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的含义
‘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辞句了,几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五福临门’这个成语,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种福。至于五福临门的原理,明白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到底五福是什么呢?:据《书经洪范》记载的五福是:第一福‘长寿’,第二福‘富贵’,第三福‘康宁’,第四福‘好德’,第五福‘善终’。
‘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 ‘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 ‘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二、世间难有十全十美的福 五福合起来才能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一分开可就不妙了。比方说,有的人虽然长寿而没有福气,有的人富贵而健康情况不佳,有的人为贫贱而烦恼,有的人身虽富贵但十分操心,有的人满足、于清贫悠闲的生活,有的人贫贱而善终,有的人富贵长命而最后却遭遇横祸不得好死。人生境遇多得不胜枚举,五福临门才是十全十美的,其余的各种情况都是美中不足,是有缺陷的福。 为什么福有残缺的现象? 今生的境遇不好,都是由于我们的过去(包括前世)所造的恶行(恶业)的结果。譬如说,过去或前生爱虐待动物的人,今世就多病;过去杀害动物的人,今世就会得短命的苦果;过去或前生吝啬的人,今生就会贫穷;过去或前生傲慢的人,今世就卑贱;过去或前生激动好怒的人,今世就丑陋;过去或前生以残忍的方式杀害人类或其他动物,今生就会不得好死。 长寿而贫贱的人是因为他过去慈爱动物,而却吝于施舍;富贵而短命的人是因为爱施舍财物,而却杀害动物;丑陋而富贵的人是因他过去慷慨大方,可是却容易发脾气;容貌端庄而地位卑微的人是因为前世有容忍心、持守戒律,而轻视他人所导致的结果。总括一句话,五福有缺陷,主要是由于行善和积德不完全。 五福是果报,人的果报取决于四重法律:天律--大自然的规则;德律--人类道德法庭的审判;法律--做人不能违犯的强制性要求;阴律--如影随形的阎王爷的判决。 五福当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有著生性善,宽厚宁静的德,这是最好的‘福相’,因为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结果和表现,以此敦厚纯洁的‘好德’,随时布施行善,广积阴德,才可培植其他四福使之不断增长。 五福当中,一般人最看重的福是寿命,没有寿命,其他福都不存在了。以下单说第一福--“寿” 三、寿命之谜 自古以来,寿命就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问题。除非在心智上下过功夫的修行人,否则谁都不知道死神什么时候会跟我们碰面,也许二十年后或者明年,也许是今天或者下一分钟,随时可能有车祸、地震、心脏等意外灾害,真是太可怖了。因为我们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所以把‘朝不保夕’这句成语用在我们身上,直是显得格外贴切。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告诫弟子‘从命只在呼吸间’,意思是说,一气不来,便属隔世。要趁活著的时候,努力学习,积极行善,用功修行,免得临命终至,急得像一只落汤的螃蟹。察觉‘人命无常’的事实,对我们有很大的益处,因为体会到生命无常的人,便不会再放荡和贪逸了。对于生命无常的觉醒是智慧的开端。 世间的成就不一定和生死有关 财富、学识、地位、美貌和生死是多半不相干的。纵使富贵如王侯,世俗的学识渊博如大海,地位高如公卿,容貌美若西施,大难来时,仍不免手忙脚乱,一命呜呼。假如佳人才子就可以长寿,那么就不会有‘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说法了。所以不可因美丽的容貌而生骄傲。 不可以为我们年纪轻而就认为阎罗王还在睡觉,不会这样快找上门来。须知:棺材里所装的死人不一定是年老的。在人生旅途上,走不到终点而躺下来的大有人在。因此,古人警惕我们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人的死期很难预料,有的胎死腹中,在还没有出生以前就死了,有的婴儿一出生因染上黄胆病或血友病就长辞世间了;有的小孩活到三、四岁就被车压死;有的长大成人,在青壮年时,因遭意外而伤亡了。人不可以恃著聪明才智而轻慢他人,因为聪明而夭折的人也很多,例如:我念小学时,隔壁有位姓欧阳的班长,功课样样第一,可是在小学五年级时就生了肺炎而离开人间。小学六年级又有一位姓柳的高材生,因脖子长瘤死了。 有了财富和地位也不能够傲慢。你看,中国从秦汉到清朝,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才三十多岁,美国总统甘乃迪有地位、有才干又有魄力,可是没有人会想到他会那么早就死了。以歌唱起家的猫王普里斯莱拥有私人喷射客机、剧院、保镖,可是死得却很突然。 信了宗教也不一定能够长命百岁。例如,屏东有一位信基督教很虔诚的青年人,刚大学毕业不久,因为飞机失事而‘蒙主恩召’。当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念企业管理系的学弟,名字叫涂有生,信了佛教,而且也当佛学社的社长。很不幸的是,他去珊瑚潭郊游,涉水过河时,滑倒溺死,这不是佛法不灵,而是自己功夫不到家,学佛不得力,才无法转变定业。 引用这些真实的故事,其目的在说明,世俗的学问和技能只能解决生活上的小难题,不能解决生死的大问题。各种宗教都致力寻求生死大事的解答,而惟一能彻底解决生死的只有佛教。信基督教,天主教、摩门教,虽然可以升天堂,但却不能脱离六道轮回。佛教的教法和义理虽然尽善尽美,但并不是相信了就可以了事,还要不断地理解和实行,才能够实证永恒的真理,确实解决生死的问题。我们千万不要认为信了佛教,阎王爷就不会这么快找上门来,因而也就漫不经心了。我们应该知道‘定业难转’这个事实。除非在佛法上修炼到有真功夫,能生死自在,对于生死问题确实十分有把握以外,否则还要拼命努力用功,丝毫懈怠不得。 四、长寿的因和缘 今生寿命的长短基本上是由前生的修行决定的,是个常数,故高明的算命先生往往能算出一个人的寿命,但常数不是定数,今生的行为可改变寿命,行善增寿,作恶减寿。 长寿的因--仁爱慈悲,忠孝,感恩,戒杀放生,止恶修善 长寿的缘--心平气和,不动怒,生活有规律,调节饮食(不暴饮暴食),足够的营养,不过度劳累等。 (一)仁慈与寿命 寿命的长短跟财富、地位、常识、美丑等无关。可是跟‘慈悲心’却大有关系,俗话说,‘仁者寿’。这话一点也不错。宅心仁厚,宽于待人一定有好报。没有任何一个生命能靠自己的力量存在于世间,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靠其他众多因素的支持存在的,如同球上的每一个点,无一不是由其他点共同支撑才得以存在。即便一个一贫如洗的流浪汉,依然还获得阳光、空气、水、大地的供养,行走的路是他人修出来的,栖身的山洞、桥底、屋角也是自然与社会的供养,最简陋的食物与遮身之物也不是自己就能生出来,没有自然与社会大众,我们身上一个细胞都无法存在。他人供养自己,自己也必须供养他人,这是天律,即法尔如是的自然定律。天律不允许自私,人可以取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供养,但没有自私的理由。仁者合于天律自能加福增寿,自私者违背天律,减福削寿。 (二)忠孝与寿命 忠、孝就是保护生命之根和保障生命通道的顺畅。我们的生命由物质与精神两部分构成,物质来源于天地,精神来源于神明,天地神明具体就落实在我们每一个人出生、生长、生活的地方,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做损害地球、损害全人类的事;而个人则不能做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的事。家乡是我们生命能量的源地,祖先、父母则是生命能量传递的通道。故忠孝就是保护我们的命根与生命通道,忠孝不足,则生命的能量不足;完全不忠不孝就成为无根的枝条,只能靠枝条中剩余的能量活着。不孝是砍自己的命根,不忠是砍众人的命根,故不忠之罪远大于不孝之罪,这就是自古以来当忠孝不能两全时,人们大多选择尽忠的原因;而叛国、卖国者受到的惩罚往往也最严重,人不知不究时,护国神也会追究,卖国者鲜有善终。 (三)感恩与寿命 这世间,大约有四等人: 1.在无恩处,依然有恩。 2.在有恩处,有恩。 3.在无恩处,无恩。 4.在有恩处,依然无恩。换句话说: 1.在不应该感恩的地方,都知道有应该感恩的地方,而感恩报恩。这种人在该死的地方都不会死,在不能活的地方,都会活。这种能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是第一等人,是修行人。他在大家都看不到神的地方,仍然可以看到神,在大家都不可能平安有福气的地方,仍然会很平安、很有福气。 2.在应该感恩的地方,知道应该感恩,这种人是凡夫俗子,但已经很少。是次等人。这种人在能活的地方,才活,在不会死的地方,才不会死。 3.在不应该感恩的地方,没有感度,而不知道感恩。这种人在不该活的地方,一定不会活,在该死的地方,一定死,不可能有神迹或奇迹。这是第三等人。 4.在应该感恩的地方,都不知道应该感恩,这种人是下下等,跟禽兽畜牲一样,比一只狗还不如。这种人在该活的地方,都不会活,在不该死的地方,也会死。 (四)戒杀放生与寿命 戒杀放生增加寿命,反之减损寿命,这是行为反作用力原理决定的。 杀生的定义: 1、杀人性命:杀死有性命的东西,使活生生的动植物,丧失宝贵的生命。 2、夺人生机:剥夺别人赖以维生的机会或工作。 3、断人生路:使人或动物无路可走,而陷入死亡,如塞蚂蚁穴等。或买卖杀价,使人血本无归,无法养家活口。 4、逼人走上绝路:或言语,或肢体行为,使人受刺激或严重伤害,而活不下去。 5、抢人生意;买卖时,不择手段,或争或抢,使别人之生意,落入自己手里。 6、窃占救济金:服务公职,窃占救济苦难之公款,使等待救济的人,失去救济。 (五)止恶行善与寿命 善生阳,恶生阴,阳气多自然寿命长。 千万记住:福不用光,人必不会早死。 福禄寿和儿女,全是农产品,要自己流血、流泪、流汗去辛勤耕耘自己的心田,努力灌溉、施肥、驱虫、除草,才能栽培种植出来。 千万不可做损福折寿的事。 不可当绝人,不可做绝情绝义的事,以免自己被逼上绝路。 每个人都不免有犯错的时候,但千万不可让自己一时的迷糊,永远成为自己一生无法摆脱的沉重包袱和负担。当一切都变成新的,我们就重生了,就复活了。 每个人都难免会有求人宽恕的时侯,成全别人,又何尝不也成全了自己,因为神总是按我们如何原谅别人,来决定如何原谅我们。 你让对方长命百岁,自己也必长命百岁,想长寿,便不可做短命的事。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