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全文网

醒觉和麻醉——心安 心不安《管理@人》杂志

发布时间:2023-10-11 09:31:42作者:地藏网

  醒觉和麻醉——心安&心不安《管理@人》杂志

  醒觉,就是清醒觉悟,认识由模糊而渐渐清晰,因此可以叫做聪明,也可以叫艺术。麻醉,是逃避现实的压力,因此是背离主流的。从麻醉到醒觉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人心由不安到安的过程。醒觉与麻醉虽然有一点点的脱节,但都是关于人心的。——明奘大师语

  ■ 整理/ 宁月玲

  心的管理

  管理通俗地说就是管好人、理好事。我们企业设置并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但是仍然有下层员工及高层领导跳槽、离职。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整个团队,整个高管可以安心在这个企业里面打拼,乃至创造这个企业?怎样让企业内部所有员工,怀揣同一个梦想,去实现企业价值?

  一般管理往往重视物质,却忽略了人精神的力量,其实正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于企业的管理尤为重要。面对物质的管理很容易,我们可以通过计件、计时、计分、计奖金等奖惩机制做好制约。合格、超标或者不达标,可以让人一目了然。但是管人,尤其是管人心,就让人犯了难。

  怎样保持“心”与“物”(精神和物质)的平衡并使之互为补充?我们先看下佛法要解决的这几个问题:

  第一,从生到死的问题,这是佛法要解决的第一大问题。

  第二,从生到死的过程,产生了种种欲望问题。不管是创建一个美好的政体、完整的制度、一份成功的事业,还是营造一个美满的家庭,都是人的欲望。

  第三,从生到死的过程,人的欲望满足或者不满足,引发的是烦恼。

  简言之,佛法解决的就是生死、欲望、烦恼。生死,人人不能避免;欲望,人人平等;烦恼,人人不得不去面对、解决。

  心缘何不安?

  企业界有很多成功案例、成功人士,但为何我们尚不能从中总结出一个心安的方法,放之四海皆准,使自己落得一劳永逸呢?我想,这些管理的艺术、管理的大师之所以不易走到心灵的层面,是因为心灵是超乎逻辑、超乎规则的。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身处华屋、身居高位,内心却越来越不安了?

  人生价值的定位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它究竟依附于什么,由什么构成?我一米七五,65公斤,大学文凭,以这样的条件是否可以换取别墅、官位以及各种荣誉?如若这般,有朝一日我的墓志铭上刻的是我曾经拥有过的物质和荣誉,人生价值仅局限于此吗?

  按照这种价值定位,我们大部分人根本就不值得“活”。因为在财富上,我们比不过李嘉诚、比尔盖茨等人;在地位上,我们比不过普京、小布什。既然如此,我们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儿?

  中国以及东亚、南亚和东南亚,我们整个的儒家文化圈讲究“责任”。讲究对父母、长辈的尽孝,讲究对社会的责任。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把自己的生命价值定位在这里,确确实实也容易让自己安心。但是我们再反过来看这些“修、齐、治、平”成功的人士,他的心灵真的安稳了吗?看看张之洞的懊丧,看看岳飞悲伤,再看看那些为了我们这个民族、为了我们这个国家拼血、浴血,乃至丧身失命、丧家失亲的这些人。他的心灵,他的生命价值,仍然是构建一些很外在的东西。

  佛法很简单,所有外在的这些价值,都是价值。但是接下来又告诉我们,所有外在这些价值就仅仅是个价值,不是唯一,不是终极。并且这个价值要随时代的、文化的,随身边的一切的时间、空间、人物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久长。因此一百年前被奉为真理的东西,在今天成为笑话;十年前为人所不耻的人物,今天成为英雄。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的价值是构建在一个恒常不变的东西上,还是构建在一个随时变化的东西上?

  今天,我们为什么心灵如此的不安?为什么我们想让大家安心在一个事业单位、企业单位、混合单位里面,就这么难?这无非是我们的生命价值如何定位的问题。当我们的物质、当我们生命最基本的七情六欲的欲望得到了最平常的满足,我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基本现象已经相对地得到保障的时候,我们就会关注人、我,还有我的亲人,我身边的人,以及同样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人,我们为什么如此的不安?

  让我们不安的还来自于外在环境给我们的种种影响。这种影响非常有意思,有的是良性、有的是恶性,有的是中性。但是无非就这三性:积极的、消极的、中性的。

  什么是积极的?举例而言,我来到了青岛,渴了想喝水,可我感觉青岛的水不如青岛啤酒好喝,于是就买了很多啤酒。这样一来,对社会和企业而言,给税收和企业的销售业绩都带来了好处,对自己而言,则既解馋又解渴。

  同样,我口渴了,这是真实发生的欲望,但是我身处沙漠,没有水喝,更别提啤酒了,于是只能忍受着这种痛苦。最后,我会因为干渴引起身体的疾病还有心里的不安,这是消极影响。

  中性的影响也很好解释。口渴了,我的做法是想喝什么就喝什么,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没有积极、消极影响,也没有善恶之说。

  心安:心与物的平衡

  为了创造财富和更好的物质条件,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健康。可悲的是,最后发现这些居然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欲望的满足,并不能成为我们活着的目的。我们都想拥有一个永远不会停止的发动机,不必受制于自然资源匮乏的制约;我们都想飞,想要自由自在;可当我们满足了一个欲望,就会有另外的欲望产生,如果尽可能地让欲望发展,那岂不是在试图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追逐吗?

  如何规避掉不良、过分的欲望,让欲望在一个良性、有效的规则内共融、共创?中国老话讲“知足常乐”,这是对欲望最根本的处理。我们享受已经拥有的东西,总比再去创造心中梦想的更容易幸福。

  心灵和物质就像天平的两端,我们要保证它的平衡。如果物质过高,心灵的这端就会向下坠落,当它处于暗淡无光的位置时,物质财富越多,我们就会越痛苦、越压抑。反过来,当心灵过高,天平另一端的物质就会下沉,这就是苦行僧似的生活,食不果腹的生活又能快乐到哪儿?当它们平衡的时候,我们的幸福指数就会变高。心灵和由心灵创造出的财富、制度、文明,就好比鸟的双翼、车的双轮一样,需要平衡发展。

  只有企业上下组织平衡发展,让员工真正把企业当成他的天堂,这样的文化下,员工的工作才有高效。中关村有一家IT企业,老总每天6点钟准时下班,不但自己走得早,而且他规定所有的员工都不准加班。下班之后,他会打坐3小时,所以他的精力很旺盛。这种精神也感染给了员工,因此他公司内整个的的工作氛围非常好。

  如果我们任何一个企业组织的内部是和谐的,都能够让彼此超越了等级界限,只是两颗心灵的碰撞,企业会有一个什么结果?每家企业都应该有一种气象,这种气象代表的是企业的精神和文化魅力,而气象的源头就是整个企业的人心。正是人心所向,企业在竞争中才会所向披靡。

  奘师解惑

  提问:其实现在盈利能力最强的是宗教,但是它用的是心灵共振的方式,而不是现在企业所经营的制度、战略以及运行的模式。如果说其他的组织都像佛法这种非盈利的经营方式,是否也是种灾难?

  明奘法师:这个问题没有灾难或者幸福之说。尽管古代臣民对皇帝高呼“万岁”,但从公元前221年到现在来看,有哪一个王朝或者政治体制能够超过500年?哪一个企业能够持续300年?可是释迦牟尼创建的佛教存在了两千五百多年,耶稣创建的基督教也存在了两千多年,这都很神奇。另外,佛法讲心安,但也同样关注物质。中国若没有经历过1953年的那场运动,村村有庙宇、祠堂,这些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也全都是财富堆起来的。

  提问:只有像释迦牟尼具有极高社会地位,极大慈悲的人,才能以这样心灵共振的方式来组建组织,如果不具备这种心力以及心量的人,以这样的方式来组建组织,它会不会在现在的商业社会里,最后体无完肤,死无葬身之地?

  明奘法师:如果没有心的力量,没有心的磁场,纯粹靠个人的号召组建组织是没有那么容易的。这就像没有信号发射不出无线电报一样,我说大家安心工作,不要去跳槽了,但是该跳槽离开的还是会走掉。当你不具备心力或者心量时,就得把智力强化。比如明朝朱元璋后期的几个皇帝,已经发现靠个人魅力和政治艺术都无法统领官员,所以才会在在官僚机构外设立东厂、西厂。

  提问:我谈点自己的体会,不管是佛学、道学,还是哲学也好,都是我们在现实社会所碰到的一些思维方式,包括明奘法师讲的心的方面,也是处理现实问题的方式之一。如果我们把这种方式提到一个主导位置的话,那么现实是不存在的。所以任何思维方式如果走向极端,就没有办法生存。

  在现实的企业、政府里,内部肯定有烦恼和不安,这些因素对企业都是有害的。佛学对此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方法,那就是在企业和组织建设中,有机地融入佛学。它的目的是要强化组织健康,而不是以佛学建立心灵共振。不明就里,一味地用“佛学”包装,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伤害。

  明奘法师:是的,如果我们把心提到唯一的位置,那一定是灾难性的;反过来,如果我们把物提到极端的位置,还是灾难性的;对人的价值定位,东西方的差异很大,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强调一切自我的自由,若把人提到这个唯一的位置,同样也是灾难性的。融入佛法进行管理,并没有统一标准。有些企业的员工可能更理想化,有的企业员工希望更制度化,应视企业实际中的需求进行改进。

\

  共产主义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社会体制,佛教早就构建了这样的模型。“六和敬”就是代表,它指得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印度人就通过“六和”的精神,来制定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

  印度的贫富差距远远大于中国大陆,但是却没有一个贫民造反的事情。因为有宗教思想在里面。其中的业报思想给穷人的提示是:我现在所享受的东西,包括我的贫穷、丑陋、地位低下,皆因我曾经的努力有问题,所以要想改变现状,并不是把富人的财产烧了,平均了财产就能解决的。

  富人则觉得,我拥有这样的财富、地位和美貌,应该让银行里的财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更加丰富,所以我会把自己拥有的回馈给其他人。整个印度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除了遭受侵略之外,才没有一个自下而上的造反。

  但是中国不一样,一旦贫富差距增大,就会出现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创造企业文化和价值的时候,要借用佛法里的东西保证组织的健康。

  具体而言,员工首先要认同企业文化、企业价值和企业目标;然后大家一起参与,最终是所有人分享这个结果。用八个字来说就是:认同、参与、成就、分享。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企业生产出的东西,如果没有老百姓购买,没有超市提供的销售渠道,没有政府的保驾护航,没有这么良好的社会环境,那么生产和销售就成了空话。

  同样,我们还需要有分享的心。我们不必将心囿于已经拥有的财富、地位上面,这些确实都是你的,但是你要知道,若这世上没有其他人,独你一人孤零零,有什么意义?不想独自在冰冷的世界中,你就必须将这份财富传下去,这就是分享的心。佛法的态度跟葛朗台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佛教对偷、盗、戒有特别的规定,凡是偷税、冒渡都是犯了上戒的,所谓财聚人散,人散财聚。

  佛法讲: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在还没有成佛之前,得先和人结好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优秀HR们最大的优势。结缘的心、分享的心、感恩的心,应该是我们最应该丰富和完善的个人品质。管理是靠制度的,因而冷冰冰,但是结缘、分享、感恩这些很人性化的词,贴近人本管理,也贴近向心管理。

  一般人认为,佛教就是一心求死、面无生机、不关心政治体制的人的信仰,这是一种大错特错的认识。释迦牟尼是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觉悟者,他因为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看到了人生的种种痛苦,所以要找到一个超越等级、财富、男女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就是佛教。

  宗教是要你相信并把自己交出去,佛法和宗教不相关,它是一个觉悟者的教育。佛法说:我只是发现一个方法,这条路可以让我们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解决追求欲望中产生的烦恼。

  佛家所传授的方法,不是针对光头的和尚、念佛的老太太,而是面对困顿、不安的生命,它才是真正在今天这样躁动不安的社会里,最有价值力量中的一个。当然我们如果把它打入到封建迷信,可能就失去意义了,但是我们从本意、原出的一个佛陀关于生命智慧的角度来看,它给的揭示、引导和启发在今天有着历久弥新的力量,让我们活得开心、过得开心、创造并发展着开心。

  提问:自去年接触佛法以来,我知道情绪的确可以生出很多的智慧,也深知佛法本身的价值的。希望奘师能推荐几本书给今天在座的各位朋友,能够让大家可以真正了解佛法而不是今天大家自以为的佛教,让大家生起真正的智慧和仁爱,使大家的心更有力量去应对今天浮躁的商业社会带来的冲击。

  明奘法师:有一本由广东花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觉的宗教》,作者叫苟嘉陵,目前在美国,他曾经是名企业家,如今则在各地讲佛法。这本书中把释迦牟尼是谁,教育的核心、目标、手段以及教育的结果,讲得非常的简单。

  另外,一行禅师的《故道白云》也很好,内容是有关释迦牟尼成佛的人生经历。作者今年已经80多岁,曾经因为反对越南战争到西方演讲,1966年时还被推荐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他还有一本书叫《活得安详》,影响力也很大。

  如果各位感兴趣,我自己也写了几本书,在网站上都有。

  最后,感谢大家。

  演讲嘉宾

  明奘大师:北京朝阳寺主持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