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心香冲天上,数声钟鼓落人间。祈祷和平干戈息,祝愿中华国运坚。振兴神州集众议,再展宏图靠群贤。物质繁荣民安乐,人寿年丰动笑颜。
----- 一诚法师
20世纪中叶以来,佛教界在新中国的大家庭里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一座座庄严的殿宇得以修复,一批批佛教人才得以茁壮成长。随着时光的推移,三大语系的高僧们在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大多相继圆寂,既为新世纪的佛教事业留下了遗憾,同时,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也为今天佛教事业的展开积累了丰厚的资粮。
目前,硕果仅存、僧宝中余数不多的长老中,为三大语系亿万佛子心中所认同的大德高僧当首推一诚长老。他以其人格、僧格为社会各界和教界普遍称道,堪称爱国爱教的典范。既为佛子,他在在处处行的是佛事,他用自己的言行写下了其平凡、真实、本份而超凡的一生,从修复古刹到发扬百丈家风,从继往圣绝学,几十年坚持不懈以禅七方式钳锤学人,到方便弘法海内外,从平常待人接众到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从修复祖庭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到兴办现代丛林佛学教育,从修身、摄众的内外因缘和合到人品戒品、国格僧格的提升,无一不透露着衲子既不增益又不损减、契合中道的慈悲与智慧合一的本怀,正所谓:佛陀境,菩萨行;老实人,本份事。
青年出家戒行清净
一诚禅师,法号衍心,又号常妙,曾担任中国佛教协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云居山真如寺方丈、马祖宝峰寺方丈、江西佛学院院长,俗姓周,名云生,湖南省望城县人,1927年生,及成年随父习练石工,并兼承父学钻研土木工程施工和设计。
禅师秉性聪慧过人,过目不忘,少小便生出离之志,每有入佛之举,常遭父母训导,直至22岁才深感世事无常,毅然弃绝万缘,于1949年6月在望城县洗心寺出家,参礼明心法师,剃度为僧。1956年3月,因仰慕虚云老和尚修行品德,前往真如寺,参拜虚老,侍奉左右,亲炙禅法达四年之久,深得奥义,愈加苦心修持。同年冬,于广东南华寺受具足戒。1959年,于真如寺性福大和尚座下承嗣沩仰法派,为第十世传人。并深得虚老指点,识为法器,愿传法于一诚禅师。因其师性福大和尚是真如寺方丈,即由性福恳请虚老来云山中兴祖庭,又接了虚老沩仰法系,故而一诚禅师婉言辞谢,秉明心迹,不愿与兴福和尚成为一辈中人,深得虚老赞许,并蒙虑老代其法子观本明一传授一诚禅师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世传人。
身经浩劫 初衷不改
;文化大革命浩劫,真如寺横遭厄运,南昌市、永修县;造反派蜂拥而来,佛像、经典毁坏殆尽,众多僧人被勒令还俗,或遣送回原籍,或下放垦殖场,一诚禅师被强令改为农工,他因勤奋劳作,当选为僧伽农场生产队长,劳作之余,不忘初衷,继续坚持独身和素食,参禅诵经,虔心修炼,抽空习定不缀。由于他擅长建筑,群众都尊他为;周工程师,1977年,由云山垦殖场组织,进行自白石港至赵州关前的盘山公路勘测,并于冬月开始施工修建,一诚禅师具体负责实施。1980年公路建成通车,全长15公里,造福一方,功德圆满。当时资金短缺,设备简陋,加之山路崎岖,羊肠曲折,一诚禅师不计辛劳,在老百姓心目中传为佳话。
住持云山 管理有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僧人重新管理寺院,真如道场,上继百丈、虚老遗志,发扬农禅家风,致使四方衲子云集而来。1982年,一诚禅师被礼请为知客,兼寺务管理委员会委员,具体负责全寺殿堂楼阁修建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夙夜匪懈,历经数年,惨淡经营,虚公住世时所制订之工程总体规划得以完成,云山重辉,祖业增光。这是一诚禅师第二次修复云居山真如寺,是根据第一次协助虚老中兴真如寺时耳提面命的构想和教导才进一步完善的。真如寺初具规模时,总共才花费了不到200万元,为常住节约了大量资金。
1985年9月,一诚禅师被推选为真如寺方丈。十余年来,勤俭节约,依百丈清规管理寺院,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自耕自给。每三年举办一次传戒法会,兴建方丈寮、西禅堂、虚云老和尚纪念堂,编修山志,整修历代祖师塔院,划订山界,疏浚明月湖,铺设从赵州关至山门的石板路,购置发电设备,因而全寺面貌大为改观,香火鼎盛,两序僧众安心修持,道风纯正。国内外僧俗前来参礼者络绎不绝,样板丛林名闻遐迩。
愿了虚公 中兴宝峰
重修马祖道场宝峰禅寺,为当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毕生心愿,由于当时机缘尚未成熟,未能实现。当年,一诚禅师秉承虚老旨意,具体负责修复真如寺的各项工程时,常得虚老单独面授,付嘱法事。最令一诚禅师记忆犹新之事,莫过于中兴马祖道场宝峰寺之重托。当时,一诚禅师并未去过宝峰寺,虚老命他先去参拜,他日因缘成熟,自然满愿。一诚禅师谨记于心,默默发愿,有生之年,不负虚老之嘱。终于在1992年应靖安县人民政府之礼请,一诚禅师于11月25日移锡石门山,正式开始在当年塔毁、殿塌、佛像被轧的废墟上重新制订总体规划,逐步施工。六年之后,一座占地百余亩,耗资近四千万元,气势恢宏、庄严如法的大丛林在石门山内崛起,远超昔日之规模,难怪韩国佛教界尊他为;活马祖。
重修后之宝峰寺,凡殿堂楼阁规制,均遵循虚老遗愿所构想的框架,并仿南华、真如诸名刹,但又有创新,后来居上。殿内共塑造佛菩萨像1638尊,个个法相庄严,尤其是大雄宝殿四壁上的五百罗汉,在汉传大丛林中不可多见。继诸殿宇落成之后,海会塔、佛学院以及超大型放生池相继开工,总建筑面积在15000余平方米,法乳遍洒,宗风再振,慧日重光。正如一位诗人敬赠一诚大和尚的七律中所赞颂的;;大师来自白云间,佛法弘扬又一山。马祖传灯千世续,虚公遗愿九龙还。安僧演教禅林旺,创业开基岁月艰。重振宗风兴坠绪,道场圆满鬂毛斑。
身负重任 弘法十方
当禅师即将步入古稀之际,法务愈来愈繁重。1993年10月,他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1994年当选为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1999年10月,升座为宝峰寺方丈,2000年复办江西佛学院,任该院院长,加上样板丛林真如寺方丈之职,身兼数任,万端筹谋,长年转辗南北,沐风栉雨,演法于国内外,参加各种佛事活动。他弘法十方,足迹遍布国内外,先后到了美国、韩国、日本、缅甸、尼泊尔诸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国内的31个省、市、自治区,他先后驻足26个。禅师座下的僧尼近千指,一要传法释疑,二要修建庙宇,三要关心衣食病痛,四要过问学业。
千头万绪,样样尽心尽力,幸得一诚禅师思维明敏,教宗兼通,厚德载物,气度恢宏,更兼慷慨无私,获僧俗各界之钦仰,仗十方之力,事事水到渠成,弘愿得以圆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禅师两次应台湾惟觉长老之邀赴台传具足戒法,深得台湾数千戒子们的拥戴。由于在法派上,两位禅师都源于虚老,因此,增进了法情道谊,加深了两岸佛教界的交流,一诚禅师和惟觉禅师作为两岸佛教界的高僧之一,他们保持着对传统佛教戒律的相互认同和理解,为日后佛教在根法脉传承方面提供了榜样。两岸佛子是一家,这是两位禅师的共同心声,他们希望两岸佛子应率先在民间架起和平之桥,以德化怨,求同存异,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各自应尽的义务和贡献。
澹泊养性兼工诗书
禅师在习定布道之余,游于诗联书法,以诗僧享誉于世。其诗以禅为灵魂,即兴而发,诗中有禅,禅融于诗,字里行间,体悟禅意,流露禅机,寓意深邃,洞明万象。如他的《答问禅者》:;贫僧不会禅,洗脚上床眠,卧食烟霞粕,心明月满天。这首五言绝句写得空灵洒脱,落笔淡泊倜傥,以禅为体,以诗为用,即体即用,体用如如,明心见性,颇具工夫。其诗风洒脱闲适,一尘不染,在《招待美国客人茶话会上口占》一诗堪称其代表作:;客人请饮赵州茶,清淡休嫌衲子家。一缕因缘通六合,杯中云雾佛光华。寓佛法于诗中,诠禅机于言外。其大部分诗作系外出从事佛事活动之纪行,如《随中国佛教弘法团赴美国阐教感赋》:;西方礼佛法筵开,衲子乘机过海来,借得银河千尺水,莲花移向美洲栽。可谓;三句话不离本行,即使是纪行诗,他也还是用佛法禅理启迪人心,禅味淳正,不加雕琢,显现无碍自在的禅诗本色。他的书法作品憨厚朴拙,深藏禅意,又直抒胸臆,常以此助道结缘,馈赠信众,利在广开方便法门也。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