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佛学与一般宗教学说有何不同

发布时间:2019-11-10 10:16:37作者:地藏经全文网

观佛教之缘起,而得极重要之三义:

一者,佛学所解决之问题,乃宇宙人生根本而最全整之问题也。为政治学者,在求社会之治安,国家之富强。为伦理学者,在求行为之正常,人伦之得所。为物理化学天文地质学者,所欲解决之范围,皆各有所限制。极不及宇宙之全,更不问人生之本,而佛学则以整个宇宙人生为对象,而根本解决之。试问人生最根本之问题孰有大于生老病死,与生物之互相食噉者乎?人生最难解决之问题,孰有大于生老病死,与生物之互相食噉者乎?不但为世间一切学说所未能解决,又且为一切学说所未问及。苟此问题而得解决,更有何事足以困心衡虑而须别求安身立命之道耶?是故佛学之对象,乃整个的宇宙人生,此与一般学说不同者也。

二者,佛教与一般宗教之不同。其不同之点甚多,最要者,莫若:(一)不求长生而求无生。(二)不求上生天界而在超出三界。(三)不依赖天神,而纯仗自心之定慧也。

\

何谓不求长生,而求无生耶?

佛在菩提树下内自思维,一切有情,何故而有老病死苦耶?曰:此由有生,由有生故,便有老病死苦。设无有生,何有老病死耶?故欲无死,当先无生。更求生因,复由何起耶?曰:由于有。设本无有,何有生耶?而有缘于取,取缘于爱,爱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入,(六根)六入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业)行缘于无明。是故欲无老死,当先无生,欲无生,当先无有。欲无有,当无取。欲无取,当无爱。欲无爱,当无受。欲无受,当无触。欲无触,当无六入。欲无六入,当无名色。欲无名色,当无识。欲无识,当无行。欲无行,当先无无明。

故曰: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 老死忧悲苦恼。此之谓十二缘起,有情由是而长流生死。

\

又曰: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此之谓十二还灭。有情由斯,解脱出离。

在未曾研究过佛学者,对此无明等义,自未易清晰明了。但此非专论,亦不能详释。近此特为引述者,于以证明佛学对老病死等苦之因,归之于生。对老病死等苦之解脱,在先解脱生也。故曰: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也。神仙家言曰:长生不死。耶苏教之言曰:永生不灭。不知生死原为一事之两端,生则必死。必无生而后无灭。今既欲长生永生,而又欲不死不灭,既违自然公律,又无事实证明,如之何不成空想哉?此佛法所以不求长生而求不生也。

何谓不求上生天界,而求超出三界耶?

在天竺古代诸宗,多分承认灵魂不灭,及五趣三界轮回不息之说,以除顺世外道一派之外,余宗均重持戒修定,神通智慧之行也。由戒得定,由定发通,则能以天眼通现见五趣,以宿命通了知过去生死业报,而由四禅八定更能现证四禅四无色境也。所谓五趣者,一人趣,二天趣,三旁生趣,四饿鬼趣,五地狱趣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也。欲界之中,五趣具足。色无色界,均天趣耳。天趣之在欲界者曰六欲天。其在色界者曰四禅天,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是也。其在无色界者,曰四无色天,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是也。在印度外道诸宗,其修行高者以至非想非非想处为到究竟。此中境界,当然早已超过耶教回教之境界,彼所求之天国,低者止于六欲天,高者不过初禅天,以其所崇奉之上帝不过帝释或大梵天王而已。自此以上,未之知也。然佛之学于仙人也,初得无所有处定,不以为足。次得非非想处定,仍不以为足。以此皆在三界以内,为得真出世也。真出世者,乃在超越三界,永尽生死,出离轮回。故佛教异于一般宗教也。

何谓不依赖天神而纯仗自心之定慧耶?

耶回诸宗之教,立天神谓造化天地万物之祖,人类悉从彼生,故人欲出离苦恼得永生者,唯当仰赖天神之救拔,信仰祈祷,乃其修行之不二法门。信仰既笃,祈祷复专,则得上帝眷属,而后摄引归天国,长作上帝之侍从,即为得果圆满矣。佛法则不然,彼不但不以上帝为依赖,并不承认世间有造物主宰。彼帝释天王、大梵天王,亦不过诸天中之一员,同为世间之一凡夫耳。自在生死流中轮回流转,何足以为皈依耶?佛言:一切世间有情,均以自业流转生死,并不受自身以外任何天神之主宰支配。所谓自作业自受果。作善者,以善业故上升诸天,享受快乐。作恶者,自以恶业故,下堕地狱,受诸罪苦。业尽故,报尽。他人不得丝毫增减其间,此世间之不赖天神也。出世则尤如是,自修圣道,自得圣果。修声闻行者,得阿罗汉果。修独觉行者,得辟支佛果。修菩萨行者,得正等觉果。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戒定慧,断出自身恶行烦恼,自尔解脱出离,度济众生。不但不能仰赖天神,天神反为如来之所化度者也。佛教固不以天神为所依赖,即佛亦只能作世导师,指示正道,众生但可尊其教化而自行自度,不然佛亦不作主宰,不能度不自度之人也。故宗教依赖他力,而并非真足依赖。佛则纯仗自力,诸佛如来亦但作助导,不与众生作主宰也。

三者佛之所行,注重中道也。在一切凡夫贪恋五欲,所谓五欲者,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足以供给人之爱欲贪求者也。由贪恋五欲,便有沉湎纵恣之行。由沉溺纵恣,故有种种恶业。酒色货财,犯义败德。人从爱欲生,亦从爱欲死。古人云:“晏安酖毒”、“死于安乐”是也。此种纵情极欲的生活,佛法称为极乐行边。此外印度外道,如尼犍子等,则以苦行为出离之正道法。彼谓人生之痛苦皆由宿业所造成。由昔多生,贪著快乐,造诸恶行,故尔今生招受大苦,今生设再贪著快乐,再造恶行,则苦痛增长,展转益重,便尔流转,永无出期。故修行之法,在断绝贪爱,摒弃嗜欲,忍受罪苦,如偿债法,应受之苦速受多受提前早受,受苦既尽,债务了清,自尔出离,萧然解脱。故有暑天炙日,冬天抱冰者。赤身露体,不着一衣者。日止一食,食止一掬者。更有食树皮草根,牛狗粪遗者。更有投危岩、赴恒河,以求解脱者。此等行为,佛均称之为极苦行边。佛为太子,身居深宫,四季温凉,各适其度。鼓乐歌舞,以快其心,锦绣缠身,美女成群。凡可以悦其心意者,无不满其欲。此种五欲之恣,可谓极乐行边也。然而观有情互相食噉役使之苦,观有情无常老病死亡之危,而无救焉。人间快乐,只增危殆尔。厌舍室家,是以飘然长往,此其不以极乐之行为然也。及夫雪山修道,苦行六年,日食一麦,仅续生命,长住树下,断绝营求,严寒酷暑之逼迫,雨雪霜露之摧残,屹立不摇,甘受无悔,可谓极世间之大苦矣。迨夫骨立如柴,肌肤如焦,生命若存若亡,心意如灰如石,有生人之名,无生人之实,在天竺之修苦行,未有如此其极者也。宜可以得道,而去道转觉迢遥,宜可以离苦,而其苦转觉增益。于是翻然觉悟,知苦行之非正道,与解脱背道而驰也。因是入河沐浴,受女醍醐,此不以极苦之行为然也。迨夫色力既充,身心两健,然后敷吉祥草,倚菩提树,澄清百虑,一志道真,入诸禅定,摧伏魔军,烦恼既尽,永离生死,大慧圆满,遂证菩提。然后知不苦不乐中道之行,为修行之正道矣。譬诸行舟,不触两岸;譬诸鼓瑟,弦贵调柔。触两岸,则滞淤泥而舟不进,逢坚石必致破沉。弦失调,则或过紧而弦断,或弛缓而无声,修行亦然,远离两边,切忌苦乐。此佛法之中道也。治学术者注重思辨,,不尚修行。宗教徒重修行矣,不履中道。佛学重修行又重中道,此又与二者之不同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