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前面所显皆为般若之理,般若波罗蜜多有什么用呢?
答:到这一段方开显般若之妙用,即般若之果德。般若真空之理,本来无甚奇特,根性明利者,当可言下顿悟。可是,从古至今,修道者多,悟道者少,明理者多,成就者少。特别是值此末法时代,要么把佛法作为普通学问来研究,而不求实证;要么高推圣境,认为般若非凡夫可悟。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之一,是修行人初明般若之理多属解悟,虽明其理,而不能返照,我执不破,理不与事合,不起力用,依旧随缘流转,成为知解之徒,“口头禅”而已。更有甚者,偏执所解之空理,不重因果,妄起造作,反种恶道之因。非法之过,乃人之误也。因此,有所解悟者,当返观自心,时时自省,不可得少为足,更不可沾沾自喜,以为有悟有得,一落此见者,当知我执之根犹存,更当用力参究。古德云:“大悟一十八次,小悟不知其数。”末法之人,慧浅执重,欲求彻悟,自当加倍努力,不可浅尝辄止,自欺欺人,辜负了佛菩萨的一片苦心!
原因之二,是一些人已亲见本来面目,但脚跟不稳,未经用功保任,亦未经事上磨练,加以多生烦恼习气熏扰,所以常随境流转,未起般若之用,是谓“悟后迷”。此须用心保任,严持戒律,并于事上磨练,日久功深,无明烦恼断尽,习气毛病扫清,方得真实证悟,入菩萨位,开显无量智慧,神通自在。
所以,理可顿悟,悟则无一法可修,无智可得,无果可证,当体通透,方为真悟。事需渐修,悟后起修,不修而修,念念皆是般若波罗蜜多,潜移默化,不证自证,实为修道之通途。
问:那么,悟后起修是何等境界呢?
答:《圆觉经》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禅宗祖师云:“平常心是道”。
菩萨行持境界
菩萨所行境界,已是理事不二,全事即理,所行皆为般若之果德。这时,一真法界只是他自己,他只能得到他自己,不可能再得到任何外在的东西,也没有任何的外在,他没有什么可以得到,他也不可能再得到什么,所以全证法性,归无所得。菩萨把全生命、全人格、全理智、全感情投入般若波罗蜜多。因为菩萨已证般若空性,所以于法自在,起无边妙用。二执已破,诸法空净,视世间出世间一切皆量等虚空,皆同幻化游戏,所以了无挂碍。无求无取,无得无失,随缘自在,所以无有恐怖。虚妄我法二执已破,证入法界实相,则远离凡夫之颠倒梦想。
由菩提心驱使,励行六度万行不息,以成就成佛报身之福德资粮。更依现证无我慧之胜义理智,继续观察抉择,将二障习气,破除尽净,以成就成佛法身之智慧资粮。迨方便分和智慧分均达究竟圆满,即达佛之圆满究竟涅磐。究竟就是真实、毕竟,毕竟证得生命的真实──涅槃。涅槃就是常、乐、我、净;涅而不生,槃而不灭,意即证得生命的永恒。
梵语涅槃,译为灭度,或解脱,不生不灭之义。妄时虚假,有生有灭,故曰生死,觉时归真,不生不灭,故曰涅槃。涅槃共有四种:一为自性涅槃,是指众生的自性原本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圣凡同体,平等无二。二为有余涅槃,二乘圣人,证我空真如理,回复自性的清净,获得生命的自由与解脱,不再受生死烦恼的缚束,得小乘极果,但由过去业力所招致的果报色身,有余色身尚存在人间,故名有余涅槃。三为无余涅槃,二乘圣人,断惑证真后,灰身灭智,己经离开人间。不仅精神获得自由自在,同时也抛弃了众苦积聚的五蕴色身,不再来三界受生,已断分段生死。《大智度论》说:“圣人今世,所受之蕴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槃。”四为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这是大乘菩萨,断尽无明烦恼,而证得法空真如的境界,不住二乘断灭涅槃,亦不住菩萨变异生死,不但断分段生死,而且断变易生死,即佛境界。此无住涅槃方名究竟涅槃。
涅槃是相对生死而说,菩萨住于般若果德中,既不见生死,也不见涅槃,无生死可了,也无涅槃可证。所以,诸佛菩萨,虽然已经证得涅槃,但以同体大悲故,倒驾慈航,随流九界,出生入死,教化众生,故不住涅槃;以大智故,断除法我二执,于一切法得大自在,故不住生死;以其悲智双运故,亦不住于中道;而穷未来劫,永远往来生死之间,教化群迷,利乐有情,故名无住涅槃。《圆觉经》云,“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这就是般若真空不空的妙用,是究竟涅槃的真实境界。
版权所有:地藏经全文网