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五台山佛教造像艺术

发布时间:2019-11-05 10:13:28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五台山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乃至五台山以来,就开始了建寺造像。其间,虽然经过了“周武法难”、 “唐武灭佛”两次大的劫难,但其建寺造像始终也未中断。若就现存的108座寺庙计算,五台山就有11个朝代的二十余万尊佛菩萨罗汉尊像;现就对外开放的45座古刹中,保存有佛菩萨像146032尊。那么,这些造像是如何来的呢?简言之,就是古印度佛教造像和中国传统造像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就使用材料和制作方法来划分,五台山佛教造像略可分为10种:金镍像、铸像、雕像、夹贮像、塑像、瓷像、绣像、织成像、泥像(或陶像)、纸质绘画像等。
  一 塑像
  塑像,就是用泥塑造的佛菩萨像。因为佛是“金人”,一般还要贴金。若是菩萨、罗汉、胁侍、供养人,则多为彩绘。无论贴金还是彩绘, 目的都是装饰尊像,增强效果,在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同时达到净化心灵之目的。彩塑为五台山佛像中的绝大部分,南禅寺和佛光寺的唐代彩塑、洪福寺的宋代彩塑、佛光寺文殊殿的金代彩塑、广济寺的元代彩塑、殊像寺的明代彩塑、菩萨顶大雄宝殿中的清代彩塑、普化寺大雄宝殿中的民国年间彩塑等历代泥塑都有精品。
  (一)唐代彩塑
  1 南禅寺彩塑
  南禅寺大佛殿的彩塑,始造于唐建中三年(782),是国内外罕见的彩塑艺术瑰宝。在殿内佛坛上,有大小17尊唐代彩塑。佛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面色重金,两眼下视,嘴唇紧闭,高大端庄,肃穆安祥。身披通肩袈裟,垂于座下,左手横置左膝上,作降魔印,右手向上屈指为环形,作说法印。身后为莲办背光,高至殿顶。释迦牟尼左边是骑象普贤菩萨,头戴花冠,面色重金,跏趺端坐于象背仰莲座上,右手拈花,举于胸前,左手置于左腿上,神态端庄自若。释迦牟尼右边为骑狻猊文殊菩萨,头戴花冠,耳垂玉环,结跏趺坐于狮背硕莲上,双手拈花, 气度轩昂,这种排列次序,反映了理智涉入,胎藏界曼茶罗之意。
  释迦牟尼近侧,塑有大弟子迦叶和阿难.恭谨虔诚。另有胁侍菩萨4尊,分别站于莲花上,身戴瓔珞, 臂佩宝钏,亭亭玉立,神态幽雅。释迦牟尼正前方,有两尊供养菩萨,蹲跪在高起的硕莲上,形态优美,容貌秀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佛坛前端两旁,各有护法金刚一尊,体态高大,威武雄壮.还有作牵狮状的子阗王、牵象状的昆仑奴和赤脚踩地、活泼可爱的善财等二童子。整个彩塑主次分明,尊卑有别,动静结合,生机盎然、
  2 佛光寺彩塑
  佛光寺东大殿的彩塑造于唐大中十年(856),这35尊彩塑,置于长5间、宽间半的佛坛上.正中为释迦牟尼佛,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左手横置双腿上,手心向上端着宝珠,作结定印;右手置右膝上。掌心向内,手指指地,作触地印,这种姿势的释迦佛像又名“成道像”.释迦牟尼螺发肉髻,前额宽平,脸形方圆,慈眉善目。背后由光圈、相轮和火焰纹构成背光,意味着法轮常转,佛光普照。释迦牟尼两侧为迦叶和阿难二弟子、迦叶“头陀第一”,是付法藏的始祖。阿难“多闻第一”,知时明物,所至无碍,所记不忘, 多闻广远。 弟子二人协助释迦牟尼弘扬佛法。释迦牟尼左右两侧各有一尊拈花菩萨和供养菩萨。供养菩萨手捧果盘,盛着西瓜、仙桃,一腿蹲着,一腿跪在高大肥硕的莲花座上,侍奉着释迦牟尼传法付藏、
  释迦牟尼左面为弥勒佛像,身披袈裟。倚坐在束腰须弥座上,双脚各踩一朵莲花.左手自然垂于右膝上,右手上伸.手心向外,作说法印。背后也有高大的光圈、相轮和火焰背光.左右两尊胁侍菩萨,有的拈花,有的合十.专心聆听着弥勒佛讲经说法,前面两侧莲花座上,亦蹲有两位供养菩萨,捧着盘果.供奉着弥勒佛。
  释迦牟尼右面是阿弥陀佛,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于六角须弥座上,长长的袈裟从盘曲的腿上褶皱显明地垂落到须弥座的三分之二处。两手抬至腰部,右手心朝下,五指拈花,小指翘起;左手心朝上,五指微并,自然伸屈。背后亦有背光、相轮和火焰纹,安祥端庄。左右亦各有两尊胁侍菩萨和一位供养菩萨。
  弥勒佛左侧为骑象普贤,手执经卷,面目慈祥。左右各有一尊胁侍菩萨。韦陀护法,还有一尊双手合十的童子侍立在率.
  阿弥陀佛右侧为骑师文殊, 手执如意,低眉垂眼。左右亦有一尊胁侍菩萨,于阗王牵狮,童子前导。
  文殊、普贤左右各有一尊持剑天王,金刚怒目。左侧天王之右塑有佛殿主宁公遇的一尊塑像,袖手趺坐,看去深沉稳重,端庄贤淑,俨然是上层女性的真实写照。佛坛下面左侧,还有一尊结跏趺坐的愿诚和尚塑像,面目清俊冷寂.
  佛光寺唐代彩塑的群像规模很大,反映出盛唐景象,它不仅是五台山彩塑的精华.在整个中国都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佛光寺文殊殿内佛坛上,塑着文殊菩萨等7尊像,文殊头戴花冠, 身着裆衣,半跏趺坐于狮子背上,屈右腿,垂左腿,两臂曲置,双手执如意。善财童子随侍于文殊右前侧,于阗王居于文殊左前侧 ,着冠,穿袍,系着腰带,穿着靴子,左臂曲而下垂,右臂曲举,手握狮子缰绳,为文殊菩萨驭坐骑.佛陀波利居于善财童子右前方,戴披帽,穿道服,屈双臂,作印度行脚僧模样,面对文殊老人,作谒问状.文殊老人头戴冠帽,黑须, 穿长衫,双臂曲置,右手握宝珠.居于于阗王的右前方,和佛陀波利作见面时的对谈之状。文殊的左后、右后侧,还有两位供养菩萨。此组尊像塑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文殊7尊像,且早就传入了日本。五台山佛光寺供养菩萨  (二)宋金彩塑
  宋金时代是五台山佛教的恢复时期,其代表佛像有洪福寺毗卢大殿中的9尊佛菩萨像.佛坛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边为文殊,右边为普贤,合称“华严三圣”。两尊胁侍菩萨腰部弯曲,微向前倾,容貌美丽,亭亭玉立。耳若有闻,心似沉思、,体态婀娜纤巧,身披瓔珞飘带。弟子阿难、迦叶分立两旁,恭谨虔诚。护法天王威严雄武,须弥座上的力士,肌肉隆起,健壮有力。  (三)元代彩塑
  元代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期, 五台城广济寺大雄宝殿内的彩塑就是元代塑像。在殿内金柱间有扇面墙一道,墙前墙后各有一个佛坛、前面佛坛上塑着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二菩萨、.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六角束腰须弥座上,双手作说法印,头上蓝色螺发,脸形圆润,身躯壮硕,上身袒胸,衣纹简洁流畅。左塑普贤菩萨,右塑文殊菩萨,均是结跏趺坐在六角须弥座上。释迦佛左右塑佛弟子阿难、迦叶。前塑韦驮、伽蓝二力士。背面佛坛上,塑着观音、文殊、普贤三人士,观音骑朝天吼,文殊骑青狮,普贤骑白象。两壁山墙塑十八罗汉。殿内塑像和佛光寺的唐塑、金塑相比,显得豪迈奔放,应当受到了蒙古族统治者的影响。五台山殊像寺文殊菩萨  (四)明清彩塑
  明清时代是五台山佛教的第三个兴盛时期, 明清的彩塑,在五台山俯拾皆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殊像寺文殊殿内弘治十二年(1489)塑的“文殊十二尊像”和菩萨顶大雄宝殿的清代彩塑了。殊像寺的文殊骑狻猊像,总高9.87米,其中狻猊3.05米。梭猊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双目圆睁,张口卷舌,精神抖擞.它的腰腿上呈蓝底白点,颈上长满深绿色的卷毛,脖间佩挂鲜红穗缨。背披锦垫,上置莲辦宝座,辦分上下两层,计108辦,每个辦上还塑有一尊小佛像。文殊右腿盘屈,左脚垂蹬莲花,半跏趺坐其上。文殊头戴五佛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相好庄严。眼若青莲。双耳垂肩,面颊丰满,神态自然,康熙谓其“瑞相天然”。身后金色背光,光中还有化佛菩萨.背光上饰有吉祥花卉、珍禽异兽、三层火焰,具有慑人气势,文殊身后有四尊女胁侍.容颜丰腴,素面如玉。文殊右前方为天真活泼的善财童子,左前方为修罗天,文殊左右两侧为天竺佛陀波利、 化老人和于闽王。他们的形态装饰基本上与佛光寺文殊殿中的文殊7尊像差不多,但更精细华丽一些。总之,这组塑像比例适中,造型优美,逼真传神,如出神工。
  菩萨顶大雄宝殿的佛坛上横置着三座束腰须弥座,从左至右结跏趺坐着“横三世佛”。左边的药师佛左手执药钵,右手拿药丸。右边的阿弥陀佛两手结弥陀定印于脐下,掌心置一莲台.中间释迦牟尼作说法印。迦叶、阿难分立左右。三佛后面皆有桃形背光,上塑龙、羊、狮、象、云彩、花卉、金翅乌,显得华丽尊贵。这三尊佛像前还塑着黄教祖师宗喀巴和克主杰.格雷贝桑、贾曹杰.达玛仁钦。宗喀巴头戴桃形尖顶黄帽,身着藏式袈裟,双手作转法轮印,两手各持一枝莲花,花朵开在两肩上.左肩花上置经卷,右肩花上直立宝剑,两腿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低眉垂眼,和蔼慈祥。这两组彩塑中后组比前组的藏传佛教艺术风格鲜明,且比明代彩塑清瘦俊秀,下颌显明,腰细肩宽,装束更加繁华,表现了清代佛像的特点。五台山殊像寺大殿内罗汉像
  普化寺大雄宝殿内正面的束腰莲台上,结跏趺坐着面目慈祥、衣着华丽的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及其左右文殊、普贤二菩萨。其背面为彩塑阿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二菩萨,名之曰“西方三圣”。表明了该寺是净土宗道场。殿后面的明间,又设板门一道。其左右两侧塑着两尊菩萨像,左为“老”文殊,右为送子观音。老文殊与上述诸寺的文殊形象不同, 白须白鬓,着中国老年人的装束,衣着流畅,神态自然,是五台山特殊的一尊老文殊像。它说明文殊菩萨是内证大乘法,外现俗人相,内外相兼,圆满无缺。这就是大乘佛教出世而不离世间的思想表现。另外,在该殿内的左右平台上,还有十八尊彩塑罗汉。这十八尊罗汉,既不是固定的十六罗汉加上迦叶尊者和军屠钵叹尊者,也不是加上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更不是加上降龙、伏虎二尊者,而是加了摩耶夫人和弥勒二尊者。摩耶夫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的妃子,即释迦牟尼之生母。据佛经记载,她在释尊出生后的第7天逝世。释尊成道之后,曾升到忉利天为她说法,而得阿罗汉果,成为佛教的第一个女罗汉。这就开创了人人本具佛性、女人也可成佛的先河。普化寺根据佛经这一记载,就在此殿中塑造了摩耶夫人的形象。她身体丰腴,柳眉青髻。唇红齿白;衣着轻柔,飘逸潇洒,是一个善良的中国贵夫人的形象。这是五台山现有寺庙中惟一的一尊女罗汉像。五台山显通寺文殊菩萨  普化寺第三进院有1986年新建的三佛殿,三佛殿中的彩塑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它既不同于五台山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传统彩塑艺术,也不同于我国各个省份的历代彩塑艺术,而有自己别出心裁的特色。在该殿佛坛的三座莲台上,中间是结跏趺坐的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作说法印。左右侍立迦叶、阿难。右面是结跏趺坐的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双手仰掌叠置于足上,掌中端着莲台,意为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左面是结跏趺坐的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他左手执钵,钵内盛着甘露,右手拿着药丸,意为消灾延寿。在横三世佛的左右两侧,是帝释天和大梵天王。帝释天是三十三天之主,住在六欲天中的忉利天上,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大梵天王本来是古印度传说中的创世主,后来皈依佛教,也成了释尊的护法天神,是色界初禅天的诸天之王。两尊像都是中国化的古代帝王形象.这一配置,在五台山众多的彩塑中,也是鲜有的一种塑法。在该殿内的四根柱子上,还彩塑着4只人头凤尾的迦陵频伽鸟,迦陵频伽鸟,译曰妙音鸟。迦陵频伽是喜马拉雅山上的一种红嘴黑色鸟。它在壳中时,就能发出清脆幽雅、婉转动人的微妙声音,犹如诸佛菩萨在宣演佛法。所以,佛典中说它是极乐净土之鸟,且为阿弥陀佛所变现,故在净土曼陀罗中, 即作人头鸟身。该殿中塑这4只妙音鸟。就意味着该寺是净土宗的一个道场。这一迦陵频伽鸟的塑像,也是五台山所有佛寺中绝无仅有的。在该殿山墙的左右平台上,还彩塑着16尊姿态不同、骨相奇特的罗汉。他们依次是;
  眉骨外突、双目睥睨、左手执杖、右手着岩、膝上置经、箕坐于岩石上的宾度罗跋罗度阇;
  第二位是满脸皱纹、双眉下垂、身着法衣、双手结印、扶杖肩头、盘坐于岩石上的迦诺迦伐蹉;
  第三位是骨质峻峭、扬眉注目、右手执拂、左手按膝、倚坐于岩石上的迦诺迦跋厘堕阇;
  第四位是大耳垂肩、绮眉覆观、右手握拳当心、左手安放膝上、结跏趺坐于石头之上的苏频陀;
  第五位是左肩上倚着双手拿的木抓挠、成背痒抓搔之势、交脚倚坐于石头上的诺巨罗;
  第六位是身着法衣、隆额丰颐、仰面沉思、右手隐于衣中、左手拿的念珠安于膝上的跋陀罗;
  第七位是长眉垂于石上、右手扶右膝、左手支于石上、安坐在岩石之上的迦理迦;
  第八位是高鼻深目、袒裸上肩、两臂交于左膝上、两手自然下垂、身前置一经书、犹似看书的闍罗弗多罗;
  第九位是深目高鼻、额头隆起、目光炯炯、凝视前方、左手执扇、右手屈指、仰掌按膝,侧坐于岩石上的戌博迦;
  第十位是身着通肩袈裟、两手捧经、俯视浏览、趺坐于铺着坐具的石上的半托迦;
  第十一位是面门月圆、双目圓睁、右手当胸戟指、左手置于左膝、趺坐在岩石上的罗睺罗;
  第十二位是面目奇特、高鼻深目、双目怒睁、额头隆起、后脑突出、张口露舌、双手握拳支于颔下,侧坐于巉岩之上的那迦犀那;
  第十三位是左手托经、右手掐珠、垂头观看、仗藜倚肩、不立不坐于岩石之上的因揭陀;
  第十四位是身着通肩大衣、两手隐于袖内、闭目入定、结跏趺坐于岩石上的伐那婆斯;
  第十五位是长眉大鼻、张口露齿、两肩夹着脑袋、双手紧抱右膝、坐于岩石之上的阿氏多;
  第十六位是额头隆起、眉骨突出、高鼻深目、骨格奇特、右手手指微屈、左手执扇置膝、坐于巉岩古松窝中的注茶半托迦。
  此外,在该殿佛坛两侧和左右山墙的平台之间, 匠师们又以丰富的想像力和大胆的夸张手法,塑造了两座假山。左边假山上趴着一只猛虎,一罗汉为其说法,即伏虎罗汉。右边假山上滚滚黑云中有一条张牙舞爪的巨龙。靠近它的平台上是一位粗眉大眼的罗汉,即降龙罗汉。在药师佛左前方的顶棚上,悬塑着一位似笑非笑、似哭非哭、哭笑不得的济公和尚。他右手拿着滴水的葫芦,左手执着芭蕉扇,头戴一个小僧帽。
  匠师们运用了支撑法、内关透空法、曲灌缠身悬吊法和通气回水法,成功地将济公和尚悬塑在了空中。这些梵相的十六罗汉。是以五代高僧禅月贯休的十六罗汉为蓝本,吸收了印度罗汉的面貌特征,并糅合了我国传统彩塑艺术手法,塑造出了似梵非梵、亦古亦今的十六罗汉彩塑。
  二 铸像
  铸像,。就是将金属熔化后,注入模中所成之像。就五台山现在而言,铜像最多,铁像次之,金像最少。隋唐时代是五台山佛教的鼎盛时期,五台山现存最早的铜像是显通寺藏珍楼中隋代的铜质释迦站像,螺旋发髻,瘦骨清相,站于须弥座上。在藏珍楼中还有两尊唐代铜像,其中一尊是释迦佛像,螺旋发髻,面相方圆,站于莲花座上。佛像雍容华贵,体健面圆,乃唐代造像风格。五台山最大的铜像是金阁寺大悲殿内高13.82米的四十二臂观音像。除本身两手两眼外,左右各有20只手、20只眼,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现彩绘剥落,十分古朴。五台山最小的铜像是普化寺的太子像,通高不过10厘米,赤身裸体,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显通寺明铸铜殿内壁的万尊铜像,就是非常壮观的“万佛朝文殊”的场面.在该寺清代建的千钵文殊殿内的佛坛上,供着一尊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圣像”,简称“千钵文殊像”.这尊铜像高约5.4米,紫金耀眼,十分好看一 文殊菩萨半跏趺坐于狮子背上,身着妙宝天衣, 系着百宝、瓔珞,头戴七宝佛冠,上有五方如来。身体左右伸出千臂干手。其中两条粗大硕长的胳膊高高举起,托着一尊释迦佛像,置于顶端;中间两臂屈伸.双手持铃,置于脸部左右:下边两臂举子胸前.左手握铃,右手拿着金刚杵。其余臂膀伸作扇形, 犹似展翼欲飞一,每只手中持有琉璃钵一个,钵中又有一尊化佛,千尊释迦同时涌现,一派金色世界的佛国景象。五台山的铁铸佛像,遗存到现在的有玉花寺的19。尊铁罗汉,现保存在显通寺罗汉堂内。造型生动、形态各异, 为五台山铁铸罗汉中的杰作。此外,塔院寺还有5尊铁佛像,但进行过鎏金装饰.黄金为金属中的上品, 以其所造之像,谓之金佛像。史载大元帝师八思巴曾将千金佛像奉祀于五台山。但因时移世迁,沧桑变化,连帝王大臣送于五台山的金像也不翼而飞了。幸于1988年在中台顶出上“淳比佛像金币”2000余枚,其直径2.3厘米,厚。0.1—0.12厘米,重12克左右。正面铸一佛一菩萨,背面为“淳化元宝”,可谓鲜有珍品。
  三 雕像
  雕像就是在石、木或玉上雕刻成的佛菩萨尊像,可分成全雕、浮雕、摩崖石刻三种.全雕就是将料全部雕刻成像,这类雕像五台山颇多,现存最早的是显通寺藏珍楼中北魏的石雕佛像,高约0.46米,线条流畅,庄重古朴,为二级文物。其次是北齐的石雕观音站像,高45厘米,肩宽8.5厘米,底长9.7厘米,底宽8厘米。其形象是头戴宝冠。深目高鼻,面相微圆,溜肩,胸饰瓔珞.身披通肩汉青袈裟,胸前飘带穿环,衣纹简练,通身涂金。圆形背光,椭圆形座,为二级文物。再次是佛光寺无垢净光塔的汉白玉佛像和迦叶、阿难尊像。汉白玉佛像通高180厘米,全宽5Z厘米,厚37厘米。佛像高55厘米,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犍陀罗式的卷发。须弥座上雕有莲辦和花卉,颇为细腻。须弥座下为基石,高10厘米。基石前阴刻:“大唐天宝四载……”,即公元745年。迦叶、阿难像亦为汉白玉所雕,阿难像高8之厘米,宽17厘米,厚15厘米;迦叶像高87厘米,宽17厘米,厚15厘米,两像都线条简练,衣纹流畅,略施彩绘。站于莲台上,是与无垢净光塔的汉白玉佛像为同期遗物。在显通寺藏珍楼中,还有一尊明代的二十四臂菩萨雕像,头挽发髻,且有宝冠,面相清秀,肩膀较宽,胸饰瓔珞。24只手中各执法器,站于并蒂莲座上,座周还雕有卷草莲花,为草沉香木所成。再是清代的楠木达摩坐像,雕工简练有神一高鼻卷发,两耳带环,有印度人的特征。该楼中,还有一尊清代白玉雕成的佛涅槃像。其长56.5厘米,高17.5厘米,宽11.6厘米,为清代遗物。形象是螺旋发髻,国字面相,两耳垂肩,吉祥卧于石板上。通体白细,造型优美,在碧山寺戒坛殿上的佛龛内,还供奉着一尊玉佛。低眉垂目,右手作与愿印。左手作无畏印,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身高140厘米,洁白细腻,端庄秀丽,背后还有华丽背光,为五台山众多佛像中的精品,是民国十八年(1929)徐玉如居士从缅甸请来送给碧山寺的。
  浮雕,就是将石料表面雕琢成像,装饰到建筑物上。普化寺、龙泉寺、佑国寺就有不少精致绝伦的浮雕。仅佑国寺就有“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唐僧取经”等工48Z幅,可谓五台山浮雕艺术的宝库。步入寺内,仿佛置身于石雕的海洋中,令人目不暇接。由于其造型生动。雕刻细腻,技艺精湛。被誉为“五台山石雕艺术宝库”。
  进寺前,首先登上望峰台。站在上面,凭栏远眺。松涛阵阵入耳,夕照满目光明,远望中、西、南、北四台。如在眼前。平台围墙和石栏杆上都刻满浮雕,计有“琴棋书画”、“桃李梅竹”、“喜鹊登梅”、“奔马逐日”、“龙飞走兽”、“仙鹤芙蓉”、“孔雀牡丹”等316幅。
  平台围墙雕有八洞神仙——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个个形象鲜明生动。
  第一层殿内供一尊汉白玉石雕弥勒佛像。殿的左右山门和房屋上有石雕317幅,附子殿壁、马头、迎风、压面之上。内容有“三国故事”、“天女散花”、“苏武牧羊”等。三国故事幅面较多,如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猛张飞横槊丹阳桥,还有“空城计”等。“天女散花”是浮雕中的精品,天女体态袅娜,衣带飘逸。纤纤玉手拿着精美花篮。篮中是各种各样的鲜花。
  第二层殿是大雄宝殿,里边塑有释迦牟尼佛及迦叶、阿难二弟子。本院共计451幅石雕,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挂角观卷”取材于《陈情表》的作者李密的故事。“负荆读书”描写了西汉时朱买臣勤奋学习的故事。
  第三层殿是毗卢大殿,内有毗卢佛像。这个院浮雕共计345幅,内容有三国故事、神话传说等。“三顾茅庐”取材于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嫦娥奔月”取材于《淮南子》。此外还有“吹@@@xiao引凤”、“孟母择邻”、“猴王登天”等故事。
  佑国寺浮雕,不仅题材广泛,而且技艺娴熟。整个浮雕造型生动,构图巧妙,刀法细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些浮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摩崖石刻,就是把山崖削平、磨光,刻上佛像,秘魔岩后山上的接引佛等像,就是五台山摩崖石刻的上品。
  四 瓷像
  瓷像,就是以瓷制作之像,有素瓷和彩瓷的不同。唐代的三彩瓷像最为名贵。藏珍楼中的济公像、达摩像亦颇精致。济公像,清代遗物。通高63.2厘米,肩宽20厘米,底长21.5厘米,底宽20厘米。济公,头戴观音合掌帽,身披汉青衫,左手提履,右手钩肩,肋骨显露,瘦骨嶙峋,诙谐洒脱,惹人喜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达摩像,高36厘米,立身披裳,遮头覆身,脸呈圆形,肌肉饱满,形象生动。
  五 脱纱像
  脱纱像,又名夹贮像,是先用泥捏塑成形,加上木架蒙上伫麻布,然后施漆。等漆干燥凝固后,再除去内中的泥土。据晋代法显的《佛国记》说,于阗就有夹贮像。其特点是做工考究,体轻质固,便于运输。碧山寺戒坛殿两侧的十八罗汉像,就是清顺治七年(1650)从姑苏运来的脱纱像.其工艺精细,造型优美,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是少有的文物珍品。如今清凉寺三大士殿中的文殊、观音、普贤3尊彩塑,就是山西工艺美术大师胡银玉于2001年做的脱纱像,堪与碧山寺罗汉像媲美。
  六 绣像
  绣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之一.它是用丝线在锦缎上绣成之像。其代表作为菩萨顶文殊殿木龛内的千手观音像。她低眉垂眼,面目慈祥,千手形成两扇,恰似孔雀开屏,精致美观,十分好看,工艺极佳,为清初遗存的珍品。
  七 陶像
  陶像,也叫泥像,是用模型压泥而成的小型佛像。在唐代时,有一种特殊泥像,叫作“善业泥像”,是僧人圆寂火化后,用骨灰和泥压制出来的一种佛像,像背后有铭文题“大唐善业”等字样。西藏喇嘛习惯用铜模压泥造成各种佛像以为功德,藏语名为“擦擦”。清代帝后每逢寿辰日时,就要造万尊佛像施献各寺,大都是这种陶像。五台山万佛阁之上层与下层的殿壁上,都设有成排的木制小方格,格内供奉着上万尊高约l。厘米的泥佛像。这是工98工年姚善杰先生雇人制造的刷金陶像。现在塔院寺大藏经阁中,憨山大师制造的转轮藏的方格内,也供奉着许多陶像,不过也都上了一层金粉,金光闪闪的。
  八 金鍱像
  金鍱像,就是用薄铜板槌打成的尊像。早在西晋时就有了这种造像法。史载东晋太和

\

年间(366—37工),沙门竺道一就在嘉禅寺造了金鍱千佛像。在上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之前,五台山的寺庙中,多有这种金鍱佛像,可惜散失不少。现在五台山广仁寺宗大师殿中,不仅在佛坛上供奉着藏式宗喀巴大师和其弟子贾曹杰.达玛仁钦、克主杰.格雷贝桑像,而且在大殿两侧墙面上布满了千佛龛,每个龛内都供奉着宗喀巴大师的小铜像,高15厘米,计949尊。下面还供着十八罗汉,高45厘米。所有这许多铜像都是用铜皮槌打成的,而且表面还镀了金。弥勒殿中供奉的弥勒菩萨,高180厘米,也是金鍱像。广仁寺不大,但保存的佛像皆为镀金的金鍱像,而且大都为清代道光年间(182l—1850)所制,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九 织成像
  织成像,也叫纻丝像,是用丝和金线织成的。印度、西域等地自古即有这种佛像,大约在苻秦时代传入我国,至南齐以后,我国也盛行此像,并传入日本.以其用料珍贵,工艺复杂,耗工费时,价值昂贵, 因此,此像鲜见。据五台山万佛阁管家常青喇嘛讲,他六七岁在菩萨顶出家时,曾见过以各种颜色的丝线织成的佛像,有的还以珠玉点缀,这就是织成像,或织珠像。可惜,时移世迁,这些珍贵文物也不知哪里去了。
  十 画像
  画像,就是将佛及菩萨等形象绘于壁面或纸绢上,作为本尊以供养、礼拜,或作为传说、教义的图解。它与佛像起源同时,在佛教经典上记载的很多。如《大宝积经》卷89载: “尔时有一比丘,于白绢上画如来像,众彩庄严,悉皆具足。”我国佛画古已流行, 《佛祖统记》卷第36载,东晋太宁元年(323)明帝于大内乐贤堂绘释迦佛像。北齐之后,盛行阿弥陀佛像及五十菩萨像。画像,以其所画材料可分为壁画、扉画、柱画、天井画、纸绢画等等,又以其画题可分为一尊、二尊、三尊、群像、变相及曼茶罗等等。五台山画像很多,这里仅就具有代表性的纸绢画、扉画、叶画略述一二。至于壁画,另作专题介绍。
  纸绢画,就是将佛菩萨等圣像绘于纸上或绢上。若要装裱成轴,又名轴画.从五台山的这类作品看来,有宋代的《陀罗尼咒经》l卷;元代管道升的绢质《观音菩萨像》条幅;明代沈周的纸质《关公夜观春秋》画轴;

\

清代李豫的《 白衣大悲观音像》画轴等等。其中,观音绢轴为水墨山水人物画,观音端坐平石上,左侧绘竹、石。底部为水草,右上方为题字、落款、藏章.可谓珍品。白衣大悲观音像轴是绢底条幅,素描白衣大悲观音菩萨像,上书《白衣大悲王印心陀罗尼经》9行,每行20字,清寂庄重,不落时习,可谓珍品。扉画,就是在经书扉页上的佛画。五台山最好的扉画有明万历年间的八十卷《金字华严经》、康熙御书《心经》一卷,它们每卷的首尾都有佛菩萨像.再是藏珍楼中保存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图》15幅,是难得之珍品。还有明代丁云鹏在菩提树叶上画的十八罗汉像和白描十六罗汉像册页。其中,前者为12页,单页单人,双页双人,设计新颖,绘画精细, 为国家一级文物。后者为14页,绫质菩提树叶形, 白描十六尊罗汉像,生动逼真,线条流畅,与前者的绘画艺术相当, 同是国家一级文物。菩萨顶文殊殿内还悬挂着唐卡12幅,唐卡是流行于西藏的画在布上或丝织品上的宗教卷轴画。通常挂在寺院殿堂内,供人礼拜,也可卷起来带在身边。在西藏萨迦南山发现的1。世纪的作品技法已很成熟,说明唐卡的形成最晚也在五代(907—960)之前。早期的唐卡大多是正方形,后来一般为长方形。唐卡的大小悬殊很大,布达拉宫的大唐卡有五层楼高,一般是四五尺,小的只有五寸。文殊殿内这12幅唐卡,是用赤金和有色矿石做颜料绘的,上画35佛、三世佛、宗喀巴大师和松赞干布等,是肖像画。其色彩明朗,精细入微, 当是绘画艺术的珍品。这12幅唐卡是清代菩萨顶最后一任札萨克大喇嘛阿旺益西从西藏请来的,也是五台山所特有的汉藏佛教特色的体现。五台山南禅寺普贤菩萨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