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法师是非常厉害的佛学人物,所以他对中国佛教事业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但是有的师兄对道安法师的不了解,所以对道安法师的贡献也不了解,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道安法师对中国佛教事业的贡献到底有多大。
道安法师12岁出家,自小“神智聪敏”,读书过目不忘,而其“形貌甚陋”,所以不被师父所重用。那么师父就叫他到农田里干活,他也无怨无悔,只是把交带的事做好,三年里精进不懈。后来,向师父请求诵经,师父随手就给了他一本《辩意经》一卷,他早上看,晚上从农田里回来就归还了师父。又给了他一本《成具光明经》一卷,晚上回来又归还了师父。他一字不差的背诵给师父听,师父赞叹不已,称奇,令他阅经。佛图澄见其也说:“此人远识,非尔俦也。”道安法师对中国佛教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分张徒众。道安法师所处的时局是动荡不安,对他弘扬佛法客观上有所障碍。他曾对跟随他的徒众说:“今天灾旱蝗,寇贼纵横,聚则不立,散则不可。”遂后到襄阳的时候,他觉得佛教“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不利于佛教的弘扬,应该“宜令广布”。他令同学竺法汰法师带领众人到扬州,对他说“彼多君子,好尚风流。”令法和法师入蜀,对他说“山水可以修闲”。他自己带领慧远法师四百余人继续前进,后又来到襄阳。慧远法师则去了庐山,建东林寺,创白莲社,为中国的净土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扬州和四川一带的佛教发展也与道安法师有直接的关系。
其次就是道安法师纂撰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经录》。起缘是他在传授佛法时,觉得当时有很多经都已经翻译很久了,但觉得旧译多有谬误之处,“深藏隐没未通”,每次讲解的时候,只能叙述其大意。他所注解的《般若道行》、《密迹》、《安般》等经,“序致渊富,妙尽沈旨,条贯既叙,文理会通。”自汉魏到晋时,佛经来华稍多,只是传经之人,“名字弗说,后人追寻,莫测年代。”据此,道安法师把翻译成华文的佛经总集名目,“表其时人,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也就是《众经目录》,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本目录学著作,具有开创性,也为后来的佛教目录学提供了借鉴作用。可惜,此目录流传不久便失传,只有在僧祐法师的《出三藏记集》中留有部分内容。
再次就是对翻译佛经上的规定。在主持翻译的过程中,道安法师总结了翻译中的经验与困难,提出了佛教史上有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的说法。所谓五失本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有种情况要改变原来经典的表达方式:1要把原文中习用的例装句译为符合华文的语法习惯;2要对质朴的原文作适当的修饰以适合中国人好文的学风;3要对烦琐重复的原文适当地加以删略;4原文中有些带有总结性而又重复的颂文要删去;5原本中复述前文的内容要全部删除。“三不易”是指三种不容易翻译的情况:1不易使古代的东西译成适合于当时;2不易使圣人之言译得使凡愚能够接受理解;3现时平常一般的译者不易理解表达千年以前佛的深意。这三种是不易翻译的情况,翻译时应安规定而行。道安法师主持译场是因为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所以他的经典翻译发展比以前又更进了一步。
最后就是他改沙门皆为释姓。道安法师住长安五重寺的时候,跟随他的僧众就达数千人。僧人多了,僧人的姓也出现混乱。魏晋时期的沙门都是依师而姓,如竺法护,就是天竺人;安世高,就是安息国的,他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所以说僧人应该以释姓而命名。他的想法只推理而已,当时还没有任何依据。后来,他得到《增一阿含经》时,如获至宝,果然经中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依此他断定,僧人应该是姓“释迦”,他的先前推理是正确的,《增一阿含经》中所说正印证了他的说法。“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四姓是指:1剎利种,2婆罗门种,3居士种,4首陀罗种。根据《法华文句记》所载《十誦律》也有此说法,“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一釋種。”道安法师制定的释种一直流传到如今,不过起先是“释迦”,现在的僧人在法名前加上“释”字,通常运用起来也不加“释”字,直呼其名,或加上“法师”二字。
道安法师对佛教所做的贡献,直接推动了佛教进一步的发展。沙门皆为释姓,自其规定一直流传到如今;他反对“格义佛教”的局限性,直接影响了六家七宗学派的形成。道安法师对佛教方方面面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位著名的道安法师,还有一位就是著《二教论》的作者。
以上就是关于道安法师对中国佛教贡献的介绍,相信师兄已经很清楚的知道了道安法师的贡献是很大的,所以对于道安法师的著作,师兄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用心的去领悟其中的智慧。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