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佛教真理观

发布时间:2023-07-20 10:03:41作者:地藏网

  佛教真理观

  2007年5月25日讲于上海师范大学

  讲到“真理”,这个题目其实是很抽象的,所有的人都会觉得自己明白的是真理。那么通过对佛教的了解,我觉得佛教对这个名词的理解是很客观的。为什么说它是客观的呢?因为所有的人都会说自己是真理,到底这个真理是站在哪个角度去说?佛教有一个最根本的标准就是:你说的话是否正确,必须要破除“我执”的人讲的话才是正确的。那个我执的“我”是什么意思呢?我就是主宰、自在的意思。就是我站了我的这个角度,有一个作主的人,以站在作主的人的这个角度去说的话,它都是片面的。所以佛教的修行第一步就是必须把那个我拿掉,没有我,不站在主观的这个角度去看,所以他讲的话我觉得是非常客观的。

  讲到客观,在佛教的理论上我们从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两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佛教跟所有的哲学思想和其它的宗教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人生观的不同,我们看所有的这些宗教和文明,一般来说,一个高深的哲学思想总要有一个第一因、最高的真理、至高无上的神,或者说是最高的原理,就那么最高的那一点点,就是主宰,就是主观。那么佛教对人生的看法是:一切众生平等都能成佛。它这个平等都能成佛,是站在哪个角度说成佛呢?就是站在所谓的佛教的真理的角度说能成佛。在世俗的俗理上我们是千差万别,不能说是平等的,唯独你明白了这个真理,你契入了真理了,你的人生是平等的。所以佛教说每个众生都能成佛。第二点就是佛教的世界观跟我们目前所了解的其它的宗教完全不同,佛教认为世界的存在是缘起的,按照现在的科学理论或者说科学家所承认的,物质在时空中运动,物质、时间、空间这就是条件,运动就是生起来了。那佛教讲缘起这个缘,就是因缘和合而生起,这一切事物都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条件所组成才产生的,并没有一个主力的第一因,不是有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神来推动这个世界的存在。这样一来就构成了佛教对于人生和世界的基本认识,也就是说外在的这个世界,千差万别五花八门,它是由很多条件组成的,那你要想追究这些条件五花八门的背后,通过这一切的现象看到它的本质,它的本质只有一个,这一个到底是哪一个呢?佛教就用真理、或者用空、或者用如来、或者用佛性,用这些去形容这背后的。那么这背后的这一点我们大家是平等的,所以他把世界观的缘起论、跟人生观的佛性论联系在了一起。

  构成这样一个观念以后,对我们现实的人生到底有没有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它对于缘起观的世界进行分析,外在的世界分析成十法界,佛教讲十法界,也就是说世界的存在,按照人的生活和时空的不同分开十个范畴。十法界就是六道加上四圣,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十个层次分开我们世界的这样一种模型。按照这种模型来分析,它又不是简单的纵向的十个高低的层面。按照整个佛教的缘起观来说,这个十法界有三种状态的存在:

  第一种状态就是纵向的十法界。地狱必定是在最底下的一层,而饿鬼、畜生在地狱上面,人必定会比地狱更高。按照这个层面来说,十法界的每一个法界,所谓法界的界就是界别、界限,就是每一个状态都有它的时间、空间、生活感受、生命的状态,有一定的局限,这样分开十个法界。按照这十法界来说,我们的修行或者说我们人,你可以处在哪一个状态里面你可以选择。通过努力,你要选择在最底下的这一层,你也要具备最底下那一层的条件。所以缘起观是贯穿整个生命始终的,你想下地狱也不是很容易的,你必须要做有足够下地狱的条件才可以下地狱,你想上天堂也不是很容易,你要有足够上天堂的条件才可以上天堂,你要成佛,你也要足够成佛的条件。

  我们佛教讲一切众生既然平等,在真理的这一层面是平等的。可是我们大家的条件呢,佛教认为还不够,对了解真理的情况还是不够的。有时候静下来想一想,我们这个人都存在这里是肯定的,大家现在感觉到人存在,那么感觉到我的这个生命存在,到底哪一面才是我生命的最真实的这一面?最完整的这一面?这个就很值得思考,往往小时候的观念跟长大的观念,对人生的认识就不一样了,对于真理的把握就有很多的缺陷,所以佛教认为,这样的一个缺陷,我们是可以通过各种的努力得到改变的,你要创造这些成佛的条件去达到涅槃。什么条件呢?外在物质的世界,十法界可能从物质的角度来说,佛教也承认有外在的这个十法界。比如说它确实有一个地狱的那个地方、也有畜生住的地方、也有饿鬼住的地方、也有我们人住的、天住的、也有佛、菩萨净土他们住的这个地方。但是这些地方的这种居住,跟我们内在的心灵是相连的,它并不是一个独立于身心之外的一个纯客观的物质世界。就是说佛教讲外在的世界跟我们的心是相连的。

  如果从因和果来说,佛教史上有一个故事:梁武帝很信佛大家都知道,被称为皇帝菩萨,他遇到了一个志公禅师,大家都说志公禅师有神通,他就问这个禅师:佛教都讲天堂、地狱到底有没有?

  禅师说:有啊!

  他说:可我没看见,你有神通,能不能带我去看一看?

  这个志公禅师说:可以啊!你要作好准备,作好准备我带你去看地狱。

  他说:作好准备了。

  此时,志公禅师就破口大骂:你这个狗皇帝!

  反正什么“昏君”、“无能”等难听的话都骂给他听。骂得梁武帝很难受,拿起宝剑就要砍他。这个时候志公禅师赶紧躲到柱子后面,告诉梁武帝说:这就是地狱。

  他一听,知道上当了,心里很难受。马上就说:对不起!刚才失态了。

  志公禅师说:这就是天堂。

  天堂和地狱实际上只有一念之差。这是什么道理呢?佛教讲因和果是同时的,就是当你的心呈现出跟地狱一样的条件的时候,你虽然还是人的样子,但是你的心已经跟地狱相应了,也就是你的感受已经是地狱的感受。从这个心和物相互转换的角度来说,佛教讲地狱众生的心灵里面有三种状态非常明确:第一他脑袋很清晰,知道是地狱;第二他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来地狱;第三他知道怎么可以出去,但是出不去了。就是这三个条件他知道,所以地狱在我们的心中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心态,无可奈何。就是明明知道这个事情该怎么办,可是已经没办法了。你如果是不知道,那还不是生命最痛苦的地方。就是你脑子傻乎乎的,不知道怎么回事,那最多只能做畜生,你还不能下地狱,就是下地狱的人他脑袋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佛教里面有一句俗话说:下地狱的人他需要经过奈何桥,过了奈何桥以后,他就无可奈何了。这是最底下的一层。

  第二层是饿鬼,饿鬼是一个什么状态?所谓饿就是肚子没吃饱饭。很饥饿,那就是不饱,不饱就是不饱满,也就是在心灵当中的不满心态,极度的不满所造成饿鬼的这样一个世界。佛教有一个故事:目连救母,目连尊者证四果得神通以后,看见他的母亲堕在饿鬼道,非常难受,他就拿一钵饭去给他母亲吃,他母亲拿到这钵饭以后,生怕别的饿鬼来抢,赶紧把它塞到腋下,然后手悄悄地去抓这个饭,一碰到这个钵以后,那些饭已经变成火炭了,已经不能吃了。所以目连尊者就很痛苦,回来向释迦佛求救,释迦佛就教他盂兰盆经,七月十五要供斋。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饿鬼的世界实际上是他对于他所处的环境,和这种身份非常地不满。而一个不满的心态,他不但接受不了别人对他的好,反而会把对他的好变成一种负面的坏。比如说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有些人,你对他好一点,他老觉得你是不是在算计他,你如果赞叹他,他觉得你是不是在笑话他,你如果批评他,他觉得你在欺负他、瞧不起他,所以你对他的好心到他那里就变成坏事了。这个饿鬼道的众生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咽喉很细,肚子很大,贪得无厌,他心里对现实、对生命的状态非常不满,所以永远忍受着饥饿的痛苦。

  第三层是畜生,是属于无知的状态。所以佛教认为无知并不是最痛苦的,我们不是经常说:你要做快乐的猪还是做痛苦的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的脑袋比较清晰,猪是比较笨的,脑袋不清晰,但是它日子可能过得还蛮舒服的样子。但实际上佛教认为这不是真正的舒服,因为它是一种无知,它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被杀,或者它的整个前因后果、生命、心灵的状态,都没有办法控制和把握。所以这样一来就是无奈的、不满的、无知的这三种心态,而直接反映到外在的环境上它会改变这个环境。我们现在也知道就是大自然跟我们的生活跟我们的心确实是有很多相关的。比如佛教有一个词,叫作“身土不二”。就身体和这个土地、国土是不二的。在韩国曾经有一个环保的广告,这个环境保护的广告牌上面就写着这“身土不二”,获了一次大奖。就是佛教的理论它把身体和外在、依报和正报是联系起来的。

  那么人的这种状态是什么?按佛教说就是五戒,也就是说你有一个正义感。这个正义感是一种正确的,你做了这个事情对别人、对身边的人都是有好处的,没有什么坏处,这种正义感在我们生命中出现的时候,你是一个人的标准。我们讲不要杀生、不要伤害别的生命、不要去侵略别人的财产、不要偷盗、不要邪淫、讲信义、讲负责任、讲自己的承诺要实现、不要打妄语、不要晕三倒四,就这样子杀盗淫妄酒的五戒,构成了一个人的一种状态。

  那么阿修罗他虽然有正义感,但是他的脾气很冲,也就是说他的这种正义感有很大的层面是有局限的,有自以为是的这种正义感。这种正义感,我们生活当中也遇到很多人,他觉得我这样子是对的,但是他可能在某一个小的范围是对的,在大的范围他可能就是错的。所以阿修罗有天福,没有天德,他有天人的这个福报,但是没有天人的这个德行,我们经常讲:他就是天上的流氓。他喜欢在天上,但是他耍流氓,脾气很大、很暴躁。

  第六层就是天人,在我们六道当中第六层是属于纯善的,就是十善,包括你的身体不会伤害别人、你的语言不会伤害别人、甚至你的思想、起心动念也没有伤害别人,也没有伤害自己,这样的行为他构成一个纯粹的善良。纯粹的善良感生到是天上。

  这样子就构成一个六道的轮回。为什么叫轮回呢?佛教认为这六个法界,这六道的情形是我们内在的心灵当中就有。然后我们大家可能就会想,我们应该做很好的事情,以纯粹的善良去对待别人,是不是够?佛教认为这六道、六条道路,你可能是作得很痛苦、或者很坏,下地狱很无奈。就像很多做错了事情抓到监狱里面的,开始想尽办法为自己想了很好,结果他还是被抓进去了,他脑子里面可能比别的人还要清楚。那么这样一种痛苦,你做了很多坏事是不是进去了就出不来了?如果你做了非常好的事情,你就是这一生完全就是一个纯粹的善良、你就是无偿的付出、甚至你的念头里面都没有一个坏念头这算不算够?佛教讲这不够,为什么不够呢?这六条道路你即便去了都不是出路,就是你去了以后还要回来的。你下地狱无论是多久时间,你报完了还要上来;在天堂上面无论是多久,最高的一层天,第二十八层天,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他入的禅定是八万四千大劫,然后他这个定力完了以后,纯粹的善良福报完了,他还是要堕落的。所以这六条道路去了还要回来,这就叫六道轮回。像轮子一样还要回来。那怎么办呢?善和恶,这两种一直是对立的,我们大家就是被善和恶这样的心情束缚着,或者也只能看见这种状态。所以佛陀就讲,对于一个还处在恶的状态的人,就是你的心还很坏的、还很痛苦、还会给别人带来痛苦的,这样的一种人怎么办呢?你第一步要去恶从善,也就是你应该选择不要堕落三恶道,而要选择三善道。但在三善道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想办法从这个六道当中跳出去,这是佛教一个最基本的人生价值观。

  然后从六道当中出去以后,那么我刚才就想讲的佛教的一个理念,就是说十法界的建立,它第一种是纵向的,下面这六层等于是六层楼,那他认为我们平常的人就是在这六层楼里面来来去去,你想出去必须到第七楼、第八楼、第九楼、第十楼。这一层楼的上去你只要上去一层就必须要离开下面这一层,就是我们要到三楼,必须要离开二楼,你才能到了三楼,离开三楼才能到四楼。那么离开六道才能到上面的四圣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理念。

  同时还有另外一种观念,就是横向的十法界。所谓横向的十法界,就刚才说的是一种心灵。就我们大家现在的心里面,就具备善和恶、痛苦和快乐,甚至我们也具备解脱。如果按整个佛教来说就是三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就把佛教的实践道路总结出来了,就是说:一、恶的不做,二、善的我要做,三、善的做还不够,还要超越善和恶,善只是佛教的基础。所以有些人说:所有宗教都一样的,都是劝人为善。这句话只对了一半,也就是“都劝人为善”是对的,但是都一样了吗?不一样!因为佛教认为这个善还不够,善以后你的心甚至不能被善法所束缚。很多人会被善法束缚。比如说我有一种正义感,有种责任感,然后看到别人不负责任你就很痛苦,这种痛苦就是已经被责任感束缚了。你应该去想办法帮助他们,而不是你自己在那里痛苦,这就是善和恶必须超越的理由所在。

  在横向的这个十法界里面,它指的是我们的心。我们每个人本身就具备这十法界,并不是说外在的,有一个死了以后再去的,另外的一个世界。那么在我们现在具备的这十法界当中,他就好像是一个院子里面有十个房间。这十个房间,前面的这六个房间我们是经常去的,只是那三个房间比较黑暗,这三个房间比较光明。那么人的这个房间就有痛苦、有黑暗、有光明,我们自己可以调节,你想快乐你就追求快乐一点;你如果想堕落、去吸毒,那你就去把自己的生命变得黑暗一点,它就是很简单地随心所变的。就是说整个院子都是你的,你想到哪个房间去,那个钥匙就在你手上,你自己可以打开这些门进去。但是,很遗憾的是我们一直以来只到过这六个房间,后面的那四个房间一直没去过。因为这六个房间就是善和恶都对立的,而我们现在平常的心态当中,你想求得一样就是舍弃一样。你求得的就是一种善的,你舍弃的就是一种恶的、你不愿意要的,就在取舍之间。所以大家看禅宗的书就知道了,“不可取不可舍”,或者说“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恁么得!”为什么?一定要从善和恶两个里面都超越了,善也不住,恶也不住,甚至是不思善不思恶。就是说从这个善恶得失里面跳出来以后,你才可以看到这另外的四个房间。

  但是从纵向的角度来说,我们到了第十层楼你必须离开下面九层,但是从这楼的本身来说,第十层楼是不可能离开下面九层的,即使没有了第一层,也就没有第二层。所以天台把华严经判为别教,就是因为别教认为,成佛了以后,我们这个凡夫的世界都消失了,九法界都没有了,叫缘理断九。就是从理上说把九法界全断了,我只有成佛就可以。但是天台的圆教不这样说,天台的圆教说:你如果成佛了,你对生命的真相都了解,既然生命的真相都了解,我现在是凡夫,我就是生命的其中一部分,如果你的真相有很多面,我就是其中的一面,那我现在也就是真相之一,你如果断除了我现在这个样子,那你就没有这个真相,你就不是完整的圆满的真相了。所以这样一来,他成佛,这十法界都不需要离开,不需要离开九法界的。从这个法界本身来说,就是第十层楼必须要前面的九层楼,你不能把九层楼掏空了,说我是第十层楼,你不可以掏掉九法界。

  从横向的角度来说,就是这十个房间是我们大家可以自由自在的。那么十个房间善和恶,是表现在我们现在能够思维的这个状态里面。天台讲的性具善恶,就是自性又具备了善和恶的功能。什么功能呢?就是当我如果超越了善恶以后,我就可以驾驭善和恶。那善恶是什么概念呢?善恶本身其实是无定义的,那如果按照佛教来说就是快乐的和痛苦的。快乐的就是善,痛苦的就是恶。什么叫快乐呢?我快乐了让别人也快乐,不是我快乐了让别人痛苦。所以佛教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对“正法”的界定:正法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在时间上,我现在是快乐的,我将来也是快乐的。你现在做的事情,比如像小偷,你现在抓到钱开心了,将来你这个麻烦了。所以这个行为现在是开心的,将来也是开心的,在时间上这是正法的第一标准;正法的第二个标准就是在空间上,我在这里这样做能快乐,在别的地方这样做也是快乐的,我对我做是快乐的,我对旁边的人做也是快乐的。就这样在空间上,它又构成了一个没有负面作用的行为法则,这才是构成了佛教的正法。如果离开了这两种标准,那就不构成正法。

  那么具体什么手段才算给你快乐?这里面就有说法了,就如天台讲的性具善恶一样,如果简单地说我拿刀杀人,这算不算坏事?这是一件恶事。但是佛经里面偏偏就有菩萨拿刀杀人的。《大智度论》里面讲:有一个菩萨,到海里面去采宝,回来的那天晚上,其中有一个人就想独吞这些财宝,去磨刀就要把这么多人杀掉。这个菩萨在那里静坐,观察到了这人想杀人。诸位想想,这个时候怎么办?菩萨他是为一切众生着想的,所以如果他喊起来,那么多人就会把他杀死掉,其他都是凡夫,其他的人如果以一种嗔恨心去杀他,都得下地狱,杀人是要下地狱的;那么这个菩萨如果说不喊,那他就来把大家杀掉,那他杀了那么多人,他是带着贪心杀人,他会下地狱,这也不行;如果菩萨轻轻地告诉他:你不要杀人,这人会反过来把菩萨杀死掉,让他杀菩萨也不行,会让他也下地狱。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菩萨自己把他杀掉。就是他想到:我杀你,我会下地狱,但是我杀了你,你不用下地狱了,我替你下地狱,同时也救了这四百九十多个人。他是秉持了这样一种心态就把他杀了,杀了以后他真的下地狱。但是因为他的心是心甘情愿地去下地狱,为了救更多的人,所以他在地狱里面的这个感受,是释九层天上的感受。我经常说,这就像是一个卧底警察,卧底警察他在这个罪犯的堆里面,别人看去跟罪犯一模一样,但是他心里面不是受罪的感觉而是办公室,他觉得这是他的工作、他的任务。所以我觉得善和恶,不是取决于他的行为,而是看他的结果。就像医生,我们讲拿一把剪刀把你脖子割进去,这个不行吧,这是恶法,医生他剪进去可能是为了救你的病。那父母亲打孩子也是一样,这个孩子不听话,如果老不听话,你不去教训他,可能以后他就不行了,所以打他一下,他以后听话了,这样子对他有用。但是这里面的这个尺度,它的标准就是:你现在是快乐的,你将来也要是快乐的;如果现在不能快乐,那你的将来也一定是快乐的。但是这个做的这个人,比如说这个菩萨他杀了这个人,他一定是快乐地去杀,什么叫快乐去杀?就是我心甘情愿去接受这个结果,这样子去杀他,如果你说你很恨他,这个人很坏,我马上把他杀掉,这个就不行了,就是你恨他去杀,还是不行。所以这样的一个横向的生命状态,就是我们大家每个人心中都具备的,横向的这个十个法界,你随时可以把握它。

  但是在六道当中,后面的四道,你的心还不能超越善恶的时候,你是无法把握的。就是当你对快乐和痛苦一直对立,一直想追求快乐,这样的一种心态,你就已经被快乐束缚住了。所以佛教讲,世间基本上都是有欺骗的成份,唯独死亡是无欺的,为什么呢?说人从生来以后一直到死亡是没有欺骗的,每个人都得死亡,但这中间我们的亲情、友情、爱情这里面都带有欺骗的成份。听不懂了,为什么会是欺骗呢?父母对我这么好,无私的奉献怎么会是欺骗?这不是一种伦理道德上的欺骗,而是一种物理本身的欺骗。上半年我们那边,有一个公安局的一个干警,他很孝顺,每天晚上工作回家,都是向他父亲问好然后才去睡觉,正好有一天加班到八点钟回家很累,然后他就睡觉了。睡了半夜十二点他醒过来,父亲在二楼,他在三楼,父亲的那个电视机还在响,他觉得不对劲,下去问一下,看他父亲。结果下去一看,父亲已经死掉了,躺在地上,已经硬了,他就抱着这个父亲就哭,哭了几个小时,就叫他父亲不要吓唬我。从此以后,他五十多天睡不着,失眠,眼睛一闭上,就有蜈蚣、毒蛇马上很多地出现,就精神失常了。后来他就见我,我就跟他说:世间就是有欺骗。他就说爱情、世间友情欺骗我都承认,唯独亲情你说欺骗,我死不承认。那么我就告诉他,不是说他父亲欺骗他,而是他父亲对他的好,他无形当中就是造成种感觉:你不会离开我。世间的人都是这样,对你越好的人在离开的时候,它构成的痛苦就越巨大的、越伤害的。所以这样一来,我们被善和恶所束缚的人,他都得不到自在,他不能自在的,所以要想办法超越了善恶以后,你横向的十法界才能把握。但这还不够,这十法界的第三种叫作圆融的十法界,圆融的十法界怎么讲呢?就是这十个法界里面,既是纵向的又是横向的,纵横两个的交叉点都在你的一念心当中,所以天台用一念三千的这样一个理论,就是一个念头里面都具备十法界,这样一个理论来构造我们的人生。那么十法界如果从我们生命本身的角度来看,我想简单地讲一下,这个十法界构成的人生。

  那么我们如何达到这种圆融互动?这是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说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生命是有这样一个层次不同的:有纵向差别;有横向的平等;也有圆融的互具。那当认识到这种球形的人生的时候,你静下来,要细心地去观察、去品味、去体会,你现在的这种成果,然后他的思绪就变成:既是稳定的,又是放射的。稳定的状态来说就是我怎么做都行,我躺在这里,坐在这里,或者翘着二郎腿,都是可以的,没有问题,只要你生命任何一个形象,都是可以的;那么接下来放射形的是什么?就是现在,你能不能感受到你身边的这一切,你所拥有的这一切,你现在有没有感受到你具备了善和恶,乃至超越的,这样一种心态?如果你感受不到,那你的生命就变成立体的或者是平面的;你感受到了,那么你的整个生命重心就在这里。所以在这种理念下,从道德的层面来说,我们分开善和恶,你有没有考虑到父母亲的感受,他们愿意不愿意,我们有没有考虑到,我们身边人的感受。所以它的前提就是,我如果想明白、想彻底地进入这种圆融的人生状态,我必须要有一个渠道、有一个方法能够达到这种理念。那么怎么达到,就是人生和世界的圆融。就是我们生命的本身,跟外在的世界怎么样子给它圆融。圆融天台有一个名词,叫作三谛思想。就一心三谛,三谛思想的存在,就是讲空、假、中这三谛。那么空、假、中首先要让我们能认识到生命本质的共同点,就是你如果没有认识到本质的共同点,我们一直会在善和恶两个对立里面。那么只要你在对立里面,你的生命就没办法圆融。

  想认识到这个空,好像也不是很容易的,那怎么去认识呢?天台的思想,最初是慧文大师从《大智度论》里面,悟得三智一心中得,这三智讲的是: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那么在观念上,我们直接讲空、假、中三谛,比较容易理解。怎么去体会这个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就牵涉到刚才说佛教的世界观。世界观它讲的是一切法皆是缘起,缘起在善恶里面叫缘起性空。缘起这两个字,我发现有很多人,在文字上解容易叙述错误。什么叫缘起?就我刚才说了,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生起,这样子去解释。那么生起的状态,是一种什么状态?缘起的意思,不是告诉你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存在的,而是告诉你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性空的。他讲缘起的目的,是让你明白这个性空,那么为什么要明白性空?他就讲到,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四维时空的世界里面,这是一个错觉,就我们直接会觉得,这个世界的存在好像都是很真实的,好像必须它有存在。那么佛教讲:“一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假名安立而已,唯有内心的心识所现,外界并没有。天台也是讲,外界并没有。第一步我们必须要了解到一切法它当体就是空的。那么怎么去认识这个空?就要从缘起去认识这个空,缘起是什么概念呢?比如我现在讲:我手上拿着这个是杯。大家都知道这叫杯,那我就说:在这个世界上,我手上拿的这个杯是从来不存在的,从来就没有过。这不是瞎说吗,对吧?睁着眼睛说瞎话,明明不是拿着杯,为什么会没有过呢?那么我就进行分析,大家看是不是有过。我看来看去、看上看下只看到纸,没有看到杯。那么这个杯,就只有一个名称是真的,就假名安立,它的名称确实有个杯,我们大家都叫杯,你不能叫它叫电脑、又不能叫桌子,叫它就是杯。可是杯这个东西,我们看到这个纸的时候,你就发现杯和纸是什么关系?杯是没有自己的内容;纸是所有的内容都是纸。如果是一个股份公司的话来说,那么这个公司里面,没有杯的股份,这里面上上下下,哪怕有一个微尘,你看去是个微尘,也是属于微尘,也不是杯的,杯的名称有,它里面的实质的内容就没有。这并不是一种理论,我觉得我们直接用眼睛去感受它,可能会比较确切一点,就是能够确切地体会到,佛教里面讲的缘起的意思。就是杯它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只是这个纸做成这个样子,于是大家给它安一个名,就叫它是杯。这叫假名安立,安一个名给它。那么再进一步地问,这个纸到底是不是有的?我们又发现,这都是木浆做起来的,纸其实也是一个假名安立,那再问,木浆到底有没有?只是树,它的所有的原料只是树和水,对吧,甚至胶水。所有的、世间的一切万法,包括电脑,在电脑这个名词还没有的时候,它可能造成这样子,我们现在安立它叫电脑,其实它整个原料就是:塑料、金属、其它的这一切组合起来的,桌子亦复如是。所以佛教讲,我们人生世界是一个幻觉,是生活在一个虚幻、颠倒的世界里面。那么这个幻觉的世界,就是说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而我们恰恰觉得,它是真实地存在,然后就在上面,不停地去以为我获得了东西,而实际上它没有一个东西可以让你获得。就像是一个,我们经常说有一种骗人的公司,叫作皮包公司。皮包公司是什么呢?就是它这个公司,从来没有成立过,没有这个公司。它就是弄几张信笺、弄几张那公司的名称、名片,然后放在这个皮包里面,拿出去给你联系生意、谈判。谈的时候,他把第一张信笺拿出来,说我是某某公司的,你要追问他,你这公司真的有吗?因为他没有实际的东西,所以他赶紧拿第二个资料来掩盖他第一个空缺,他把这个信笺的上面的那个头露出来给你看,下面的那个空的部分,又拿第二张信笺来填起来。于是你就觉得第二张应该有。如果你再问第二张有吗?他会拿第三张给你填起来。纵向的这样一排下来,你就看不到里面是空的,而看到全部都是有的。就我们说纸杯有没有?有。纸有没有?有。杯有没有?有。树浆有没有?有。我们就会觉得什么都有。桌子有没有?有。木头有没有?也有。而实际上,它只是一样东西,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它的存在。所以我们想一个办法,要想一个什么办法呢?把纵向排列的这些信笺,让它横向排列,不要让它纵向排列,横向排过去,你看,你第一个名称下面有没有东西?你一看发现是零,没有东西;第二个也是零,那么这样子来观察,从一个事物去观察。我们再观察,我们整个生活在现实的这个世界里面,所谓世界、所谓人、所有的这一切、甚至是价值标准、这些理念,你就发现:除了名称、概念以外,其它都没有,从来没有,不是说我现在分析了以后就没有了,是从来就没有过。就包括我们现在的这个身体也同样,我们看如果说以前不叫人的话,我们看见的只是一些血、一些肉、一些皮而已,并没有一个人在那里。但血、肉、皮,还是由于我们吃饭这些营养,从地、水、火、风、山河、大地里面摄取来的一些精微的部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这种虚幻性。释迦佛讲,我们用我们的思维是可以企及的,不是不企及的。就是说既然你的生命当中,就有这种超越善恶的真相,你每个人是可以达到的,不是达不到。因为它是我们本身的状态,只是我们被这个相所迷惑了,经常被名言、概念所欺骗了,所以你感受不到,你从来就不曾生起过、不曾存在过的这样一种状态。那么想明白这个状态呢,他需要从一个事物来观察;然后再观察一切事物;然后第三步呢,就是再观察我们的心。所以天台讲的这个一心三观:第一个,一心具足的这个空观,就是在自己的心中去观察,既然外界的事物它只有假名安立,没有它的实质,就不曾存在,不曾存在的东西,所以说它不生,生存嘛,你没有存在,哪里有生?没有生的东西,就不会灭,所以整个《心经》的中间那一部分:“是诸法空相”讲的就是这个空,它不但是外界的物质是空的,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它没有存在过的东西,你怎么去污染它?怎么去让它清净呢?你怎么去让它增加?怎么去让它减少?压根就没有这回事,就是生灭轮回,也是没有这回事,从这个角度来说,彻底空的角度来说。所以《心经》后面又接着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什么意思呢?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包括脑子里面所有出现的概念,法尘就是概念。就是你脑子里面,我们所谓打妄想很多,其实你再静下来观察,哪里有什么妄想。我们不是说,打妄想——我想到一个杯就是打妄想了,如果没有这个杯,你妄想哪里来?你所谓的妄想,也就是你的意根,我明明白白的、了知的这颗心,唯识讲的第七识,或者第七识的这个意根。意根它缘了这个法尘,然后法尘这个影像在脑子里面出现了,或者说在自心当中出现。你讲的东西,它只是这个形像出现而已,它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并没有增加一点什么,也没有减少一点什么,所以妄想本身它也没有生灭。以前讲般若的时候,好像中国人总讲说:般若是空,但空不是没有。总想讲空不是没有,为什么讲这句话呢?其实空就是没有,空怎么会是有呢?《心经》明明讲的“无眼耳鼻舌身意,”那为什么说空不是没有?就怕我们脑子里面第六意识。因为我们凡夫,特别是知识分子,我们的第六意识非常活跃,讲一句话,他第六意识马上会构造一个概念出来,这个概念就是法尘,当你的概念构造起来,你说:空就是没有。于是你脑袋里面想一个:噢,那就什么都没有了。其实错掉了,我们讲的这个空,就是讲这个杯子没有存在,是你的直觉,而不是你脑子里面又想一个空出来。所以说空不是没有,不是你脑子里面想出一个没有来,而是空本身它不曾有过,不是你想一个说:到底它有还是没有。就它本来的状态就是那样子的,就是没有一个东西存在过。那么当你明白了,这样一个空的真相以后,于是我们就在直觉上、在眼睛上,我们眼睛看过去这个事物,就会有两种感觉。诸位可以看一看:第一个我看它确实有个杯在这里,这是我们所谓的肉眼,凡夫肉眼,这确实有的,大家确认有这个杯子;第二个我刚才讲了,这杯和纸的关系以后,你在直觉上面:杯真的是不存在的,你看过去整个就是纸。你的眼睛看一个事物的时候,就变成有两种功能。第二种功能佛教讲慧眼,就讲空观。你观察它,不是我把这个杯给打烂了才没有,而是你看到这个杯本身,就是没有,所以叫当体即空。而不是析空,不是把它分析、破坏了以后才叫空。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奇怪,既然这一个世界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根、尘、识,甚至无智亦无得,它本质都是空、都是不曾存在,那为什么我还在这里讲话大家还在这里听?还有这么个样子在这里,这是为什么?那么佛陀他就进一步地解释,他告诉我们说:第一层我们觉得它杯子有,觉得这个世界有的,这叫凡夫众生局限在善恶我执当中的一个遍计所执——你会普遍计度以为这一切法都是真实的。习惯了善和恶、有和空,总是对立起来了,所以不能当体看到它的本来面目。那么现在一看到全是空了以后,他必须要解释我们现在这是什么状态,这是怎么回事;那么他就第二步告诉你,一切法它自己没有,所以叫无自性,杯子无自性,是没有自己的属性,它没有属于杯子的东西,所以叫无自性。那无自性的这个空,是怎么个存在呢?唯识讲的第二句,就是遍计所执破除完了以后,你就会了解一切法都是依他起的,依他起就是缘起,佛教讲的假观,就天台讲的假观,假观讲的。为什么叫依他起?你看这个词非常有意思:依靠他人、他事而生起的,不是自己生起来的。那我们无论举一个什么例子,你说人是不是依靠自己起来的?不是。最起码我们是依靠父母而生出来的,现在是依靠吃饭穿衣,依靠吃饭这些营养摄取而来的。杯子它是依靠纸而来的。那你任何一个事物,你的存在有没有自己?没有。他的本质,他自己绝对要给他彻底地看到,就是没有的。就是不存在的。一丝一毫都没有,善和恶、天堂、地狱从来都没有。就这个层面说,他彻底没有,一切法都是空,甚至是成佛也是空的,没有一个佛可成,没有一个众生可度,在这个份上。所以达到这个层面众生就已经平等了。那么这个平等的情况还很多,这是讲本体上的平等,接下来讲缘起是指作用上的平等。就是所有的存在都是依他而起,都不是自己。

  那么如果佛教讲的这个缘起,讲依他而起,它有一种规律,所以所要认识到的规律,如果详细讲,天台讲十如是。《法华经》讲的诸法实相,就你想认识事物的真相,要认识到十个范畴,才算真正的真相。我们佛教不是要绕佛,绕佛就是要一圈一圈地绕。就是你看事情要全面,你不能在一个角度看,不能只看到佛的前面拜佛,你要看到佛的背后,要绕一圈。我们合掌,你看要十个指头合在一起,合十,十就是全的意思,十全十美,要全心全意。那么十如是,也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就是你看事物一定要看到他的相。就我们大家男女老少,不一样的、千差万别的相。相背后有它的性能,比如说我有举手的这个性能、大家有坐在那里的性能、我有讲话的性能、大家有听话的性能,这个性能是随时都在起用的。就是只要你想到,你睡,你睡觉都有睡觉的性能,这个性能是没有差别的,就所有人的性能都是没有差别的。那我们差别的,是在作用上面,那么性能的背后就是体,就刚才说的:空的本体。所以性能跟体它有一定区别。但这个讲起来,如果讲天台的修证上内容,就比较多了,没有时间。证了这个体了以后,他就起一种作用。我经常觉得为什么和尚要修苦行,讲一个开玩笑:修苦行,他修了很苦很苦,就对这个世间觉得太苦了,真不想住了,但受了很多的苦的时候,当你体会到这一切法不可得,他那种超脱的感觉,是非常珍惜。我们如果现实的人生过得蛮好的,对吧。这个小米稀粥一样,喝得很舒服,你说让你去了生死、让你去看这个事物空,那没意思,对吧。我家庭夫妻挺好的,你干嘛要让我空掉,是不是。当你这个生命里面,面临了这种老、病、死,甚至是绝望、对死亡的这种绝望、对生前死后无可把握的这种状态的时候,你再去看看这个空,你再看:原来没有一个在受苦的人,从来就没有一个在这个世界生存着的。不生不灭嘛!从来就没有过,那你那种苦,就荡然无存。所以这个是非常积极的一面,就当你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的苦完全超越了,于是你知道善和恶、快乐和痛苦,是完全可以超越的。那么超越以后,并不是说高高在上了,不下来了,而超越了以后,第一个责任就是回过头来,看看这个身边的这些人,他们还在这个善和恶当中对立、还在这里受苦、还在著这个相以为一定有一个杯子。你已经看到根本没有杯子了,他还以为有。于是我们继续要了解它,一切法都是缘起,依他而起的,那么依他而起的,在实相里面就是你证体以后会起到一种作用。十如是里面叫如是体、如是力、如是用。我们一般的人,就是学知识、学观念都会有作用的。不要说知识、观念,就是我们学自行车也有作用,你多学两天,你骑的技术就会好一点;你少学两天,你的技术可能就差一点,当然你学的程度都有关系。那我们的知识也是一样,你知识越窄越少,你的力量就越少;那你知识面越广,你的心胸越宽阔,你的力量也就越大。很多人痛苦是他的心量太小了,他只包容自己,那他跟家里人就合不好。如果他的心胸宽阔一点,能够包容家里人;再宽阔一点,能够包容我们国家的人,包容一个国家;你再宽阔你就包容全人类。那么佛教讲最广阔的是包容一切众生,包括一切无情的世界。就是在你生命中出现的,都是你,你感受到他的存在,就是你生命的本身。

  那么从这个层面说,你证得这个体,一定会起到作用。就刚才说为什么要去空观,你观到这个空的时候,在你的生命中,一定会起到这个作用。那么空观的力度有多少,就看你起的作用有多少。你如果在思想上理解了,我们所谓解悟,你解悟了以后,你在思想上可能就不会有问题,你这一辈子思想不会出毛病。你想到什么问题,大不了把它空掉,你就不会出神精病,如果你老觉得有个东西在那里,搭牢了,那你就麻烦了;所以第二步要你能够见到,我们所谓见悟。解悟还要见悟,见悟是什么?就是你的眼光,我刚才说的,你直觉的眼光看到它,就已经看到杯子只是假名。这个直觉看到了以后,然后你再看一切事物,那么你的思想、你的行为,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种行为,可以让你痛苦了。因为那个行为过来了以后,你把它消融掉,用这个空把它一看,把它化解了。所以你看再好的东西、再完美的理论,你一看,你就知道它是什么原因组成的。它自己就没有自己的理论,没有自己的东西,完全是别的东西组合起来。就像我们说,这个文章也是一样,天下文章一大抄。没有自己的,全部是别的东西来的,我们文字、包括这一切;那么到了第三个证悟,它的力量就更强了,佛教讲物质的世界跟心灵的世界是相通的。如果你的这个认识确切到位了,阿罗汉是能够穿墙越壁。就是你如果真的觉得这个世界是空的,没有我也没有他,你这个墙走过去没问题。当然我们现在不行,现在我们一直已经习惯于觉得他有,你走过去脑袋肯定撞一个包,肯定不行。所以从这个证体以后,就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在生活当中会生起作用,所以叫如是力、如是用。那么只要产生作用,它就必须牵扯到第二个问题,这个作用一定是在我们现实的世界,是在有相的世界,不是在无相的世界。无相的这个空的本身,般若是无用,般若是无知的。用般若你可以去否定,就讲般若的这个空,你可以把现实这些全部否定掉,我们读佛经就经常看到这个。因为般若它本身如如不动,只要有用的东西都会变化的,所以有用、有变化的这个现实,佛教讲的,依他起的、缘起的世界。那第二步的智慧就要观察,观察要:因、缘、果、报,这十如是里面。就是从因到果,中间要一个缘,就是要创造这个条件,所以中国人喜欢简称,简单,因缘果报四个字给它简称为因果报应。佛教讲因果,很多人都说。但是因果它不是简单的,我打你一拳你就打我一拳,不是简单的这样一个对立。它是指每一个事物的存在,一定有它的原因,不但有它的原因,还有它的因里面的一些具足的条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这个瓜,一下把它种到开水里面了,你就永远也得不到瓜了,所以它一定要具足这样条件,才可以构成这个结果。所以有人看《楞严经》里面有一句话说“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人杀羊,死了以后你就做羊,那个羊死了以后就做人,到时候你再被它杀,冤冤相报,所以我们不吃荤的,就是要尊重这个生命。那有人就问了:既然我杀羊我死了变羊,我何不去杀佛呢?我杀了佛,我就变佛了,佛再变成人再杀我。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呢?因为你必须要具足了那个条件,你因造下去了,你要造成这个果,中间要具足这个条件就可以了,那没有这个条件,它这个果就不成。所以佛教讲我们大家每一个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我们真正的正因都有成佛的因,我们的因是成佛。我前天,在来这里之前,就在扬州高旻寺,看到高旻寺的禅堂前面有个匾,那个匾上写的四个字,你们想都想不到是什么字?是“最高学府。”我就问德林大和尚,我说从你这里毕业的有多少人啊?他说:哪里从我这里毕业,天下的寺庙都是最高学府。这个话说得也是很圆融,后来他解释了一下为什么是最高学府呢?他说:人生,整个众生的众生界、所有众生的生命,他一定都有他的一个真相,就最完整的真相,我们可以承认这肯定有的;那么这个真相会不会了解,他说肯定会了解的,总有一天我们会了解的。那什么时候才能了解呢?他说:今生不来我这个学府,总有一天会来的,今生不来,来生还会来,这一劫不来,下一劫还会来,无量百千万亿劫以后,他还会来的。他讲的这个意思,就是佛教讲的:一切众生一定会成佛。这是一种对生命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了。就说他一定要经过各种努力,会达到这样一种超越的这种境界。那么因、缘、果、报这四个字,来解释我们现实的生命的规律,就现实世界的存在、生命的存在的这样一种规律。这是天台圆教思想落实在具体行为当中,要解释我们本身是不可得的空,为什么还有?那这个有,就是依他而起。

\

  这样一来,我们看问题又出现三个感觉了:第一个感觉,我们直接觉得它就是有个杯,对吧,这是我们原有的感觉;第二个你看到它,杯是不存在的,这第二个感觉;第三个感觉呢,这个杯子说它不存在是因为它没有自己的属性,说它存在也可以,说它存在是因为它有纸、有这些工匠做成了这么一个圆形,这可以不妨叫它杯。这就叫作起用了,就我们在生活当中,能不能生起妙用,一切法都不能舍弃,你不要舍弃任何一个法,任何一个法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所以,我从个人的宗教体验的角度来说,我讲一点,就是有一次我在北京,在那里念经的时候,突然读到《华严经》里面,晚课里面有一句话叫“於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这是佛教的华严的思想了。就是在每一个灰尘里面都有无量无边的佛,而且这些佛,都是像菩萨一样处在那里,说法度众生。那我闭在那里想,我当时当班长,我看到我们班里很多调皮的学生,心里是很讨厌的。考勤什么的经常缺勤,我平常心里都觉得这些人不行,但是一念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觉得,就这种感觉:就觉得每一个灰尘都是最圆满的,最完美的,他们并没有任何的缺陷。于是那种感觉生起来的时候,眼泪就流下来了。所以从那以后,我的说话就改变了,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坏人,所有的人都是最好的人。但是好的人有时候会做一点坏事,因为那个事情会容易被他做坏掉。所以我想,假如他是一个杀人犯,我现在就会这样去想:就是他一定有造成他杀人的这样一个条件,他才会去杀人,假如是我,我的先天也是他的这样德性、生活的家庭、成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接触的人、遇到的事跟他一模一样,我那天也一样会去杀人。那我们现在成长的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个条件,我们就做成这样的人。所以,生命就变得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实你生命的任何一种可能都可以存在,但是我们现在所要努力的是什么?就是你想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你就必须去创造这种条件,这是最关键的地方。所以我们讲学佛,说白了,就是我们要创造一个成佛的条件。

  那么佛法里面,如果用这个佛教的真理观来说,就说生命肯定有个真相,你不明白真相的时候,往往会做错事情,那我们一定会可以要想办法认识这个真相。当你认识了这个真相,然后慢慢你就会改变了这个事实,改变了现在所拥有的这个状态。所以在第二个层面上,对于实践这种真理来说,他需要实践的一个过程,什么过程就是要创造这种圆融的,刚才说圆融的人生的这样一个条件的,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一个什么漫长的过程?如果按照天台的修行位次安排,要经过五十二个菩萨的位次。从开始相信,到最后自己圆满证得,要经过五十二个位次。就每一个位次都在增加一点我的这种圆融的态度、圆融的观念。那从大的方面来说,他只要经过三个阶层,佛教也讲三大阿僧祗劫能够成佛,三个阶层是哪三个:第一个阶层,就是要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空,如果我们现在诸位一观察,发现宇宙人生真的没有一个实质东西,你如果把这个确定为自己的人生观以后,按佛教说,这三大阿僧祗劫,第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已经结束了,已经过去了,你个人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第二大阿僧祗劫,《大智度论》里面有讲,就是“菩萨学习佛法当于五明中求,”所谓五明就是:医方明,医学医术;然后工巧明,就是现在的科学技术,工业科学技术各种技术;然后这个内明就是佛学的思想;因明就是逻辑学;声明就是音韵学,音乐、韵律这一切。那么概括起来就是,我们世俗世间对于我们人类,或者说对于任何一个众生,一个生命,对他有帮助的,这些能力和技巧,你就都必须要学习,而且要学习到,任何一个人他处在任何一种状态,你都能够帮助他。那这种状态要什么人?这个初中毕业的人,他可能教小学没问题,他不能教高中,高中毕业的可能他教初中没问题,博士生导师,那你必须要是教授了,你如果是一个初中生,去当博士生导师恐怕就不行了。这就是菩萨他为什么需要修行的这样一种理念。就是我修行到最后,是为了我的行为对生命、对自己、对他人都要有帮助。

  用佛教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做最后的一句话总结,有人问我说:佛教有什么好处?当然我要讲一下天台的圆教给我们显示的一个道理:就是刚才说球形的这个人生,无论你处在什么地位、以什么身份、在什么时间、在什么空间都能够把你的生命调节到最佳状态,这就是圆满的人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

加素念居士共修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