各帝都推崇佛教,有些皇帝还精研佛学,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帝,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文化采取了三教一家,圆融一体的对待,坚持了三教平等的政策,这在历史上都已是定论。
乾隆帝在满族原始宗教信仰——萨满教的祭祀中规定首祭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并用大典的形式颁行天下,这充分说明乾隆帝是崇佛、信佛的。
拈香敬佛念佛珠已溶入乾隆帝日常生活习惯中,成为他每天必修的“功课”。
坤宁宫祭祀,是清宫最为频繁的祭祀活动。坤宁宫在紫禁城中轴线上,乾清宫之后。宫内东头两间暖阁是皇帝大婚时临时居住的洞房,中部和西部是祭神的场所。
一年当中乾隆帝要数十次到坤宁宫祭祀,但主要是朝祭,也就是说是为佛、菩萨、关帝行礼,四月初八日是佛诞日,是信众的节日,而清宫满洲祭神祭天之礼规定:“四月八日则奉神于堂,子而祭之。每岁四月初八日,恭迎坤宁宫朝祭神,供于堂子飨殿,佛、菩萨、关帝像前悬于神幔,设黄瓷池,注红蜜,和以净水。”
清帝所住的养心殿设有东西佛堂,皇帝日常在此拈香敬佛念佛珠,并规定西佛堂佛诞日念经。
中正殿位于紫禁城西北角建福宫花园南,以它为中心自南向北分布了十座藏传佛教建筑,是清代宫廷藏传佛教活动中心,它们建筑的时间不同,但主要建于乾隆时期。
养心殿佛堂和中正殿佛堂是皇帝一人专用的,清宫记载乾隆帝经常前往这些佛堂拈香,并且讽经日期安排得也最多。清宫的佛事活动很多,除中正殿、养心殿诵经外,储秀宫、慈宁宫等处在万寿圣节、忌辰日、释迦佛圣诞时也要讽经。这些还只是在宫禁内进行的佛事活动,此外乾隆帝经常要到宫外寺院去拈香。
每年正月初一,乾隆帝除了在宫里各处的祭拜、拈香、行礼外,他大多还要到弘仁寺、仁寿寺、阐福寺拈香。据记载,乾隆帝每月至少要到四、五座寺院拈香行礼,多则达到八、九个寺院。如若是外出巡幸,所去的寺院就更多了,只有真正崇佛信佛的人才会如此热衷于参拜寺院,才会这样乐此不疲地去烧香敬佛。
圆明园内有乾隆帝的专用佛堂,并配备有太监和尚、太监喇嘛,而乾隆帝每次去圆明园仍要从宫中带太监和尚等随行,若外出巡幸同样也要带太监和尚、太监喇嘛等。
据记载乾隆帝为悼念孝贤纯皇,在夜深人静时,虔诚地熬茶念佛珠,怀念心爱的皇后。孝贤纯皇后克勤克俭,不忘满族习俗,深得乾隆帝敬重。乾隆十三年(1748)随高宗东巡,病死于德州船上,乾隆帝极度悲哀。
深夜,在内宫,一个人默默地熬茶念佛珠,应该说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表露,是不需要做给任何人看的,也就是说乾隆帝是真信佛的,而不仅仅是为了统治需要的做作。乾隆帝不但重视形式上的礼佛,而且对佛学的研究造诣也很高。
乾隆皇帝身着红色袈裟,头戴黄色班智达帽,全跏趺坐三层高垫上,下为大象所驮的莲花宝座。十朵盛开的粉红色莲花与绿叶组成背光。乾隆右手施说法印,神态庄严静穆,一派学富五明的佛教大师形象。面部描绘写实传神,长方脸几缕长髯,精神矍铄,是乾隆老年相貌,略有明暗立体感。
莲花座前写藏文,大意是文殊菩萨化身、大德法王。座左为普贤菩萨,右为地藏菩萨,头上天空正中绘诸佛菩萨黄教祖师25位。座前有莲花盛开的方池,边上坐15位僧人,下界画大黑天、吉祥天母、法王三位护法神。
这幅画像着力把乾隆刻画成莲花环绕、众神簇拥的文殊菩萨化身,意味着他不仅是人间的帝王,也是神佛世界的主宰,政治意义深刻。皇帝身着喇嘛服饰,也表明了他对藏傅佛教的尊崇和他本人的宗教信仰。
这幅唐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了解清代的民族宗教政策很有帮助。整幅作品布局饱满和谐,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色彩丰宫华丽,是18世纪在内地创作的唐卡作品的代表之作。
乾隆时期对北京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和修整,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皇家寺院以外的京城寺院的改扩建工程,二是对皇家寺院及紫禁城、三海、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囿中的佛堂及寺庙的改扩建和新建。
乾隆帝已从个人行为和国家行为去实践着他的崇佛信念,对佛教的态度更为理性,更为执着,他对佛教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更大。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