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一诚长老:若能言下契斯旨,何必添泉月入瓶

发布时间:2019-10-20 10:14:30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佛是觉悟。参禅就是为了能够觉悟,那么禅悟会是什么样子呢?恐怕很难讲得清楚。很多佛偈都提及觉悟之境,但是我们读过这些佛偈之后,往往感觉自己仍然没有理解禅悟的境界究竟如何。

我写过一首佛偈:“佛因无心悟,心因有佛迷;佛心清静处,云外野猿啼。”什么意思呢,有时候,你的心思不在这里,却无心而悟;有时候分明用足了心思,却迷失在佛法的汪洋大海之中。一颗清静的佛心是什么呢,就像遥远的云山之外传来一声野猿的鸣啼。

大家听我这么一解释,可能更糊涂了。野猿的鸣啼与禅悟有什么关系呢?实则禅悟不是一种可以描述的现实状态,它是一种只可意会的心灵境界,所以讲到这种境界时,只能用看似毫不相干的情境来类比说明。

禅宗不立文字,释迦牟尼佛当年亦以拈花微笑的举动,将话语难以言传的精到佛理传之于心有灵犀之人,只因文字语言所能表达的真理,不过万中之一。要说开悟的样子,恐怕还真没法子说,因为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皆不立,常御白牛车”、“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心土起两般,说甚无与有”、“人心似灯笼,点火内外红;有物堪比伦,来朝日出东”,这些话,不懂吗?好像有点明白;懂吗?又好像不明白。就像有人问夹山善会禅师如何是夹山境,夹山禅师回答“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能想象其境,却不能真实地了解其境。

平日里我们也经常体会到这一点,比方说,当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时,通常会不知该说什么才好,而且这个时候不管我们说什么,都很难把内心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无法把自己的心情原原本本地传达给他人。

很多时候,语言文字就是这么苍白无力,真要理解和抵达禅悟的境界,只能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即心灵的体验。可是通常我们都习惯于把心灵的直接体验放在一旁,执著于过去的是非成见,妄想分别,不肯去面对当下的本真现实。就好像那个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一样,他去买鞋,不肯相信自己眼前脚的尺寸,而非要回家去找量出来的尺码,真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

我们读这则寓言,都觉得这个人做法可笑,实际上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毛病。正如我们做一件事情时,遇到了瓶颈,很难解决,这个时候权威告诉我们要这样做,可是内心的直觉或经验却告诉我们要那样做,那么我们会听命于谁?很多人都会舍弃自己的判断,把选择权交给外界的权威。

\

迷信权威,轻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以至于迷失自我,我见过许多这样的事例。有一位外地的居士与我往来颇多,他常常向我请益佛法,我从来都尽心指点。时间长了,他苦着脸与我倾诉,说他越是努力念佛,心中的烦恼越多,问我怎么办。我问他:“为何努力念佛?”他说:“为了不辜负师父的教益。”我再问他:“如何努力念佛?”他说:“遵循师父所授。”我厉声道:“我从来不曾教你任何念佛的法门!”居士悚然,随即醒悟。

为清心、净心而念佛,无可厚非,但是倘若一头钻进了念佛的牛角尖,为师父而念,为出成果而念,这就是绕了远路,甚至是走了岔路。佛的道理,觉悟的道理就在眼下,不在未来,你此刻内心清净,就已经触到了佛法,不必把眼光投向外在的好坏成败,也不必有太多关于未来的企求。因为当你有所求时,就已经被束缚了;如果你不相信当下内心的直觉体验,那么你就已经错过了抵达觉悟的最佳捷径。

人通常更依赖外界的事实、数据、现象,相信他人口中的说法、判断、经验,却不愿试着去了解和依靠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难免随波逐流,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越来越远。假若能够将压在心上的诸多功利欲求,以及蒙蔽心灵的是非成见挪减一些,让心如一面镜湖,不动不摇,清晰明白,生活也就能少一些烦恼纠结。古人早就说过:“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人生有时需要把执著心放空了去活,也要把方向认准了去活,否则任你有千般才华、万般时运,也无非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