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和做事”这个题目,我曾经在悟真寺和大家共同讨论过,在弘愿寺也有必要共同讨论。
要念佛,也要做事
我们这里是专修念佛的道场。在寺院是要修行的,一些自我认定比较讲修行的出家师父,可能抱有一种观念:“我到寺里来,尤其是到了弘愿寺,就是要专门念佛的;做事非我所愿,会影响我的修行,耽误我的时间。”所以,常住安排做事时,观念上就不以为然,行动上也难以跟进。这种观念是需要调整的。
我们这个法门,本来就普遍适应一切士农工商。禅宗讲“担柴运水,无非妙道”,参禅未必要在禅堂里打坐,挑柴运水都有道。慧净上人曾经讲过实相法师“边作务边念佛,不与人诤,亦无怒容”,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案例和典型。
当然,对我们念佛人来讲,抱有刚才说的这种专门念佛的观点,也不能说没有一点合理性,要视不同情形来判断:如果是年龄比较大的,心智也比较稳定的,那常住就不必安排什么事情,因为年纪大了,精力有限,那就可以专修念佛,像我们寺院里的一些老师父,他们特别愿意念佛,那就在这方面多多用力;年轻一些的,虽然每个人不一样,但是总体来讲,要有一些事情做,这样比较稳当。
通过做事交流互动
我们的心是需要交流、互动的,所谓流水不腐。如果没有事情做,就会渐渐偏离团体,自己也觉得与大众疏远了,慢慢会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萎缩。好比我们的身体,每一个部位、每一个器官都是有作用的,如果哪个部分没有作用了,那就病了。
在弘愿寺这个团体中,我们每个人都像身体的一部分。对于身体来讲,气血要运畅,每个部分都要参与。整个团体的运作,这种气的运行,需要从每个人身上贯穿起来。所以丛林特别讲究出坡、共修、听法,每个人都必须参加。如果某个人脱离了,也不领一份职,这样就把自己从团体中分化出去了,心就会慢慢封闭,出现故障。这种做法,就是在对人事、团体的判断上,对自我需求的层面上,缺乏正确的判断,特别需要在事务中磨练。
通过做事,能增长我们的福报,也能让我们的心活泼起来。人需要交流。一个人在房间里待着,有吃有喝,你待得住吗?一般人待不住:有的人就要找别人吵吵嘴,吵嘴就是交流,心有了运动,就快活了;遛狗也是交流。心理学家发现:女性做母亲,在照管孩子的时候,她很勇敢,也很有智慧,心智也比较平衡;孩子长大了,工作、恋爱了,跟妈妈交流少了,她精神就开始偏了,容易犯毛病。心理学家就建议她去养一条宠物狗,这样她的爱心有一个表达的对象,有一种交流。所以现在宠物狗这么多,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不是没事做,它是有作用的。
做事使人历练成熟
寺院鼓励大家独立,不串寮,不讲是非,这需要我们有比较健全的心智和独立的人格,但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成熟的。如果有事做,通过做事,向执事请教,或者向师父、善知识请教,这样交流,对我们的心有好处,对我们学习法义也有好处。
《宗风·俗谛》我们每天晚上都在背,要怎么落实呢?“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背完了对人还是挺厉害的,“我就是不愿意,就是不服输,就是不服气……”心还是很硬。通过做事,我们就能对境练心,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
在团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角度,都有个性和脾气,要做事,关系就要协调好,这个过程,就是成就我们的过程。古人说“上善若水”,最上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到哪里都没有障碍,有点小缝就能钻过去。我们处理事情,遇到再复杂的因缘,都要像水一样,一个小缝就能过去,那就是上善,就是有智慧。在夹缝里求生存,这会锻炼我们,提高我们,所以要感恩大众。在团体中做事,不管是什么样的因缘,我们都要存一份感恩的心。如果不在团体中磨练,我们不能成就。
在做事中落实念佛
关于做事和念佛,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在团体中,我们要领一份职,在做事中落实念佛。
我最近看了一些书,挺受启发。书上说,有的人学佛,佛没做成,人反而不会做了。就好像邯郸学步,河北邯郸人走路很好看,很优雅,很美观,所以有人就到邯郸去学习走路。到了邯郸之后,不但没学会那里的人走路,而且连自己原来怎么走路都忘了,只好爬回家。
我们学佛,要打坐,要入定,要开悟,但是既没有入定,也没有开悟,反而连做人的本分都忘记了。有的莲友原来做得挺好,烧饭,煮菜,洗衣服,扫地,方方面面都能尽义务;学佛之后,反而不会做人了,什么事都不干,家人也觉得他怪怪的,同事也觉得他怪怪的。虽然他的道心值得肯定,但做人是有欠缺的。
今晚和大家讨论的第二个题目是:念佛与做人。
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讲这个题目的,因为我也不会做人,也像邯郸学步,不过这是我们都必须认真对待的。
出家“乃是大丈夫之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出家人是人天师范,为人师表,按理讲,我们出家人应该是标准,是模范;但其实我们有很多的缺点,很多在家人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他们做人比较圆融,或者比较有智慧,或者比较有持久力、担当力、决断力等等。在很多方面,出家人是不足的。我们出家众,有的人是因为道心而出家;有的很小就出了家;有的是因为个性的缘故,在世间跟别人处不好,什么都不顺,这样就出家了。出家人在做人方面也有很多不足,缺少历练。
世俗的人都是不容易的。有句话说:活到五十岁,等于修行到五十岁。从小,父母教育你;上学了,老师批评你,同学欺负你;工作了,同事挤兑你,老板训斥你;结婚之后,夫妻不合;有孩子后就更厉害了,孩子都气你。对于大多数在家人,这些是必然的人生过程,这个过程让人很无奈,而且还有可能离婚,心灵要经历很多的煎熬。有了孩子以后,为了孩子,必须委曲求全,不能意气用事。这样就使得在家人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他会从多种角度看问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要超过出家人。
有的出家人脾气大,稍不顺心,小包一背就走了。这是他洒脱的地方,同时也是容易逃避的地方,没有一个他不得不面对、能够历练自己的环境。在家人就不行啊,夫妻之间哪怕不和也要凑合着过下去,离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还有孩子,关系很牵扯,他不得不面对。所以,做人是不容易的。
讲到做人,我想跟大家交流四点:
第一,心智要成熟;
第二,人格要独立;
第三,心性要调柔;
第四,人际要和谐。
当然,还需要其他很多方面,这几方面只是最基本的。
成熟的反义词是幼稚。很多人比较单纯、质朴,但不足的地方是很幼稚,不谙世事。有些事情是很简单、很自然的,但是幼稚的人就会大惊小怪,难以承担。
这一方面,既是对出家众,也是对寺院常住居士来说的。我们在世间与人打交道,如果没有成熟的心智,就容易受伤害。一个成熟的人,会觉得事情都很自然,本该如此,他就不会受伤害。他心智成熟,意志坚定,对他来说就不存在伤害的问题。如果心智不成熟,就会想:“他怎么对我这样?”就容易受伤害。
这一点尤其重要。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会很苦恼。
夫妻间需要人格独立
很多女性靠丈夫——“女人就要嫁一个好老公”,抱这种观点是挺危险的,因为人格不独立。只有人格独立了,才能获得尊重和爱。想靠在别人身上,谁愿意让你靠?“你是一棵伟岸的大树,我是一棵柔弱的藤子,让我缠着你吧。”那些大树,只要是有藤缠上去的,一定被缠得垂头丧气,甚至会被缠死。女人如果要缠着男人,没有独立的人格,那么男人、女人都会痛苦,到最后女人会说“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不要我了?”就因为你对他太好了,彼此没有空间,缠在一起很麻烦,不能独立。
夫妻关系是人伦关系中最基本的,是最紧密的。两人的关系要搞好是不容易的。有人讲,夫妻关系处理得好,不开大悟也得开小悟。不开小悟,这种关系就搞不好。有人可能认为这言过其实,其实不是。地球上现在七十亿人口,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包含了七十亿人的灵性。在近距离接触的时候,人性的阴暗面、缺点就暴露出来了,一个人其实要面对七十亿人,那怎么对付?这是不容易的事情啊!尤其是近距离接触,彼此没有那么多客套了,这是不太好处理的。
现在离婚率很高,为什么要离婚?他们当初关系不好吗?不是自己选择的吗?但是为什么离婚了呢?就是因为结婚之后,发现对方很多不能容忍的地方——“原来你是这样的人,早知道我就不嫁你了!”“你还说我呢,早知道我就不娶你了。”“好了,现在我们谁也别说谁了,分手不迟,拜拜了!”拜拜后孩子怎么办?孩子很小,想一想,于心何忍?为了孩子,就凑合吧。如果把这些凑合的都算上,那离婚率就更高了。这种看不见的离婚很多。孩子是无辜的,父母如果离婚,对孩子伤害很大,心理会不健康,为了孩子,只能凑合着过。这还是不错的,最起码家庭看上去是稳定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方都没有独立、成熟的人格。如果夫妻双方心智都成熟,人格都独立,决定不会离婚,决定会和谐。有个成语叫作“和如琴瑟”,夫妻二人,如果像琴一样,就会很协调。琴有什么特点呢?一根弦,两头分别固定在架子上,中间有一条弦。拉紧这根弦,一弹它,它就发出悦耳的声音;不弹的时候,它很安静。弦两头都要固定,只固定一头能行吗?另一头是松的,那是弹不响的。这两头就代表夫妻双方,或者是共事的人我双方,双方都必须独立。
出家人要练就独立的人格
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幸福是谈不上的。这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必须跨越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坎儿。很多人在家的时候,觉得被父母管着不好,想要独立。孩子长大了,父母应该鼓励他,帮助他,成就他独立的人格。但一个人能不能独立,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在工作上也好,在团体中共住也好,练就独立的人格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出家人,寺院里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要做人天师范,要威仪具足,要有精神力量,要作修行的勇士,要作众生的表率。这些要求是很大的动力,同时也是很大的压力。弘愿寺的出家众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我们的空间就这么大,在这个小院子里共住,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还要面对很多信众和游客,还要保持出家人的身份,甚至穿什么衣服、做什么动作、什么站相、什么坐姿,都有人评头论足,那我们就必须有一个坚强的心灵空间才行。
这需要有一点“老油条”的精神。就是说,出家人心理素质要强,要果断,要敢作敢为敢承担。出家人要有勇气担当,要有气魄,做事要敢于承担,这样才谈得上人格独立。如果畏首畏尾,依赖性过强,就有所不足了。
团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所以就要瞻前顾后。假如一个团体,既怕碰着这个,又怕碰着那个,这个心智不成熟,那个人格不独立,稍微讲一句,就在旁边哭鼻子,特别容易受伤害,那么团体当然也会受影响。
心性要调柔,这也是一辈子的学问,活到老学到老。什么叫调柔呢?就是柔软心,随顺大众。那要达到什么程度才够呢?没有底。
没有对错,只有因缘
心性要想调柔,就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心性不调柔的人,往往比较喜欢争辩。其实没有什么对错,只有因缘。你觉得这个人不好,但有一大堆人喜欢他;你觉得这个人很好,还有一大堆人不喜欢他,你说哪个人好、哪个人不好呢?如果有缘,不管长得怎样你也会觉得美——有缘,怎么看怎么舒服,横眉竖眼都可以,怎么长都觉得好看;如果没有缘,“我一看见他——不要说看见,听到他的声音我就心里不舒服;不要说听到他的声音,听到他的名字我就不舒服。”这就是彼此之间没有缘分。
凡事你对我错
我们往往都会坚持自己对,这样心性就不调柔。世上的事情,大家要看淡一些。刚才讲过了,如果你知道都是缘分,就会看得很开。而且有些事情,如果因为你对了,天下大乱,那你对了有什么意思呢?你对了,别人都不高兴——至少会有一个人不高兴,就是因为你对了而他错了的那个人。
很多事情,不必坚持自己对。所以,“你对我错”这四个字是很好的。发生纷争,把这四个字搬出来,就解开了。爱辩理的人,往往会把事情的对错讲得太多。其实大家明白,环境也好,人事也好,没有什么对错——它本身是因缘,哪有什么对错?对和错是相对自己来讲的,只有你的心才有对和错的问题。自己的心平静、柔顺、慈悲,就是对的,哪怕一万个人说你是错的,你也是对的。别人给你贴标签,说这件事你是对的,别人不对,这样你就对了吗?如果你心里没有慈悲,有瞋恨,有骄慢,很急躁,那你就错了!
事情都是因缘所生,没有错的,鲜花和毒草都是对的:鲜花有鲜花的缘,才长成鲜花;毒草有毒草的缘,才长成毒草。毒草长成鲜花反而错了,它长成毒草才是对的,各有因缘。任何人,任何事,都有其必然的因缘走向。事情本身是因缘所成,难以对它贴标签。外人对我们来讲,都是一个境,也是一个对象,他也是因缘所成的。问题主要在我们的心,任何时候都要想:“我这样对吗?”知道是自己错了,心就调柔了,就柔顺了。
“错”了才快乐
其实一个人什么时候最快乐?不是对了你才快乐,反而是错了才快乐。这是我的感受。
错了怎么能快乐呢?错了,心里面亏欠别人。“这件事是我做错了”,马上就起惭愧心,就起柔软心。如果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就容易生气——明明是你对了,别人就是不买账,你能不生气吗?夫妻吵嘴,越自以为有理就越生气:“你看我对他这么好,他这样对我,气死了!”反过来,“都是我不对,我没照顾好他,我最近一段时间跟他感情冷淡,我没念他的恩,原来是我错了!”这么一想,心结不就打开了吗?认识到自己错了,心就宽阔了,错了才对啊!这个道理要明白。你有理,都对,那你就吃亏了;知道自己错,心里才会舒坦。
要发露自己的错误
我们讲发露忏悔,什么叫发露?就是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有发露才有忏悔。我们都是覆藏。什么叫覆藏?就是认为自己没错,是对的,然后找出很多理由把它盖住,“你看,确实不怪我”,找个理由把它盖住,这都是覆藏。我们都会把自己的错误藏起来,因为面子比较重要,“我”可以是错的,但是“面子”不能错啊!有自尊心,有面子的问题,往往就会为自己辩解。其实,只要承认自己是错的,你就好了!宽广的大道就打开了。
开车喻
打个比喻,像开车,开着开着堵住了,前面没有路了。司机下来,说:“怎么搞的!前面这栋楼,盖的真不是地方,挡了我的路,它要是不在这个地方,我不就开过去了吗?”站在开车的立场上,他对不对呢?是对了。如果没有这栋楼,他不就开过去了吗?它明明就是站的不是地方。那司机有理,他对了,但楼还是站在那个地方啊,也不能把楼挖走。这时候一定要承认自己错,才会有退路,才能别开生面。如果一直认为自己对——“我对了,我开得没错!”那就一直在楼底下站着吧,它就是不动,你有什么办法?你如果说“原来我开错路了”,那不就别开生面了吗?倒车,然后找到自己正确的出路。
开车让道的故事
当我们和别人发生纠纷的时候,好像解不开扣了,两个人顶起来了。如果你能认识到是自己错了,就是聪明人。
宗实法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案例,很有戏剧效果。说的不是别人,是他的弟弟。他弟弟开着一部小车,走在一条非常窄的路上。这时对面来了一辆拖拉机,拖拉机上装了很多货。两个人就顶上了——路很窄,让不开啊!彼此就在那里说对方错,都不愿意让路。顶了多长时间呢?他们耐性真好,顶了一个小时!假如其中一个退一下,不过一分钟,两个人都能通过;顶一个小时,两人都走不了。对方年纪比较大,如果对方年纪比较轻,两人可能就打起来了。到最后,还是他弟弟退了回去。对方开个拖拉机,拉了很多货,退回去很不容易的,小车好退啊,只好他退回去。花了一个小时,面子也没挣到,还是退回去了。
世间所谓的对和错,大致和这件事差不多。你先承认自己错,“我不对,我退回去。”只要一分钟就解决了,对方还会说你有礼貌,感恩你自觉让路,开过去了还要给你按个喇叭,“嘀嘀,谢谢!”这样你不是很舒服吗?还培了福。
哈哈镜历险记
世间很多事,对和错,其实没有什么究竟的意义。所谓“唯有念佛真大事,其余皆是好商量”。念佛这件事,对我们才是绝对的大事。这件事情,我们要是做对了,方向盘就掌握在自己手上了。我们只要这件事情做对了,其他一万件事别人说你错,都没关系,其他事情都可以商量。说你对,“嗯嗯”;说你错,“嗯嗯”:你“嗯嗯”就好。
我有一篇博客,叫作《哈哈镜历险记》。哈哈镜,无所谓对和错,碰到了,哈哈一笑就行了,哪有标准呢?今天举行选美比赛,拿镜子照一照,哈哈镜一看,说:“你呀,是个大胖子,你长得福相圆满。”其实那个人不胖,他说:“镜子,你搞错了,你怎么说我是胖子呢?”“本哈哈镜从来不会诬蔑人,你就是胖子。”“我不是胖子啊!”“怎么不是胖子?你看看。”吵个不停。“你这个人,你真想做瘦子也行,来,拿把刀来,我来给你做手术,把肉割掉一块。”这人吓得赶紧跑掉了。路过瘦镜子,瘦镜子说:“你瘦得像竹竿一样。”他说:“我虽然瘦,但也不至于那么瘦啊!”“哎!你就是瘦,现在以瘦为美,我没必要奉承你,你就是瘦!”“哎,你怎么不顾事实啊?”也跟他吵个不停。其实这都不是办法。到最后有一个场景:胖镜子、瘦镜子,凹面、凸面的,镜子最后集中评审的时候,这个人认为很多镜子讲的不是事实,很气愤:“你们这些镜子,通通都错了!我既不胖也不瘦,既不高也不矮!不是你们讲的那样。”结果所有的镜子都起来要揍他:“啊?我们都错了,就你对啦?”他逃回家跟老婆一讲,他老婆说:“你呀,没有智慧。你要知道,说你胖,你也不能说不胖;说你瘦,你也不能说不瘦。”他说:“那我怎么办?我不讲话吗?”“不讲话也不行。”“那怎么办?”“教你一个办法,不管他们讲什么,你‘哈哈哈’就可以了。”好了,到了镜子评选时,“啊,本镜开始点评,你是大胖子,福相圆满。”哈哈一笑,过关了;到第二个,也是哈哈一笑……所有的镜子评判,有的说胖,有的说瘦,有的说高,有的说矮,只要站在中间哈哈一笑,所有的镜子都会跟在后面“哈哈哈……”——过关了。
世间的事情大概就是这样,“哈哈”就完了。
当“替罪羊”是菩萨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很多事情都没有什么究竟的结局,没有必要较真,“嗯嗯”就可以了:说你对,“嗯嗯”;说你错,“嗯嗯”,就可以了,就完全可以过关了,没有必要较真。这样何其自在!承认自己错了,就天下太平,那我们就错得有功德。承认犯错并不是罪过,很多事情都需要有个“替罪羊”。比如现在有八个人,事情出现问题了——“到底是谁干的?”只要有个人说“对不起,是我干的。”这就尘埃落定了,有个人认错就可以了。这个“替罪羊”就是菩萨。能给别人当替罪羊,你就是菩萨!阿弥陀佛不是给我们当替罪羊了吗?祂说:“你要到阎罗王那里去油煎火烤,那我的六字名号跟着你,我给你当替罪羊,你念我的名号,我替你下油锅……”所以,我们如果能够给别人当替罪羊,那我们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了,就是菩萨了。
没有什么对和错,要会认错,错得皆大欢喜,你不就高兴了吗?大家就会认为你有功德,“分怨共过盛德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不必较真,人生很短暂,何必辩个对错呢?对了又如何,错了又如何?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何况,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烦恼。有的人到法师这里来告状——“师父,你看某某人怎么搞的,念佛人怎么都搞不好?”讲很多。那我怎么判断呢?如果张三讲李四不好,而李四没讲张三不好,我一般判断是李四对,张三不对,因为李四没有来告状,只有张三来告状,“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我不会说谁对谁错,而会说:“这个事情你们自己好好解决吧,大家要和气。”我只能这么讲。但是比较起来,最起码张三讲李四,李四没有讲张三,可能李四比较有心量,比较柔软;张三可能心量不够。
最好耳根清净,不要有告状的。我要是说张三对,他会说:“你看,师父说了,我是对的!”旗帜打起来,扫倒一片。李四也来找:“师父啊,怎么是他对?不是我对吗?”那就只好学“你对他也对”那个老和尚了。如果心中没有强烈的是非观念,对也可,错也可,有也可,无也可,无可无不可,这样的话,相对来讲心性就会比较调柔。
“不说是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不太容易的。不说是非的人,心中必须不存是非观念,对也可,错也可,那才有可能守住这张嘴。如果心中是非观念比较强,那能不说是非吗?不可能!
妥协代表着柔软
所以,心性要调柔,这是一门功夫。
讲了这么多,我都做到了吗?我也没做到,许多时候都没做到。那是我悟到的吗?我也悟不到,而是因为做事体会到的。如果做事,就会面对很多人事,听到各种声音,听得多了,再笨的人也会稍微明白一点:“哦,原来这个地方要谨慎,不能随便讲。”“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像一个圆盘一样,一转,停在哪个点都不知道。”“原来事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以佛法因缘来看,心里就会很坦然——错了又怎么样呢?错了也很好啊。
要会妥协,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师父的要向弟子妥协,做执事的要向大众妥协。妥协是交流的一个技巧,不代表胆小,所谓“痴汉不饶人,饶人非痴汉”。什么叫妥协?这个事情对方很坚持,顶在一个地方,那就要让步。往往谁让步呢?往往是高位的人让步,做师父的要让步,因为你位高,你不让步,做弟子的就被逼在墙角没地方了。因为低位的人比较弱势,而高位的人权力大。人在高位,心要低,心低才稳当。一个很高的东西,重心低了才稳。如果在高位,心又高,说话又很冲,调子喊得又高,又不愿意妥协,从来不认错,那就麻烦了,底下人没法过日子了。所以要妥协。
妥协也代表着柔软。比如一件事情,你已经考虑了三天三夜,感觉很周到了,但是对方还是不满意,你就要认识到:“这个事情是我考虑得不周到。”的确是考虑不周,没有想到对方会这样。这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很多事情,都是因为人际关系不会处理。“在一起住着,本来挺好的,但是自从某某人来了之后,我跟他处不好,起了烦恼,血压升高,甚至觉得待不下去了。”这就是人际关系不和谐。其中原因虽然很多,主要还是我们没有心量。如果有心量,有什么处理不好的呢?说对说错都可以。有心量,就能容纳对方。
心中要诚恳地接纳对方,对方怎么样都可以。知道自己一定有不足之处,对他人没有排斥心理。“我跟你就是处不来,我要把你挤走。”“一定要让你投降。”“我见了他就烦。”这些就是心里排斥别人,不要有这些想法。要能体谅别人,虽然不一定完全赞成他的做法,但是理解他的处境。他站在他的立场上作这样的表达,是应该的。有的人讲:“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维护你发表意见的权力。”你不一定赞成他的观点,但是他有权力发表他的观点,因为他有他的立场。
对任何人,一旦觉得他很不对劲,那就是心里在排斥他。你排斥他,他就能感受得到,他也会排斥你。除非对方是菩萨,或者是一个心量大的人,他才不至于排斥你,你排斥他,他仍然爱护你。能不能遇到这样的人,要看你的福报。往往都是你排斥他,他就排斥你,关系很紧张。人际关系要想和谐,就需要内心完全接纳对方。
这些内容,似乎和念佛有点远,但其实也是《宗风·俗谛》的内容;同时,也是我们所应展现出来的风貌。
念佛易,做人难
在念佛和做人方面,圣道门讲“人成佛也成”,它是从因向果的法门:首先你要做人,要有成熟的心智、独立的人格、调柔的心性、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就不要谈修行。这些是做人基本的素质,如果做不到,还谈什么修行成佛呢?根本谈不上。
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如果必须做到这些才能往生,那就很困难了,就成难行道了。净土法门好在哪个地方?好在即使这些都做不到,我们还是可以念佛往生,这样多好,多简单!
念佛和做人,哪个容易?是念佛容易。念佛是易行道,念佛往生容易;做人是难行道,做人难、难做人,做人真难、真难做人啊!
净土法门叫作果地法门,从果向因,我们先得到“念佛必然往生”的保证,弥陀的慈悲灌入我们的心中。如果我们以弥陀的慈爱来对待别人,一定会展现出相应的风貌,至少会有这种趋势。
念佛和做人都要循序渐进
当然,修行也好,做人也好,不能指望今晚来听课,热情一发动,明天早上就成了心智成熟、人格独立、心性调柔、人际和谐的人了,不能指望这样。一般会进两步退一步,进三步退两步,进进退退,这是正常的。但从大方向来讲,一个人修行上了路,念佛得力了,修行的方向正确了,一定会体现出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宽松、越来越调柔的气象。
就像树一样,一棵树是不是活的,就看春天来了它有没有发芽。如果是活的,它一定会发芽,茁壮成长。它也可能是棵病树,虽然不能像别的树那样枝叶繁茂,但是它跟自己比,一定是叶子一天比一天长得多,生命力一天比一天旺盛,这才代表是它是活的。
我们念佛的人不要跟别人比,跟那些大德法师我们没法比。我们跟自己比,跟去年、跟上个月、跟昨天比,我们的心性是不是在增长?心中是不是有生命的活力散发出来?这是骗不了自己的。
会念佛,也要会做人
关于做人方面,刚才讲了,我们也是从果向因的。心中感受到弥陀的慈悲和爱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做事来感受、对照、体会,同时把弥陀的爱和慈悲传达出去。这对我们都非常有益。
所以,我本人也好,各位师父和莲友也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关注一个议题:我们会念佛,不代表我们会做人。
很多人都很会念佛,做人的道理讲起来一条一条的,很会讲;但是一遇到事情就不会了,就会喉咙上火、舌头起泡、心里窝火,血压也升高了:这就是不会做人,把活路做成死路了。
我们念佛有现当二益。往生成佛这个“当益”我们已经捏在手上了。那么在往生之前,还要走得更加稳健,轻松活泼。我们以轻松、活泼、快快乐乐的脚步,念着佛回家,比拖着沉重的镣铐,跛着腿,不是要好吗?
在《宗风·俗谛》做人这方面,我们确实有很多功课要补。我们不是一剃度就成人天师表了。确实有很多在家菩萨,他们的优点、长处超过我们。比如说企业老板,他能做老板,能管理企业,一定有他相应的特质。他处理事情,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人心理的了解,分寸的把握,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一些领导,他们能在这个位置上,一定有他们的道理,都有很多的长处。如果我们以佛法的精神,利他的精神,以解脱成佛为目标,怀着这样的心,再把世间的这些善巧都能学会,对道场管理也好,对弘法利生也好,对我们本身的心态调整也好,都非常有帮助。
有些人讲领导的艺术,那是很会做人的,管理水平很高。我们有很多不足,所以要放下架子,谦虚学习,学习的对象和应该学习的方面非常多。
今天讲这么多。再强调一下这一句话:大家要知道自己是错的,要学会认错。这个学会了,人生的路上才会顺畅。请大家记住开车的比喻:车开到了死胡同,一定是你开车开错了,不要怪房子建的不是地方,你就倒车吧,然后找一条新路。
下面来答问。
我原来以为很简单,告诉大家会念佛不就完了吗,有饭吃,有佛念,人生一百分,OK了!特别是出家人,能够有佛念,往生成佛有分,有饭吃,不必为衣食操劳,何必要去自苦自恼呢?经过一些事情后,我发现不是那么简单——不仅要讲念佛,还要考虑怎么吃饭,怎么穿衣,怎么跟人讲话,怎么跟人妥协,怎么认错等等。
在家人,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要知道怎么处理。凡人在世间,就是这些事情。
通过做事让机法深信活起来
信众问的问题,涉及的方面比较多,不光在法义上——当然法义是根本,特别是我们这个法门,一切都是从机深信、法深信中生发出来的。不过这两点要想活跃起来,也需要历练。所以,如果发生了具体的事情,在寺院里大家可以请教执事的法师。我讲得比较宽泛,如果有具体事情了,法师会点拨:“这件事应该这样看待,这样处理。”我们不要拒绝,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听一听,对我们有好处。因为我们是活生生的人,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会遇到。个人心里的纠结,也不要不好意思说。你如果有办法自己消化,那固然很好;如果没办法消化,就要请教。“我现在有个心结,最近一段时间难以排解,法师慈悲,给我点拨两句。”总之要解决碰到的问题。
当然,你要是拿经文来问,就要依照经文来回答你,那都是文句上的。我们这个法门,讲念佛往生是很简单的:“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两句话,十个字,所有教理全包括,没有别的了!如果还嫌不够多,那就四句话:“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如果还嫌不够,那就二十四个字:“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通通都有了。如果还嫌不够,那就“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很多人都会背,但还是烦烦恼恼,舌头上还要起泡,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和念佛没有打成一片。
菩萨广略修行:这句名号是“略”;在生活中接触一些人事,是“广”。“广”就是应对人事,怎样把念佛贯彻进去,机法深信怎样表现出来。这就要去做事,不做事是不行的。如果不做事,我都没办法讲,讲什么呢?比如讲书法,如果不去照着写,讲有什么用?你根本就不写,我告诉你“这一笔下去应该这样,这叫中锋运笔”,你根本就不写,我怎么给你讲?游泳也一样,你就是不下水,别人告诉你手往前伸,脚往后蹬,那都没有用。一定要去做,做完之后讲起来才亲切。
今天有师父问我:“我回去想建一个道场,但我现在还不知道要注意哪些事情、怎么建这个道场。”我就告诉他:“你先接下来再说。”没有说先学当妈妈,后生孩子的;是孩子一生下来她就是妈妈了,就会做妈妈了。所以《论语》中说:“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你先把道场接下来,接了你就会做了,就知道有哪些事情要做。如果不接,别人跟你讲也没用,信众、募款、建设、宗教局、周围老百姓的关系……很多事情,这些不用事先讲,做起来再说。
所以,希望大家不仅要会念佛,而且要快乐地念佛;不仅要会做人,而且要潇洒地做人。
佛光一路照君行
走廊里有一幅对联:
南无六字随口念,佛光一路照君行。
这两句话是很好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随口念出来,佛的光明一路上照着我们往前行走。
念佛人,竟然念得苦苦恼恼,哭哭啼啼,念得脸上表情僵硬,这是给阿弥陀佛丢脸。怎么放松不下来呢?冬天如果没有暖气,身上很冷,肌肉就紧张,缩成一团;如果有暖气,就很舒展。我们的心被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耀,一定会很放松的。如果放松不下来,那是因为佛光照进来得还不够多。把心打开,让佛光照耀进来。
有阿弥陀佛的呵护,竟然不能安然入睡,那说明你不在弥陀的光明中,有一只鸽子,被猎人追赶,飞到舍利弗的影子里,依然在战栗;一旦飞到释迦牟尼佛的影子里,牠马上就感到舒坦,因为佛的慈爱照耀着牠。我们念佛,阿弥陀佛那么慈悲,“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我们还那么紧张,为什么?一方面是惯性,阿弥陀佛虽然也照到我了,但我们的惯性是这样,习惯了。就像毛驴被捂着眼睛转圈转习惯了,不会走直线了,不捂眼睛还是那样转圈。我们被三界六道的恐惧弄得很紧张,所以,即使了解弥陀的慈爱,暂时还没有彻底放松;但是再过一年半载,就会放松一点了;再过一年半载,就更放松了。放松是很好的,轻松愉快,能保持好的心情。
最好的心情是平静
什么心情是好心情?快乐,高兴,喜悦,平静,一百分!希望大家是这样想的,也能这样做。好的心情——高兴,快乐,愉悦,这都是好的心情;沮丧,悲伤,难过,憎恨,这都是不好的心情。最好的心情是平静,因为其他好的心情还有波动。平静很好,平静很舒服,平静很享受。念佛也一样,也要平静——初机念佛可能就不平静。
我第一次见到上人,感到很诧异:上人是弘传念佛的,这个法门这么法喜,怎么这个老和尚,好像不法喜,说话很平静啊。后来一想,上人必有深度、内涵。这一想,就照出自己的不足了。一定是我们不对,初机才这样;过来人一切都是平静的。
回答两个问题
问:我想问两个问题。第一个,像我们凡夫俗子,道理都明白,可是很难做到;第二个,我今年二十五岁,还没有归依,也碰到很多障缘,比如我的父亲,他不学佛,某种程度上会障碍我,他希望我去考公务员。我这次到宣城来,是瞒着我父亲来的,我不知道应该怎样跟父亲周旋。请法师开示。
答:好,你才二十五岁,前途无量。
第一个问题,你说道理都明白,但是做起来就做不明白。我们很多人都这样。我本人到目前为止也仍然是这样,不过比过去稍微进步了那么一点点。为什么有了这点进步呢?是因为我要去做事。就好像练书法一样,你知道这一撇应该这么写,但是你不写个几百上千遍,这一撇下去是不像的。“我道理明白,但是写得就是不像”,因为写得太少了。所以我们要去对境练心。听得懂道理,会讲,甚至会背,也会向人开示,不代表就是你的。这都不是你的,都是书本上的。你必须去做,把它变成你的个性,变成你自然的反应,这才是你的。“对人要恩慈体贴”,可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因为没有成为你的个性。成为你的个性之后,你会很自然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稍微有一点点让对方的心不舒服,就像刀割了自己一样——“我怎么伤害了对方?要赶紧弥补”,这样的心就是柔软的。
所以,我们要对境练心,反复去做。你今年才二十五岁,当你五十二岁的时候,五十知天命,那你肯定是游刃有余了。可能不用到那时候,三十五岁你就进步了,甚至三十岁。认真做的话,明年、后年,像《了凡四训》那样去做的话,规范自己,每天检点自己,一定会有进步的。
第二个问题:学佛有障缘,怎么来周旋。这个问题,交给你自己,别人不能代替。就像刚才讲的,上善若水,在夹缝中,你能生存——学佛学得好,又能把老父亲哄得团团转,那你就厉害了。你老父亲和阿弥陀佛两个人都是佛,你一个都不能得罪,这是总方向。你得罪一个,就犯了错;对待好了,就进步了。
今晚和大家座谈的题目是:做事与念佛。
做事,我们道场里的每一个人,上到住持、当家、执事,下到普通的清众,多多少少都会被分配一些事做,像扫地、打水、打板、做维那、领众、管理等等;念佛,就是念阿弥陀佛。做事和念佛的关系,应该怎么认识、怎么平衡,这很重要。
做事和念佛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有矛盾,住众住得不安乐,心中会纠结,进退两难;整个团体会显得没有生机,没有活力,事业发展不起来,好像一块阴湿的木头,没有阳气。做事和念佛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目前悟真寺这方面还没有太大问题,大家都做得挺欢喜,念佛也都很自觉。在我们这个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所指导的念佛团体中,这应该不成问题,应该每一个人既是做事的先进分子,又是念佛标兵,两者处理得很好,很协调。
我想分两方面跟大家座谈。
一、错误观念及后果
有哪些错误观念呢?有的人在道场里住着,他就只有一个目标:“我之所以出家,之所以住道场,就是来念佛,就是为了修行。”这是他的认识。有了这一点,就有第二点了:“我不能做事,因为我的目的是来念佛,来修行。要是耽误念佛,我就要维护我的权益。做事会耽误时间,难免还会有人事纠纷,我也不会处理,搞得有很多烦恼,心里就不净,晚上睡不着,还是干脆不做事的好。”他就盼望有一个环境,最好什么事都不做,专门念佛。有了这种认识,他所表现的行为就是尽量躲避做事。团体的事,眼睛一闭,头一偏,装作没看到。你叫他发心,他会说:“我是来修行的,一发心就念不了佛了。”常住安排的事他也敷衍塞责,因为做好了事情会越做越多。
不做事烦恼多
当然,我讲的是个别情况,有了这种心态,常住安排的事就不能尽心尽职地做,他没有欢喜心,不是心甘情愿的,做起事来就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心不甘情不愿,那怎么能把事做好呢?旁人看见可能会评论,他心里就会不高兴,起烦恼,就退心了。退心之后,负面思维、负面语言就会多起来,然后散播出去,一旦散播出去,就会反射回来,让十个人听到了,就会收回十份,那他就更不高兴了,感到很难安,也很难办。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自我保护,把自心封闭起来:“我要给自己找一个空间,好好念佛,好好修行。我不能跟你们打成一片,否则又要让我做事。”一封闭,整个人就没有活力,其实就是压抑自己内心,整个心像阴暗角落里的植物一样,没有阳光,长得蔫蔫的;遇到人就靠边走,正面走怕跟人打招呼——整个状况就是这样。
不做事难以安住在佛号中
其实以他这样的心态,真正让他自己一个人念佛行不行呢?肯定不行。真正能自己独立地念佛,心里一定要有很强大的力量,不受外界干扰,像一棵树一样,根系很发达,独立长着,就没有任何问题。而这样害怕做事,遇到一点事就觉得受干扰,他的心其实非常脆弱,也非常不稳当,不独立。这样的人尤其需要处在团体中,得到大家的扶持。他反而把自己封闭起来,因此不可能平稳地安住在佛号中。能够安住在这句佛号的,不是初机的人,而是要经过历练,内心相当稳重、踏实,相当有力量。他是又想修行、念佛,可是又不跟大众接触,又不做事,自己孤立起来,心又没有力量,这会有何结果呢?心就会摇摆,时间多到无聊。他本来嫌时间不够,现在什么事都不做,一天二十四小时,吃完饭就没事干了,没事干就心里发慌、摇摆,但是又不找事做,也不跟别人接触,心没办法打发,那怎么办?就发信息,玩电脑,或者胡思乱想,其实并没有把时间都用在念佛上,反而增加了很多烦恼。其实,如果能够把心安住在念佛上,做事是不会有障碍的。
年轻人浑身是精力,又有体力,再不做事,精力在身上乱窜,顺着经络到处跑,会引起身心躁动不安。有些寺院的老和尚,看到年轻人,即使没事也要找事给他做。我记得上次到报国寺,老和尚把年轻人都叫去刷墙,其实墙根本就不用刷,刷干净后再刷。他说,年轻人不让他们做事不行啊,他们精力、体力旺盛,心也安不住,很躁动,容易得病。老和尚很慈悲。
不做事不能和团体同步共振
人还是要做点事情,否则就不能和团体同步共振。一个团体要生存,必须每个人都有合适的事情做。如果某个人特别不一样,他就要开溜不做事,那他就和团体分离了,就不能和团体同步共振。团体就像身体一样,必须是协调一致的,身体的每个器官一定有它的功能和作用,如果哪个没有作用了,那就废了;又像行进中的队伍,大家都整齐地跨步往前走,看起来就非常庄严,非常有力量,其中的每个人也会感到很有力量。如果和大众同步振动,再弱的人都会有阳光,因为他有整个团体的力量、大众的力量。
像长江的水,浩浩荡荡、日夜不停地流向大海,哪怕是一片浮叶,它也会顺着江水,一浪接着一浪,感觉非常有力量。像大海的潮水,潮起潮落,哪怕是个水泡,跟在后面也是很有力量的。如果你靠边溜,脱离团体,那就没有力量了。所以在团体中,跟大众保持同步振动,是非常有力量的,这就是同步的力量。如果不能跟团体同步,就会缺乏阳刚,就有阴气,不为团体所接受。假如团体接受这样的人,大家都不做事,那团体就不成其为团体了。团体不能接受,大众也会有看法,觉得他不一样,“大家都干活,凭什么他就不干?”大众就会有不平的心理。这种看法和不平会有强大的力量,无形中会对这个人产生影响,他会感受到。他感受到就要抵抗,就会更加封闭,因为他没有办法来应对团体的力量,应对不了就把门关起来。这样的关闭,使他的心更加的封闭、固执——“你们说我错了,但我不认为我错,我修行还能错了吗?我要念佛还能错吗?”所以他固执,固守自己的这一块“根据地”,这样就显得愈加的孤单、孤立,不能跟团体融洽。
不做事在团体中难以生存
如果是这种心态,那怎样在团体中和人相处啊?这样的人经常处在一种无形的冷战中,执事、当家师都说他三四遍了,怎么说他都那样,后来大家也不想说了,大家不说,但心里也不接受;他本人也知道,人心是很灵妙的,不说也知道。所以,他与团体处在一种无形的冷战、对立和僵持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在团体中处于这种状态,他怎么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很烦恼,也不敢跟大众热情互动,也不敢见人,不敢笑,担心一笑就显得放逸、不修行,怕别人让他做事,所以就显得很冷漠,人格孤立,大家会觉得他是怪人。
不仅如此,他也会看不惯别人,因为他自认为是对的,那么别人就是错的。他会说:“我要修行,那不可能是错的啊!你们做事,都不知道修行,没道心,就是整天忙那些不重要的事情。生死大事,念佛为第一啊!这都是祖师教导的。”他心里就会对别人有看法,别人对他也有看法,这样互相之间肯定就不和了。
不做事对三宝的事业冷谈
这样的人,对三宝的事业也会非常冷谈,认为没有必要做事。我就听到有人这样讲:“弘法?不是有慧净上人、净宗法师在弘法吗?我哪能做弘法的事啊?”他觉得他不能做弘法的工作,怕耽误修行,耽误念佛;不能跑道场,也不能护持道场,念佛第一,要赶紧关起门来在家里念佛。
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这会影响很多人,一般人乍一听,会觉得很有道理。这样的人很冷淡,而且会散布消极言论:“印经书,弘法,搞网站,搞发行部,搞电子产品,都要耗费自己的精力,那就不能好好念佛了。”旗帜举得很高,但实际效果是阻碍了佛法的弘通,障碍了众生的得度因缘。他的观点有人如果接受了,就会觉得不能去做事,马上就少了一个发心的菩萨,多了一个阴湿的木桩。
不做事福智双缺
在团体中不做事,也占有和剥削了他人的劳动,削减了自己的福报,这是很明显的。如果抱着这样的观念,其实只能自己独住,可是独住他更不行,因为独住需要准备房子、被褥,还要自来水、电灯、暖气,还要买菜、做饭,这要耽误多少时间啊?这样一想,还是在团体里好,可是在团体里又什么事情都不做,什么都有人给他做好了,这样,如果不是特殊的情况,想想看,他占用了多少别人的劳动?也可以讲是剥削了人家的劳动,那不损福报吗?
这样的人,他跟大家的关系处在僵持状态,他自己也知道,所以他的心里是经常处在一种矛盾、纠结的状态;但他跨不出去,打不开心门,因为正确的认识没有建立起来,总觉得“我要修行,要念佛,我不想做事”。在这种环境、氛围中,他也感到过意不去,所以老是在矛盾、纠结中进退,失去分寸。最后会有什么结果呢?福智双缺。没有修到福报,因为他占用了别人的劳动,自己削减了福报,别人对他也有看法;在团体中,不努力去做事,不知道如何与大众共处,也不知道如何把念佛和生活、工作打成一片,那智慧当然也没有。可以讲,他抱着这样的观念念佛,根本就不了解净土门易行道、他力法门、乘佛愿力应该怎么念佛,还没有明信佛智,对佛的慈悲、对这个法门的特质没有把握。这是很严重的一种情况,要么就是自私,要么就是自力修行的心态,他才会这样做,不然不可能这样。
不做事逆势而为
不仅福报和智慧缺乏,而且也是逆势而为。什么叫逆势而为?势就是大势所趋,这个大势所趋是阿弥陀佛的大势,阿弥陀佛大势之易行道,士农工商毫无障碍,士农工商的工作都可以做,何况在寺院团体中呢?面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他不知道应该怎样乘佛愿力,没有了解佛的悲心和易行道法门的究竟方便。在利益众生方面,他没顺这个大势,在团体中不能顺势而为。团体欢迎那些生机勃勃的、边做事边念佛的、没有负面情绪的,而他不是这样,所以这叫逆势——逆了大势来做。就像长江的水浩瀚而下,他逆流而上,那要费多大的劲啊?他以为腾出了空间和时间,其实是耗费了太多。
顺势而为,才会轻松得力。顺着日月运行的规律,身体就会健康;坐船顺流而下,那就非常轻松;做事顺着团体的引导方向,也会很轻松。就像做生意,如果顺着国家的经济政策来做,那肯定会很轻松;国家要是不支持这个产业,你还顶着干,那肯定亏得一塌糊涂。
顺势,顺着阿弥陀佛的悲心誓愿救度众生的事业来做,按这个理肯定轻松。如果不这样,反而把这些都放旁边,自己想一套,跟整个大势完全相背,这就叫逆势而为。
不做事容易生病
他的心态、行为不能随众,就会显得古怪、与众不同,所以大众难容。他自己也情绪难消,很多负面情绪积累在心里,一直憋着,憋到最后就生病了,而且一病倒就缠绵不起,因为这个病往往是心理上的要求,就是他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办法抗拒团体的约束力和要求。
团体不可能认可这样的人,除非他病了,或者年老体衰。一般人,既不老又不病,又不是大德长老,想要跟大众不一样,要自己另搞一套,那大众不可能接受他。他想要大众接受,又不可能那么快变老,最后只有一个办法:生一场病,病得天天不能起床,以此来换取自己安心和大众认可。这是很微妙的潜在的心理趋向,他需要得一个病来抵抗大家。这样的例子很多,往往是这样的情形:跟大众不和,没有顺势来做,自己觉得矛盾、压抑,人格在矛盾当中,他能不生病吗?福报也消减了,何苦呢?
这种病就是懒病。这种病只要观念一转过来,一干活儿,马上就好了。
做事就是修行,忙就是营养
我想到星云大师讲的话:做事就是修行,忙就是营养。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对。人哪里是缺乏营养啊?就是没有忙;一忙,营养就有了。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要成为那样的人。大病一场,常住还为他报销医药费,这是没有智慧,没有福报,没有给大众带来欢喜和利益,自己也失去很多。
二、正确观念及利益
反过来,就是要抱有正确观念。正确观念会引导正确的行为,产生好的效果,得到法门的利益。
要融在团体中
首先,维持道场、团体的运营,推进弘法利生的事业,需要大众的共同努力。要不要弘法?当然要,如果没有人弘法,大家怎么能得到法门的利益?团体要生存,是哪一个人的事吗?是大家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团体的一分子,就有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哪怕再小,也有自己要承担的事,这就融在团体中。
每个人都需要融在团体中,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离群独居,人是社会动物。只有哪些人呢?像达摩大师,他就可以不融在团体里面,他可以在嵩山面壁九年。我们要是有九年面壁的功夫,那决定可以跟大众在一起做事,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不能跟大众一起和谐做事,觉得做事影响念佛,那肯定也不能自己一个人独立,因为他的心本来就不独立,这样的人更要在团体中,需要别人好好扶持他,磨练他,成就他。
团体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可以讲,人如果离开团体是死路一条,而且在法门理解上也会有偏差。我们念佛,跟一般观念不一样,弥陀的救度是现成的,念佛并不是自己修行。圣道门要专门找时间来修行,而念佛是接受弥陀的救度,接受弥陀的救度必须关起门来念吗?“阿弥陀佛,我现在准备接受你的救度,我什么事都不能干,我就要这样接受你的救度,南无阿弥陀佛。”不是这样。接受弥陀的救度,自己心里答应就行了,心里知道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要靠弥陀,意念转了,不就接受弥陀救度了吗?就像皇上说“你有罪,我现在赦免你了”,你心里认可了,罪不就赦掉了?不用把自己关起来,二十四小时来接受皇上赦免。
把弥陀的救度传给众生
念佛,不是一般理解的要如何如何修行,它很简单,是靠阿弥陀佛救度,我们通过念佛得到弥陀的救度。只要理解法门的真意,都会愿意做事。所以,在我们的团体中不愿意做事的人,我们可以判断,他对法门的理解有偏差,或者是因为没有人点拨他。如果了解、接受了弥陀的救度,怎么会不发心为弥陀做事呢?这是自然的心理。一分钱不花,只要愿意让弥陀救,念佛就能往生,因为自己得到这么大的好处,那就要告诉别人,怎么会躲在家里呢?会尽一切力量让一切有缘众生得到这个大利益,做什么都在所不惜,誓死不悔。因为阿弥陀佛是大公无私、大慈大悲的,弥陀救度的恩惠流到我们心中,一定会在我们心中产生相应的认识,让别人也得到这种利益。弥陀救度来到我们身上,我们不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
就像木头,除非没有被火点着,只要被火点着,一定会发光发热;别人碰到它,还会点燃别人。不可能被火点着之后反而变得冰冷,那只能说明没被火点着。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里木和火的比喻非常恰当:“譬如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木,就是我们这样的凡夫;火,就是阿弥陀佛的救度。我们领受了弥陀的救度,就是被弥陀的火点燃了,就一定会去点燃别人,这是客观、必然的。如果不去度众生,不去为别人服务,怎么能说被弥陀救度了呢?除非是老了,或者病了,躺在床上没办法;即使躺在床上,愿意救度众生的心也不会泯灭。
年轻人,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把弥陀的救度传扬,不要关起门来独自享受弥陀救度,这在理解上有偏差。
做事的出发点是念佛
另外,我们做事,比如建寺院、收弟子、出去讲法,是为阿弥陀佛做事,是因为内心有一种力量,感到弥陀救度我们,有这么大的恩德,念佛恩重故;要怎么报佛恩?“自信教人信,真成报佛恩”,我们报佛恩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这个法门传播给一切有缘众生。
这样来做事,我们的出发点,本身就是念佛——念佛的恩德、念佛的慈悲、念佛的救度,怎么会和念佛有冲突呢?做事根本不会影响念佛。这种做事和阿弥陀佛是一体的,我们就是做阿弥陀佛的手、脚、口,阿弥陀佛怎么会把我们舍弃呢?说做事影响念佛,就等于说阿弥陀佛的手影响阿弥陀佛念佛,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是一体的。
所以,我们做事本身,就是感念佛的恩德。不管在哪个部门做事,像上殿打磬锤、扫地等等,本身就和阿弥陀佛是一体的,本身就是念佛所流淌出来的,无不从此法界流——从念佛法界所派生出来的,就是念佛的一种表现形式。扫地可以在家里扫啊,为什么要来寺院里扫?在这里扫和在自己家扫就是不一样;开车,在这里开和给自己家里开,也是两回事。
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只要念佛,说明他对法义的理解有偏差,理偏路狭——理很偏,路很狭窄,不知道念佛的路非常开阔。胸怀开阔,在道场里做三宝的事业,本身就是从念佛利益、法喜、恩德中所派生出来的。如果没有体会到这些,就是法身枯瘦,没有营养,没有得到法喜。
如果是做世间的事情,或许会耽误念佛,因为世间的事情和念佛不相关,不会把我们引导到三宝中,做买卖、赚钱会影响我们念佛;当然,如果会用功的,也可以用功,但如果是初学,就会有影响。在念佛道场做事,绝对不会影响念佛,反而会提醒我们念佛。打个简单的比喻,如果在悟真寺、弘愿寺剃度出家,那么再懒也已经往生百分之六十了。为什么?首先是很专,道场不允许你杂,一天有两堂殿要上,一不上殿,僧值师、当家师还要找你;遇到居士,居士合掌念阿弥陀佛,你也要念一声;出门也不好意思甩手,哪怕不念佛也要挂串念珠,多少也要念几句;经过山门,大喇叭里放着“南无阿弥陀佛”,你听到也要念几句。不管怎样,从早到晚都已经埋在佛号里面了,所以基本上决定往生了;万一还没决定往生,临终时寺里肯定有人给你助念,不可能不管你。
做事成就念佛
做事对我们很有帮助,因为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和念佛相关,不管是在法务部、发行部、库房,还是在厨房,我们在这里做事,和在社会上做事不同。我们在这里做饭给谁吃?给念佛人吃,要知道这功德都在你身上,意义非常大。如果为佛门做事,反而妨碍你念佛,让你不能往生,假如这个道理能够成立,等于是佛教自己掘了自己的根啊!这等于说,我们不能为了念佛做事,要弘扬佛法就会障碍往生。那到最后每一个人都缩起来,都宁愿念佛而不做事,道场就会垮掉,团体散伙,经书也不印了,网站也要关闭,也没人讲法了:都不做事,佛教还能发展吗?那是佛教断自己的后路,这个道理不可能成立。
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个人念《金刚经》,他自己不念佛,但是他劝过一位老太太念佛,说:“你不会诵《金刚经》,又修不了禅,那就念阿弥陀佛吧。”这位老太太很认真,听他一讲就回去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后来这个念《金刚经》的人得病暴死,到地狱去见阎罗王。阎罗王说:“你功德不小啊!你曾劝一位老人念佛,这位老人已往生了,你因为这个功德,能够往生净土,所以召来相见。”他说:“我发愿念《金刚经》一万卷,还要巡礼五台山,现在不想往生。”阎罗王说:“诵《金刚经》虽然很好,不如早点往生净土。”他还是不改变主意,阎罗王就放他还阳了,他才回来讲了这个故事。
他自己念《金刚经》,劝一位老人念佛,老人往生了,就凭这一点,他就可以往生。我们在弘愿寺做饭、扫地、做网站、流通经书,那么多人吃了我们做的饭都念佛往生了,我们还能不往生啊?如果我们不往生,等于说六方诸佛没一点能力,祂们扔也要把我们扔到极乐世界去啊!那些吃了我们做的饭的人,看了我们寄的书的人,他们都往生了,我们念佛、以欢喜心做弘法事业的人怎么能不往生?
以念佛的心做事
在这样的念佛团体里面做事,往生肯定没问题。不要以为做事会影响修行,如果有这种观念,就是将修行和做事割裂了,也是因为没有平生业成,你才会这样想。如果已经平生业成,已经被弥陀都救到了,怎么还谈得上担心阿弥陀佛不救你,影响你往生?都已经是被弥陀救到船上的人了,对没上船的人喊一下都不愿意喊,却说:“我不能喊,我喊他会影响我到彼岸。”你都被阿弥陀佛救到船上了,你的父母不也在海里吗?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在底下,你都不能帮着喊一下吗?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帮弥陀喊一下,“注意了,上船!”就这件事而已。
所以,我们是在了解教理、安心念佛的基础上,以已蒙佛救的心态来做事,做得多欢喜!我不觉得做事有什么苦恼,我经常想到昙鸾大师讲的“园林游戏地门”——菩萨度众生像园林游戏。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在道场里做事,不能做得像菩萨那样圆满自在,不过多少能感受到一点。生死园林,就是指菩萨不厌生死、不厌度生的事业,像在公园里游戏一样。像小孩子玩游戏,再怎么玩都不累,玩到晚上,天都黑了,父母喊他回来,他还要玩。这就是第五门——园林游戏地门,是出门。
我们得到弥陀的救度,说实在的,不是我们有什么能力,我们也是在生死园中,但要把这句名号传给一切有缘人,让他们也得到救度。我们来到这里干什么?都是演一场戏,每个人都是演员,把自己的角色演好——你演当家,他演执事,大家把众生都演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要劝他们念佛。这样,在这个世间,我们会感到很自在,是园林游戏的心态。如果你没这种心态,说明在法义理解、在平生业成方面还要进一步用功。
我们是以念佛的心做事,而不是以做事的心做事。我们做事本来就是念佛,前面讲过了,是感念佛的恩很重,才来做事。我们不是来这里找份工作,拿工资,我们就是因为这个法门好,得到佛法利益而来做事的:这就是以念佛的心做事,不是以做事的心做事。以做事的心做事,就是孤立、片面地看事情。
比如你在寺院厨房里做饭,心信弥陀救度、口称弥陀名号,所以炒菜时心里美滋滋的,做的饭就好吃;我们扫地、接待、在殿堂里带信众,都是以念佛的心来做,这样才能做到很法喜。
做事是为弥陀
我们和弥陀是一体的,我们做的任何点点滴滴的事,阿弥陀佛都能听到、看到。要知道我们是为弥陀做事,不是为其他人做事,因为阿弥陀佛救度了我们。比如你在危难的时候,有人把你救下来,救你的人是位大富长者,而你是个无家可归的人,没地方住。这位大富长者把你救下来之后,带你到他庄园里,给你一间房住,给你安排工作——看门,不仅救了你,还安置了你的生活。看门看久了,你就忘了长者的恩德,说:“老板,我天天给你看门,你就这么对待我?每天就给我三顿饭,人家都加工资,你不给我加工资啊?”忘了是长者救了你,不然你命都没有了。
阿弥陀佛把我们救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六字名号,把我们的生活供养全部都包了——寺院里有地方给我们住,什么都有,我们给佛做些事不行吗?还起烦恼。我们为弥陀做事,遇到不懂佛法的众生对我们误解、不敬,或者我们自己受一些苦,这是应该的,不要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
我们为阿弥陀佛做事,要认清阿弥陀佛是主人,其他都不是主人。我们知道谁是主人,为谁做事,就不会随便罢工。做事跟别人关系搞不好就来气,就不干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你念佛、做事,总是要成熟、进步,阿弥陀佛就安排几个人来加持你,他们是阿弥陀佛派来的,你怎么能够抵抗呢?“我对阿弥陀佛无限虔诚,粉身碎骨都不怕,我就怕某某人!”不用粉身碎骨,你只要安安心心、不苦不恼、心平气和地把分内的事做完,就对得起阿弥陀佛了!
我们听收音机,是要听杂音,还是要听播音员的声音?总要听播音员的声音,不是专门听杂音。别人的是非、长短、评论、埋怨、委屈,那都是杂音,我们做事,我们的心要听阿弥陀佛的声音。阿弥陀佛都是表扬你,鼓励你,赞叹你,支持你,肯定你,安慰你,因为你是为阿弥陀佛做事的。要听阿弥陀佛的声音,这是主人,他说要做,你怎么能不做呢?
这个方向要明确,这也叫一向专念——时刻盯住阿弥陀佛,不是看别人的脸色,要看阿弥陀佛的脸色。即使所有人都不高兴,只要阿弥陀佛高兴,你就行了,这不就是一向专念吗?如果别人一说什么,你就不干了,那还是一向专念啊?那是在念他。
做事是靠弥陀的力量
所以我们做事是靠弥陀的力量,不是靠自己的力量。靠自己的力量就会感到很困难,感到没有力量。其实,在道场做事很好做,只要两个字——听话,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有自己的东西,这有什么难的呢?发指令的人一定是在他的职位上发的,他发了,就要担因果,他不可能随便发指令叫别人做事。当家师有他的分寸,叫人做什么,他肯定有考虑。这样我们才能是一个整体,就很简单,很顺畅。如果想得太多,“他怎么不叫别人做,就叫我做?他对我怎么这样?”这就是没有智慧。
做事是助业
称名是正定之业,在寺院里做事就是助业。这是少不了的,助成自他念佛往生的业因,对大家都是很有帮助的。我们的心其实很浮躁,如果没有事情做,就会花很多时间打理妄想杂念,还要对抗大众,在这方面耗太多的精力。那不如随顺大众,大家还欢喜,你也过得快乐,念佛也念得顺畅。一个人要与整个团体对抗,那成本是非常大的,扛不起,不如随顺大众。
所以,做事并不妨碍念佛,反而有助于念佛,因为做事和念佛是同步、同向、同德、同体的。同步,一个步调,都是做对三宝、对法门、对众生有利益的事;同向,一个方向,都向极乐世界;同德,都是功德体内的事情;同体,做事和念佛一体不二。这样当然就非常有利益,而且正行和助行可以互相调剂,不因为单一念佛生疲厌心。初学念佛的人,让他关在房间里,一天到晚念佛,给他送吃送喝,一个月什么事也不让他做,行不行?很多人不行,也许三天还行,三十天太长了,有的人三天都不一定熬得住。
为什么要有正行、助行呢?就是要有一个调剂。因为我们的心都是很野的,所谓心猿意马,不能与寂静的佛法相应,这个时候就要有调剂。与其用那些胡思乱想来调剂,不如做三宝的事业来调剂,这个事业本身就能增长三宝的力量,能给众生带来解脱的因缘,也能增加自己的福报,还能调节自己的心,所以正助刚好合一,这样多好啊!这样的好事不做,那就吃亏吃大了!所以你念佛,同时服从常住做点事,正行和助行调剂,心里有空间可以调节,不会疲厌,就会有法喜,就会长远。
做事的时候,比如做财务、出纳,或者校对文稿,要很用心,这时候没有在称名。即使你没有称名,你做的事情也和佛心、佛德、佛愿相连,因为你做的事是帮阿弥陀佛做的,阿弥陀佛很高兴啊。阿弥陀佛要通过众生做事,所以我们在做事就等于是阿弥陀佛在做事,祂就很高兴,佛心就很欢喜。你是凡夫,做事的时候忘记念佛,阿弥陀佛说:“没关系,你代我做事,你是我的分身之一,我记得就可以了。”你在船上打扫卫生,照应乘客,那船长能把你忘了吗?那不可能啊!所以,只要做事,在三宝的船上,和佛心是一致的,和佛德是一体的,和佛愿是相连的,没有任何问题!
如果在世间做事,能行吗?就不行了,就被牵到世间去了;如果在圣道门里做事,虽然积一些福报,但是和念佛还是疏远一点。所以在弘愿寺、悟真寺,在这样的团体里做事,你是进了保险箱,被六字名号装进去了,怎能不往生呢?不可能不往生!
做事和念佛动静结合
通过念佛和做事,反复调摄、历练,我们的心就会安住下来。如果专做事也不行,整天做事也烦,毕竟做事要起心动念;专念佛也不行,太静,一般人受不了。所以,动静结合:做做事,念念佛;念念佛,做做事。这样,心就会安稳,就能安住。
人的心就像水一样,把它放到荒野是不行的,肯定会散掉,自己管不了自己。所以有的师父想去闭关,想去住茅棚,暂时还不允许,因为心肯定会被放掉。心像水一样,一定要给它渠道。什么渠道?就是念佛和做事这两条渠道。有了这两条渠道,心水就自然顺着往前淌,自然往阿弥陀佛那里流。
这也是福智双修,人我兼利:修福,在团体中,扫厕所,打扫卫生,做厨房的事,守殿,做维那,做任何事,欢欢喜喜地做,这就是修福;智慧,念佛就是智慧:所以这是福智双修。人我兼利,这样做,自己念佛往生,业因满足,也能促成有缘的众生往生业因满足,这样不就人我都得到利益了吗?
团体和个人相互增上
做事能借团体之力,能与团体之力相互增上,如雁在群。也就是说,个人要善于借助团体的力量。我们在团体中,肯定会借团体的力量。比如我在团体中,会借大家的力量,我吃饭,就要靠大厨;上街,要有人开车;上殿,要有人燃香,等等,都是借大众的力量。那大众也借我的力量:我把讲义编好,跟大家在一起谈法义,我就把力量用出来了。这就是互相借力,彼此合作。
社会上都是这样,不可能所有人都做农民,也不可能都做工人,要互相借力:大众为你服务,你借了团体的力量;你在团体里做一份工作,也给团体奉献了力量。比如你把院子扫得很干净,大家早上一走出来觉得很舒心,这就是给了团体力量。这样的团体给别人展示的,就非常有秩序,活泼,有力量。我们既借力,又给力,这叫相互增上——你增强我,我增强你,大家会不断提高。
打个比喻,像大雁在雁群中,牠们飞行的时候,一定是个群体,前面有领头雁,牠们利用空气动力学互相借力,这样飞最省力气。如果单飞,你飞你的,我飞我的,那就每一只雁都会很累。我们在团体中也是一样,互相借力。
做事要观察因缘
我们要善乘弥陀之力,做事要观察因缘。不用担心不会观察因缘,在团体里做事,只要听从安排,比如我们听上人的,有这个智慧,只要跟着做,就是乘上弥陀的愿力了,让你念佛就念佛,让你做事就做事。
观察因缘也增加弥陀的力量。这句话需要解释。倒不是说弥陀的力量不圆满,需要我们来增加,凡夫当然也没这个力量。弥陀救度众生,祂要通过法的因缘来展现。如果我们不出家,不弘法,也不住持道场,那弥陀自己怎么度众生?祂是无相的法身、极乐世界的报佛,在这个娑婆世界度化众生,一定要通过种种因缘。所以我们要把这样的因缘尽力散发出去,等于我们是阿弥陀佛身上的一个个细胞,这些细胞很活泼,很有力,那么这个法身就会很有力量。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是增加了弥陀的力量。这样,阿弥陀佛欢喜,众生也欢喜。
做事能得到团体的加持
这样我们就能得到团体的加持,因为融入团体,为团体增了光荣,增了力量,那团体当然就会加持我们;我们为弥陀增加了力量,那弥陀当然也欢喜加持我们;诸佛和弥陀是同体的,也肯定欢喜加持我们;众生得到利益了,众生欢喜了,那肯定也欢喜加持我们。一个凡夫,得到弥陀、诸佛、团体和众生的加持,那他肯定能过快乐的日子。这是正面的加持。
如果反过来,你把这几方面都“得罪”了,就要我行我素,那结果就是:众生不欢喜,团体不欢喜,弥陀也不欢喜,那就危险了,你就要得病了。
《往生论注》讲“菩萨巧方便回向”,从教理讲起来比较长,简单讲,所谓回向,就是小功德能成为大功德,小福报能成为大福报。不过这里有个善巧的问题。什么是“巧方便”呢?在念佛团体中无私无我,听话,这样来为弥陀的事业做事,这就是最善巧、最方便的回向。就像一滴水进了大海一样,只要在团体里做事,整个团体弘法的功德、力量都是每个成员的,人人全部都得到,因为个人和团体是一体的,每个人得到的都是全部。这个力量多大啊!如果彼此分开,成为个人的,哪能有这个力量?绝对没有!
阿弥陀佛的道场,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知道,会加持。那阿弥陀佛要来视察,祂肯定到弘愿寺、悟真寺来视察。当然阿弥陀佛可以分身无数,你一个人也可以视察到。但道场是祂更关心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佛力的加持特别大。
道场的每一个人,心是完全开放的,对弥陀、对众生、对团体、对诸佛完全开放,就会得到很多善的、阳光的、正面的信息和能量的加持,他的心就会非常阳光,非常自信,非常有力量;同时他会感染周围的人,能够给他们信心、勇气、爱和力量。在团体中活得很阳光、很充实的人,他跟别人交往,都是满面春风,一团和气;别人与他接触,自然会受他感染。在团体中,不愿跟别人接触、自己躲起来修行的人,脸上不会有光彩,这样就不好,缺乏自信,没有阳光,不能给别人勇气、爱心和力量。没有正确的心态、认识,就有所不足。
为弥陀做事,烦恼也成功德
话说回来,我们给阿弥陀佛做事,因为我们是凡夫,一点烦恼都没有也不可能。人事总会引起一些烦恼,不过这要有正确认识:为弥陀做事,烦恼也成功德。
你在社会上做事,别人打你一巴掌,起烦恼了,如果你还手,两个都要拉到派出所去审问。这样一点功德都没有,还有罪过。你为阿弥陀佛做事,如果被别人打一巴掌,那你就福报赚大了,功德也赚了,因为你不是为自己啊。
打个简单的比方:你为国家出去打仗,那么你如果受伤,国家会给你记功,给你挂军功章,还养你一辈子。为什么?因为你是为国作战。你如果为家里争一亩三分地,把头打破了,把腿打伤了,那会给你记功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是为自己。现在我们是为阿弥陀佛,为极乐国,如果烦恼把我们的头打破了,心里受伤,那弥陀会给我们记功的。你不要觉得自己受伤了,倒霉了,你的功德很大,阿弥陀佛为你记了一功。
做事就有机会蒙受善知识的教导
另外,我们只要做事,就有机会蒙受善知识的教导,这个很重要。比如宗众法师,我请他帮我打字、做表格、整理法义,他就会问我——他做了才会有问题,我才会跟他讲。
所以有机会跟善知识接触,这是非常重要的。善知识当然不限于某一个人,善知识很多,只要和我们相应的,都可能是善知识。比如说净业法师,假如他不做事,他能遇到佛海吗?他因为做事,才发现佛海有丰富的阅历,有成熟的经验,从他身上学会怎么做人、做事,怎么使环境宽松,这些是花钱买不来的。你发心做事,不会吃亏的。你给阿弥陀佛做事,阿弥陀佛能亏待你吗?不可能。
所以这是非常大的利益。如果不做事,你就得不到这个利益。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是佛,也不会没人教就自己成佛。人做事的时候,容易听得懂,进步就会很快;如果不做事,就是有善知识告诉你,你也听不懂,因为没有素材,那当然就不会进步,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
做事能增进机法深信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能增进机法深信,会让我们对法义增加理解。我们学了很多,都是书本上的,讲机深信:“南无阿弥陀佛,我是最最罪恶的生死凡夫。”但是遇到事情呢,还是认为自己对,“我是一个比较好的凡夫,是他错了。”这时就忘了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了。所以,如果不做事,关起门来,不跟人打交道,还自我感觉挺好;一做事,你就会发现:“我真是什么都不是!”
做事的前提就是:要听常住的话,任何事只要起了烦恼,就是自己的过错。你回光返照:“我怎么又错了,我怎么今天又起烦恼了,我怎么又惹人家不高兴了?”你就会发现:做事真的非常难以圆满,烦恼很深重,罪业很深重。所以,对机深信自然会加深。
加深机深信有什么好处呢?它会让我们的心谦和,会让我们的心柔软,会让我们很舒服,会让我们低调,会消我们的业障。慢慢地,业障就消了,就不那么犟了。如果不做事,就没有机会照见自己,虽然对别人没什么不好,但是自己无法进步,总是有很多矛盾、扭曲,看事也不透彻,智慧短浅,还会得病,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做事使人谦敬满足
另一个方面,做事也让我们更能体会佛的恩德,自觉愚恶,能够谦卑,能够敬重别人,而且心里感到很满足:“像我这样一个罪人,这样没有能力,那么多人帮助我,那么多人对我这么好,我是哪辈子修的福报啊?我太满足了!”一切的苦恼不就是从不满足而来的吗?满足了,不就幸福了吗?什么叫幸福?满足就是幸福,知足常乐。如果不满足,这人多痛苦啊。
什么都满足,你就安乐了。那么这从哪里来呢?就要通过做事来锻炼,才能够在这方面成熟起来。为什么呢?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你自己不做事,就无法亲身体验,就会有很多牢骚,怪当家师不公平,怪执事跟你过不去。你去做事,就会知道:“原来做执事有很多为难的地方,我真是的,当初怎么不知道体谅他们呢?”这个时候你就体会到别人方方面面的不容易,你的心态就完成不一样了,心量自然就打开了。
念佛和做事打成一片
同时,经过反复历练,念佛和做事能打成一片。不然的话,你把门关起来,什么事都不做,永远也不能打成一片,因为没有事情来给你历练,念佛很难相续。听不得半点话,见不得别人的脸色,一点小事都不能担,那这个人有什么用?稍微遇到一点小事,就像小风一吹就要感冒。通过念佛和做事,在团体中就变得柔韧,念佛和做事打成一片,能动能静,动静结合,做事的时候,心会很安定。
有的人做事牵挂两头,心里不安,怕做事耽误念佛——不会的!要知道,做这些事,完全跟佛意相应,做的是佛的事。不做事的时候,佛号自然就提起来。当然,这需要时间反复地练习,我也没做得很好,大家都有这个过程,反复磨练就会真正成就念佛相续。
我们讲念佛相续,怎么相续?所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念佛和做事,在心里自然成为一片,这就是相续。不是突击念佛,好像摆个架子,专门找个时间念佛,那就是突击心理,心不稳定。
当然这也需要扶持、规范,慢慢训练。训练久了,心就会定下来了。这个时候,有事做没事做都不会影响,有事就做,没事也很安静。而现在是有事怕做事,没事也心里发慌。这都需要历练。经过人事历练,你就会善解人意。通过做事,你就会体贴别人,因为做事就会跟别人发生冲撞,甚至矛盾不断,这时候就会逼得你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方有情绪,意见表达过来,反复几次以后,你心里会总结:“哦,原来对方是那么想的。怎么我没想到呢?我应该这样来做比较好,我应该体贴他。”这样不就好了吗?这就是成熟、圆融,心就会更加柔软。
做事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同时,做事能够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