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一、什么是佛:泛指的佛

发布时间:2019-10-14 10:16:12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一、什么是佛:泛指的佛
  第一节泛指的佛
  一、 佛是觉悟了的人
  佛,是梵文音译“佛陀”的略称,意译为“觉者”、“智者”。什么是佛?这一问题,用一句话来回答,那就是“佛是觉悟了的人”。
  所谓“觉悟”,指彻底觉察、了知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既然佛是觉悟了的人,那觉悟了的人是不是佛呢?由于觉悟者在认识和境界上,存在着差异,所以“觉悟了的人”不一定就是佛。
  觉悟分三个层次:首先是“自觉”,就是自我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属于阿罗汉境界。其次,在自我觉悟的基础上,也能使他人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种既能“自觉”,又能“觉他”的行为,属于菩萨境界。第三,在“自觉”、“觉他”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这种觉悟的行为做到尽善尽美,断除自我及他人的一切迷惑,这叫做“觉行圆满”,属于佛的境界。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在佛教术语中称为“三觉”。声闻“自觉”而不能“觉他”;菩萨“自觉”、“觉他”,但觉行不圆满;只有佛才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完全具备“三觉”。由于本章讨论的是佛,而声闻和菩萨的具体内容,会在以后的章节中专门讨论,故在此不作解说。
  二、 佛的名字
  (一) 通号与别号
  佛的名字,一般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叫做“通号”,一个叫做“别号”。
  所谓“通号”,就是通称,不具指。比如一个男人,由于不同的社会身份,我们可以称他为先生、同志、丈夫、爸爸、哥哥、弟弟、爷爷、首长等等。但如果我们在人群中,要想找某一个具体的人,光叫“通称”是不行的,最起码要在前面加一个姓名,比如某某先生、某某同志,或者干脆就将“通称”省略,而直接叫“某某”。这个“某某”,就是“别号”。
  (二) 十一号
  “佛”就是通号。为了完整而全面地描述“佛”所具备的各种功德,共有十一个通号。
  1. 如来:又作“如去”。佛以觉悟真理,而达到涅槃境界,称为“如去”。佛为觉悟真理,而在世间成佛,称为“如来”。
  2. 应供:由于佛已经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应该、也有资格接受人间和天上的众生,在物质生活上的各种供养。
  3. 正遍知:“正”是正确的意思,“遍”是普遍的意思,“知”是了知的意思。“正遍知”指佛已经正确而普遍地了知世间一切道理和宇宙、人生之一切真相。
  4. 明行足:“明”是相对于“暗”而言。佛教以“暗”表征愚昧无知,以“明”表征智慧通达。这里的“明”,是指“三明”。所谓“三明”,指宿命智证明、生死智证明、漏尽智证明。所谓“宿命智证明”,又作“宿命明”,指通达知晓自己及其他一切众生,过去无量世的生死情况。所谓“生死智证明”,又作“天眼明”,指通达知晓自己及其他一切众生,未来无量世的生死情况。所谓“漏尽智证明”,又作“漏尽明”,指通达知晓自己及其他一切众生,在现在世的一切痛苦烦恼,以及灭除这些痛苦烦恼的方法。“行”,是行为造作的意思。在这里指“二行”,即身、口所造作的行业。“足”,是具足、满足的意思。那么“明行足”,指佛在“三明”及身、口二种行业上,已经全部圆满具足。
  5. 善逝:“善”是好的意思,“逝”是去的意思。佛以智慧,通达真理,断除一切烦恼,彻底了脱生死,到达涅槃的彼岸,故称佛为“善逝”。
  6. 世间解:世间指“有情世间”和“无情世间”。所谓“有情世间”,指有生命的各种生物。所谓“无情世间”,指无生命的各种物质。由于世间中的一切事物,不论“有情”还是“无情”,都是要毁灭的。既然世间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不值得留恋,应当追求“出世间”的解脱。“解”,是了解、通达的意思。那么“世间解”指佛解了世间的一切生灭道理,以及出离世间的方法。
  7. 无上士:“上”是最高的意思,“无上”是没有比其再高了,“士”是对男子的美称。由于佛是证得涅槃境界的,而涅槃是各种境界中最高的境界,没有比涅槃更高的境界了,故称佛为“无上士”。
  8. 调御丈夫:“调”是调伏的意思,“御”是制御的意思,“丈夫”指可以被度化的人。佛既度化男人,也度化女人,但以男人为尊,所以在此用“丈夫”代称。那么“调御丈夫”指佛可以调伏、制御一切可以度化的众生,使他们解脱烦恼,证得涅槃。
\

/>  9. 天人师:“天”指天道的众生,“人”指人道的众生,“师”有“为师”与“教授”的两重含义。天道与人道的众生,都以佛为老师,故称佛为“天人师”。佛又为天道与人道的众生,教授如何分别善恶、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等,令他们断除烦恼,修习正行,故称佛为“天人师”。
  10. 佛:前面讲了,佛是觉者的意思。即指觉悟了宇宙人生真相,并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称为“佛”。
  11. 世尊:“世”指世间,“尊”有“尊贵”和“尊重”两重含义。佛所成就具备的智慧德行,是世间最为尊贵的,故称佛为“世尊”。由于佛成就具备了世间最为尊贵的智慧德行,所以佛被世间一切众生所尊重,故称佛为“世尊”。
  在经典中,通常是将“佛”和“世尊”合为一号,也有将“世间解”和“无上士”,或“无上士”和“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的,故有“十号”之称。
  三、 佛的身体
  以上所述之“佛的名字”,下面来介绍一下佛身体的情况。关于佛所具备的身体,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二身、三身、十身之说。
  (一) 二身
  所谓“二身”,指从两个角度来对佛身进行分类阐释。虽然是二分法,但如何二分,历来又有不同的分类。其中主要的有两种分法:
  1. 生身与化身

\

  (1)生身:指佛从母胎托化降生出来的这个身体。
  (2)化身:指佛为了教化众生,凭借神通力量,而应化出来的各种各样不同的身体。
  2. 生身与法身
  (1)生身:指佛生出来的这个人身。
  (2)法身:指佛通过对戒、定、慧三学的修持,而证得的功德之身。
  (二) 三身
  所谓“三身”,指从三个角度来对佛身进行分类阐释。其中主要的有两种分法:
  1. 法身、报身、应身
  (1) 法身:指佛证悟的法性之体。
  (2) 报身:指佛在证悟后,身体所具备的各种相貌体征。
  (3) 应身:指佛为了教化众生,而显现出来各种身体。
  2. 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
  (1)自性身:指佛证悟到的法性之身。即同于“法身”。
  (2)受用身:指佛在证悟之后,对自己证得的法性,进行享受的那种状态。这里“受用身”又可分为“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两种。所谓“自受用身”,指佛自己享受自己的法性之乐。所谓“他受用身”,指佛教化他人,令他人也享受此法性之乐。
  (3)变化身:指佛为教化众生而应现变化出来的种种身体。即同于“应身”。
  (三) 十身
  所谓“十身”,指佛所具备的十种佛果之身。
  1. 菩提身:指佛于菩提树下,证悟成就之身。
  2. 愿身:指佛依本愿之力,从兜率天降生人间,说法度众之身。
  3. 化身:指佛为度化众生,随类示现之身。
  4. 力持身:指佛以神通之力,能使灭后舍利永久不坏、住持佛法之身。
  5. 相好庄严身:指佛证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庄严实报之身。
  6. 威势身:指佛具有广大威德势力,于道场中,一切外道天魔无不归伏。
  7. 意生身:指佛为度化众生,能够顺应众生之意而随处受生之身。
  8. 福德身:指佛福德具足、广纳一切之身。
  9. 法身:指佛清净真常、周遍法界之身。
  10. 智身:指佛以圆明智慧,于一切诸法通达无碍之身。
  四、佛的相貌
  前面讲的“佛的身体”,只是从大的方面对佛身进行的分类,但还是不能从中了解到佛身的具体样子。佛的身体,从各个部位来讲,都是与众不同的。佛身所呈现出来的微妙殊胜的相貌,大致可分为“相”和“好”两个方面。
  所谓“相”,指佛身比较粗显易见的形相。所谓“好”,指佛身比较细隐难见的形相。而佛身总共具备“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
  (一) 三十二相
  所谓“三十二相”,指佛身具有的三十二种微妙殊胜的形相,又称“三十二大丈夫相”。佛在没有成佛之前,必须经过漫长而艰巨的修行历程,这就是佛的“因位”阶段;而最终证悟成佛之后,就是佛的“果位”阶段。正是由于佛在“因位”时,修行了各种法门,具备了各种功德,才而感召了成佛后“果位”的各种相貌。
  1. 足下安平立相:指佛两足足底平直柔软,没有凹凸弓曲。而且当佛赤足走路时,无论地面多么不平整,其足底都与地面严密相合,没有一丝一毫的空间。这是佛在因地,常行财布施,修六波罗蜜,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引导一切众生,平等利益之德。
  2. 足下二轮相:指佛两足足底的纹路,呈现出一个千辐轮样子。所谓“辐”,指连接轮子外圈与轴之间的辐条。所谓“千辐轮”,指有一千根辐条的轮子。佛两个足底呈现出的这个“千辐轮”,形相虽然复杂,但纹路根根清晰,丝毫不乱。这是佛在因地,常行法布施,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摧伏魔怨,照破愚痴无明之德。
  3. 长指相:指佛两手两足之指,皆顺直纤长。这是佛在因地,常礼敬师长,破除慢,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寿量久远,常为众生归依之德。
  4. 足跟广平相:指佛两足之踵圆满广平。这是佛在因地,常修行业,持戒闻法,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度化利益未来一切众生之德。
  5. 手足指缦网相:指佛两手两足各指间,均有缦网联络,在手脚张开时,才显现出来,犹如大雁之蹼。这是佛在因地,常修四摄法,摄取一切众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自在无碍,出没三界摄取六道众生,令离烦恼恶业,达至无为彼岸之德。
  6. 手足柔软相:指佛两手两足,极为柔软,犹如棉絮。这是佛在因地,常以上妙衣食供养父母师长,并于病时亲侍榻前,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以慈软之手,接引摄取亲疏一切众生之德。
  7. 足趺高满相:指佛两足之脚背,隆起圆满,犹如龟背。这是佛在因地,常修福业,勇猛精进,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无上大悲,利益众生之德。
  8. 腨如鹿王相:指佛的两个小腿肚子,犹如鹿王,纤细圆满。这是佛在因地,专心闻法,常行演说,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灭一切罪障之德。
  9. 正立手摩膝相:指佛在站立之时,双臂下垂,手可过膝。这是佛在因地,常行惠施,离我慢贪著,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降服众魔,哀愍摩顶众生之德。
  10. 阴藏相:指佛之男根,密隐体内而不外露,犹如马阴。这是佛在因地,断除邪淫,救护怖畏众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寿量久远,得多弟子之德。
  11. 身广长等相:指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犹如尼拘律树。这是佛在因地,常施无畏,劝化众生行于三昧,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永离血肉之身,具足法身,获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
  12. 毛上向相:指佛全身所有毛发,其色绀青柔润,皆右旋向上。这是佛在因地,常行一切善法,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众生瞻仰,心生欢喜,而获无量法益之德。
  13. 一孔一毛生相:指佛全身毛孔,一孔只生一毛,不相杂乱,毛色犹如青琉璃,毛孔常散微妙香气。这是佛在因地,尊重师长,亲近智者,供养有情,诲人不倦,修治道路,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蒙其光者,悉灭二十劫罪障之德。
  14. 金色相:指佛全身皆为真金之色。这是佛在因地,离诸忿恚,常以佛眼慈视众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瞻仰众生,灭罪生善之德。
  15. 丈光相:指佛身光四周发散一丈,然可任运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佛在因地,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满一切众生志愿,摧伏魔障之德。
  16. 细薄皮相:指佛全身皮肤,细薄润泽,一尘不染。这是佛在因地,常以清净衣服、卧具、房舍等施与众生,亲近智者,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
  17. 七处隆满相:指佛的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起充满,清净柔软。这是佛在因地,常不惜己爱,行施众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断尽七随眠,具足七圣财,令一切众生得以灭罪生善之德。
  18. 两腋下隆满相:指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无虚。这是佛在因地,常以医药、饭食施予众生,又自能看病,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善晓诸病,明了药性,广疗众生之德。
  19. 上身如狮子相:指佛的上半身身量广大,举止威仪犹如狮王。这是佛在因地,常行仁和,教人善法,未曾两舌,远离我慢,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
  20. 大直身相:指佛之身体,于一切人中最为广大端直。这是佛在因地,常为一切众生问医施药,不杀不盗,持戒坚固,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众生,见闻止苦,生起正念,修十善行,身心安稳之德。
  21. 肩圆好相:指佛两肩圆满丰腴。这是佛在因地,常行法施,修塔造像,施无所畏,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众生,灭惑除业之德。
  22. 四十齿相:指佛有四十颗牙齿,齐等平满,色白如雪。这是佛在因地,远离口业、瞋恚之心,常以慈悲平等化益众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止众生口业,灭罪受乐之德。
  23. 齿齐相:指佛诸齿不粗不细,齿间密接不容一毫。这是佛在因地,常以十善法化益众生,称扬功德,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清净和顺,能得同心眷属之德。
  24. 牙白相:指佛四十齿外,嘴中上下各长二牙,锐利如锋,坚如金刚,鲜白光洁。这是佛在因地,常思善法,常修慈心,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摧破一切众生强盛坚固三毒之德。
  25. 狮子颊相:指佛两颊隆满,犹如狮王。这是佛在因地,远离两舌,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使见闻众生,灭除百劫生死之德。
  26. 味中得上味相:指佛口中常得最上之味。所谓“上味”,三千大千世界第一妙味。纵是粗味入佛口中,亦化最上之味。这是佛在因地,视众生如一子,常以善法回向菩提,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以妙法,满足众生志愿之德。
  27. 广长舌相:指佛舌薄软广长,出可覆面,伸至发际。这是佛在因地,修善赞叹,发弘誓愿,教化众生,常以大悲回向法界,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灭众生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值遇八十亿诸佛菩萨受记之德。
  28. 梵声相:指佛所演说之声音,洪声圆满犹如天鼓,微妙最胜犹如迦陵频伽鸟。这是佛在因地,常说实语美语,制守一切恶言,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使闻者,随其根器而得利益,生起善法,大小权实亦可惑断疑消之德。
  29. 真青眼相:指佛双眼,目色绀青,犹如青莲。这是佛在因地,常随乞者之意,欢喜布施,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以慈心慈眼,照看众生之德。
  30. 牛眼睫相:指佛两眼之睫毛,齐整而不杂乱,犹如牛王。这是佛在因地,以慈悲心,视一切众生如父母,以孝子之心慈愍爱护,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众生灭七劫罪障,眼根常净之德。
  31. 顶髻相:指佛头顶,有隆起之肉髻。这是佛在因地,常以十善法,自受教他,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顺应众生根机,示现其形,演说妙法之德。
  32. 白毫相:指佛两眉之间,有一缕白毫,光洁如雪,柔软右旋,伸直长一丈五尺,常放光明。这是佛在因地,称赞守护众生常修三学,遮制谤毁,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除众生百亿那由陀恒河沙劫生死之德。
  (二) 八十种好
  前所述“三十二相”,是佛相貌之中显而易见的部分。而佛还有八十种隐秘难见的微细之相,称为“八十种好”。由于这些微细之相,是依随三十二种大形相而有,故又称之为“八十随形好”。
  1. 指甲润泽:诸佛指爪,狭长薄润,光洁鲜净,如花赤铜。
  2. 手足指圆:诸佛手足,指圆纤长,傭直柔软,节骨不现。
  3. 手足平等:诸佛手足,各等无差,于诸指间悉皆充密。
  4. 手足圆满:诸佛手足,圆满如意,软净光泽,色如莲花。
  5. 筋脉潜隐:诸佛筋脉,盘结坚固,深隐不现。
  6. 踝骨不现:诸佛两踝,俱隐不现。
  7. 行步齐正:诸佛行步,直进庠审,如龙象王。
  8. 狮子王行:诸佛行步,威容齐肃,如狮子王。
  9. 牛王行相:诸佛行步,安平庠序,不过不减,犹若牛王。
  10. 鹅王行相:诸佛行步,进止仪雅,譬如鹅王。
  11. 龙王行相:诸佛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举身随转。
  12. 身渐傭直:诸佛肢节,渐次傭圆,妙善安布。
  13. 支节密致:诸佛骨节,交结无隙,犹若龙盘。
  14. 膝骨圆好:诸佛膝轮,妙善安布,坚固圆满。
  15. 隐处妙好:诸佛隐处,其文妙好,威势具足,圆满清净。
  16. 肤体滑泽:诸佛身肢,润滑柔软,光悦鲜净,尘垢不着。
  17. 威仪备足:诸佛身容,敦肃无畏,常不怯弱。
  18. 身体紧密:诸佛身肢,坚固稠密,善相属著。
  19. 身体平正:诸佛身肢,安定敦重,常不掉动,圆满无坏。
  20. 身体端严:诸佛身相,犹若仙王,周匝端严,光净离翳。
  21. 身光破:诸佛身有周匝圆光,于行等时恒自照曜。
  22. 腹相庄严:诸佛腹形,方正无欠,柔软不现,众相庄严。
  23. 脐深圆净:诸佛脐深,右旋圆妙,清净光泽。
  24. 脐厚妙好:诸佛脐厚,不窊不凸,周匝妙好。
  25. 身体无黡:诸佛皮肤,远离疥癣,亦无黡点、疣赘等过。
  26. 手足内满:诸佛手掌,充满柔软,足下安平。
  27. 手文明彻:诸佛手文,深长明直,润泽无断。
  28. 唇色丹晖:诸佛唇色,光润丹晖,如频婆果上下相称。
  29. 面门相具:诸佛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
  30. 舌广柔软:诸佛舌相,软薄广长,如赤铜色。
  31. 声如象王:诸佛发声,威震深远,如象王吼,明朗清彻。
  32. 梵声深妙:诸佛音韵,美妙具足,如深谷响。
  33. 鼻修高直:诸佛鼻高,修而且直,其孔不现。
  34. 齿白齐密:诸佛诸齿,方整鲜白。
  35. 牙利明洁:诸佛诸牙,圆白光洁,渐次锋利。
  36. 目净绀青:诸佛目净,青白分明。
  37. 目如青莲:诸佛眼相修广,譬如青莲花叶甚可爱乐。
  38. 目睫次第:诸佛眼睫,上下齐整,稠密不白。
  39. 眉纤而长:诸佛双眉,长而不白,致而细软。
  40. 眉色青绀:诸佛双眉,绮靡顺次,绀琉璃色。
  41. 眉如初月:诸佛双眉,高显光润,形如初月。
  42. 耳垂圆满:诸佛耳厚,广大修长,轮垂成就。
  43. 耳无过恶:诸佛两耳,绮丽齐平,离诸过失。
  44. 容仪具足:诸佛容仪,能令见者无损无染皆生爱敬。
  45. 额广平正:诸佛额广,圆满平正,形相殊妙。
  46. 身分相称:诸佛身分,上下圆满,如狮子王,威严无对。
  47. 首发修长:诸佛首发,修长绀青,稠密不白。
  48. 发香芬馥:诸佛首发,香洁细软,润泽旋转。
  49. 发际严好:诸佛首发,齐整无乱,亦不交杂。
  50. 首发长好:诸佛首发,坚固不断,永无阤落。
  51. 首发光滑:诸佛首发,光滑殊妙,尘垢不著。
  52. 身分坚实:诸佛身分,坚固充实,逾那罗延。
  53. 身体庄严:诸佛身体,长大端直。
  54. 诸根无染:诸佛众窍,清净圆好。
  55. 身相洪大:诸佛身肢,势力殊胜,无与等者。
  56. 见者欢喜:诸佛身相,众所乐观,常无厌足。
  57. 面如满月:诸佛面轮,修广得所,皎洁光净,如秋满月。
  58. 容色不挠:诸佛颜貌,舒泰光显,含笑先言,有向无背。
  59. 面相殊广:诸佛面貌,光泽熙怡,远离颦蹙、青赤等过。
  60. 身无疵秽:诸佛身肢,清净无垢,常无臭秽。
  61. 毛孔出香:诸佛所有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
  62. 面门出香:诸佛面门,常出最上殊胜之香。
  63. 首分圆满:诸佛首相,周圆妙好,如末达那,亦犹天盖。
  64. 身毛纤柔:诸佛身毛,绀青光净,如孔雀项,红晖绮饰,色类赤铜。
  65. 法音圆辩:诸佛法音,随众大小,不增不减,应理无差。
  66. 顶髻高显:诸佛顶相,无能见者。
  67. 指网分明:诸佛手足指网分明,庄严妙好,如赤铜色。
  68. 行不履地:诸佛行时,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现印文。
  69. 身相持重:诸佛自持,不待他侍,身无倾动,亦不逶迤。
  70. 威震一切:诸佛威德,远震一切,恶心见喜,恐怖见安。
  71. 音声和雅:诸佛音声,不高不下,随众生意,和悦与言。
  72. 观机浅深:诸佛能随诸有情类言音意乐而为说法。
  73. 一音说法:诸佛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
  74. 次第说法:诸佛说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缘,言无不善。
  75. 等视众生:诸佛等观诸有情类,赞善毁恶而无爱憎。
  76. 轨具识净:诸佛所为,先观后作,轨范具足,令识善净。
  77. 相好具足:诸佛相好,一切有情无能观尽。
  78. 顶骨坚实:诸佛顶骨,坚实圆满。
  79. 无衰老相:诸佛颜容,常少不老,好巡旧处。
  80. 卍字德相:诸佛手足及胸臆前,皆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绮画色类朱丹。
  五、 佛的性德
  所谓“性德”,指唯有佛才具备各种功能和德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佛并不是一种神体,或是超越于人类之外的另一种生命。佛指的就是觉悟了人生和宇宙真相,并且通过自我印证真相而获得彻底解脱的人。所以说佛就是人,佛教是一种人本位的宗教。但由于佛是证悟解脱的人,毕竟与迷惑烦恼的凡夫不同,那么佛到底具备哪些独有的人格魅力呢?概言之就包括:三德、四智、五眼、六通、八自在、十力、四所无畏、十八不共法。
  (一) 三德
  佛所具备之三德,可以从“佛果”和“涅槃”两个方面来考察。
  1. 佛果三德
  此就佛果功德而言。
  (1)智德:指佛能够以智慧之力,照了一切诸法,破除痴暗无明之德。
  (2)断德:指佛能够断除一切烦恼,证入无上涅槃之德。
  (3)恩德:指佛能够以大悲誓愿,救度一切众生之德。
  智德、断德,属于自利;恩德,属于他利。
  2. 涅槃三德
  此就佛所证大涅槃而言。
  (1)法身德:指佛法身常住不生不灭之德。佛的法身与宇宙真理、人生真相融为一体,不一不异,真理是永恒的,所以佛的法身也是不生不灭的。
  (2)般若德:指佛智慧常照诸法实相之德。佛的智慧能够洞察一切宇宙真理和人生真相。
  (3)解脱德:指佛远离系缚得大自在之德。佛已永离三界六道轮回束缚,断除“分段、变异”两种生死,证入涅槃,得大解脱。
  (二) 四智
  此就佛果智慧而言。所谓“四智”,指佛能够将凡夫的有漏八识,转化成四种无漏的智慧。
  1. 成所作智:是由凡夫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转成,能够示现无量不可思议之境界,随应本愿度化一切有情之佛智。
  2. 妙观察智:是由凡夫第六识意识所转成的,能够妙观诸法、无碍说法之佛智。
  3. 平等性智:是由凡夫第七识末那识所转成的,能够观见一切诸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之佛智。
  4. 大圆镜智:是由凡夫第八识阿赖耶识所转成的,能够犹如大圆镜子一样,可以如实映照世间一切诸法之佛智。
  (三) 五眼
  所谓“五眼”,指佛眼具备的五种功用。
  1. 肉眼:指世间有情众生肉身所具之眼,能够分辨世间各种明暗色境。
  2. 天眼:指天道众生或修习禅定之人所具之眼,能够观照自处境界及以下所有境界中的一切事物。天眼具备肉眼所有功用。
  3. 慧眼:指声闻、缘觉二乘之人所具之眼,能够以智慧观照诸法空性、悉皆平等。慧眼具备肉眼、天眼所有功用。
  4. 法眼:指菩萨所具之眼,能够观照诸法种种缘起差别,从而慈悲救度一切众生。法眼具备肉眼、天眼、慧眼所有功用。
  5. 佛眼:指佛所具之眼,能够观照一切诸法实相,无所不知,究竟无碍。佛眼具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所有功用。
  (四) 六通
  所谓“六通”,指佛依定慧之力,而显现出来的六种神通妙用。
  1. 神境通:指佛身体可以随心所欲自由变化,能够变一为多、变多为一、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入水入地不为山河石壁之所障碍,且能凌空飞行自在,来去自由。
  2. 天眼通:指佛眼能够观照世间一切事物无有障碍,以及六道众生轮回生死等种种苦乐业报。
  3. 天耳通:指佛能够听闻世间一切声响,以及六道众生种种苦乐言语。
  4. 他心通:指佛能够了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所想。
  5. 宿命通:指佛能够通达自身以及六道众生无量宿世生命所作之事。
  6. 漏尽通:指佛能够断尽一切烦恼,不受生死,而证自在解脱之境。
  (五) 八自在
  所谓“八自在”,指佛依广大智慧神力,而使佛身示现出来的八种自在无碍之功用。
  1. 能示一身以为多身:指佛能够以一身变化为多身,并于一身中显现无量身。
  2. 示一尘身满大千界:指佛能够以一微尘大小之身,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3. 大身轻举远到:指佛身虽然广大,但能轻举飞空,无处不到,自在无碍。
  4. 现无量类常居一土:指佛为度化无量众生,能够示现出无量种类之身,而此无量类身又能常居于同一世界。
  5. 诸根互用:指佛能够使其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互为作用,以其一根即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
  6. 得一切法如无法想:指佛能够如实了知诸法空性,故于所证境界无能证之想,若谓有法可得则成虚妄。
  7. 说一偈义经无量劫:指佛具有无量智慧辩才,能够历经无量劫数而演说一偈法义,无有穷尽。
  8. 身遍诸处犹如虚空:指佛为无量众生说法能够随处现身,而此示现之佛身犹如虚空之性,无形无相,了无可得。
  (六) 十力
  所谓“十力”,指佛所具备的十种智力。
  1. 知是处非处智力:指佛知一切善恶因果之智力。所谓“是处”,指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之正确道理。所谓“非处”,指像善因恶果、恶因善果等无有“是处”之不正确的道理。
  2. 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指佛知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报因缘之智力。
  3.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指佛知一切静虑、解脱、等持、等至等禅定浅深次第之智力。
  4. 知诸根胜劣智力:指佛知一切众生根性胜劣差别之智力。
  5. 知种种解智力:指佛知一切众生种种乐欲胜解之智力。
  6. 知种种界智力:指佛知一切众生种种界分差别之智力。
  7. 知一切智处道智力:指佛知一切有漏行处、无漏行处之智力。所谓“有漏行处”,指众生因各自业行而轮回生死诸趣。所谓“无漏行处”,指修道品之行而证入涅槃。
  8. 知天眼无碍智力:指佛以清净天眼,知一切众生流转生死、善恶业缘之智力。
  9. 知宿命无漏智力:指佛知自身及一切众生无量宿世业缘之智力。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指佛知自身诸漏已尽、不受后有之智力。
  (七) 四无所畏
  所谓“四无所畏”,指佛因具备“十力”,而于说法之时所具备的四种无所畏惧之相。
  1. 一切智无所畏:指佛于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无不知晓,故能面对各种问难而无所畏惧。
  2. 漏尽无所畏:指佛于一切生死烦恼悉皆灭尽无余,故能安隐转妙法轮而无所畏惧。
  3. 说障道无所畏:指佛能够演说一切无明烦恼染污善法、障碍圣道之害而无所畏惧。
  4. 说尽苦道无所畏:指佛能够演说灭尽诸苦之道法而无所畏惧。
  (八) 十八不共法
  所谓“十八不共法”,指唯佛独具,而不与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共通的十八种功德法。
  1. 身无失:指佛从无量劫以来,持戒清净,功德满足,烦恼断尽,故曰身无失。
  2. 口无失:指佛具无量智慧辩才,随机说法,令得证悟,故曰口无失。
  3. 念无失:指佛修甚深禅定,于诸法之中,心不散乱,无著安隐,故曰念无失。
  4. 无异想:指佛平等普度一切众生,心无拣择,故曰无异想。
  5. 无不定心:指佛于行、住、坐、卧之时,摄心常住善法,不离甚深胜定,故曰无不定心。
  6. 无不知已舍:指佛于一切诸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非不了知而舍之,故曰无不知已舍。
  7. 欲无减:指佛常欲救度一切众生,心无厌足,故曰欲无减。
  8. 精进无减:指佛为常度一切众生,身心精进,无有休息,故曰精进无减。
  9. 念无减:指佛于三世诸佛一切诸法、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故曰念无减。
  10. 慧无减:指佛具三世一切智慧,无量无边,不可穷尽,故曰慧无减。
  11. 解脱无减:指佛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远离一切执著,一切烦恼灭尽无余,故曰解脱无减。
  12. 解脱知见无减:指佛知见明了一切解脱之相,分别无碍,故曰解脱知见无减。
  13.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指佛随智而转清净胜相,调伏众生令其证悟,故曰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4.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指佛随智而转清净妙语,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故曰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指佛随智而转清净意业,入众生心除灭无明,故曰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16. 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指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一切所有众生、非众生法,无有障碍,故曰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17. 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指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一切所有众生、非众生法,无有障碍,故曰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18. 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指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一切所有众生、非众生法,无有障碍,故曰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