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与东林寺
黄庭坚与东林寺,说起来也是一个机缘。元丰七年(1084年)黄庭坚正在“不惑”之年。他从知太和县调监山东德平,赴任之前,回浔阳省亲,特造访庐山名刹——东林寺。这一年,恰恰苏东坡也从谪居黄州迁汝州,夜行武昌,然而顺江而下,到达寻阳,在参寥和尚陪同下也上了庐山,先去园通寺,然后再到东、西二林。这时东、西二林已恢复了四年前的面貌,东坡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在东林停留下来。有一天,他正与参寥和尚在东林寺林荫小道上散步不期与黄庭坚迎面相遇。黄素慕东坡大名,因此上前向东坡深深一揖并说:“ 在下就是黄庭坚,素慕先生大名,无缘相见,今日相遇,真是天赐机缘” 。
黄庭坚不仅才气横溢,性格也较孤僻,特别在仕途屡遭挫折后,他非常淡漠人生,喜从左僻的典例句中,峭刻生新,他认为诗家之病有二:一是“忘念”的干扰,二是文字的束缚,客观事物一结合诗人的主观情感,就会染上主观的偏激。他赞成心境澄澈,诗文才妙。“啼猿非有恨,行客多自悲”这说明他要求做诗文也要求助于禅家治心工夫。圆圈外一点他主吸其自然,不可能求,他说:“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自生则自佳尔”顿悟一瞬间,达到心境相合,手心相应的自然境界。他喜欢据经引典,用前人的句子,但不抄袭。他常说:“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粒,点铁成金也”。如他《寄黄几复》诗云:“寄雁传书谢不能”前四字是古人之陈言,但加上“谢不能”三字,句意就变成新颖了,这就是“点铁成金”之所在。由于他见解不同,诗文之风,自成一格被人抵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黄庭坚晚年在四川涪陵居位,自号涪翁。北宋吕本中创作一张《江西崇派图》,江西诗派也因而得名,后人云:“工部百世祖,涪翁一灯传”都充分说明他在江西诗派中的领导地位。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