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就是向佛学习,以佛为我们的模范而学。佛是怎样修学而成的,我们也这样照着学。学佛,是离不了修持的。持是受持,是“择善而固执之”的意思。修是熏修,是依著受持的佛法去学习。照中文的训释,如修身、修理等,修有改正的意思。依佛法,修是熏发义;由于学习,能熏发现在与未来的善根,叫作修。人间佛教行者应如何修持呢?
1.修行是有着一定的次第的。
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而“这一论题的核心,就是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在《人间佛教要略》中,印顺对此次第作出了说明,而着力强调第一次第即人菩萨行。他认为,如泛说学佛,而不从佛的因行——菩萨道著力做起,怎能达成目标?等于要作一毕业生,必定要一级一级学习起,次第升进,才能得到毕业。学佛也是这样。菩萨道所经历的过程,可略分三个阶段,即凡夫菩萨、贤圣菩萨、佛菩萨。第三阶段的菩萨,是证得大乘甚深功德,与佛相近似的八地以上菩萨。第二阶段的菩萨,是已发菩提心,已登菩萨位,从贤人圣,修大悲智行,上求下化——这即是三贤到八地的阶位。第一阶位,是新学菩萨,是凡夫身初学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其菩萨心行的根抵薄弱,可能还会退失,是在修学信心的阶段。《仁王经》称此为十善菩萨,也即是十信菩萨。一旦菩提心成就,就可进入不退菩提心的贤位。以人间凡夫的立场,发心学菩萨行,略有两点特征:一是具烦恼身:凡夫是离不了烦恼的,这不能装成圣人模样,开口证陪,闭口解脱,要老老实实地觉得自已有种种烦恼,发心依佛法去调御他、降伏他。凡依人身而学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务要不夸高大,木眩神奇。依人身学菩萨行,应该循序渐进。起正知见,薄烦恼障,久积福德。久之,自会水到渠成,转染成净。二是悲心增上,初学发菩萨乙的,必有宏伟超迈的气概。菩萨以利他为重,如还是一般人那样的急于了生死,对利他事业漠不关心,那无论他的信心怎样坚固,行持怎样精进,决非菩萨种姓。经上说:“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萨是故初发心。”应以这样的圣训时常激励自己,向菩萨道前进。
2.修学人间佛教———人菩萨行,以三心为基本。
在《华雨集·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印顺对此有详尽的说明。三心是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发(愿)菩提心就是以成佛为理想为目标,立下自己要成佛的大志愿。发大菩提心。先要信解佛陀的崇高伟大,智慧的深彻(智德)、悲心的广大(悲德),心地的究竟清净(断德)。深信佛法有彻底解脱的正道,所以志愿修菩萨行成佛,以净化世间、解脱众生的苦恼。发大悲心是菩萨行的根本。佛这是以解脱众生生死苦迫为最高理想的。悲心要从人类、众生的相互依存,到自他平等、自他体空去理解修习。空性见是佛法的特质。空性是缘起的空性。一切依缘起,都是相对的,故是无常。缘起无常,所以是苦——不安稳而永不彻底的。无常故苦,所以无我。无我即无我所,就是空。在大乘空相应经中,缘起即空性,空性即缘起,空性是真如等的异名,不能解说为“无”的。在菩萨行中,无我我所空,正如缘起而不著相,是极重要的。没有“无所得为方便”,处处取著,怎么能成就菩萨的大行!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三者是修菩萨行所必备的。切勿高推圣境,要从切近处学习起!
从学佛的立场说,一切活门都可说是菩萨的修学历程。适应众生的修学方法千差万别,然其实质可以用三句义来统摄而会归于一道。这就是学佛的三大心要,或统摄一切学佛法门的三大纲要。印顺《学佛三要》专论此三道要。这“学佛三要”就是《大般若经》所说:“—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一切智智或名无上菩提,学者心心念念与无上菩提相应,这就是菩提(信)愿——愿菩提心的别名。大悲是见众生的苦痛而想度脱他。“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所以,大(慈)悲心,实在是菩萨行的心中之心!无所得是般若慧,不住一切相的真空见。孕育于悲愿中而成长的空慧,不是沉空滞寂,是善巧的大方便。有了这,才能成就慈悲行,才能成就无上菩提果。所以,菩提愿、大悲心、性空慧,是菩萨道的真实内容,是菩萨所以为菩萨的真实功德
菩萨学行的三要,是不可顾此失彼的。然初学时,不妨从一门(或二门)而来。有的好为哲学、心理学、论理学等学理的探讨,接触到佛法、认识佛法的正确深奥,因而发心学佛,这是从智慧门入。有的好为社会福利事业、乐于为善,与佛教的人事相接近,赞仰佛法的慈悲,因而发心学佛,这是从慈悲门入。有的宗仰三宝功德的不可思议,或由于佛菩萨的感应,因而发心学佛,这是从信愿门入。由众生根性而言,大概是贪行人从慈悲门入,嗔行人从智慧门入,痴行人从信愿门入。
进入佛门后,若想升阶登堂,学菩萨正行,必须三事齐修。《大涅槃经》与《大毗婆沙论》都说:“有信无智,增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可见信与智—定要双修。不能偏失。大乘中有智增上菩萨,悲增上菩萨也。(信息来源:中国佛教文化网)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