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识人生吗?我们认识人生的外状,但对于人生的内容,就不免有些糢糊了。其实不明人生的内容,则其外状的认识也是靠不住的。佛学是研究人生,说明人生的科学。我们研究佛法,可使我们逐渐认识人生的真相。佛法不但使人认识人生,且能使人透视人生,不但转变人生,且能超脱人生。佛说苦集灭道四谛,就是要我们认识人生,由认识而改造人生。
佛说四谛的谛字,先应解释清楚,依照佛学的定义,必须不违事实,不背真理,方名为谛。所谓事非虚妄,理不颠倒,说名为谛。所以四谛,就是四条事理相应,真实不虚的原则。
佛以“苦谛”说明人生的真相。人生真相是什么?人生真相可用一个“苦”字概括一切。凡是人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亦不论世界如何进化,科学如何发达,决定免不了“三苦”“八苦”等苦恼。何谓“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病痛忧愁,本身是苦,谓之“苦苦”。世间无不散之筵席,花好即谢,月圆则缺,美景不常,乐极悲生,乐既有坏,谓之“坏苦”,亦名“乐苦”。不苦不乐,而身心迁流,时间空间,亦复流转变迁,无时或息。逝者如斯,谓之“行苦”。何谓“八苦”?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冤憎会苦(冤家往往打对头),爱别离苦﹙生离死别之苦﹚求不得苦﹙凡所希求,十九不得﹚,五阴炽盛苦﹙由执我及我所而生苦恼﹚。前七是众苦之相,后一是生苦之因,合之,总名“八苦”“又八苦即是三苦。生,老,病,死,冤憎会苦,谓之苦苦。爱别离,求不得苦,谓之乐坏之苦。五阴炽盛苦,谓之行苦。试问如是众苦,有谁能免?所以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如是实事,一经说明,凡有思想,有头脑的人,谁不了解,谁能否认呢?佛以苦谛说明人生,使我们就自就他,各方观察。亲自印证,因而认识人生的真相。四谛先说苦谛,因为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事实。
佛以“集谛”说明召致苦恼的原因,使我们获得透视人生的智力。三苦八苦都是结果,既有如是结果,必有如是前因。召苦之因,是集起“贪嗔痴等惑”,造作“杀盗淫等业”,因而召致三苦八苦的结果。“贪”谓贪食,贪色,贪利,贪名,贪逸乐,贪权力等。“嗔”谓心怀憎恚,恼害众生。“痴”谓愚昧不明事理,不信因果。“等”谓等取“慢”“疑”“邪见”等惑“贪嗔痴等皆是烦恼,总名为“惑”,即以“贪嗔痴等惑”为动机,而使找们在身口意三方面,造作种种杀害生灵,偷盗侵占,邪淫奸非等罪业,简称“杀盗淫等业”,所以致三苦八苦的结果。如是“惑”“业”“苦”三,循环生起,叫做“起惑造业,由业召苦”,苦复起惑,惑复造业,业又召苦,如是循环不己,所以苦恼无穷。佛说集谛,以明“惑”“业”二者,是集苦之因,而使我们明白生苦恼的主因所在,因获得透视人生的智力。
既明苦谛是结果,集谛是苦因,即知如欲避免三苦八苦等结果,必须断除贪嗔痴等惑,不造杀盗淫等业。这叫做“知苦思断集”。由明苦果,而知苦因,苦因若断,苦果不生。正如治病,诊察病象,查明病根,治其病根,疾病自愈。此与头痛治头,脚苦治脚,或执死方,以治变症的不科学方法完全不同。所以苦不认识人生,如何透视人生?苦不透视人生,如何改进人生?佛以苦集二谛说明人生,透视人生,可用任何辩证方法,证明事非虚妄,理不颠倒,所以佛法确是事理相应,不背时代,不背潮流的辩证科学。可惜如是契事契理的真谛,而为大多数世人所不知,所以虽然人人希望避免苦恼,而苦恼终不可免,且有苦上加苦,变本加厉的趋势,即因现代的人,对于人生,认识不清,不但不知“断集”的重要,反而多方扩展贪嗔痴惑,广造杀盗淫业,因而召致灾祸交迫,苦况空前的后果。
问人生是苦,固是事实。然人生岂无乐趣?答:乐趣是有。然快乐若由剥削他人而获得,是名造业,实非快乐。何况乐趣有尽,而苦况无穷呢?例如为富不仁,其快乐全由剥削他人而来。试问清夜扪心,于心安吗,遭人嫉忌,能无危吗?纵使富贵之人,一生安逸,然生必有死,死期一到,乐尽苦来,故知乐非真乐,欢乐时暂,而苦味倒是无穷呢。
问:若知人生是苦,未免令人消极?答:真知人生是苦,对于争权夺利,作奸犯科等事,确将消极起来。如是消极,有益无损,其利一。若知断除苦因,可免苦果,培植乐因,可得乐果,更将使人自觉自动,积极修因,其利二。观察自己受苦,而生出离苦海的清净心,其利三。观察众生受苦,而起普度众生的大悲心,其利四。由心清净而知见透彻,智慧日增,其利五。由心慈悲而大悲忘我,心量扩大,其利六。总之,不应做的消极不做,应做的积极去做,既以自利,复以利人,增益智慧,扩大心量。说一苦谛,利益甚多,上举六端,是其著者。何况具说苦集道四谛,何况四谛之外,尚有无量法门,则其利益之大,宁有限量吗?佛法内容之精审博大,与其利益之无量无边,大略如是。
佛以“灭谛”说明烦恼己断,苦因永灭,清净安乐的超脱境界。如是超胜的解脱境界,决非出于幻想的空中楼阁。只要大家皈依三宝,发愿修行,是人人可以到达的真实家乡。佛是己证灭谛的过来人,鉴于众生百苦交煎,不胜哀悯,故说“道谛”,指示我们通达超脱境界的道路,告訢我们修行证灭的法门,以便我们同样得到离苦得乐的后果,而使我们的人生,完成一种究竟圆满的转变。此之谓由知灭谛而超脱人生,由修道谛而转变人生。佛在世时,闻法证灭的弟子,其数甚多。自佛灭度,以迄于今,证灭得道的人,所在多有,数亦无量。是皆足资明证的事实。
苦集二谛是流浪生死的苦果苦因,亦称世间流转因果。灭道二谛是解脱生死的乐果乐因,亦称出世间还灭因果。流转还灭二类因果,何以皆先说果而后说因?因为果相显而易见,因相幽微难知,所以先果后因,由果明因,而使我们“知苦思断集,慕灭乃修道”。这是应用辩证,最极善巧令人易解的说法。
何谓“慕灭”谓羡慕佛果的殊胜功德,因而积极生起学佛成佛的心愿。佛果功德,功德无量,举其要者,不外三德。一者断德,亦称解脱德。佛以大雄大力,大愿大行,永断烦恼,解脱系縳,证灭得道,常乐我净,是谓断德成就。二者悲德,亦称福德,就生方面说,亦即佛对我们的无边恩德。佛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与乐拔苦,饶益有情,尽未来际;无有疲厌,是谓悲德成就。三者智德,亦称般若德。佛智大彻大悟,大智大觉,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自在无碍,悉知悉见,是谓智德成就。或约三德而为断智二德。由断烦恼障,空人我执,成就断德,而证大涅槃果。由断所知障,空法我执,成就智德,广修福德,而证大菩提果。是谓断二障,空二执,成二德,证二果。或约三德而为悲智二德。悲德成就,福德圆满,谓之福足。智德成就,智彻究竟,谓之慧足。故佛功德,悲智双运,福慧俱足,称二足尊。──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翻无上正等正觉,是表佛智的专用名词,佛智与外道邪智不同,故称正觉。佛智与二乘偏智有别,故称正等正觉。菩萨亦具正等正觉,然非无上,惟佛智慧,至高无上,故名无上正等正觉。因此佛称大觉。何谓大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二乘一切智,菩萨道种智,佛智兼之,名一切种智。佛果转识成智,四智圆明。何谓转识成智?何谓四智圆明?谓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为成所作智。神通变化,利济众生,名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见果知因,见相识性,名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观他即自,自他不二,名平等性智。
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无始无终,常寂常照,名大圆镜智。总之,佛果功德,广说无尽,我们如果羡慕佛德之伟大而起学佛成佛的心愿,则应如法修行,此之谓慕灭乃修行。(本节及下节中多专门名词,限于篇幅,无法详释,另请多阅佛书,多听讲演,亦不难遂渐明了。)
如何“修道”?修道方法,法门无量,然约之不外三十山道品,更约之不外戒定慧三无漏学。何谓三十七道品?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如是诸道品,略为四念处,开则三十七,更广复无尽,不以一种药,而治众病故。余无量修法,皆摄在此中。何谓戒定慧三无漏学?谓由持五戒,十善,律仪戒等,而使诸根调伏,三业清净,是谓戒学。由修止观禅定,而使四大转变,心一境性,是谓定学。若能持戒清净,修定精进,于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此慧非世间有漏劣慧,乃知缘生性空的无漏胜慧,即以此慧伏断无明,(即断烦恼所知二障种子),断一分无明,增一分智慧,断一分无明,是谓无漏慧学。如是分断无明,分证真如,直至最后无明究竟断尽,于是三德圆彰,四智圆明,证菩提涅槃,而成至高无上,究竟圆满的佛果。
以上说明由修道谛而转变人生,由证灭谛而超脱人生。初由慕灭而修道,终由修道而证灭。积集乐因(修道),求得乐果(证灭),此其真实可信,正与欲求“离苦”,必先“断集”,同样真实。于此可见“明因”“修因”的重要。若不明因,不从因地努力,而妄求离苦得乐,决难如愿。何以故?因其违背科学,不合事理故。所以任何非因计因,非果计果,倒果为因,倒因作果的学说,皆是于事无补的戏论。若能明因识果,洞见底蕴,则但事修因,所求必遂。何以故?因其对症用药,正本清源故。故知佛法确是研究人生,透视人生的科学。佛法说苦集灭道四谛,确是转变人生,促成进化的科学说明。(信息来源:《弘化月刊》)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