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讲记(积善之方)【4】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
[形迹]就是外表。君子和小人,如果只从外表上来看,常常会搞错,常常会相混,实在不容易分辨。
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
若从心地上来看,小人和君子就截然不同了。
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儒家讲君子贤圣,佛门里讲诸佛菩萨,他们与一切凡夫所不同的,就是存心。行迹很难区别,所以往往我们把圣人看错了。
在佛门里,像过去浙江天台山出现寒山、拾得、丰干。[天台山志]上记载,在当时一般人看这三个人疯疯癫癫的,认为他们有神经病、不正常,没人理会他们。所以形迹上怎么看得出来呢?丰干是在碓房里舂米的,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黄梅的那一份工作。丰干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阿弥陀佛在厨房舂米来供养大家;寒山、拾得是等觉菩萨,文殊、普贤化身的,在厨房里烧火;都是在厨房里打杂的,做这种苦事。打赤脚,穿得破破烂烂,疯疯癫癫的,所以没人瞧得起他们。在行迹上,肉眼凡夫确实很难判别,实际上他们三个人是圣人应化,这是丰干说出来的。
当时有一位地方官吏闾太守,于上任的路上,母亲生了病。他很著急,请了很多医生都没能治好。丰干经过那里去找他说:[你家里有个病人,我有方法把他治好]。治好之后太守对他非常感谢。看他是出家人,请问他在那一个宝刹?他说:[我在天台山]。他就向丰干请教,你们的宝刹,有没有圣贤人住在那里?丰干说有,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在。太守说:我要怎么样去亲近?丰干说: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太守上任没几天就去朝山,参拜这两位大菩萨。结果他们是在厨房打杂的,疯疯癫癫的,可是太守一见到就顶礼膜拜。两个人根本不理,转头就跑。太守派人去追,看看他们到那去了。结果看到他们跑到山边,两座山就打开了,两个人一直退到里面,山就合起来,两个人都不见了。最后他们还说:弥陀饶舌。于是太守等人才晓得丰干原来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多事,把他们两个身分说出来了。三位是圣人,在庙里每半月诵戒,是很重要的法事,寒山拾得时常在门口讥笑,所以寺庙里的人都不喜欢他们。到最后才晓得是佛菩萨化身应现在此地,这个时候大众才生惭愧心。原来阿弥陀佛、文殊、普贤每天都来侍候他们的饮食。这是佛菩萨跟常人存心不相同处。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
普贤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这是从理上来观察。‘事’上确实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但都是我们的同胞。
所以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真正是皆吾同胞,皆吾一体。佛说: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所以佛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这样建立的。那一个不应该礼敬,不应该爱护呢?人人都应该敬爱,事事物物我们都应该要敬爱。
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
从前读书明理的人敬圣敬贤,跟我们现代工商社会贪、嗔、痴、慢不断增长的人敬圣敬贤,在思想、心态上不一样。从前人敬圣敬贤,是因为圣贤是我们的模范,取见贤思齐的意思。现代人敬佛、敬菩萨、敬鬼神,是希望佛菩萨、鬼神多让他赚一点钱,其目的在此。[通圣贤之志]。圣贤之志就是为众生造福。那一个人不希望得到安和乐利?中国人常讲的五福,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福,希望自己长寿、富贵、健康幸福,这是世间人的希望,但是这些都是善因善果。希望得好的果报,但是忘了好的果报是要好因缘才结得的。若不修好因,不结善缘,希求好的果报,是决定不能得到的。圣贤人希望每一个人都得到殊胜的果报,所以圣人之志就是群众之心。只是圣人有智慧,群众迷惑颠倒,所以圣人教导大众修善积德,才能使人人皆得到好的果报。
修善积德从[爱敬]开始。先学爱人、敬人,爱物、敬物,爱事、敬事,对于人、物、事要真正爱敬。所以十大愿王里的菩萨修行原则,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我们读[礼记],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就是教[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要从这里下手。
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圣贤、诸佛菩萨,只有一个想法,一个心愿。就是教导一切众生[各得其所]。聪明杰出的人,诱导他成佛作祖。没有这个大志,他希望得到什么,都祝福他、帮助他能够如愿。这是圣贤之志,所以要心存爱敬。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
[成]是成就。别人有好事,我们要帮他成就,这也是性德。
[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这是举一个比喻,[玉]是石头里面最精最美的,加以琢磨就变成玉器。[圭璋]是古时候的信物。在古代,尤其是上古,玉做成璧,璧是圆形的,中间有个孔。[圭]是手上拿的。当时的用途,就像我们现在记事用的记事本子,是作备忘之用。[圭]大,[璋]比较小。这些玉器在故宫里可以看到,有商周的、秦汉的,历史的价值都非常高。
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
我们今天所讲的培育人才。看到这个人心地很善良,很忠厚,或者志向纯正可取。[资]是资助,我们应当要帮助他,成全他。[皆须诱掖而成就之],就是要诱导他,要成就他,教养他,培训他。[华严经]五十三参是很好的榜样。你看善财童子自己以学生身分去参访善知识。他是我们的前辈,是我们的长者。纵然年岁很轻,他的道德、学问是我们所尊敬的,我们应当跟他学习,见到善知识先是礼敬。善知识一定会问他,你从那里来的?你到这里来作什么?你有什么需求?五十三位善知识,所问与善财对答完全相同。所以这句话给我们的印象非常之深刻,前后重覆了数十遍。第一句是: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立志要成就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但是我不晓得怎样修持?怎样存心?所以到这里来请教。[发心]就是此地讲的立志。志可取、又好学,我们遇到了一定要尽心尽力帮助他。所以有志向、有目标,不论世间、出世间都是有前途,有成就。遇到这样的人,就是俗话常讲的[遇英才而育之]。你真正遇到这样的材料,就要设法去帮助他,成全他。
[或为之奖借],[奖]是奖励。[或为之维持],[维持]就是在他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使他能安心于学业和道业。
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后已。
世出世间贤者在修行过程中免不了遭嫉妒、毁谤,往往会给他带来困惑,有时候足以教他退心,那就很可惜了。这时我们要替他分忧。[诬]是诬蔑冤枉。要帮他洗刷冤情,成就他,以[务使之成立而后已]为目标。如此成全人便是大学问、大智慧、大福德之相。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建功立业,是帮忙照顾他的人给他的。他将来有多少的功德,照顾他、帮助他的人也是跟他同等的。中国古代,荐贤受上赏。你替国家推荐一位贤人,国家对你的奖赏是最高的。为什么?这位贤人为国家建功,替国家服务,为老百姓造福,都是因你推荐的,等于就是你造的。所以在过去中国社会,确实是举贤能,举贤良,举孝廉。把人才发掘出来,推荐给朝廷,推荐给国家。
好人为什么还有人找麻烦?俗话常说,好事多磨,多魔障!你做恶,魔就喜欢做恶,他不但不会障碍你,还会帮助你。你做好事,恰恰跟他相反,他看了不顺眼,所以来找麻烦。一方面是魔来找麻烦。二方面是自己生生世世的冤家债主看到你修行,将来你超越六道轮回,过去世你欠他的命没有还,欠他的债也没有还,怎么可以跑掉呢?他不甘心!不甘心就要来障碍你,所以菩提道上魔难重重。
无始劫以来自己所造的业障,要怎样免除这些业障呢?我们每天将所做的功课回向冤亲债主,把所修学的功德都分享给他们。诸位要知道,全给他们就是自己圆满的功德。我们要什么?什么也不要。不发这样的愿心,你想在菩提道上没有障碍,相当不容易。所以发这个愿心,最好能依照[金刚经]的理论方法,要真正依教奉行,真实的去做。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
一般人,跟他同类的就喜欢,学佛的同修见到特别亲切;对于不学佛的人就有距离、有界限。尤其是在家庭中,父母没学佛,兄弟姊妹没学佛,你吃素,他们不吃素,这一家人就闹得鸡犬不宁。这是我们的错。自己要深深反省,最大的错在那里?家里的人为什么反对你学佛?因为看到你的同修道友到家中来,亲密超过了家人,你喜欢同道比喜欢母亲超过多了。母亲一看嫉妒,她心里当然不舒服。你要以爱护同道的心去爱护你家人,家人就不会有一个反对的。所以往往学佛搞得家庭不和,自己都不知道反省,不晓得原因出在那里,我们在旁边明眼观察,看得清清楚楚。问题出在那里?实在应当反省,一反省就找出来了。尤其是我们的同修到家里来,对我们的父母更尊敬、更孝顺,那你的家人也更快乐了。不但不反对,还觉得学佛好,学佛都不错,鼓励你的亲戚朋友都去学佛了。所以家庭里面亲属之间,不能用言教。要学舜王,要用身教,做出来给家人看。他们看到确实是好,自然就会给你宣传。
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
善人是一类,不善的人是一类。不善的人多、势大。善人少,势力孤单。“善人在俗,亦难自立”。善人要做好事不容易,恶的势力很大,决定造成了障碍。佛门中自从释迦牟尼佛示现,代代都不免有这种情形。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得法之后,明心见性了,还在猎人队里躲藏十五年。为什么?嫉妒、障碍。所以善人在俗,有些一生遇不到机缘,只好独善其身。如果要教善人能兼善天下,我们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一定要帮助他。
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铮铮]就是响亮的意思。‘豪杰’是指他的聪明、智慧、才干超过别人。
在地方上大家都知道他,我们现代人讲的知名度很高。这些人有专长,有才干。但他生活马虎、随便,不太讲求,不拘小节,有时就容易得罪人。我们也要知道,学佛对佛一定要恭敬,对三宝要恭敬,但是有一些小节也不要过份的重视。太重视会影响你的修行。恭敬心是应当有,但是看到别人无礼,我们也不要挂在心上,修行要抓到真正的纲领。真正的纲领是‘心净则土净,二六时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重要。
年纪大体力衰,诵经就不一定要跪著,不需要拘执形式。求心里与阿弥陀佛不相舍离,才是重要。喜欢怎么念就怎么念,喜欢跪著、坐著、捧著经、走著念都可以,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功夫不间断。可以躺著听,放录音带。体力不够,躺在床上安安静静的听,躺在床上听念佛、听念经,功德都是相等的。躺著不可以出声念会伤气、伤身体。
大乘佛法是开放的,的确是自由自在没有拘束的。所有一切规矩仪式是做什么用呢?是唱戏表演做给别人看的│身教,启发别人的恭敬心,启发别人的道念,为大众做一个好样子,用意在此。
小乘著重在形式上,大乘人往往就没有拘束了。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小乘法是论事不论心。因此英雄豪杰他们不拘小节,往往容易得罪人,容易招惹是非。所以善事常易败,好事多磨,好人常常容易遭受人的毁谤,遭受别人的指责。在这时候[仁人长者],有智慧,有福德的人,应当帮助他,排除他的困难,使他将来在社会上有成就。这个功德是最大的。因为不只是他个人的成就,是他替社会、替国家造福,为一切众生造福,这个功德就大了!
由此可知,如果在佛门里面,我们能够培养一位法师,功德之大,很多人不晓得。以为在佛寺里修个庙,出多少钱,做多少好事的功德最大。其实那个大是有限的,不见得是真正大,有些善心却做了恶事。唯有培养人才这个功德才是真大。唯有人才才能续佛慧命,使佛法绵延不绝。
佛法的人才最为困难。他的志一定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的心清净平等,大公无私。这是佛门的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如果发现有这样的人才,我们要尽心尽力去扶助他。他将来成就了,所度化的众生,对于佛教所有一切贡献,与帮助他的人功德一样大。
我们这一代弘法的人才为什么这么少?当然发心大小、品质都有问题。真正发道心的人不多,外缘又不好。特别是在家的二众弟子都捧老和尚,锦上添花。初学的人出来讲经都不来听,学生的信心完全失掉了。还是去学敲打唱念,做佛事赶经忏。这是我们在家佛子在外缘上没有尽到责任。所以今天凡是年轻人发心出来讲经,讲得纯正,我们要听。讲得不纯正,我们不听。让他自己去反省,去改正。我们再去听,弘扬正法。这样才能奖励年轻人,鼓励他们发道心,给他环境来培养他,这个功德无量无边,这是真正的续佛慧命。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
人没有不向善的。再恶的人,他口里也说要修善、要行善。由此可知,善心、善行是人的天性,就是佛法里所讲的性德。既然善心、善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为什么还会做恶?仔细研究,不外两个原因:第一是内里的烦恼、习气;第二是外有恶缘,人才会造恶。虽然造恶,不被良心谴责的人很少。做恶,他知道不对,会受良心的责备。可惜他没有善友提醒他、帮助他回头,于是愈迷愈深,愈陷愈重。这种情形往往有之。
了凡先生在此,也说得很清楚:[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在世间营生,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事业,都会受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一个不良的社会风气。像现前台湾赌博风气太盛,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多少年轻人沉迷于此,对他本身、家庭、社会,皆是非常不利的,有识之士都能觉察。可是时势所趋,这个不好的风气,实际上会逐渐遍布到全世界。尤其是大众传播工具发达,所以受影响的面就更大了,时间也就更长了。我们遇到亲戚朋友,要能够善于开导他,尤其是这一部[了凡四训]所说的全是真理真事。
做股票有时是很容易发财,所发的财也是命里有的。命里要是没有,即使钱财在我们手上过一过,又能得到什么呢?还是一无所有。带在身上,怕偷、怕抢;放在银行,银行里面钞票很多,去看看跟自己的有什么两样?无非是增长贪、嗔、痴、慢而已,一点好处都没有。古人讲得好,人生于世,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如其说福报一时享尽,不如把福报慢慢的享用来得好。所以真正能如理如法的开导他,使他们能觉悟过来,不做投机取巧的营生,才是正道,长远之道!
所以[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携]。佛法讲善巧方便,使对方欢喜、乐于接受,真正达到警觉的目的。“开其迷惑”,用比喻来说,像[长夜大梦],忽然醒觉过来了。佛门里面叫开悟,悟后就是修。又好比“久陷烦恼”,我们能把烦恼拔除,得到清凉自在,就是智慧,烦恼就是迷惑。[惠]就是对别人最有利益,最大的帮助。
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这是讲善巧方便法。[一时]是当世。我们分析事理,劝导别人,令他觉悟,这是口说,只是有利于当世。如果我们要想劝导广大的群众,乃至于后世之人,最好的工具就是文字,能够保存得久远。这是劝我们把善言、善行记录下来,才能流传久远。
像了凡先生这四篇文章,原先只不过是给他儿子做警惕而已,并不是要流传到后世,普遍劝导大众的。但是他的德泽,今天流传得这样广大、普遍,这是他没想到的。虽然无心,做了大善。后世依照他的教训修学改造命运,离苦得乐的人非常之多,都是受了凡先生之惠。了凡先生这本小册子,就是劝人为善的典型。是他一生改过自新的心得,传给他的子孙,希望他们记住、理解而效法。这是积善里面最有效、最显著、最深广的大善。实在讲这桩事我们人人可行。你说我没有文学的基础,我不能写作。其实不然,我们每天所见的,耳朵所听的,能够一天记一、两条。你能记录下来,也和这个教训相差无几。
由此可知,劝人以口,劝世以书,不是件难事,只要真正肯发心。
较之与人为善。
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在佛门称为[同事摄]。跟他相处在一起,以身教去影响他。像舜王在那一群捕渔人中一样。
虽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
佛教化众生用四个原则摄受众生,‘摄受’就是感化诱导,称为[四摄法]。
第一、[布施]。布施是与他结缘,与他有恩,彼此先结个善缘,说话、办事他才能相信而喜欢参与。
第二、[爱语]。爱语若是完全说他喜欢听的话,那就错了。爱语一定要善巧方便。前面中峰禅师就说过,真正爱人,打他、骂他也是善。但是在责备他的时候,要顾及他是否能承受。不能承受,过分的责备是得不到效果的。凡是责备人最好不要有第三者在场,人都顾全面子,面子下不去,他会起反感。这些都是善巧方便。
第三、[利行]。我们所作所为必定与他有真正的利益。第四、[同事]与他共同来做一桩事,以身教去感化。
佛接引一切众生,不外这四个原则,也可以说是手段。劝人为善是言教,与人为善是身教,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是[失人]。这个人是可教之材,你不去教导他,这是失人。不是这个材料,偏偏去教导他,他不能理解,不能接受,这叫[失言]。迎宾待客,与人相处,要用智慧去观察,使我们在一生当中不失人也不失言。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讲得很好,可以接受的应当给他说法,不能接受的就合掌令欢喜。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痌瘝之在身。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人一生当中往往会遭遇到不幸的事。尤其是在战乱,遭受颠沛流离之苦,谁都不能保证明天生活怎么样。所以我在十岁开始,家里就训练我们有能力照顾自己生活,以防万一不幸散失│妻离子散时,还可以生活下去。还有自己一个人在山林中要有求生的本能。
现在是太平盛世,尤其是现代的儿童受父母的溺爱。世界会不会永远像这样安定和平下去?如果深入研究世界情势,前途实在并不乐观。这种[患难颠沛],如果在中年或者晚年遇到就非常不幸。[当如痌瘝之在身],如果我们见到遇难的人,就像病痛在自己身上一样,所谓是切肤之痛,一定要伸出援手去帮助他。这就是无畏布施。他有苦难、有恐怖时,[速为解救]。
或者是[以一言伸其屈抑]。[抑]就是受压迫、[屈]是冤枉,这是他的苦难。帮助他伸冤,帮助他平反。
[或以多方济其颠连],[颠连]就是连续的颠沛流离。如果灾难很大,自己的力量不够,我们发起以大众的力量来救灾、来救援。崔子说,[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这是仁者,是真正慈悲长者之言。恩惠不在大,要救急,救急不救贫。贫困的人要帮助他有谋生能力,应当要帮助他独立,这是最大的恩惠。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
[乡]是乡村,[邑]是城镇。小则为一乡谋幸福;大则为一县、一市谋幸福。就是现代所讲的社会福利事业,政府应该要做,每一个老百姓有力量的都应该要做,造福乡里。
[凡有利益,最宜兴建]。只要利益一个地方的,都应该努力去做。诸位要有个观念:大家有福,自己才有福。若大家没福,只一个人有福,灾难也免不了。中国俗话说:[一家饱暖千家怨]。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福,分给大家享,这个社会就安定,天下太平,这是真正的福报。真正有福报是要与大众共享,这是大智慧大福德之相。今日兴建大利,无过于尽心尽力提倡推行[了凡四训]与[大乘佛法]的教育。
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中国过去以农立国,水利灌溉是最重要的工程建设。[或筑堤防患],低洼的地方,筑堤防范水灾。[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不为自己,是为公众,为地方造福。纵然有一些挫折也不能障碍自己的善行。不为一切阻碍所挫折,善事才能真正圆满。初做事时不免有反对的意见,做成功之后大家才深受利益,才知道好处,才感激。所以眼光要远大,有智慧,有爱心,有毅力,善事才能成就。善的标准是利他。利益众生是善,自利就是不善。中峰禅师所说的善恶标准在此。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
这就是修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释门]就是佛教;佛陀教导人修行的方法很多,所以叫[万行],无量无边的行门。所谓[法门无量],[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修行的方法门径无量无边。佛陀为了教学方便,将它归纳成六大类,就是[六度],大乘常讲[六度万行]。这六大类再要归纳,实在讲就是一个]布施]。[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大类。[六度]都不出布施的范围:像持戒、忍辱可以归在[无畏布施中];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三种布施把佛法的修行都包括了,行门再多都不出布施的范围。佛在[金刚经]中,教人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是最究竟圆满的修行原则。
所以布施是修福,菩萨修的。菩萨真正在修福,六度都是修福。福里面包括智慧,慧也是福。所以法布施得的是聪明、智慧,也属于福。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当然是福。财布施得的是财富。中国人说五福:第一是福寿,有福有寿。第二是富贵,大富大贵。第三是康宁,健康快乐。第四是好德,其中就包括智慧了。第五是考终,就是好死。好死决定好生,念佛往生。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看到的、听到的,完全是真的。世间法里一生得到圆满自在,依照这本书去做、决定不错。出世间法里,依[无量寿经]就足够了。真正依照这两本书去修行,世出世间你就得大自在。所以这里劝我们修福,以布施为先。
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
[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愈舍愈自在。[达者]是真正明白通达的人,像那些菩萨们有真正智慧。[内舍六根,外舍六尘]。[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诸位同修想一想,这些怎么能舍得掉?所谓[舍],不是在事上舍。事上的肉身怎么舍得掉,肉身不要了也不能解决问题。看到这一句,我要学菩萨道,内舍六根是从心意上舍。就是内舍分别、执著。外不为尘境诱惑。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舍六根。不取于相是舍六尘。内外俱舍,则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过去生生世世迷惑颠倒有生死,从这一生起不再造生死业了。所以智者当舍娑婆,念佛往生净土。往生是活著去的,不是死后去的。亲见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跟他去的。如果死了以后才去,说老实话,超度还真有效。所以超度的效果是有限的,超度不能超度到西方,只能说使神识减少痛苦。
像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化身,超度梁武帝的妃子,也只能超度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都没办法了。不可能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每次超度都希望他[愿生西方净土中],那只是我们的心愿,事实上他去不了,往生须要靠自己的信愿行。因此一定要趁著自己身体健康时认真修学,要认真去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舍]是从心地上舍,就是心不牵挂五欲六尘,也不牵挂自己的身体,身心都不牵挂。凡夫妄想、执著很重,身心世界都不牵挂,确实是难,妄想会常常起来。净宗修行方法就是转换观念,教你牵挂阿弥陀佛。把念头一转,身心世界就舍掉了。专门去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茍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
[一切所有],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教人都要舍掉,心里面都不要挂念。[茍非能然],如果我们做不到,[先从财上布施]。舍财不为财物所诱惑,我们的心不会被财物所转。
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怯除执吝。
佛陀教人了生死,出三界,超凡证圣,就是用此法。初舍的时候,总是有点勉强。舍了很难过,舍了之后还后悔。需是有智慧,有决心慢慢的养成施舍习惯,就自然了。每一个人修学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到最后烦恼决定减轻,贪吝逐渐就淡了。对于一切财物受用,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心就自在了。心得自在,身也自在。性德逐渐逐渐透露出来了,就会得大自在。尤其是因果定律,世出世间法都不会变更的。财布施得愈多,你财富也愈多。财从那里来的,连你自己都不晓得。法布施愈多,聪明智慧愈增长。所以不要吝财,不要吝法。吝财,得贫穷的果报。吝法,得愚痴的果报。不肯修无畏布施得的是病苦、短命的果报。
富贵五福都是从布施得来的,布施是因。我们要想得好的果报,就要修因;有因才有果。不肯修因妄想得果报,无有是处。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
[正法]就是大圣大贤以真实智慧亲证之法,如儒佛大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这是先把护持正法的重要性说出来。
[护持正法],在中国首先要护持孔、孟、老庄,若不在这上面打基础,佛法就没有根。袁了凡时代没有问题,那是明朝,念书人没有不读孔子书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都有相当的基础。今天佛法衰败到这个地步,要知道原因在那里?这才是根本之根本。儒家教我们做人,人都做不好了,还能做菩萨,还能成佛?佛菩萨是建立在人道的基础上。因此[四书]纵然不能完全读,[大学]、[中庸]、[论语]是非读不可的。[大学]、[中庸]、[论语]只有整个[四书]份量的一半而已,应当要熟读,才知道怎么样做人。这是佛法的基本,根本的根本。古今注解里面好的,我们把它会集起来,普遍的来流通。我们过去印的本子是大陆上石印的本子,没有版权的,是朱熹注的[四书集注]。这是应当要提倡,从我们自己本身去做。
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念[四书]。实在讲,能念[四书],能懂得中国的历史文化,爱国家、爱民族的心才能真正生得起来。现在人把国家民族忘掉了,这是教育的失策,也是教育的失败。现在只著重科技的教育,把做人的教育忘掉了。科技再发达,不知道做人的教育,古人说:[人与禽兽相去几希]?人也是动物之一,如果不知道道德、仁义,则人与禽兽差不了好多。人是一切动物里面最坏的动物,最残忍的动物。所以要救度一切众生,先要救人。人要能从恶转过来向善,一切众生都幸福了,才能真正各得其所,这是圣贤教化众生的目标。
[正法],包涵儒佛的道统,真正是万世生灵之眼目。[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天地有养育万法之功德。天生之、地养之,天地有养育万物之恩。人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不但不会破坏自然生态,而且会协助自然生态,使它更为圆满,一切众生都能够各得其所,这就是[参赞天地]。[参]是参与,[赞]是赞助。天地功德多大,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可以参与赞助天地化育。世间大圣大贤与诸佛菩萨们,皆是此类。佛门讲:[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转物]是转变自己的观念,自己的念头,舍私欲而能够与天地日月和其光明,参与化育。这是自行化他的真实功夫,全心全力的帮助一切众生,[裁成万物]。像诸佛菩萨弘法利生,指导众生舍妄证真,真正利益众生,才是[陶铸群伦]。[群伦]是指九法界的众生,[陶]是陶冶,[铸]是铸造。能跟天地造化一样成就一切万物,这个功德就大了。[脱尘离缚],这就是断烦恼,开智慧,转迷成觉。
[经世出世]。圣贤的行为是众人的模范,圣贤的言语教训是经典。他们的言行都是超时间、超空间的。他所说的话,他的行为、思想、言论,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区,都是绝对正确没有错误,这叫经世圣贤事业。佛经超越时间,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这样教导当时的人,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展开经典,觉得佛所讲的句句都有道理,应当依教奉行。佛当年在印度说法,传到中国来,中国跟印度不一样,他的言行适合印度也适合中国。现在我们把它搬到欧洲、美洲都适合,这叫经世。
同样的,孔孟思想就是这一部[四书],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孔孟是两千五百年以前的人,他所讲的东西,对于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有决定的利益。[四书]拿到外国跟外国人讲,外国人听了也都点头,也都认为是对的,这就是超越时空了。所以孔孟老庄的思想也是超时间、超空间。是真正的经典之作,经世之学。当然经世之学,古今中外都有,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一下,最精彩的无过于孔孟,佛菩萨。
佛教里的经典,实在讲无过于[无量寿经],这是佛法里登峰造极的一部经典。中国固有道统之精华是[四书],所以朱子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四书]的内容很像[华严]。[华严]里面有理论、有方法、也有表演。就是把理论、方法做出来给人看。[四书]就是这个编法。[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跟[孟子]是孔夫子与孟夫子一生所做的,就是把理论、方法应用在生活上、事业上,在处世、待人、接物上做出来给我们看。所以[论语]跟[孟子]就跟[华严]的五十三参一样,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理论与方法是[大学]、[中庸]两篇。所以[四书]的架构跟[华严]完全相同。朱子是一个学佛的人,佛学造诣很深,是不是受[华严经]的启示,编成这个教材就不可得知了。但是它确确实实像[华严经]。
前面一段讲的[经世],是为世间做一个标准,做一个典范。再说到[出世]。实在出世间与世间并没有界线。世、出世间的差别,就在迷、悟,觉悟了就超越世间。一念迷了就是世间,一念觉就是出世间。
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
圣教就是圣人的教化,圣贤人的教育。对于世道人心,风俗习惯,社会的安和乐利,大众的幸福,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自古贤哲们把它比喻做人天眼目。我们应当如何来护持?寺院是佛陀教育的机构,学校是世法教学的场所,必须要维护。现代的学校舍弃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今天我们才有这样大的苦难。如果还不觉悟,世界终必毁灭。
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不是不懂科技,为什么不发展科技?就是知道科技发展到最后,世界将同归于尽。所以中国教育是发展理性,启发智慧,使接受教育的人明白伦理,知道道义,使他彻底认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天地大自然间之关系,做一个顶天立地之人,我们才有幸福可言,国家、民族才有真正的前途,那才是教育。民国初年废除了读经,当时多少贤哲痛心疾首。那时所造的因,我们今天尝到了恶果。尝到恶果还不觉悟,怎么得了!这样的心态足以亡国灭种。这是我们废除读经的后果,是摧毁了正法。所以儒家、道家的道统不能维护,大乘佛法决定不能建立。佛法能在中国二千年发扬光大,就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今天把根挖掉了,基础挖掉了,所有一切佛法全是空谈。
古时候读书,书本不是自己的,不可以写字作记号,书本用后还要留传给后人去念。自己需要的话可以抄一本。从前印刷术不发达,得到一本书是相当的珍贵。这是教我们要珍惜,要尊重,要爱护。古书如破损须知修补翻印流通,方不至于失传,功德最大。
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这一句是教我们要弘法利生。把儒、佛的教化发扬光大,普遍利益一切众生,这是真正的[上报佛恩]。要做到这一点,有两桩事情要先做:第一、要替佛教培养弘法的人才。第二、要建立弘法的道场,使这些弘法的人才能有良好的修学环境。现代弘法人才少,与其求人不如求己。请别人发心,人家未必肯发心,你既然请别人发心,为什么不回头来请自己发心,这比求人要方便多了。建大道场是希望多数人有机会来接触佛法、理解佛法。而现代最理想的道场,无过于电视台,把佛法送到每个家庭里面去。我们礼请很多的善知识,选择利益社会的经论,轮流来讲。佛法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应该先讲[四书],再讲大乘佛法,才得受用,讲佛法才不是空谈。所以要想提倡佛道,要先提倡中国固有的文化道统。这就是培养人才、建立道场。
建道场是不希望诸位花那么多钱去盖个庙。庙盖好了之后,里面必然又是斗争坚固,没有意义,钱花得没有意义。学了佛有了智慧总要明了,钱财过眼云烟。再多的钱财,只是给你看看而已。你们想一想,那一张钞票你们拿去收在家里保存,那里是自己的?自己的应该保存著,不应该给别人。一到手马上就给别人了,真是过眼云烟。所以不要把它看重了。
有一位同修移民到国外,他做股票,告诉我一千万才进来,又丢掉了。我就告诉他,为什么不听[了凡四训]呢?命里没有的,丢掉再多,心里也不要烦恼。所以赚了钱也不要欢喜,丢了也不要烦恼。每天浪费光阴,才是真正可惜。把大好光阴拿来念佛,这是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人要明白事理,自己努力修学、弘法利生,功德无量无边,诸佛菩萨都赞叹。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
中国古代的小学,著重于基础教育。教孝、教顺、教敬、教诚,以这些为教学的纲目。真所谓[少成若天性],培养圣贤人的根基。中国自古以来的社会道统,是圣贤的教学,治国也是圣贤的政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若教育本质没有认识清楚,错误的观念,足以毁灭国家民族。中国过去从政的人,没有一个不念圣贤书的。纵然自己有私心,还是有范围、有准则,不敢过分的越轨,多少还受良心的谴责。现在作奸、犯科、造恶,认为理所当然。耻心没有了,也就是天理良心没有了,的确人跟禽兽没有差别,这是最可怕的。
希望同修们要认识清楚:[诚敬]是学佛的根基,是入佛之门。[诚敬]的培养就在家庭。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到社会上才能忠于国家,服从长官。对职务尽忠职守,为国家、为社会、为老百姓服务。[习以成性],习性培养成了,便是[和气格天],和平、心平气和就能感动天地鬼神。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教育失掉伦常的理念,道德观念没有了。人们每天头脑里想的全是贪、嗔、痴、慢。天地中的恶鬼、恶神,恶魔、鬼怪都下降了。为什么?感应道交,恶与恶交感。诸佛菩萨善神自然都不来了。人已经在造恶,再加上一批妖魔鬼怪来作乱,更不得了。所以我们的世间,一定有非常的灾难。这个灾难之降临,恐怕我们地球上的人会死很多。必须经历这么大的打击,人心才会回头,才会把他的迷惑颠倒打醒。小灾小难是打不醒的,一定要有非常的灾难才会叫大家觉悟,这是决定不能避免的。
诸位要读中国历史。以史识的眼光看世间之治乱,明了祸福的根源,则因果事理均可预见。今天世界人心,他们想的是什么?思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我们就晓得将来的结果是什么。从因就晓得将来的果报。我们今天看到的果报,是几十年前所作的因结成今天的果报。现在造的因比那时不晓得超过多少倍,所以二、三十年后,果报会快速的现前。从前造的因是恶因,但是成长缓慢,到七、八十年之后我们才看见果报。现在加快速度在造恶因,所以恶果的成熟会快也会大,不会超过三十年恶果就会现前,这是非常非常之可怕![善因]一定结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因缘果报的真理是决定正确的。
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所以忠孝传家远。现在父子是朋友关系,伦理毁掉了。伦理是性德,中国儒家、道家所讲的。展开佛法仔细观察,全是性德的流露。舍弃私心[私心是迷惑],性德才会往外流露。这些大圣大贤一丝毫的私心都没有,全是性德的流露。孔夫子的学说是自性的流露。我们如果自性心现前时,流露出来的就跟他是一样的。就像灯光一样,他的灯光亮了,我的灯光也开了,光光交融,成为一体,是自性的流露,这才是真正的伟大,真正不可思议,是圆满的性德。
开发性德必须要用孝敬来做工具,才能明心见性。佛法里讲开发性德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发菩提心,儒家亦复如是。[诚意正心],就是佛所讲的大菩提心。凡是能够存心真诚,不自欺、不欺人,以孝顺心、恭敬心处世、待人、接物。自己只是默默去做,真正积善累德。[此等处,最关阴德]。果报可以从历史上来看,也可以从现前社会上观察,可见得这是事实,绝对不是虚妄。所以我们动一个念头,做一桩事情,决定不要认为别人不知道。人或许不知,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晓得的。了凡居士前面给我们讲,改过要三种心:耻心,畏心,勇猛精进心。成圣、成贤、成菩萨、成佛,你只要真正圆发此三心,的确一生足以成办。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
[恻隐之心]就是仁民爱物之心。见到一切动物有苦难,自自然然就生同情心,这就是恻隐之心。大家有没有?相信每个人都有。如果你们看一个悲剧会流眼泪,这就是恻隐之心。电视、电影的悲剧,那还不是真正的人物在面前遭受苦难,你都有这个心。何况真正见到一切人、物遭遇到苦难,一定会伸援手去帮助他。
不但人有恻隐之心,动物也有,这确实是天性,就是本性的性德。动物的本性跟人的本性不二,不过他比人迷得更深,才变成了畜牲。十法界一切众生同一个真如本性,所以佛在大乘法里才说:[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恻隐之心就是怜爱之心,怜悯之心,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求仁],就是求的这个,[积德]也是积的这个。希望把仁民爱物之心培养扩大,能够真正的爱一切人,爱一切物,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
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
[孟春]是初春。古时候祭祀,最大的祭典用三牲,牛、羊、猪,普通民间祭祀只用猪。春天用的牺牲,就是需要用来祭祀,不用母的。母的怀孕,杀一个等于害两条命。这是仁慈。
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
孟夫子的用心,跟佛法讲的三净肉一样。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因为佛法在印度当时,生活方式是行托钵的制度,人家施舍什么就吃什么,不分别、不执著,没有选择的。这是大慈大悲。一切随缘而不攀缘,人家供养什么就吃什么。一直到今天像泰国、锡兰这些小乘国家还是如此。佛法传到中国,中国是当时最先进的礼仪之邦。现在礼仪都没有了,讲到礼仪比不上外国,实在讲这是教育彻底的失败。而中国人不重视乞食。当时法师是朝廷礼请到中国来,当然不能叫他出去讨饭,所以就在宫廷里接受供养。托钵的制度在中国从来没有实行过。但是那时供养出家人还是三净肉。
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所以现在全世界学佛的人,不论出家、在家,只有中国佛教是素食,全世界学佛的人都没有素食的习惯。我们参加国际会议时,见到外国出家人没有吃素的。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教传统是吃三净肉,不是素食,素食是中国人提倡的。素食卫生、卫性、卫慈悲心,仁民爱物做得真正彻底,真正究竟。是最好的食物、养生方式。值得提倡推广的。
[远庖厨],是远离厨房。不见杀、不闻杀,吃得就比较安心了。实在讲心还是不安。最好是不吃众生肉,尤其是现代的众生肉更不能吃。现代的肉品含有许多毒素,导致现代人常常得了一些怪病,病从那里来的?肉食来的。古人讲‘病从口入’。李老师时常很感叹的说,现代人是三餐在服毒,那里是在吃饭!每天服三次毒。想想看,你的身体怎能不病!当然是百病丛生了。
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
这是佛法三净肉又多加一条。出家人不许饲养畜牲。在家人自己养的,自己再杀了吃,实在是讲不过去。
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实在不能断除肉食,应当要守食三净肉、四不食戒。以培养大慈悲心。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过短短几十年,维系自己的生命竟然是杀它以养己。对于一切众生,无论是有意无意的,亏欠得太多。也由此可知自身造的业有多重!所以佛说,如果罪业要有形相体积的话,尽虚空都容纳不下。我们业障有这么多这样重!想到此地,自己警觉心才真正提得起来。如何能对得起天地一切众生?不但要严持不杀生这条戒,就是在饮食起居上一定要节俭,决定不能够糟蹋。
[暴殄之孽]就是糟蹋一切生活必须品,不知道爱惜。现代人提倡消费,不消费,工厂就得倒闭,经济就不能发达。这种学说诸位想想正确吗?如果中峰禅师听到这些话一定会说[未必然也]。不见得正确,而且是非常的不正确。美国是一个提倡消费的国家,消费的结果还是逐渐走下坡了。唯有节俭才是富庶、康宁之道。没有积蓄的习惯,国家如何富强,人民如何能得安定的生活。若无储蓄,失业就要靠国家救济,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若有积蓄的习惯,即使失业或灾难,我们还能活得下去。不必依赖国家。这是真正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的,所以一定要爱惜资源物力。
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这些话我们只能自己去理解体会,在现代社会上决定是被否定的。怎么可以[爱鼠]?老鼠对人类是有害的,故常见有灭鼠运动!世间人不晓得六道轮回,这些老鼠被杀死了,会不会有冤冤相报呢?杀它、灭它是不是真能解决问题呢?除此之外有没有别的办法?没有杀人不偿命的,欠钱不还钱的。因果通三世,要是真正晓得事实真相,为非作歹的事绝对不能做。你若是做了,还是自己吃亏。想占人家的便宜占不到,人家想占我们的便宜也占不到。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绝对不会伤害一切众生,不跟它结冤,不欠人家的债,自己这一生心安理得。世间唯真诚、清净、慈悲,能解决世人所无法解决之难题。所以佛经不可不读。
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四训]里这一章是主要的一章。积善是建立在改过的基础上,改过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概念上。第一章讲因果报应,再教我们改过、积善,末后[谦德之效]一章是全书的总结。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