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佛学“六度”般若之持戒
持戒,是佛学专用词,又被广泛散播在国学文化中。
戒,是个形意字。你看,小篆字形“戒”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
“戈”是古代战争武器,两只手拿着个武器,这个“戒”该是多么重要的事。“持戒”就是告诉你学佛万不要被虚妄的名闻利养迷惑,好好持戒就能解脱入菩萨道,成就三无漏学。
持戒,在“六度”中居“布施”后,在“三学”戒定慧中居首。源自“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之法理。
关于“持戒”还要提到一个成语“清规戒律”。这个词出自【释门正统】“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本无刻板守制的意思,被引用于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释义以后,“墨守成规”就成了带贬义的中性词了。这是“持戒”以外的事情,顺便说明一下。
那么,进了菩萨道为何要“持戒”呢?因为人们很容易“犯戒”。
如今,我们的法律法规已经制定了很多了,目的就是为了规避“犯戒”风险,规范人类的行为,让我们按照法律、道德的规范去生活、工作和学习。
佛学的戒律,也是如此。戒律不是无缘无故制定的,而是逐渐的在实际生活中日积月累总结而成。每一条戒律的制定都是有一定的缘起和理由。佛学最初是没有戒律的,或者说律条很少。因为初期的佛弟子们。都以善念出家,他们的根器深厚,往往听到佛陀的开示以后,即使仅是三言两语的点化,也会立即证入圣位圣果,用不着制定戒律来约束大家,大家也是本来清净的。
在我们内心,三五毒烈火时时燃烧,不曾少息。由此带来的煎熬、痛苦和热恼,继而引发诸多不善行止,成为新一轮痛苦之因,使烈火继续蔓延。所谓“贪瞠痴火常炽然”。而持戒正是止息热恼的有效途径,使我们远离引发热恼的因缘,避免使内心陷入不良情绪,持戒具有清凉、欢喜的作用。
佛弟子是否持守戒律,直接关系到佛学的兴衰存亡。所以佛在临入涅槃时对阿难说:
“汝勿见我入涅槃,便谓正法于此永绝,何以故?我昔为诸比丘制波罗提木叉及饥馀所说种种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师,如我在世,无有异也。”由此我们可以了知持戒的作用和佛陀在世时教诫弟子的作用是一样的。戒为佛所制,佛弟子若能持戒,就等于佛陀常住于世。若不持戒,即使佛陀在世亦是枉然,佛法也会遭到破坏。
可能我这样一讲,就会有人对“持戒”有一种噤若寒蝉的恐惧了,因为很难作到嘛。而作不到就违逆了佛陀的旨意。其实大可不必。佛陀是洞悉人类生命本质的觉者,不会叫大家作望而生畏的事情,“持戒”一定有着信手拈来的方便。你见到过,佛学叫我们必须做或者坚决不能做的“戒律”吗?如果有,也是你理解的问题了。
佛说:菩萨根本用不着苛责自己,戒条,是为了会被毁破而制定的啊。佛学所以制定戒条目的,不是在惩罚,不是对毁犯的人安个罪名而处罚他,不论是纠弹或责备,都和佛陀之道不相应,那是俗世道德家的事情。
你们不妨想想看吧,不论是哪一类的众生,不管他们如何地努力,想去严格遵守制定出来的戒条,绝对不可能没有丝毫毁坏。
好比说我们,为了生命活下去就一定要找食物吃,填饱肚子。不论是水果或者是蔬菜,总之即使是植物也都统统有生命。不论我们怎样小心,总是难免违犯不杀生的戒条,为什么会有戒条的制定呢?
所以佛说:戒条的制定都是为了使人明白,人人会有无法严格遵守戒条的先天弱点。换句话说,戒是为了能察觉自己的缺点而能深切地忏悔反省。
佛对菩萨说:知道了自己破戒的缺点在哪里,同时也要知道其他的人也会和你有相同的缺点存在,一样会破戒,这样子的话,你一定会生起宽恕别人过错的心,这才是持戒的真正隐含的意义。
把自己的力量送出去,帮助别人能够坚守持戒的精神,并且尽量遵守使别人能够学习到应该怎样过不杀生的生活,就是要遵守戒杀护生、不说谎话、不偷盗他人财物、不邪淫、不饮酒的戒律。
这种在清凉放下的心态下的“持戒”才有利众生的自身修为,任何强迫别人违心的持戒,皆是很危险的事情。比如,我们告诉别人,进了菩萨道就不能吃肉,而人家又做不到,结果把修佛的心也给毁灭了,这岂不就不利于弘法了呢?
持戒,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自然行为,正如我们每天要洗脸、漱口,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的“原生态”行为,只有进入到这样的一种生活况味中,持戒的意义也就凸显着珍贵,也会起到持戒的效果。
假如把持戒视为佛学的一个独立学科的话,就该叫“戒学”了,而“戒学”的其总纲就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戒,从“五戒十善”学起,要老老实实去做,一步一步往上提升,成就也就产生。
十善: 十种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五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儒、释、道是中华国学的“砥柱中流”,互融兼并。“五戒”就与儒学文化的“五常”(仁义礼智信)配伍。谓,不杀生配仁,不邪淫配义,不饮酒配礼,不偷盗配智,不妄语配信。
佛陀教给人们生存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这种特殊的生存技能有助于调和生活中无法避免的苦难和矛盾。如果一个人能通达佛经中的做人道理,并把这些道理奉为生活的指南。那么,他会过上一种堪称模范和值得赞美的生活。他能够随缘、顺性地活着,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沮丧。
每个人都应该把佛经看做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无论信仰佛教与否,都应秉持人生的戒律,通达圆满境界。人生修行不过二字——持戒。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