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三十六世牛头智威禅师

发布时间:2019-10-21 10:16:20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智威禅师

\

智威(653-706),唐高僧。俗姓陈,江宁(今南京)人。初参天宝寺统法师,二十岁时,于幽岩寺剃度出家。其后,参谒牛头法持禅师,传其正法,住金陵牛头山,大扬宗风,后传法予慧忠。牛头宗自法融禅师开始,又经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六世相传,合称牛头六祖。[1]

\


  【人物经历】
  唐玄宗开元十年(一说十七年)二月十八,智威禅师示寂于延祚寺,世寿七十有七。智威禅师禅师临终之时,叮嘱弟子将其遗体置于林中以饲鸟兽,其弟子玄挺等在师逝后,依教奉行。智威禅师是牛头宗五祖,嗣法弟子有牛头慧忠、安国玄挺、天柱崇慧、鹤林玄素等,慧忠下有佛窟惟则,玄素下有径山道钦,道钦下有鸟窠道林,皆为一代硕德。
  【历史地位】
  牛头宗,又称牛头禅,是以牛头山法融禅师为祖之禅宗派系,为四祖道信下旁出之禅宗。相传法融入金陵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枯坐,有百鸟衔花之祥瑞。太宗贞观年间,四祖道信闻之,前往寻访并付法于法融。自是法席大盛,自成一派,此即禅宗分派之始,后世以之与五祖弘忍之东山宗对称,特称为牛头宗。牛头门风虽于唐代盛极一时,至宋以后衰竭。[1]
  【简介】
  佛祖道影白话解(二)禅宗初期祖师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三十六世牛头智威禅师
  师,江宁陈氏子。丱岁,依天宝寺统法师出家。谒法持禅师,传授正法;自尔,江左学侣奔凑门下。有慧忠者,目为法器。师示偈曰:“莫系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忠答曰:“念想由来幻,性自无终始;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师又示偈曰:“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处坐。”忠复答曰:“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师审其了悟,遂付法。唐开元十七年,终于延祚寺
  赞曰
  中持师毒 着佛头粪 唤钟作瓮 欺贤罔圣
  越空劫外 三更日正 实体虚无 凌霄藤盛
  又偈赞曰
  江宁钟灵产神龙 隐显莫测有无中
  早岁出家勤戒定 童真入道息贪瞋
  虚空证得实相体 妄想变成火里金
  自性本来无生灭 妙觉智慧万物同
  ──宣化上人七○年代作
  又说偈曰
  夙植德本道心坚 童真出家访友参
  铁石骨格精进力 金刚志愿忍辱船
  教化众生深般若 弘扬佛法大涅槃
  三千界内同瞻仰 流芳古今照地天
  ──宣化上人一九八一年作
  编按:宣化上人分别于七○年代、一九八一年讲解二次智威禅师,为保持上人讲解原貌,二次讲解均收录此书中。
  白话解(一)
  师,江宁陈氏子。丱岁,依天宝寺统法师出家。谒法持禅师,传授正法:牛头山的智威禅师是江宁(南京)人,父亲是姓陈的。四岁依天宝寺统法师出家,然后又到法持禅师那儿去当参学,这法持禅师传法给他。
  自尔,江左学侣奔凑门下:由这个之后,在大江的左边,就是江京这一带,所有参禅学教的这一些个禅和子都到智威禅师这儿来。
  有慧忠者,目为法器,师示偈曰:有一个出家人名字叫慧忠,智威禅师觉得这个人是一个载法之器,就给他说了一首偈颂,莫系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莫念念总是这么执着,这成生死河轮回,没有见着出这生死轮回的波浪。
  忠答曰:慧忠就答覆了,念想由来幻,性自无终始;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念和想都是虚幻的,都是假的;自性是没有终、没有始的。你要是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你所说这个长波,即刻就停止不流了。
  师又示偈曰:智威禅师又对他说了一首偈颂,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处坐:我们的本性是虚无的,什么也没有;因为这个虚妄,就生出人、生出我来了。怎样才能把这种虚妄的情停止了,再回来到虚空里边坐,还归于虚空?
  忠复答曰:慧忠又用偈颂说了,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你看看这个虚无,虚无就是实体,你若懂得虚无是实体了,人、我都没有了;人、我既然没有了,这个妄情又在什么地方呢?你不用停止它,它也就没有啦!这就是大摆般若的智慧之船了。
  师审其了悟,遂付法:那么智威禅师研究、研究这个慧忠禅师,知道他是明白了,就传给他这个心印的妙法了。
  唐开元十七年,终于延祚寺:智威禅师在唐朝玄宗开元十七年的时候,在延祚寺里头圆寂了。
  赞曰
  中持师毒,着佛头粪:他中法持禅师施的毒了,在佛头上来着粪。(接受法持禅师传法之意。)
  唤钟作瓮,欺贤罔圣:那个钟,叫它做个瓮;就是指鹿为马,这么样子欺骗贤圣。
  越空劫外,三更日正:超越空劫以外,在这晚间三更天,太阳正当午时。
  实体虚无,凌霄藤盛:这个实体就是虚无,虚无也就是实体;凌霄这种葛藤跑到天上去了,那么长、那么茂盛。(注1)
  或说偈曰
  江宁钟灵产神龙:在江宁那地方钟灵毓秀;也就是说那个地方有灵气,所以出圣人。
  隐显莫测有无中:神龙是不可思议的,它忽然有了,忽然又无了,变化无穷。这位神龙说的谁呢?就说的智威禅师。
  早岁出家勤戒定:他很早就出家了。这出家,有出世俗家,有出烦恼家,有出三界家;这一位智威尊者,世俗家他也出了,烦恼家他也出了,生死家他也出了,三界家他也出了。因为出家,他就勤修戒定慧。
  这个要紧在一个“勤”字。这个勤,不是说我勤着去吃点东西,勤着去穿一点衣服,勤着去睡一点觉;不是这个勤修行。真修道的人,吃没吃饭不记得,穿没穿衣服不记得,喝没喝茶不记得;把所有都忘了,不为自己做打算,不为自己这个臭皮囊去劳碌。
  童真入道息贪瞋:他是童真入道,没有染污,还是清清净净的。他没有贪心,也没有瞋心了;贪心没有,瞋心没有,痴心自然也没有了。这就说修行一定要没有脾气,有脾气就不能修行。
  虚空证得实相体:他由虚空里而证得实相理体。不是离开虚空而证得实相,也不是离开实相别有虚空;就是在这个虚空,就证得实相。
  妄想变成火里金:妄想本来是虚妄的,但是他由妄想变化出来精金;好像火里的精金,烧也烧不化,变成真的了。妄不碍真,真不碍妄,真妄一如。
  自性本来无生灭:这个自性是无始无终、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无成无坏的;没有一个长短方圆,也没有一个青黄赤白黑,也没有颜色,离生灭法。
  妙觉智慧万物同:菩提觉道这种智慧和万物都是同体的,都是一个的。你会得,就是万物同体;你会不得,就是你是你、他是他、我是我,没有能融会贯通,还是不能看成一体。
  ──宣公上人.七○年代讲解
  注1:“凌霄藤盛”也是譬喻后代兴旺,凌霄藤盛公案,《景德传灯录》记载如下──慧忠闻威禅师出世乃往谒之,威才见曰:“山主来也。”师感悟微旨,遂给侍左右,后辞诣诸方巡礼。威于具戒院见凌霄藤,遇夏萎悴,人欲伐之。因谓之曰:“勿剪,慧忠还时此藤更生。”及师回果如其言,即以山门付嘱讫。
  白话解(二)
  这是三十六世牛头山的智威禅师。
  师,江宁陈氏子:这位智威禅师是南京人──江宁是现在南京;他的俗家姓陈。丱岁,依天宝寺统法师出家:他四岁的时候,就到庙上皈依天宝寺一位叫统法师的,出家了。
  谒法持禅师,传授正法:那么他长大一点,就去拜谒当时的一位法持禅师,法持禅师传给他心印的正法眼藏。自尔,江左学侣奔凑门下:从这个之后,在南京一带(南京在长江的左边),这些个参禅学佛法的人都来亲近这位智威禅师。当时有很多的出家人都到他住的那个地方来亲近他。
  有慧忠者,目为法器,师示偈曰:有一位出家的人叫慧忠,智威禅师看他是一个载道的法器,就作一首偈颂给他,莫系念,念成生死河:你不要总拴着那个念,藕断丝连的总弄不清楚;你这样子念念总是这么执着,这就成了一个生死的大河了。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在这个生死大河里头,你就轮回在六趣海。“六趣”,是天道、人道、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在六趣这个大海里头转来转去,没有时候能看见出去生死大海这种波浪的长流。
  忠答曰:慧忠就答覆智威禅师说了,念想由来幻,性自无终始:人这个念从来就是虚假的,这个本性无始也无终,自己那个佛性是没有终也没有始的。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你要是得到这其中的道理了,那你这个生死的轮回就都没有了,就了啦!答覆这个偈颂,就说妄想本来就是假的,本性是没有一个开始,没有一个终了;你若明白这个道理了,这生死的长流,这种波浪都会停止了。
  师又示偈曰:智威禅师又对这位法师说偈颂,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我这个本性也是虚无的,因为这是因缘──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这个因缘有一种妄生出来了,它有了人、有了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处坐:怎么样子才能把这妄情停止了它,又回到虚空本体那个地方呢?再回到本来面目那个地方呢?
  忠复答曰:慧忠又对他说了,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这个虚无就是实体,也就是无边的实相即佛性,所谓“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就是在那个虚无里边,他就能找着那个真实的实体了;在这个实体里边,也没有人、也没有我,人我都不存在的。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人、我都没有了,又有什么妄情呢?也不需要怎么样想法子去息它了,那么在这个地方就摆起来这个般若的大船。这就是讲这个般若自性的智慧。
  师审其了悟,遂付法:智威禅师观察观察,知道他是开悟了,就传给他正法眼藏,传给他心印不二法门。
  唐开元十七年,终于延祚寺:在唐朝玄宗开元十七年那个时候,他在延祚寺圆寂了。
  赞曰
  中持师毒,着佛头粪:他中法持禅师所施的毒了,能以持人家所不能的,他能做得到。“佛头着粪”,那个根本是什么也没有的,你要是有了有为法,尽说有为法,不懂无为的道理,这都叫佛头着粪。
  唤钟作瓮,欺贤罔圣:本来是个钟,他叫它做一个缸、一个坛子;这真是欺负贤人,看不见圣人,眼睛里没有圣人。
  越空劫外,三更日正:超出空劫以前之外,本来是半夜三更,又见到太阳了。这都是讲的机锋转语;这三更日正,都叫机锋转语。这是说得叫你不懂,三更怎么还日正呢?现在在美国三更天,到亚洲那儿大约就是太阳出来的时候,有太阳了;所以这叫把地方换一换,大约就是这样子。这个意思就是:晚间也大放光明,好像太阳正午似的。
  实体虚无,凌霄藤盛:那个实体本来就是虚无,虚无也就是实体;如果你说的有形有相,你就是跑到天上去也有一些葛藤。那葛藤是斩不断的,总是在那儿,就是有挂碍;就算到了天上去,还是一样有挂碍。那么他实体虚无,他没有挂碍了。
  又说偈曰
  这个偈颂是说的这位智威禅师。
  夙植德本道心坚:他在往昔生中栽培了很多的善根,做了很多功德。这个偈颂说这位法师不是偶然的;如果没有德行,怎么会四岁就出家,到庙里去修行,道心那么坚固?
  童真出家访友参:他由四岁就开始修行,所以叫“童真出家”。童真,就是很完整的一个身体,没有破坏、没有损伤,像一块美玉,一点瑕疵也没有。我们修道的人,要能生生世世童真入道,正信出家──为真正的正信佛法来出家。那么出家之后修行,修行完后就到各处去参访善知识──访有道德的朋友,当参学,到那儿学习。不过现在的人出家之后,到处去攀缘,到处去和人化缘。又说:“我出家了,各处走,也没有什么困难;到用钱的时候就有钱,到想穿衣服的时候就有衣服穿,到想吃饭的时候就有饭吃了,一点困难也没有!”这样子的出家,不能修行。出家啊,最清高的不要钱,随时都持银钱戒,随时都不起贪心,随时也不攀缘;就是为佛法要忍饥、忍寒、忍冷、忍热,要有忍耐心。不是说我样样都方便,这就好了;这不是一个真修行人的本色。真修行人绝对没有攀缘心,没有到各处就想:“我有缘法,有人供养我,有人布施我。”尽存这个思想,这真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出家人,卑鄙下流的出家人!我们要齐圣齐贤,要学古人那种清高的气节,那种光明的行为。所以这个“访友参”,是访友求明,访这个朋友,求这个明师。你若遇着善知识,就应该好好用功修行,不要不认识善知识;那你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
  铁石骨格精进力:言其这种的志气、这种品德,好像铁、石头那么坚固,绝对不怕饿、不怕冻、不怕渴,什么都不怕的。所以说那骨头就像铁石那么坚固,时时都存着一种精进、不懒惰的这种的力量。
  金刚志愿忍辱船:有那个金刚志愿,像金刚那么坚固,千魔不改,万魔不退;无论有什么逆境来了,都处之泰然,若无其事似的。这个修忍辱的行门;忍辱,就好像一艘大船似的,把烦恼的中流都度过去,到涅槃的彼岸。
  教化众生深般若:这一位法师,他教化众生最深的那种实相般若的智慧。
  弘扬佛法大涅槃:他弘扬佛法,教化众生,将来得到“常、乐、我、净”这涅槃四德。
  三千界内同瞻仰:因为他的清高和这样的修行,所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仰望这位法师,因为他是一个大德高僧。
  流芳古今照地天:“古今”,就是往昔和现在。他这光明照地照天,令天地间的黑暗都没有了,得到光明了。
  ──宣化上人.一九八一年三月八日讲解
  【简介】  小小年纪就经史百家无所不熟,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因为智威“天与多能,富有辞藻”(北宋释赞宁《大宋高僧传》、北宋释衡敬《天台九祖传》等),所以“年十八,为本郡(学)堂长”
  (南宋释志磐《佛祖统记》)。智威年纪轻轻就荣任一郡之最高学校的堂长,已属罕有,而古今佛教有关史籍关于智威身世及出家的因由、过程,更弥漫着浓浓的离奇和神秘。南宋释志磐在《佛祖统记》中说:智威“年十八,为本郡(学)堂长。父母令归纳妇,路逢梵僧谓之曰:‘少年何意欲违昔日重誓耶?’因示其‘五愿’曰:‘一愿临终正念;二愿不堕三途;三愿人中托生;四愿童真出家;五愿不为俗流之僧。’盖前身为徐陵,听智者讲经,深有诣人,对智者亲立此愿。师闻愿已,不复还家,即往投国清投章安为师。” [1]
  【嗣法国清】
  智威到天台山国清寺礼章安为师后,受具足戒[2] ,认真修持《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大涅架经》和台宗“三大部”、“五小部”等台宗佛典,日修夜禅,咨受心要,年复—年,终于定慧俱发,即证“法华三昧”。
  章安大师有大慧、明旷、吉藏、道素、弘景、智威等六大高徒和众多弟子。但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宗经,把证“法华三昧”作为追求的神圣目标及嗣承祖位的重要条件。所以,在632(唐贞观六年)八月七日,年届七十二岁的章安大师在国清寺圆寂后,智威理所当然地成了章安大师的嗣法弟子和台宗的新一代祖师。
  “632(唐贞观六年)八月,灌顶(即章安)寂于国清寺,智威继其后住持国清寺”(《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天台山》)。入唐后,台宗佛教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甚至是生死存亡的大考验。智威大师带领僧众苦心谋划,励精图治,努力促进佛教天台宗及国清寺在艰难的厄运中奋进,使天台宗及其祖庭国清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后终于跨越过了佛教天台宗创立和发展以来的第一个危机时期。 [1]
  【飞杖卜胜】  智威大师主持“国清寺”后的第43年(公元674年,即高宗上元六年),他认为要大力弘扬天台宗佛法,就应该在立足祖庭“国清寺”寺的同时,必须走出天台山,主动到外地拓展道场,教化百姓,竭力扩大天台宗佛法影响。《佛祖统记》对智威向外开拓弘法道场一事有如此神话般的“飞杖l-胜”之记载:
  “唐(高宗)上元六年,(智威大师)欲卜胜地说法度人。执锡而誓日:‘锡止之处即吾住所’,其锡自国清飞至苍岭普通山(台婺分界),可五百里,以隘狭不容广众,凌空再掷,至轩辕炼丹山。师既戾止。翦棘刈茅,班荆为座,聚石为徒。昼讲夜禅,手写藏典。于是名其地日法华。”
  智威大师在天台山国清寺手执锡杖凌空一掷,即飞越五百里至苍岭普通山,再掷又数十里达轩辕炼丹山后,根据缙云县《云滩(今壶镇陶滩)陶氏宗谱》中所收集的,缙云北宋宣和三年进士詹宗益写的《舍惠明寺记》记载,这里发生了——个“陶公夫妇施舍别墅作为智威大师最初弘法寺字”的动人故事。故事说:
  “邑东六十里有惠明寺……初有异僧号法华尊者,由天台越缙邑东苍岭,以锡杖飞卜,缘地于仙石山之阳,乃乡人讳雷,字仲震,陶公之别墅也。谒而请日:‘余卜创寺基,而缘属公墅,愿为此丘主,能捐弗贰乎?’公初有难色,淑配朱氏谕之日:‘吾与君享有余饶,所乏者嗣耳,厚积何为哉?舍此以成善事,倘若获嗣,尚足以自给。’乃乐从。遂将附近田九千六百余秧,盖以田地山塘,东起石龙头;西界仙人岭;南至高堪,今黄婆堰;北抵山里塘山岗,约二里许舍之,寺遂告成焉。”
  当然此故事无其它佐证,但缙云云滩陶氏的迁缙始祖陶温虽系后周年间(954—960)“因别业在缙东之滩,遂迁居焉”(《云滩陶氏宗谱》)。“别业”置于何时?是隋、是唐,还是更后都没有记录。所以这个故事的真假,给人们想象和理解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1]
  【卓锡法华】
  智威大师卓锡弘法的轩辕炼丹山就是今缙云县县城东北二十七公里的壶镇镇塘川村东的惠明寺山。据有关记载,轩辕炼丹山又名炼丹山(明成化《处州府志》,乾隆、道光《缙云县志》)、法华山(康熙23年、光绪《缙云县志》及《佛祖统记》等)、石釜山(康熙11年《缙云县志》)、仙石山(《舍惠明寺记》)、惠明寺山(民间俗称)等等。1999年所编的《缙云县地名志》进一步明确:“法华山在(缙云)县城东北27公里壶镇塘川村东(石龙头)。”
  经过智威大师的辛劳和僧俗众人的努力,呈现在人们面前新的弘法道场——法华山之法华寺,“梵宫静宇,轮奂晕飞,胜概供乐,红尘不染,隐然一方真境也”(《舍惠明寺)己》)。
  智威大师卓锡法华寺弘法的消息一传开,附近府县的学者居士纷纷前来从学。《佛祖统记》言当时之盛曰:
  “既而学者自来,习禅者三百人,听讲者七百众,常分九处安居。”
  据记载,当时不仅向智威大师从学修禅者众多,而且大师的弘法场面非常神奇和壮观:
  “师身长七尺,骨法古秀。每登座有紫云覆顶,状如宝盖,鸟雀旁止,有同家畜”(《佛祖统记》)。
  正因为智威大师每登座都有“紫云覆顶,状如宝盖”,所以人们尊之为“法华尊者”。
  特别有意思的是智威大师在法华山还有许许多多的灵验之事,如:
  “众苦乏水,浚一石井才三尺深,日给千众冬夏无竭;法华至仙居上阪(智威大师弘法缙云时的仙居分道场)约八十里。师每日往返。斋粥禅讲未尝少违,咸谓有神足通。”(《佛相。统记》)。
  “灵异所钟,仓常自满,油常自来,众徒安享,未尝告乏”(《舍惠明寺记》)。
  三尺石井之水日给千众不竭、日往返八十里(合一百六十里,每小时十里计,需十六小时)而两地的斋粥禅讲从无担搁、“天来仓自来油”(壶镇一带传说)诸此等等,智威大师真可谓是神通广大的菩萨了。
  另据《佛祖统记》记载,智威大师在圆寂时也出了许多的奇事:
  “永隆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趺坐禅堂而化,异香七日不歇(自上元初建寺。至永隆初入灭。才七年耳)是日众见坐逝于寺。而上阪之人见师赴檀越舍,至人起灭其不可测识若此。”
  在缙云法华寺圆寂后,却还在近百里外的仙居看到智威大师“赴檀越舍”,趺坐禅堂而化却“异香七日不歇”,能不使人额首称奇吗?
  智威大师从唐高宗上元六年(674)卓锡缙云法华山弘法,至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圆寂,在天台宗佛教的缙云祖庭——法华寺前后弘法七年。嗣法弟子为被尊为台宗七祖的天宫慧威”[13]禅师,两师并称“二威”,智威称“大威”,慧威称“小威”。
  智威大师富有辞藻,著有《桃岩寺碑》、《头陀寺碑》等,经论传世已稀,敦煌出土有大师所著的《六门陀罗尼经论广释》—卷。
  在智威大师圆寂二百多年后的吴越王钱鏐,鉴于智威大师对佛教及天台宗发展所作的巨大努力和重要贡献,谥他为“玄达尊者” 。[1]  【史籍记载】
  释智威。姓蒋氏缙云人也。颖脱尘蒙心游物表。少事师于轩辕氏炼丹山。闻天台宗教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亲灌顶禅师求请心要。既而得一融道体二居宗。定慧方均寂照相半。虽云自了急在利他。天与多能富有辞藻。着桃岩寺碑与头陀寺碑。气度相表。后以法眼付授慧威焉。时传威是徐陵后身。其利智雄才断可知矣。又释慧威。姓留氏。东阳人也。总角之年露其旧习。抉开爱网。径入空门。不滞一方仍参三益。闻缙云大威禅师盛行禅法。裹足造焉。刻志忘劳睹威墙奥。一日千里罔不推称。至有成业时谓小威。然其乐静居山罕交人事。指教门人不少。杰出者左溪玄朗矣威常修止观匪弃光阴。说与行而并驰。语将默而齐贯。落落然汪汪然。人无得名焉。
  【《宋高僧传》卷第六】[1]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