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是自己错
(2010年1月15日)
修行的试金石
丛林里对于禅堂有个比喻,叫选佛场。怎么叫选佛场呢?就是要在这个地方选出佛来,从一堆修行人中选出开悟的、觉悟的人来。我们知道,选举通常有候选人,而选佛场里每一个打坐的人都是候选人。投票的是谁呢?投票的是所有与会的人。世间的选举,你要当选,通常都是半数以上的人通过,选佛则不然。首先说选佛参与投票的众生吧,那是尽法界的众生,无边无际。通过的方式,也不是半数以上就算通过了,而是要全票当选,要所有众生都投你的票才当选。只要有一个众生反对,你就当选不了;或者说,这个众生在你生命中出现的缘,和你成佛、觉悟这件事是逆缘,那你就成不了,所以我称为全票当选。在世间的选举中你可以心存侥幸,因为反对我、我得罪的人只要不超过一半,讨厌我、和我结了恶缘的人只要不超过一半,我就可以当选。但是在修行成佛这件事上,绝没有侥幸的可能。任何一个众生,如果他反对你成佛的话,你就要面对这个反对的因缘,面对和你觉悟相逆的因缘;而且你要把这个因缘转化为觉悟的因缘。通俗地说,你得把这个众生摆平。这个摆平,不是去摆他,而是摆你自己。你得让他感动,让他也同意、帮助你觉悟。本来是障碍你的,现在要转逆缘成为顺缘。这就是选佛场的意思。
我们的生命中,可能还是有很多众生、有很多缘并不是投我们觉悟的赞成票的,我们要面对这些缘。这些缘的出现,也是修行的结果。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不去当这个成佛的候选人,反对你的人也就不会跳出来,你甚至也不知道。但你成为候选人,你要觉悟成佛,要度一切众生,那些逆缘也就出现了——你既然要度尽一切众生,成为度尽一切众生的佛,那你先来度我。我是用世间的事情做比喻,说得很通俗。但是我相信,我讲的确实是修行的真理,修行的真理就是如此。因为我们在修行之初,发的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发菩提心。
在我们的修行中,你千万不要把打坐、开悟、修行,当成一个可以投机取巧的事,当成一个急于求成的事。如果你这样去对待修行,这就错了。修行不仅仅是你自身的转变,它也会带来你整个的人际环境、你和外面世界关系的转变。你和外面世界关系的转变,一定不是一个单独的元素。在禅修中,你会经常体验到修行的进进退退。有时候你会觉得非常之顺利,进展非常之快;有时候却会突然冒出一个逆缘,冒出一个障碍的缘,让你生心动念,一下退了很远,可能是进了五步退了十步。
我要用第二个比喻描述精进禅修的人。一定是禅修精进的人,才会出现我下面讲的,忽忽悠悠混时间的人可能体验不到。比如打井,我们觉得打井是个很简单的事,我们准备了锹,找到了一个地方,开始挖土,往下挖,我们觉得这很容易,一个半天就干完了。而挖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再挖就很难了,为什么?手磨出泡,再抓锹很痛。你才发现忘记带一样东西,什么东西呢?手套,你要戴手套才不会磨出泡来。于是你再去找手套,回来继续挖,挖了一会儿要吃饭了。没想到半天没干完,你还得解决吃饭的问题。吃完饭,接着往下挖,遇到一块石头,用锹对付石头是不行的,还要有别的工具才能把这块石头刨出来。所以,你又发现你带的工具少了一样——镐,于是你又去找镐。总而言之,你在不断向下进展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你的准备工作有很多漏洞。当你把井真正地挖下去,挖得很深了,水也出来了,你要把井壁用砖头砌上,因为你要把它当井用,要让它稳固。你发现挖得很深的时候,井还会塌方,一旦塌方,土把你原来挖的都盖上了,前功尽弃,所以要想办法解决塌方的问题,让井壁坚固。
我们的修行也是一样。有一段时间,你觉得进展很顺利,等到你静坐深入的时候,你发现心中很烦闷。深入地观察,可能会发现,以前持戒不精严,还要修忏悔法门。于是,你又要去准备,这属于修行的基础。等这个问题解决,你要进一步修行,又发现家里面吃饭有问题,孩子要上学,老婆又生病……为了生计,你忙个不停,根本就没时间静坐。你在禅修中的那么一点体会,经过这么一折腾,全部变成烦恼。那时你会发现,你比一般人还不如,更别说修行人了。于是你去问师父,师父说,你以前修清净的福报太少了,顺乎于修行的福太少了,所以生计问题会干扰你的修行。师父教你持戒,教你无住相布施,广结善缘,修清净的福。好了,这一轮问题解决了。于是,你进一步修行,又有障碍了,家里人反对,结的缘不好——你老婆反对你静坐,要跟你闹离婚。你说离了吧,把他们扔下一个人跑也不现实。这是讲的在家人的例子。
出家人亦复如是。在禅修中,你深入静坐,会发现你缺乏一些功德:缺乏戒的功德,缺乏定的功德,缺乏精进的功德,缺乏念力的功德,缺乏闻思的功德……你对教理不懂,不懂修行的路线图!刚开始还行,修到深的地方,茫然了,往哪走呀?左走,右走,往前走?不知道。于是,你说不能光顾着打坐,我得研究一下教理,让人给我讲讲唯识,讲讲禅修的次第,回头去补这些课。这个过程,应该是很多人修行的状态。可能只有少数人才会无委曲相,没有弯弯曲曲、三反四复的状态,一超直入,直线前进;而多数人可能都是进进退退,不断地修正自己。
在修证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正见——正确的见解,什么呢?以打井来说,当你遇到硬石头的时候,你怨谁呢?怨这个地不好?怨石头?怨天尤人、骂天骂地有用吗?没用,它还在那儿,可能你越骂还越多呢。你只能怨自己没有带好工具。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当你修行的逆缘出现时,你的正确见解应该是这句话:永远都是我错。凡我修行中出现的一切境界,我觉得它障碍我,那一定是我错,不会是他错。
一个修行人,只有到了这个地步,只有从内心深处接受了我说的这句话——永远都是我错,才可以说他在修行。如果没有从内心深处接受这句话,他一定会从环境上去找原因,在别人身上找原因,一定会有怨恨、有抱怨。而如果永远都是我错的话,出现在你面前的一切缘,都是增上缘。“增上”是让你进步的意思。顺缘是增上缘,逆缘也是增上缘,让你知道你的准备工作还有欠缺,还要去准备新的工具,还要去拓展你的功德。
如果不是永远都是我错的话,我们的心就掉在哪里了呢?掉在是非分别中。我告诉你们,只要是是非,就是世间,就是轮回。是非,当然是一个代表,还有有无、来去、你我、美丑……这在哲学上叫二元对立。只要有二元对立,你就在轮回中;你在世间的轮回中,你就在二元对立中。你可能会说,究竟谁是谁非呀,有的事明明是他错我对嘛。这明明,有时不是明明;这个明明,有时是暗暗啊!没有绝对的错,没有绝对的对。你把自己迷失在二元对立、迷失在是非中,你就在世间法中打转,你的修行还没开始——注意,你的修行还没有开始。你最多只能修成一个像中国文化里讲的赏善罚恶、充满正义感的神明,鬼神!你到不了觉悟,到不了佛菩萨的平等心、慈悲心,包容一切的心,超越二元对立的寂静,你到不了。所以,你能不能接受:当你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永远都是我错”。你能不能接受这一条,就成为检验你有没有真正开始修行的一个试金石。
前面我讲了,选佛要全票通过才能当选,有任何一个人反对,你都要承认是我错,确实,这个众生我没有跟他把缘结好。你以这种心态去面对,那时逆缘出现,恰恰是你进步的表现。前面我讲了,你不当这个候选人就没有这个事,就是因为你当这个候选人,反对的人跳出来了,所以我说是一个进步。在你打坐中,出现这这那那的插曲是一种进步。你只要以“永远是我错”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逆缘都能变成增上缘。
只要你还有世间人的心,有世间人吵架的心、要辩论的心、要争个是非对错的心、要伸张正义的心、要讨一个公道的心……你只要还有这些心的话,你在禅堂里坐着就是浪费时间。你应该到法庭上去,到红尘里去,跟人家斗争去,这就是个斗争的相,它是二元对立,二元对立就是斗争,斗争永远是纠缠。这纠缠,今生今世搞不清楚;来生来世,因为这个搞不清楚的力量,还让你的生命继续搞,无穷无尽地轮回下去——到底也搞不清楚,苦海无边。你要想从永远也搞不清楚的纠缠中跳出来,就要回到我刚才讲的那句话:“永远是我错。”你们可以用这句话来检验一下,在修行中,我们面对各种境界的时候,生心动念是不是这样。
修行的入手处
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这一点,作为修行人应该具备的一个正见,其实很多人并不能真正接受、理解,当然更难做到。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对的,从这个自己出发,遇到问题就会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外境上。当我们把责任推到外境上的时候,这个自我就被保护下来了,自我就不需要改变,不需要动手术了:要改变的是别人,要改变的是外面的世界,要改变的是你面对的世界,那么这种生活态度会充满责备、充满抱怨、充满斗争、充满争论。佛教里面讲争,喜欢用另外一个字——诤,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你的心落在了是非、有无、来去、对错、你我等等之中,落在了二元对立之中。一旦你落在二元对立中,你的心就不寂静,这就是内心的“诤”。兴许你不讲话,你不跟别人用口舌去辩论,但是内心是有诤的。
大家还记得《金刚经》里面的话吗?佛陀说须菩提证得了“无诤三昧”。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无诤三昧就是真正解空——他的内心安住在寂静之中,在这个寂静中,没有二元对立。那么,要修行无诤三昧,要进入这个境界,从哪里下手,怎么修呢?其实,我现在讲的,就是修行无诤三昧的口诀。要你超越二元对立,这很抽象,很多人还不理解呢,话本身就有点文气,有点学术味道。但是让你学会面对一切问题,坚持一个正见:“永远是自己错”,让你这样去做,这就清楚了,就有可操作性。
你可能说,不是说要超越二元对立吗?怎么还有对和错呢?你现在很难做到没有对错,所谓超越二元对立也不是绝对没有对错。现在你先认定,任何问题之前,永远是我们自己错;外境没有错,外境永远是对的,是心错了,我们自己错了。
说我们自己错呢,以佛学来理解,也有好多种理解。有一种说法,这是以前造的业,现在受报,叫“深信因果”。这让你能够坦然接受降临到你身上的不公,降临到你身上的痛苦,作还债想。你想,我现在在还债,可能你欠了别人 100万,你现在只是还他 10块,还了 10块债也少了呀,再还 10块又减少了,总有一天会还完的,还完就是解脱。作正面的观察,你就能够有勇气去接受和面对那种处境。这是永远是自己错的第一种观察。
第二种观察,为什么我们会感召这样的外境呢?前面讲的因果,稍微抽象了点。再具体一点讲,为什么我们会感召这样的外境,乃是因为我们有召感外境的内心世界。会有什么样的外境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与你的内心世界是息息相关的,“此有故彼有”。“此有”,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主观的方面,包括了你的语言、行为的习惯;包括了你的性格;包括了你的心理活动;包括了你的各种喜好;包括了你待人做事的方式。“彼有”,就是我们面临的境界。是先有此,后有彼,而不是先有彼后有此,但彼此有时候同时出现。
修行时间长的人,对于我们的心和外境之间的感应关系,会有很多体会。我们的心跟外面的境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应呢?有时候你会体验到,你怕什么,就会遇到什么;你担心什么,就会遇到什么。这种感应很有意思,关系很复杂,有很多种模式。简单地讲,你的内心在意什么,你就会感召什么。“在意”是生活中的话,相当于我们的心有一种执著,包括爱、恨、想要、排斥、担心、讨厌等等。有时候你越在意什么,就越出现什么:如果你有洁癖,你可能会发现你经常置身于很脏的环境中;如果你很自命清高,可能坐禅时,在你边上的人,正好就是邋里邋遢的人,咳嗽呀,擤鼻涕呀,放屁呀;如果你特别吝啬,可能会遇到老有人找你要钱。还有啊,有的时候,你由于某一方面的特长——我们都有很多特长,也是主观方面的情况——也会感召外面的情境过来。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大家都有长处都有短处,其实短处有时也是长处,长处未必就是长处,长处也会变成短处。我自己曾概括过几句话,来描述这种感召,你们看看有没有道理:“善于泳者死于水,善于武者死于斗,善辩者死于口舌。”这里的“死”未必是人死掉,相当于栽跟头。有的人特别善于辩论,觉得别人都说不过他,他可能就会在别人的口舌、诬蔑、诬陷上面栽跟头。这种规律还有很多,你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里就记录过一个真人真事,说在他们家乡,有一个人武功相当了得,轻功很好,有一条河不是很宽,那人一蹦就到河对岸,易如反掌。一天,有人让他给表演一下,他轻而易举地从这边跳过去,在河对岸落脚的时候,岸边的土是松的,一下掉到很急的河水里面淹死了。他有一个一般人没有的长处,但最后让他栽跟头的也是这个长处。这讲到我们的心和外境的感召。
作为修行人,要不断地反观我的内心世界还有哪一些在意,只要内心世界还有在意,那就是苦。让你受苦的因就会感召苦的外境。内心世界的在意,乃至于语言行为的习惯,你只有都能够放下,你才有可能不被外面的苦境所压迫。
不管面对什么外境,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恰恰是一种非常乐观、非常积极、非常可行的人生观。比较前面所讲的——总是在客观环境里去找原因,这显然是更加积极而不是消极;更加主动而不是被动;更加有希望而不是无奈。为什么说有希望呢?你开始改变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生活的世界改变了,你遇到的人改变了。
有的人说,永远是我的错吗?很多事明明不是我的错,比如今天在街上小偷把我的钱偷了,难道那是我的错吗?那是小偷的错呀。其实,这里讲的问题是:别人是对还是错那是他的事,你是对还是错才是你自己的事。你要把注意力首先放在自己的大事上。你在街上遇到小偷,街上那么多人,为什么就你遇到小偷呢?你为什么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碰到小偷呢?就跟鱼会招来猫一样,你身上有一股腥味把猫招来了,这是比喻。你感召到在街上遇到小偷的果,所以,这个错还在你。这样讲,并不是说小偷问题警察可以不管,社会可以不治理,这是相关人的事,在警察来说是他的事,在政府来说也是他的事。作为修行人来说,什么是你的事呢,你要明白。基本上找不出一件事不是你的错,你能找出一件事不是你的错,你可以来找我,我可以给你钱,我相信不可能。有的人说,我长得很丑,这应该是父母的错。佛教说,那么多好看的父母,你为什么偏到丑的父母那里投胎呢?那怪谁呀,所以还是有问题。
以佛教的三世因果来观察,基本上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不能怨天也不能尤人。这种思维方式,是修行人应当具备的。要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一个学佛的人,只有从这里下手,才能体验到佛法的真理在自己身上的显现。你一点点地做,你会发现,遇到的人也变了,遇到的事也变了,总而言之,你命运的路线好像在改变。其实,这就是佛法最重要的真理——唯识无境。没有一个什么客观存在的境,都是你心识的变现。如果你能体证到这一点的话,你就不得了了,你的修行可以说有了立足之地,可以稳步向前。
有的同修应该还记得《华严经》里有一品叫《净行品》,里面教我们遇到任何情境都“当愿众生”,愿所有的众生都如何如何好;遇到任何境都发愿,一共有一百四十多个愿。实际上生活中的情境远远不止这些,而是无量无边。这品经教导我们在无量无边的境,都能生起一个愿,愿众生怎么样。如果你在生活中用这品经指导修行,“当愿众生……当愿众生……”,慢慢你会发现,你的心开始主导境了,而境不能主导你的心。境也许是某个人打了你一嘴巴,你心里说,愿众生不再受别人的欺侮,得到的是一个善愿;境可能是生病,胃非常痛,你的心说,愿所有的众生不再受胃痛之苦——你看,一个胃痛的境,被你变成了一个善愿;你遇到的境可能是,你的钱被小偷偷走了,于是你发愿,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改恶从善、放弃不善业。所以我说,当你这样去观照你的生活,就会体验到,心可以主导境。境究竟是什么?取决于你的心。你要真正体验到你主导外境的力量、心的力量,那你就得自在了。
在《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讲,他过去世做忍辱仙人的时候,被歌利王节节肢解,全无嗔心,达到了无诤三昧,真正做到了忍辱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圆满,忍辱的圆满就是如如不动、心境如如。这种境界很崇高,这么崇高的境界,也可以从前面我说的“永远是自己错”下手去修。因为我们每天在生活中都有是非,在家人不用说,即使出家人在寺院里面,仍然可能跟同寮的人有矛盾,每天去分别眼前的各种境界;如果从这里开始修行,我相信能够契入超越二元对立的无诤三昧。这才是我们修行的方向。我们如果落在辩论中,落在非要搞清楚究竟谁对谁错,非要跟他闹个明白——你落在这里面,你就落在世间法里面。落在世间法里面,就没完没了,就苦海无边。
[据2010年1月15日、16日在柏林禅寺第十八届冬季禅七法会上的开示]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