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禅”的原文与主要含义

发布时间:2023-08-21 10:02:38作者:地藏网

禅学的争鸣

很多人都是知道禅学的,禅学的历史是很长的,虽然一开始是在印度传过来的,但是经过时间的推移,发展出了很多的禅学的种类,那么这些禅学之间也都经历过碰撞和融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禅学争鸣。

义理禅法之争锋

南北朝时代,由于政治情况的不同,南方偏重义理,北方持重禅法。北魏孝文帝为佛陀禅师于嵩山少室立少林寺,作为禅僧集居之所,此后禅法大行。北魏时著名禅师菩提达摩在少林寺修禅,其禅法注重“理人”和“行人”。“理人”,指进行佛教理论思索,即“壁观”,在墙壁上涂成观想的图样,面壁观想,以契合佛理。“行人”属于修持实践。他强调“理”和“行”两者结合,在启发信仰时不离教理,借教悟宗,在形成信仰后不随于文教,不凭借言教。达摩后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北齐禅师慧文奉行实相禅,他根据《中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的思想和《大智度论》的一心中行得三种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观点,认为从万物因缘和合而生就可观察到任何一境的空、假、中三谛的道理,一心就能同时观察三谛。一境三谛就是万物的实相,一心三观就是实相禅。慧文将这种禅法传给慧思,慧思又传给智,智在江东传播实相禅,推动了南方禅法的盛行,使偏重义理的学风有所转变。

禅学的争鸣

南北宗禅学之交融

南北宗禅学的流传

中国佛学到南北朝末期,随着南北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北师说逐渐出现综合调和的趋势,开始形成学派。禅宗的出现是中国禅学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中国禅宗的思想导源于《坐禅三昧》、《达摩多罗禅经》中的 ;“念佛法门”。相传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依次相传,弘忍后分化为神秀北宗和慧能南宗,时称“南能北秀”。神秀一系的禅法、讲动、定一体,即所谓“敛心入定,如蛇行入筒”,主张“拂尘看净,方便通径”,即逐渐领会,逐渐贯通的方法。慧能和神秀不同,他的修禅方法是顿。他自居于教外别传,虽不和教义绝缘,但强调传授不在言教文字,而以觉悟众生本有佛性为主旨。主张单刀直入,直摩心源,见性成佛。这是对以往禅学思想的最大变革。反映慧能禅学思想的《坛经》成为中国禅学的最重要著作。由于慧能弟子神会等人的大力推崇,慧能被定为禅宗六祖,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并成为佛教中势力最大、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宗派。

慧能南宗的主张经过门下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一二传后,禅师们更是把禅法融会在日常生活里,认为坐住行卧、搬柴挑水等人伦日用都可体现禅法,形成一种随缘任运的主张,同印度佛教思想以及中国其他教派的思想大相径庭。

禅教调和

禅宗禅法的流行,引起了同其他教派的矛盾,由此又出现调和禅教的趋势。中唐时代的宗密是菏泽系的禅师,又是华严宗的大师,他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提出和阐发禅教统一的主张。五代、北宋之际法眼宗禅师延寿鉴于禅宗学入空疏不通教理的弊病,特召集唯识、华严、天台三家佛教学生互相质疑,最后用禅宗的观点作为评判的标准加以评定,成《宗镜录》100卷。延寿统一各家对教的不同说法,又调和禅与教的矛盾,为各宗所接受宗密和延寿调和禅教,都把教定于《华严》。由此出现华严思想和禅学相融合的华严禅,对于宋代禅师和宋明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禅宗禅学的分化

禅宗禅学的分化 宋代禅宗流派都依赖统治者的支持,著名禅师常与上层人物交往,思想上越来越充分肯定现实。由此禅学思想的发展又发生显著变化,出现了3种类型的禅:

①文字禅。延寿以来禅宗虽重视教理,但真正作为依据判断是非,还是前辈祖师的语句。由于所传的语句简略难解,禅师就用偈颂来陈述其大意,因此一般有文化的禅师都走上从文字上追求禅意的道路。禅学走上文字之途,一方面有助于理解,一方面也产生舞文弄墨的现象。

②看话禅。两宋之际临济宗禅师宗杲反对文字禅,他主张不把祖师的语句作为正面文章来领会,只作为“话头”即题目来参究,认为这样才能自发地产生智慧,达到自悟成佛的目的。

③默照禅。曹洞宗禅师正觉和宗杲交谊颇深,但他反对看话禅,提出寂默静照,即静坐看心的禅法。实际上这是以前禅宗北宗的禅法。默照禅出现,禅宗南宗流派转而采用北宗的禅法,标志着南宗禅学已走到自身发展的尽头,自此以后禅学思想就愈来愈趋于停滞了。

禅学的争鸣

上面就是关于禅学的争鸣了。我们平时多多的修行佛法的话肯定是很好的,比如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功德和减少业障,若是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们可以找一些师兄来询问。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热门内容

  • 相关专题

  • 月排行榜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