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mfishers: 给玄兹老兄,“如幻”与“是幻无或是实有”。 我从这一阵子,玄兹兄的帖子中,得出一个推断: “玄兹老兄是这么理解‘如幻’的:如幻就是龟毛兔角。” 不幸的是,大千兄的“……根本就没有”的说法,几乎就等于说是“一切世俗都是龟毛兔角”。有时候,我几乎认定:大千兄认为如幻就是龟毛兔角。 按照我的理解,大千兄讲法中最主要的不足,就在于没有认真地在言语上安立世俗和世俗谛两者。 我是从一个藏地修行者的传记中,对“如幻”有与原来不同的理解的。 以前,我总认为,如幻就是一切都是幻觉。 换一句话说,眼前一切都【是】不真实的;一切真实的,都【是】与我凡人现在所见毫无关系。 这里面,我以前的理解中包含两个【是】。 再换一种:凡俗一切【是】幻无,圣者一切【是】实有。 这些个,是【我】以前的想法。 然而,在传记中,我读到圣者不是这样表述的。 首先,如幻就是无常、无我。 其次,如幻不是凡俗幻无也不是圣者实有。 再次,如幻就是实相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如幻同样可以表述有无,那么对如幻的有无的表述作用何在? 其作用,不是确立凡夫没有而圣者实有。 其作用,是修行路上一路到底的遮诠,换句话说,如幻,对六道凡夫和四圣道,平等成立。 对于你我凡夫来说,我们都生活在【世俗】当中,一切都成住坏空、刹那生灭,这就是三法印中诸行无常的体现。这个无常,如果圣者生活在世俗当中,同样体会到,与凡夫平等无差。而大千兄通常回避这个问题,似乎释尊成道后从来没有到过世俗中间一样。我的意思是,圣者对世俗的体验,和凡夫对世俗的体验一样,都是无常、如幻。如果,大千要说圣者对世俗体验的是一颗颗心,实际上不需要这么安立圣者境界,如幻、无常就是这一颗颗心的真相,而且凡夫和圣者可以依据这个圣名言量来有效沟通,观如幻。 因为大千兄没有意识到需要立一个世俗(而且这个无常的世俗本身已经直接体现了如幻),所以通常上来就把凡夫赖以支撑的经验世界,否定掉(归为龟毛兔角),而直接立起一个超验的圣者境界。这样,就掉入了凡夫不可知论。 赵叔引圣教量说:如来开示,凡夫各各所知仅如大海之一滴。麻叔说:那不就是说凡夫可知嘛。 或许有人没注意麻叔的意思:凡夫所知的真相也许很少,可是这大海之一滴,不是也有一点不可忽视的量吗? 而这不可忽视的【量】确实由圣教量安立。凡夫并不是一无所知,比如可以感受到世俗的无常。 正确地安立世俗,同样有助于三士道的学修次第的开展。凡夫是有具足的基础的。 那么,世俗谛是什么? 世俗谛就是基于凡夫对无常真相的那一点感受而契入圣教的教授。 比如:有人[实执灵魂独立],则告知生死轮回并没有死后安息不变的灵魂只有随业受报,有人[实执世界永久]则告知世界成住坏空并没有独立的外在世界永存只因众生法界各各业感如是。 这种告诉,就是灵活地告诉什么是遍计执。 并不是唯识学上那几句话才是遍计性的教授。 凡夫也可以作[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这种世事无常的感慨,引申起来,就是俺们凡夫实修无常的出离心修法。下士道的出离心,当然是对于我们凡夫而言。观无常这种观法本身就是世俗中的凡夫相应于真相的表现。 世俗谛,就是告诉凡夫你的某某想法、态度,是错的。 按照[如幻]这个立场,世俗谛就是对于观世俗无常的一个引导,也就是对于凡夫开始试图寻求解脱道的一个引导。再明确的说,对于你我凡夫来说,在初步寻求解脱道的时候,挖空心思揣测圣者的境界,并不是初学者应做的;告诉无知凡夫圣者甚深境界如何如何,也并不是一个教授者应该做的,即便你是圣者。按照严谨的教授次第,应该从给予求学者有关世俗和世俗谛的知识,开始做教授和学习。上来就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实际上毫无实际的引导意义,除非特殊情况。对于你我初学者本身来说,探究字面上的句义,尤其是圣者究竟境界如何如何的字眼上作揣测,没有实际助益。 如幻,作为一种实修方法,对于我等凡夫从世俗入道,是甚深的方便。 般若经上讲,“须菩提知诸天子心中复作是念。语诸天子言。幻如人。人如幻乎。我呼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悉如幻。正使佛道我呼亦如幻。诸天子语须菩提。乃至佛道亦复呼如幻。须菩提言乃至泥洹亦复如幻。诸天子问须菩提。乃至泥洹泥洹及泥洹亦复如幻。须菩提语诸天子。设复有法出于泥洹亦复如幻。何以故。幻人泥洹赐如空无所有。” 因此说,如幻是甚深的教授,直至成佛,亦复如幻。如幻者,深矣,具足矣。 我来把看似走题的帖子的线索,总结一下: 麻叔静风那帖子,我问了麻叔,确实要安立世俗和世俗谛两者。所谓的安立,就是让前后讲法,不自语相违。也可以说,让世俗(凡夫)可以平滑进入(唯识的)世俗谛。 为了表述这个平滑,我就把“[如幻]在世俗和世俗谛中都平等包容,且一直包含到成佛……”这样的情况,说清楚。 很突兀地告诉你:[绝对别业]不是什么胜义谛的表述,而是在世俗(注意不是世俗谛)上取得凡夫共许的基础上,然后依据这种(世俗与世俗谛之间)内在的平滑,导入唯识无境的世俗谛。 分析如下: “于是,唯识学没有明确说出来的起始点‘绝对别业’,就是对具体一个凡夫学人来说自己能追寻到的最基本的有情活动。” 够凡夫吧。 “所谓凡夫‘及识而还’,就是说到了这种地方就不再能深入了。由于未被否定的那些里面很大部分是指有情具备的分别能力,所以,说有能(力)无(推断出的)所(境),也是一种相当合理的,属于如幻有范畴的表述。” 对于凡夫说的:有能无所=唯识无境=自心取自心。 因此也可以看出,唯识无境,总是被拿作向凡夫做教授的。而且“带执着是凡夫的特征,凡夫在上述的推断过程里无一不加入大量的自性见执实有,所以一般也称为遍计执。但对于圣人,他们确实可以为了交流方便而做同样的推断却完全不落入执着。所以有时说遍计不说执也有其合理性。”圣人也可以用世俗方法,是吧。那么,从世俗到世俗谛,不是那么玄虚,是吧。完全基于凡人的经验,为什么要玄兹兄推出自相否定呢?原因估计:玄兹老兄把麻叔的帖子,当作一种[特殊的、对真实境界的揭示]来看了。 二麻子: 相当准确……渔夫说的唯一一点不同处,他是用中观的习惯用语说话的。俗、俗谛、圣谛的划分,在唯识里不像中观里那么界限清晰。原因是中观用的共许是凡夫的共,而这个共是不可能容纳圣人证量的。所以,圣者的证量要别立。唯识虽然有相似处,但唯识学人从完全凡夫开始修,在别业条件下说话,是渐渐趋向圣位的。这里没有截然界限。所以,这些谛界限就不那么明显了。 虽然不那么明显了,必要的理清还是需要的。否则话就都说混了。
编辑:小勇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