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教学方法论,其实就是如何教人,以及教人「如何教人」。
教人的另一个意义,就是通过教导别人而教导自己。
再进一步来讲,当你教人的时候,与此同时别人亦会教你,让你懂得学习,其意义在於让你的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得到提升。
当下指点
禅教学之方法论的最大特点就是「当下指点」这四个字。
禅之所以这么难,就是因为禅法变化莫测,难以捉摸,旁人无法明白到底发生何事?
因此,显露禅的教学出来,让大家有迹可寻,亦让大家能够明白禅师说话和问答的用意。
有一侍者向道林禅师辞行,表示寻向各方,去学习佛法。
禅师便把握良机,当下启发弟子,
抽取一茎布毛,指点弟子佛法就在当下,
正在现前,不用外求,无须到处寻寻觅觅,
好好的活在现实之中,就能体证佛法之真实性。
侍者因而有所悟。 [1]
禅法教学的前提:个体生命是千变万化的
「当下指点」这四个字预设了一个前提,就是生命是多姿多彩的,每个人都有他的个体独特性。
所以作为一种教学的时候,就必需要相应千变万化的个体独特性,并作出相应的点化,而不能程式化地去教导每一个个体,此即意味著教学并没有公式,并非像软件程式一样。
程式的思维
若要求所有的事情客观化、步骤化、程序化,此即是程式的思维。正如电脑,它的好处就是客观、有必然性、有步骤,使学习的人有规矩可依,能够一步一步地学习。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电脑却是非常愚笨的,只要违反一个步骤就无法运作,程式化的死穴就是不懂变通。
人的个体独特性:人的生命是千变万化
人的脑是非常机灵活泼的,人的生命更是千变万化,因此我们无法以一条公式或程式教导所有的人。
世上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个体独特性,只要稍懂心理学常识,都知道人是有很多种类型的,若用中国俗语来讲,即是「一样米养百样人」。
心理学将人归纳,然后演化各种的类型出来,不同类型的人各有优点和局限。譬如完美型的人,他的优点是很有上进心,追求生命的圆满境界,不希望自己行差踏错;然而,这种人是很难相处的,经常吹毛求疵,以一百分的标准要求自己和别人,即使自己和别人达到九十九分,他也不满意。
这种追求完美的人,不单给别人逼迫,也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他永恒地活在要求之中、永恒地活在压逼之中、永恒地活在要求圆满之中,这是非常痛苦的。
因此,若以「当下指点」的方法面对这种凡事追求完美的人,教学的重点就是要教他学会欣赏。让他学会欣赏别人付出的努力、时间和心意,即使别人达不到满分的标准,也要接纳和宽容,并以欣赏的角度看世界,肯定别人作出的努力和奋斗,使他从自我劳役和逼迫别人之中得到解脱。
若用现代心理学来讲,则是教人容忍、关怀、宽容和接纳;若用佛法来讲,则是要让这种人修习慈悲。
慈悲众生的意思即是接受别人的不足,而且还能欣赏别人和提升别人、帮助别人,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别人、逼迫别人。
一一相应教学法
禅师之所以对每个学生的应对都不同,就是因为禅师很清楚了解每一个学生。他们天天一起生活、一起坐禅、采茶和种菜,有了共同生活的经验,所以禅师清楚每个人的性格。
为了一一相应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和背境,所以禅师必需对他们当下指点,并非单纯地坐下对每一个学生讲解相同的经论。
「当下指点」教懂我们如何待人接物,知道如何跟人相处,亦知道不能以一条公式来对待所有人。这并不意味著我们处事虚假,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面孔,这是意味著我们了解每个生命都有他的个体独特性,於是乎便能够和每个生命个别相处,甚至乎可以点化他们,并帮助他们得到提升。
这种「当下指点」就是禅教学法的本质前提。
有一僧人问本寂禅师:人人皆有佛性,自己如此愚昧,有否佛性?
禅师当下著弟子伸出手来,然后点指:一、二、三、四、五,全部具足。 [2]
禅师直下与弟子数手指,由此具体而踏实地真真正正作出指点:全数具足。让「愚笨」的弟子安心。
(原载「香港佛学研究所」网页)
[1] 「因侍者辞,(道林)禅师问:: 汝去何处?对曰:向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我这里亦有小(少)许。侍者便问:如何是这里佛法?师抽一茎布毛示,侍者便悟。」(《祖堂集》)
[2] 「人问:古人曰:人人尽有(佛性)。弟子在尘蒙,还有也无?师曰:过手来。僧过手,乃点指曰:一、二、三、四、五,足!」(《曹山语录》)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