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菩提树

菩提树——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菩提树因此成了佛教的圣树

传说在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当初还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的年青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他为了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去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有一次他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终于获得大彻大悟,修炼成佛陀。

菩提树与佛教究竟有什么关系

菩提树是很多人都很熟知的,菩提树也是佛教的圣树,菩提树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两千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的王子,而他却毅然放弃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终成正果。所以后世礼佛之人都会拜谒菩提树,并且对其心存敬意。

寺院中可常见菩提树,菩提树是寺院中必须种植的“五树六花”之一,寺院中人日日吃斋念佛,偶然间抬头见到一片翠绿之景,心里应该也是欣喜的吧。

有关菩提的典故颇多,譬如流传最多的一首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来源于一个佛教故事。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要传位于弟子,大家都作一首偈语(有禅意的诗),看谁作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而当时慧能禅师吟出这一偈,得到了师父的衣钵。

因为深知这些典故,佛教僧侣们和礼佛之人视菩提树为圣树、智慧树和觉悟树,十分敬爱菩提树。而随着近几年信佛之人越来越多,市面上推陈出新的以“菩提叶”、“菩提子”、“菩提花”作为制作原料的手工制品也显著增多。

菩提树与佛教究竟有什么关系

叶上生“花”菩提叶可作叶脉画,而专在菩提叶上所作之画名为“贝叶画”。古时候,寺庙中的僧侣们就喜爱以圣树之叶——菩提叶制作叶脉,或在上面书写经文,或以此为画布绘制佛教图画,还会将这些经文和图画赠予信众以祝吉祥。

在我国,叶脉画出现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出现的贝叶经文、贝叶佛像随佛教流传至中国。这些贝叶画主要是以佛教内容为主要表现题材,如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观音菩萨、达摩祖师、力士金刚等人物画像,以及伏虎、降魔、证果、面壁参禅、一苇渡江等佛教故事。

菩提树与佛教究竟有什么关系

上面就是关于菩提树和佛教的介绍,其实关于菩提树的介绍是很多的,这里只介绍了一部分。多多的在菩提树前祈祷的话,是可以帮助摆脱各种困境的。

...查看更多


菩提树是什么树?

相信很多师兄都是知道菩提树的,这是佛教的无上圣树。不过很多人都听说过菩提树的,但是却不知道菩提树是什么树。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菩提树的介绍。

菩提树是桑科榕族榕属的大乔木植物,别称思维树,传说在20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在印度,无论是印度教、佛教还是耆那教都将菩提树视为“神圣之树”,政府更是对菩提树实施“国宝级”的保护,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菩提树在中国也有深远的影响。

菩提树幼时附生于其他树上,高达15~25米,胸径30~50厘米。树皮灰色,平滑或微具纵纹,冠幅广展。小枝灰褐色,幼时被微柔毛。叶革质,三角状卵形,表面深绿色,光亮,背面绿色,先端骤尖,顶部延伸为尾状,基部宽截形至浅心形,全缘或为波状,基生叶脉三出,侧脉5~7对。叶柄纤细,有关节,与叶片等长或长于叶片。托叶小,卵形,先端急尖。

榕果球形至扁球形,直径1~1.5厘米,成熟时红色,光滑。基生苞片3,卵圆形,总梗长约4~9毫米。雄花、瘿花和雌花生于同一榕果内壁,雄花少,生于近口部,无柄,花被2~3裂,内卷,雄蕊1枚,花丝短。瘿花具柄,花被3~4裂,子房光滑,球形,花柱短,柱头膨大,2裂。雌花无柄,花被片4,宽披针形,子房光滑,球形。花柱纤细,柱头狭窄。花期3~4月,果期5~6月。

菩提树是什么树?

菩提树喜光、喜高温高湿,25℃时生长迅速,越冬时气温要求在12℃左右,不耐霜冻,抗污染能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砂壤土为好,幼林在热带地区(水分充足的地区)生长迅速。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多为栽培,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及印度也有分布,也多属栽培,但喜马拉雅山区从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至不丹均有野生。

菩提树对二氧化硫、氯气抗性中等,对氢氟酸抗性强,宜作污染区的绿化树种,是优良的观赏树种,宜作庭院行道的绿化树种,枝干上流出的乳状液汁可提出硬性橡胶,枝叶可作象、牛等牲畜的饲料,木材心、边材区别不明显,适宜做砧板、包装箱板和纤维板原料。而且,菩提树是治疗哮喘、糖尿病、腹泻、癫痫、胃部疾病等的传统中医药,另外对抗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炎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寄生虫感染等都有显著效果。

在印度,每个佛教寺庙都要求至少种植一棵菩提树,而且非常讲究菩提树的“血脉”,并以当年佛祖顿悟时的圣菩提树直系后代为尊。按照印度教的说法,菩提树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一种化身,因此具有特别重要的宗教色彩。印度教还认为菩提树是神仙们居住的地方,毗湿奴和妻子拉克希米女神在每月初一的那个黑夜就居住在菩提树上。毗湿奴住在树根,拉克希米住在树干,纳拉扬住在树枝,哈里王住在树叶,而所有的神都住在菩提树的果实里。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菩提树在中国也有深远的影响。唐朝初年,僧人神秀与其师兄慧能对话,写下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看后回写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对师兄弟以物表意,借物论道的对话流传甚广,也使菩提树名声大振。

菩提树是什么树?

上面就是关于菩提树的殊胜介绍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而且我们若是可以的话是可以将这些佛经背诵下来的,这样也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情了。


...查看更多

菩提树下的觉醒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知道菩提树的,这是非常殊胜的佛教的无上圣树。“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南怀瑾大师为我们开示的菩提树。

今年正月间,一位老朋友萧先生来看我,临走时问了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最后抬头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是别人问,倒没有什么重要;但萧先生研究佛学多年,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是不比寻常。

根据经典与传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便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持,才有这一世出生时的各种瑞相。他抛弃了王位,又出家求道十二年。大家要注意这“十二年”,因为很容易把它忽略过去。

现在我们把重点放在释迦牟尼佛修持的十二年来讲。当时印度的宗教,有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这些修法,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当时释迦牟尼佛学了各种苦行,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修炼。他不像我们现在人学佛,三心两意的,东面去拜个老师,西面去拜个老师,这边去套几句话,那边去套几句话。而释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诚诚恳恳去学,该下的功夫,他都做到了,然后他认为那些都不是道,不是究竟,于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经过六年,认为苦行也不是道,只好又离开了。后来在恒河边菩提树下打坐,发誓非成无上正等正觉不可,否则便死在那里,最后终于睹明星而悟道。

其实这一段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再讲一遍的原因,是要提起大家的注意,也就是要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这十二年中,做了些什么,又是如何修持的。我们看了他的传记,只看到他学无想定三年,最后“知非即舍”,往往忽略了他在这十二年当中,认真修持的一面。

我们先来说一说,什么是“无想定”?这是印度的古法,中国及世界各地都有,也就是修道人想学到的那个“莫妄想” ——没有妄想。

比如我们大家打坐,能不能做到盘起腿来没有思想?绝对做不到。我常说笑话,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人,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除了这两种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得到。刚刚有位比利时的同学,也与我讨论到这个想与不想的问题;我们也谈到释迦牟尼佛,在学无想定三年以后,发现那不是道而丢掉,并不是他没有修成,而是修成后丢掉了它。因为那不是道。由于佛经文字简单,我们容易看过去而忽略了。

佛学的“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名词很美。“非想”,不是我们普通惯性的思想境界;但是“非非想”,不是思想,勉强就说它是一种灵感吧!是一种超越思想的灵感。现在有一种“超越冥想”,其实,也还不是这个“非非想”。

菩提树下的觉醒

“非想非非想定”与“无想定”的这个“定”,完全不同。无想定是把思想完全灭除掉,而这个非想是“绝对没有思想”,可是又不像无想定般什么都不知道。它不是没有知觉,没有灵感的一种功夫,这是当时所标榜的最高修炼方法。释迦牟尼佛以三年的时间,达到了这个境界,但发现它不是道,所以又丢掉不要了。大体上,佛经传记所讲的佛的修炼经过,这是很重要的两点。

为什么不提其他的修炼呢?原因是这两种修持的功夫、实验,已经涵盖了世界上很多修持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其他的修学,都可以不必再细述了。例如,佛在学道前,对于数学、武功、文学,都达到了最高明的境界。出家后,又学成了这两种最高的法门,但是认为还不是道。其实,假如你真能做得到,天天在那里一动都不动,即使你没有道,别人也认为你有道,皈依弟子也都来了。

大家注意,释迦牟尼佛认为这个并不是道,当时他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己到雪山去修苦行了。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当然饿扁了,饿得不成人形了。他这样修,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但是六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然后就下山去了。

释迦牟尼佛到了恒河边,牧羊女供养他很好的乳酪;因而摆脱了父亲派来的五个紧跟着的年轻人。因为这五位认为佛放弃了修行志向,所以离开了佛,这五个人后来就是佛在鹿野苑最先所度的大弟子。

这时一般人也都认为他“退道” ——退票了。因为大家都认为,出家人应该苦行,于是那些跟他的人自然退会。可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他因为得到了营养,恢复了体力,才睹明星而悟道。所以我经常提醒出家人,要特别注意身体健康与营养,因为没有健康的身体,是无法修道与证道的,这是一个事实。有关身体的健康与营养,以及与修道的关系,我们都要一步一步提出来研究。

佛接受了营养,恢复了体能,才渡过恒河到菩提树下。那时,他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能够指导他的明师,只有靠自己,到菩提树下打坐、发愿。

这简单的几个字,很容易被忽略过去,看的时候,意思似乎懂了,可是没有深入体会。佛当时的誓愿,推开了宗教,推开了庄严的辞句,等于说发了誓、赌了咒——这一次如果我不成道,就在这里死掉算了。不起此座,就是这句话,他求道就是那么的专心。

根据释迦如来应化史集的记载,佛在六天之内,先得四禅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后陆续一夜之间证得六神通。第七天的凌晨,抬头一看,注意啊!释迦牟尼佛打坐不像我们那么呆板,头也不敢抬,他大概也要休息休息,抬头一看,看到天上的明星,而证悟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这里岔开一句话,想到了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认为,这也算悟道了吧!

刚才唠唠叨叨的,说明释迦牟尼佛悟道的经过,就是要说明我的老朋友萧先生问的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睹明星而悟道,悟了个什么?

你说这一下抬头悟道,悟道了以后,前面那些修持都浪费掉了,那十二年的功夫都白作了吗?换句话说,他悟道时不过三十岁左右,弘法时也不过三十二岁,弟子们比他的年龄都大多了。他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出家后,各种的修炼、修苦行,是不是白干了?我当时回答我的老朋友萧先生说:“他悟的就是那个缘起性空。”萧先生说:“嗯,对了!”推开门就走了。

不晓得你们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他走了以后,一个念头来了,萧先生研究佛学很多年了,别人问这个问题还没有关系,他问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换句话说,他问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依照道理,释迦牟尼佛悟了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个道理很简单,而在当时为什么那么难?难的是什么?佛十九岁出家,修持了那么多年,才懂得这个道理,而现在我们大家都懂,看一遍佛经的人都懂,对不对?这有什么稀奇,如果悟到了这一点缘起性空,就一而贯之,一切通达了,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假定他悟的这个道理对,那前面功夫又怎么说?又如何交代?

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学佛,看到了佛法就晓得自性本空,性空缘起,虽然这个道理都明白,为什么我们还要修持那么久?而且我们自己,不要说做不到菩萨,连初步的小乘罗汉都做不到,尤其令我感叹的,在现在这个时代,连证到半个果位的人都没有看见。

所以萧先生一走,一个念头使我心境不安,感叹今天世界的文化,国内外搞宗教的,搞神秘学的,各类各式的花样,都非常的发达,但社会也更乱了,文化的思想也更模糊了,越来越不对劲了。由去年年底到今春,同学们出国写回来的信,所看到的资料,修道的也好,搞什么的也好,到处一片混乱。唉!真是无一不乱,无人不乱,此所谓乱世也。

因此我心中非常不安,再加上萧先生这一问,问题在哪里?注意!我们大家学佛,有点颠倒因果。怎么说呢?“倒因为果”,也就是说我们大家都在倒因为果。是的,我们都晓得自性本空,晓得都是因缘等等。但是,这些学理和道理,不是我们的,而是释迦牟尼佛苦行那么多年以后,对弟子们的回答;人家把这个回答记下来以后,我们看了才懂的。事实上,不是我们懂,那不过是佛经的增上缘,我们拿到佛的成果,加以接受而已。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我们也应该走修行的路子。要学释迦牟尼佛一样,走禅定的路子,向真正的修持路上去求证,自己去证到那个缘起性空。

因为我们懂得这许多道理以后,往往会误以为自己的成果,尤其最近多年来讲打坐的,一个个道家也会、密宗也会,满口的行话,但是看看他那样子,又一点都不像。至于说有没有功夫,有没有求证到,也一望而知。如宋朝大慧杲禅师说的,你有没有开悟,你站在那里我就知道了,哪里还需要等你说。可是现在这些人,满口的道理,尤其什么奇经八脉,这里通,那里通,热闹得很。我说“你不要把身体通乱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先学了佛经上的那些知识,把前人修持的成果,拿来倒果为因,倒因为果。

释迦牟尼佛这一大藏教,是理也罢,是经验也罢,他只怀疑生死问题,生命的问题。他追求的是人生怎么样“了”。

我们知道,一般讲修证功夫,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前人修持的经验和累积的见地,拿来倒因为果,然后就变成佛学了。结果我是我,佛学是佛学,两个是对立的,对于修持一无用处。所以我经常说,佛法——修持的方法,与佛学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

菩提树下的觉醒

上面就是南怀瑾大师为我们开示的内容了。我们平时若是能够认真的念诵修行佛法的话肯定是很好的,但是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我们无法理解,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看一看法师们讲解的佛法,这个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

...查看更多

菩提树,为何被视为“圣树”?

我们都是知道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道开悟的,所以菩提树也成为了佛教的无上圣树,“菩提”一词为...
https://m.dizangjingqw.com/fxztt/ptsy/178276.html

佛之信仰-菩提树

诸位师兄肯定都是知道菩提树的,这是佛教中无上的圣树,而且菩提树也是见证佛陀成道的。两千多...
https://m.dizangjingqw.com/fxztt/ptsy/178277.html

见证佛陀成道的菩提树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佛教的圣树--菩提树的,这是佛教中一个非常信仰。按照印度教的说法,菩...
https://m.dizangjingqw.com/fxztt/ptsy/178278.html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了什么?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知道菩提树的,在佛教中菩提树被视为是佛教中的“圣树”。但是很多人并不是很...
https://m.dizangjingqw.com/fxztt/ptsy/178279.html

菩提树下的觉醒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知道菩提树的,可以说菩提树在佛教中是有很大的意义的。在印度,每个佛教寺庙...
https://m.dizangjingqw.com/fxztt/ptsy/178280.html

菩提树与佛教究竟有什么关系

我们都是知道菩提树的,因为在佛教中释迦牟尼佛就是在菩提树的下面开悟的。所以在很多人的眼中...
https://m.dizangjingqw.com/fxztt/ptsy/178281.html

菩提树是什么树?

我们修行佛法的话相信都是听说过菩提树的,传说在20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
https://m.dizangjingqw.com/fxztt/ptsy/178282.html

结语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佛祖既然是在此树下成道,此树便被称为菩提树。在印度,每个佛教寺庙都要求至少种植一棵菩提树。印度非常讲究菩提树的血脉,并以当年佛祖顿悟时的圣菩提树直系后代为尊。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